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16 05:10:44瀏覽1286|回應7|推薦70 | |
先生的三哥再次舉辦家族團聚。原本希望能享受幾天的涼爽,沒想到美國西北部八月初被熱氣團籠罩,俄瑞岡的波特蘭那個週末居然破記錄的燠熱,攝氏36度左右,比弗州的奧蘭多還高溫! 三哥在後院搭的涼棚自始至終無人理睬,大家寧可擠在屋內吹冷氣。 離1998年夏天,初次的家族聚會,轉眼17年已過。 其間,先生家的五個手足每兩年在各家居住的城市輪流籌辦聚會,大哥和二哥都辦過兩次了;加上幾個姪子,姪女的婚禮,讓散住美國,加拿大,台灣的成員有機會見面,互知各家近況。 最初辦聚會的三哥,那時他們在美國內陸內布拉斯加州的歐瑪哈市牧養一個教會。大哥和二哥的家族成員搭飛機去。 我們住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開了兩整天的車,斜穿印第安納,伊利諾兩州,駛過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橋,又橫越愛阿華州才抵達。 那次聚會,讓我初次見到夫家的一些成員。先生與異母的大姐年紀幾乎相差一代,因此她的兒子和媳婦們與我們年齡相近,見面還得委屈他們喊我們一聲:小舅舅,小舅媽! 大姐的大兒子一家六口,是從加州聖地牙哥,開了近乎一個禮拜的車前來,邊開邊玩。他們到達時,先到的人都蜂擁在門口為他們歡呼! 他們的孩子年紀相近,最小的才3歲。有幾個晚上,在公園的營地,他們把休旅車後座打平,四個孩子擠著睡。兩個大人也把前座稍放平,就那麼半躺半坐、和衣而眠。 那不是他們最長途的開車。兩年之後的聚會是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他們也是對角線式的穿越美國大陸,前往赴會,來回是八千五百公里。 然而在奧蘭多我們家舉辦時,他們卻是來個急行軍。離開加州,穿越美國西南的沙漠,跋涉過似乎無止境的德州,沿著墨西哥灣的公路,三千九百公里,三天半就抵達!想來迪斯尼世界的主題公園對於孩子們具有無敵吸引力。 17年!有多少變化呢? 當年還在上班的,此時已從職場退休,轉入義工或是宣道領域。本來為接送孩子而忙碌的,則是進入空巢期。 那時幾個大學、研究所剛畢業,意氣風發的單身年輕人,此時是小兒女繞膝,總要顧及他們吃飽了,自己才能夠坐下來匆匆吃幾口。 當年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幼兒,即將進入大學了。那四個初次隨爸媽跨越幾乎半個美國的小孩,如今只有么兒還在大學,其他都畢業,工作了。 此次拿著單眼相機,到處捕捉鏡頭的少女,初次聚會時,她才只是一個初胚;懷她的姪女----大哥的女兒,還未覺察自己腹中正在孕育一個小生命! 第二次家族聚會才出現,那時剛從中國被大姐的二兒子夫婦領養來,怯生生的兩歲小女娃,在這次家族主日敬拜時,是我們詩歌的伴奏者。多才多藝、高佻活潑的她,時而彈吉他,拉提琴,時而彈鋼琴。可惜場地太擁擠,無法讓她展現芭蕾舞姿! 17年來,家族成員不斷添增,每次照團體照,席地而坐的幼兒面孔不斷變化。 除了幾個人有事羈絆,這次有31人參加,年齡從3歲到90歲。17年前的第三代只有5個,如今有13個。下一次聚會,想必又會再添加幾個? 每次聚會的重心當然是家族主日崇拜,身為牧師的三哥主講信息,大家輪流分享過去幾年的經歷。 這次我留意到年幼的孩子本來在隔壁房間嬉戲,唱詩歌時卻都聚攏來,坐在自己爸媽的膝上,聽著,或是跟著唱。多麼美好的畫面啊! 另一個畫面是我的大兒子和他的一些second cousins (歐美的親屬關係裡,同輩的手足沒有堂、表之分,只稱 first cousins;而隔一輩的就是second cousins)圍坐小桌,正在講論什麼。 我趨近,聽到他在說:不是你從小跟爸媽去禮拜堂,自然就成為基督徒;你需要自己檢視,探究,到底自己的信仰是什麼?有疑問、不解的,就要和其他信徒討論,自己也要讀聖經,學習分辨。。。 信路上有坦順,有顛簸,然而我們都不是獨行者。 邁過學業里程的歡喜,初次就業的欣然,新婚的甜蜜,有新生兒的手忙腳亂,失業的焦慮,重回校園進修的戰兢,創業的甘苦,肉身疾病的煎熬,婚姻或育兒進入瓶頸的惶恐,各種考驗中的困惑和堅持。。。感恩的,感傷的,回顧的,瞻前的,行進的。。。 屢次的家族聚會,好像再度展閱一本內容尚在輯錄的書,陸續記載各家,各人的起伏事跡。 每次聚會,讓我感受:我們各個家庭、整體家族的人事變化,是社會的縮影,也是微型的教會。 也因此,每次要離去前,我們坦然領受這樣的祝禱: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 父神的慈愛, 聖靈的感動, 常與你們 眾人同在,直到我們再見,或是基督再來的日子! [流水席式的進餐,燙好的青菜放入碗中] [各人自己動手,加麵,加牛肉湯] [借用社區中心,舉行家族的主日崇拜]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