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12/29 15:38:04瀏覽3908|回應7|推薦18 | |
【轉載】:捕風捉影—雲門《風.影》隨想之二文:初昔 在《風.影》的整晚演出中,最讓人不安的是加入了蔡國強爆破投影的段落。黑暗中的爆破有戰爭的隱喻,白旗加上蔡國強的中國身份,讓人不禁汗毛直豎。 近年來關於台灣與中國間的論述,總停留在反智的政客與媒體間,就像林懷民曾說的「我們不要老攪在洗衣機裡」,媒體的喧擾與大眾一知半解取代了事實與邏輯。這不是雲門第一次與中國藝術家合作,《行草》的作曲家瞿小松也是中國人,但在演出的節目冊中,蔡國強是《風.影》的「構思/視覺創意」,排名還在林懷民之上。就我記憶以來,雲門第一次與中國藝術家如此深入合作。而《風.影》會不會是台灣現況的暗喻?蔡國強的概念就如同中國龐大的陰影,以及我們無法影響的全球市場與國際政治,作品也充分呈現了林懷民在節目冊的創作過程紀錄《大師的火花》中所說的「我找蔡國強來是要破我們的套路。我不要有太多我的想法,我們要聽他的想法,用他的眼睛,找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雲門。」
雖然林懷民這樣說,看完演出,印象是許多視覺豐富的絢爛片段。那,整個作品在講什麼?也真的就像林懷民在節目冊中的文章《高處眼亮》中所說的:「國強希望《風影》是一齣流動的裝置藝術,不希望『跳舞』」。作品中幾乎所有的片段都讓人目眩,猶如煙火,但放完之後什麼都沒有。只能某些獨舞及雙人舞片段中「窺見」雲門,也留下感動。 我跟《大師的火花》一文作者有同樣的疑惑:「雲門在哪裡?」進一步想,台灣又在哪裡?而這個問題也在該文中也有答案:「雲門在主題的變奏中……雲門在舞者身體裡。」對一個觀賞雲門超過二十年的觀眾來說,這樣的答案並不令人滿意,雲門舞者的超凡已不必多言,世界各地的評論對雲門的舞者早已多所讚譽。而只用舞者以及林懷民對舞作構思的變奏,似乎對擁有世界級編舞家與一流舞者的雲門而言,有大材小用之感。雲門之所以是雲門,正因為是台灣的雲門,不是中國藝術家的雲門,即使蔡國強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藝術家。而這個首屈一指可能也有待商榷,有多少是西方藝術界隨著中國的發展,因他的中國籍身份而加分的成分? 從雲門近年來的作品來看,從《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煙》到《行草》三部曲到今年春季的《白X 3》,作品的多元性相較於在世界各大舞團可說難出其右,林懷民其實不需要蔡國強來破他的「套路」。如果只讓學舞台設計出身的蔡國強提供視覺創意、擔任舞台設計,在《風.影》裡多點林懷民的人文關懷,是否可以讓作品更好?而林懷民近年的創作不斷的攀登頂峰,而且看起來依然無窮無盡,似乎不需要另一個人來幫他「構思」。 《風.影》的宣傳單及節目冊中摘錄並轉載了聯合報駐歐洲特派員陳玉慧的《台灣,請不要失望》(註一),文章的開頭是: 「誰說台灣人不愛國?只會在立法院上吵鬧打架?誰說台灣人只懂得分化抗爭?誰說台灣人已經麻木不仁,有辦法的人只想自己撈點好處?誰說台灣人民己被無能貪污的政府綁架?只能眼看鄰國進步起飛,自己的希望化為幻影,站在原地等待沈淪?」 接下來請讀者「不妨再去看一場雲門。」 之後夾雜陳述是雲門在德國受歡迎的情形、德國舞評對雲門的好評,以及稱讚作品的內涵,並以「台灣,請不要失望」作結。文中最讓人感到錯愕的是這一句: 「美學成為對無聊及貪腐的最高抗議。」 乍看之下好像又是另一篇對雲門的好評,但仔細看看,陳玉慧將個人的意識型態以及對台灣的偏見堆砌於對雲門讚譽的美麗詞藻中,看起來像是讚譽雲門,實則貶損台灣。三十多歲的雲門一直為台灣在海外建立美好形象,也一直勉力維持舞團生存,媒體工作者忍心將雲門拖入「洗衣機」中?是否曾想到這樣的言詞,會讓雲門走掉多少觀眾?貶損一國以成就一團,何其不智! 美學從來不是武器。林懷民接受訪問時也曾說:「雲門花了很多心血,用很精緻的方法,給很多人看,我們只是帶給大家兩小時的美感,一個小小的舞台已經不勝負荷了。我從來不相信任何劇場作品可以改變股市或政局;但我絕對相信,不斷累積、沉澱,會讓作品有更長的生命。」(註二) 亂象再多,終會過去,而藝術可以永遠流傳。林懷民也曾經說過「聯合報不要這麼藍」,讓人遺憾的是,這次還是著了媒體的道。摘錄轉載這篇文章可說是本季雲門整個製作最大的敗筆。 詳情請見http://blog.roodo.com/temps/archives/2571301.html#comments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jadechen123&f_ART_ID=332639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