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評民進黨
2013/09/27 11:20:14瀏覽622|回應1|推薦6

馬王之爭,民進黨坐收漁利。國民黨士氣低迷,而馬英九執迷不悟,完全沒有反省、檢討、改正之意,看來兩年後總統大選民進黨大有可為。

在民主社會政黨輪替本是常態,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民進黨不是一個正常的政黨。民進黨是一個病態的,缺少理想性與道德高度的利益團體。說民進黨缺少道德高度,大家也許不會有異議。國民黨立委林益世貧污案發,國民黨人皆引以為恥,國民黨人都認為他罪有應得,沒人替他講過一句話。

民進黨人貪污,民進黨人第一時間先喊冤,再編造司法迫害的故事,沒人引以為恥,沒人譴責貪污犯。

至於民進黨的「理念」,更是成串謊言穿鑿而成的謊言,所以,假如民進黨再度執政,肯定會給台灣帶來災難。

台灣走向真正民主、法治的道路是崎嶇的、坎坷的、漫長的。從黨外運動到陳水扁執政八年,民進黨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對台灣的民主、法治起過正面的催化作用。

但是由於民進黨太醉心於政治權力,一切思維邏輯以獲得政治權力為唯一標準,以致整個黨至今還充滿了虛假的革命氣氛。

由於充滿了革命氣氛,所以民進黨無人深入研究台灣面臨的真正問題,因為一切以爭取政治權力為黨的最高目標,所以用煽情、挑撥,甚至誣衊等手法,製造一系列「偽議題」用來爭取選票。

偽議題如愛台灣、台灣優先、去中國化、本土化、台灣主體性等。在過去對民進黨的選舉無疑是有效的,但是這些偽議題擾亂了台灣社會的價值體系,在在顛覆了台灣社會的是非標準,矮化了台灣人的心靈、視野跟志氣。

以影藝事業為例,台灣的電影、電視連續劇,流行歌曲多年來曾經在華人世界獨佔鰲頭。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鄧麗君的歌,老三台錄製的連續劇,以橫掃千軍之勢風靡大陸。但是台灣也在此時非但沒有把握機會把演藝、影視事業進軍大陸市場,卻關門大搞去中國化、本土化,結果我們的路愈走愈窄,電影業急速萎縮。把影視、歌唱、戲劇的體裁縮限在「本土」以內,姑不論海外市場,即使在島內也無法引起共鳴。畢竟我們無法讓每一個台灣人都把身體中的中國基因清洗怠盡,我們也不瞭解本土化為什麼容不下北伐抗日,台灣很多觀眾早就看膩了小姐、少爺、三姑六婆之類新「鴛鴦蝴蝶」式的台灣戲劇。

雖然台灣電影近年來稍有起色,但是「海角七號」、「賽德克巴來」之類的體裁非但不會引起大陸觀眾的共鳴,即使台灣觀眾,也有看膩的時候。

台灣影視沒落的結果大批影視專業人才或到大陸打工,或在台灣投閒置散。

其實如果民進黨能跳脫民進黨的意識型態,無論兩岸之間、台灣與廣大的華人世界之間,有太多共同的歷史記憶、祖先記憶。只要我們放開心胸,放大格局,利用我們多年累積的優勢,僅僅在影視產業一項,台灣就有可能再度大放異彩。

總而言之,台灣近年來的道德體系崩解,學術、藝文空洞化,直接間接都與本土化有關係。我們大多數的台灣人生於台灣,長於台灣,將來也會死於台灣。「本土」是與生俱來的,不求自得的事,多加一個「化」便是排它,便是自我矮化,便是劃地自限,便是放棄大道,走進巷弄。

日本是亞洲最早開發的國家,今天我們到日本,無論食、衣、住、行,語言、文字,中國元素處處可見。日本至今還是國際公認的漢學重鎮,「中國」與日本的本土毫不衝突,台灣的「本土」竟不能包括中國?

民進黨最近對中國政策正在改變之中,蘇貞昌強調民進黨不能再搞台獨,謝長廷也再度出訪大陸,大陸也放改變了對民進黨敵對的態度,這些變化我們認為都值得肯定。

但是我覺得民進黨必須全面檢討過去的「論述」,尤其是本土化、去中國化的部份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傷害。印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說的好:「一個吃老本的民族,一個不知檢討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wu0211&aid=8721347

 回應文章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28 18:12
「中國」與日本的本土毫不衝突
不但不衝突,日本還自稱「中國」哩。

台獨陣營極端厭惡「中華」、「中國」、「中國人」等詞彙,甚至咒罵台灣人之外的中國人為 「中國豬」。可是絕大部分的台獨分子都夢想不到:他們所崇拜的日本卻曾經長期以自稱「中國」和「華夏」為榮,甚至到了狂熱地步。
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740年(皇唐玄宗明皇帝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這裡藤原廣嗣是第一個白紙黑字公開宣揚「日本即中國」的日本人。
再以《續日本紀》為例:
卷一:「通中國於是始矣」;卷四:「華夏載佇」;卷九:「是以聖王立制,亦務實邊者,蓋以安中國也」;卷37:「蠻夷猾夏,自古有之,非自干戈,何除民害」;卷40:「陸奧國言:志同內民,風仰華土」,等等。
上述「中國」、「華夏」、「華」等名詞、形容詞,都是日本自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僭稱中國、華夏,絕非只是彼邦奈良、平安年代的一時風尚。事實上,從盛唐到大清,日本僭稱中國的實例,不勝枚舉。
甚至到了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七年(1868年),日本所謂維新已經開始,今天台灣、香港某些居心叵測的作家所津津樂道、喋喋不休的什麼「大政奉還」已經發生,浪人坂本龍馬與日主統仁也分別橫死,日主睦仁仍下令國史局總裁:「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日主睦仁所謂「華」,顯然不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的中國,而是日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