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1 22:06:46瀏覽365|回應1|推薦3 | |
消除「魔咒」談何容易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有關民進黨「兩岸關係魔咒」的《旺報》社評,全文如下: 社評-中國事務委員會應改名 * 2012-11-21 01:25 民進黨中央今(21)日將討論「『中國』事務委員會」組織架構。這個新組織的成立事關未來兩岸三黨的互動,值得兩岸共同關注。觀察重點除了已成為黨內各方角力重心的主委人選,究竟是蔡英文或謝長廷外,更值得關心的是名稱問題,到底應該命名「中國事務委員會」、「兩岸事務委員會」或「海峽事務委員會」,各派系主張不一。名稱決定定位,當然更為重要,就台灣內外及兩岸、國際主客觀情勢而言,民進黨應該放棄以「中國」定位兩岸事務的舊思維。 首先,必須肯定,民進黨願意成立此一委員會,代表民進黨願意正視全球政經與亞太地緣政治情勢劇烈變化,兩岸關係已經質變的事實,開始面對中國大陸、願意與中國大陸交往,這是成熟政黨應有的成熟表現。不過,無論就組織體或個人而言,在歷經長期隔絕與敵對後願意開始交往,首先必須收起敵對心態,相互展現必要的善意,展現願意為穩固交往奠基的誠意。 中共已經先伸出善意的手,十八大胡錦濤提出的政治報告中表示:「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大陸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這句「只要不主張台獨」,與過去使用「反對台獨」、「接受九二共識」、「認同一個中國原則」的威脅性話語相比,顯然中共對民進黨的態度已經有了修正。現在民進黨需要以善意相回應,如果民進黨願意把新組織訂名「兩岸事務委員會」,大陸將視重大善意,民共兩黨必可踏入歷史新局,展開正常交往。 依目前政治情勢,2016年民進黨不是不可能重新執政,民進黨必須作好準備,讓民眾與全球投資人信任民進黨的執政能力,尤其要消除長期以來的「兩岸關係魔咒」。2008年以來,兩岸已簽署了18項經貿協議與2項金融MOU,經濟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一體化進程。民進黨至今仍然反對九二共識,但這些協議都是在九二共識前提下簽署的,民進黨到底接受承不承認這些協議?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將來重返執政後,大陸會不會中止這些協議的適用?確實具高度不確定性。民進黨如果是負責任的政黨,就必須降低不確定性,安定民眾對民進黨重返執政的信心。 目前是民進黨對大陸展開「交往、對話、合作」行動的最佳時機,中共十八大剛剛結束,正是新領導班子規畫新人新政的關鍵時刻,民進黨如能抓住時機對大陸投之以桃,願意將台灣與大陸共同視為廣泛概念中國的一部分,大陸必定報之以李,兩黨當可展開良性互動。目前,民進黨可能還擁有部分與大陸談條件的主動權,在大陸新領導班子確定對台政策後,民進黨的籌碼就會減少,如果只是期待重新執政以後再說,時間並不在民進黨這一邊,大陸經濟持續成長、戰略地位繼續提高後,民進黨只能被動接受中共的條件。 就內政而言,民進黨如果能與對岸建立正常交往關係,對國民黨的政治壓力勢必倍增,更有利於民進黨重返執政。所以民進黨即將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不應該定位於內部討論大陸問題的機制,應該賦予寬闊的定位,成為與大陸交往的決策機構,它的功能會更具有意義。 中共十八大胡錦濤的政治報告已經對民進黨放下身段,大幅放鬆兩黨交往要件,民進黨總不能仿效《賽德克.巴萊》電影中的名句:「寧要野蠻的驕傲,不要文明的屈辱」。畢竟,兩岸不是野蠻與文明的交鋒,而是制度的不同,只要秉持兩岸一家人精神,體會對方的用心、諒解對方的困難,民共雙方也可以在善意環境下交往、對話與合作,長期追求不同制度的整合。 台獨運動是日本二戰翻案運動的產品,也是後者的最重要組件之一。 民進黨是台獨運動的產品,也是後者目前唯一苟延殘喘的載體。消除「魔咒」談何容易? 因此,上述《旺報社評》無異對牛彈琴,枉費工夫。 至於「中國」與「兩岸」的爭論分野,所牽涉的是日本自己的定位,也許等到東亞傳統秩全部恢復,才有徹底化解的時機。 不妨回顧基本的事實: 台獨陣營極端厭惡「中華」、「中國」、「中國人」等詞彙,甚至咒罵台灣人之外的中國人為 「中國豬」。可是絕大部分的台獨分子都夢想不到:他們所崇拜的日本卻曾經長期以自稱「中國」和「華夏」為榮,甚至到了狂熱地步。 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740年(皇唐玄宗明皇帝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這裡藤原廣嗣是第一個白紙黑字公開宣揚「日本即中國」的日本人。 再以《續日本紀》為例: 卷一:「通中國於是始矣」;卷四:「華夏載佇」;卷九:「是以聖王立制,亦務實邊者,蓋以安中國也」;卷37:「蠻夷猾夏,自古有之,非自干戈,何除民害」;卷40:「陸奧國言:志同內民,風仰華土」,等等。 上述「中國」、「華夏」、「華」等名詞、形容詞,都是日本自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僭稱中國、華夏,絕非只是彼邦奈良、平安年代的一時風尚。事實上,從盛唐到大清,日本僭稱中國的實例,不勝枚舉。 甚至到了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七年(1868年),日本所謂維新已經開始,今天台灣、香港某些居心叵測的作家所津津樂道、喋喋不休的什麼「大政奉還」已經發生,浪人坂本龍馬與日主統仁也分別橫死,日主睦仁仍下令國史局總裁:「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日主睦仁所謂「華」,顯然不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的中國,而是日本自己。 日本大舉提倡「脫亞入歐」,御用文人不再僭稱「中華」,開始以蔑視中國自娛取樂,稱之為支那,是甲午戰爭前後的事。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公私文件書刊不敢再稱支那,改稱中國至今,唯有彭明敏、石原慎太郎等二戰翻案運動領袖仍然堅持用「支那」一詞。 換言之,「中華」、「中國」、「中國人」等詞彙在日本重新出現,是該國無條件投降的許多直接後果之一。這當然也是台灣老皇民對「中華」、「中國」、「中國人」等詞彙反感的原因。別的不說,他們再是搜索枯腸,也永遠無法自圓其說解釋他們所謂「終戰」而不是無條件投降)如何竟有如斯的威力。 台灣新皇民的處境更糟。充其量只能遄測上輩的「日語」對話內容,新皇民們不懂日本的書面文字,遑論日文所有三種書寫系統的排他性的中國文化源流。他們更不了解日本的現代歷史,只依稀記得上輩口中的「支那」一詞是罵人的用語。於是,在美麗寶島,「支那」一詞在皇民、愚民、暴民的心目腦海之中,有了新的包裝:「中國」,而其作為詈詞,更平添挑撥、分化台灣民眾的邪惡功能。 民進黨之所以堅持「中國」作為詈詞,而至今拒絕更正「中國事務」為「兩岸事務」,顯然有其日本因素。但是,北京當局陶醉於「中國就是中國大陸」之說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回。到如今,任何台灣政客、論客硬說自己不是中國人,所能產生的效應只限於島內。 在美國,從「台獨眾議員」吳振偉在政治生命末期作出關於釣魚台主權的反日表態,以至這次眾議院改選中有台灣背景的候選人都極力避免宣稱自己是「台裔」,都說明民進黨時不我予,決不能繼續抱殘守缺。 在中國大陸,「惟仁人放流之,屏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早晚將成為涉台思想的主流,而徹底推翻蔣介石所採納的丘念台「台灣無漢奸論」,也為民進黨的「中國即大陸,不含台灣」的說法,劃上不祥的句號。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蘇貞昌兼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