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翔任的讚美。但是,心有點虛虛的。因為我真的沒有什麼道行啦!
靈修之路,年少的我對~自我超越很有興味。後來發現這只是腦子對理想面目的攀緣,無法與實修真正連結。這十幾年來,我對它的定位是~自我探索、自我覺察、自我轉化三部曲。
唯有對自己的意識,潛意識,陰影(容格最喜探討的領域),如潛水夫一樣潛入幽深海洋,才能對自己的全貌有一如實了知。
在獨處或與人互動時,盡己所能地覺察自己的情緒起落、念頭來去、身體變動,掌握那一份明白,在意識的光照中,才能漸漸轉化負面習氣。
近日內在之聲,召喚我往內作更深的沉潛,所以從下一篇作品開始,我會關掉回應與推薦,如你想與我共同討論~修行,可至我後院的留言板留言。
與你分享一本書,我猜你會有興緻.(以下資料摘錄自博客來網站)
•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 • 作者:羅布.普瑞斯 • 出版社:人本自然
悉達多的流浪,榮格的煉金術, 都象徵個體化的歷程。 悉達多的「苦」,榮格的「陰影」, 都是讓意識覺醒的催化劑。 榮格說:「我們的心理疾病裡,都藏著神性。」 就像幻象讓自性覺醒, 我們的心理障礙和情結, 也是我們看見佛性的因緣。 榮格的精神分析, 和佛法的覺, 原來有著同樣的根, 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已經修行佛法有一陣子了,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所需的靈修觀點和心理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一樣,這些觀點之間如何平衡?這本好書滿足了佛教徒目前的需要。
心理治療師兼禪修老師的普瑞斯,擷取其十八年治療及多年禪修經驗,探討心理上影響我們努力「覺醒」過程的種種因素。不論追求的是心理或靈性的健康,關鍵在於接受自己的缺點。
愛與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點而生,而非因「圓滿」理想而生;智慧並不仰仗靈感而生,而是由緩慢且往往痛苦的經驗累積而成。本書從傳統的菩薩道背後的心理歷程著手,探討佛教徒的「個體化」歷程。
作者簡介 羅布.普瑞斯(Rob Preece)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修行佛法,主要是修密宗。他曾經在西藏幾位大喇嘛的指導之下,在喜馬拉雅山隱修多年。一九八七年之後擔任心理治療師,多次舉辦榮格與佛教心理學的工作坊課程。他也是經驗豐富的禪修老師以及唐卡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