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18 00:15:46瀏覽6302|回應0|推薦31 | |
我一向愛讀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詩,他的詩有關童年和死亡,有關疾病和墮落,有關漂泊和孤獨,也有關愛與命運。
我和里爾克般地去過巴黎,里爾克成為當時我的精神導遊。我經過羅丹的房子,知道里爾克擔任過他的私人祕書,我去過里爾克住過的小閣樓,他漫遊的塞納河邊。 我去過里爾克出生的布拉格,去過維也納、林茲、柏林、德勒斯登、不萊梅和瑞士,我去過高加索和義大利,我學了法文和德文,我住在他又愛又恨的城市慕尼黑。我開始讀莎樂美。 因為里爾克,我一直相信孤獨是美好的,我不怕過那種生活,因為只有孤獨才會使我們長大,更大。我含淚度過年少那些漂泊的生活,在火車上飛機上或行走的路上揣摩真實和美感的表達,我像馬爾他那麼悲傷,在心靈深處,我一直是個少年,我有一張受過傷害的痛苦之臉。 里爾克一八七五年出生於布拉格,與父母相處困難,從小被男扮女裝,長大後被迫讀軍校和商校,他的文學志業始於慕尼黑,他在那裡開始發表詩作及認識莎樂美。 那年他二十二歲,莎樂美三十六歲。莎樂美拒絕了尼采的求婚,嫁給李保羅,但一直都保持自由單身的性格,里爾克在一群文友前讀他的詩作《基督的視野》,莎樂美愛上那些詩,她也愛上里爾克。 里爾克為莎樂美搬去柏林,與她去義大利旅行,他甚至陪伴莎樂美夫妻到俄羅斯,他愛上東方的神祕主義,他終生與莎樂美維持了最親密的友情。莎樂美一度與他分手,擔心他會走上尼采瘋狂孤獨之路,或者會自殺,幾年後又復合。 里爾克不像尼采那麼虛無,他尋求神的眷顧,但卻苦於無法感受神和愛的回報,他因此成為他自稱的「無命運」之人,他逃避命運,也迎向命運。莎樂美帶他到佛洛伊德那裡,希望他能接受大師的精神治療,但里爾克卻擔心精神治療會影響他的創作,對此事不積極。 里爾克一輩子無法經濟獨立,他的漂泊生活都在高級旅館和頭等車廂中消磨,起初是家人後來是出版商,最後便是一群公主和貴族,他們供養他,提供城堡和交通工具,他們想留住詩人,以便在沙龍聚會時可以炫耀,那時的貴族比庶民更有文學修養,他們真心愛里爾克的詩。但她們並不了解詩人的憂鬱和恐懼。 這些人當中只有莎樂美和土恩泰西女公主瑪麗與他有生死不渝的交情,他結過一年婚,生了一個女兒,有好幾次戀情,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伴侶,但卻死命迎向孤獨的召喚。 從里爾克身上,我可以覺知生活與偉大作品之間存在的那種古老敵意。這些年,我逐漸不再那麼悲傷和憂鬱,我仍然常讀里爾克,但那個內心深處的受傷少年已逐漸轉過身了,我已離開陰影,面對陽光。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