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護念
2010/06/29 09:55:24瀏覽1008|回應1|推薦0

                        不清淨就生煩惱,清淨就生智慧  

                                                淨空法師法語

(一)

1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有了智慧,不但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且能夠解決宇宙之間一般人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2 究竟圓滿的智慧,佛說一切眾生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遜色,為什麼你今天智慧沒有了?迷失了自性, 智慧變成了煩惱。

3 智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都是真心本性裏面生的,不同的是:一個心清淨,一個心不清淨。 

4 不清淨就生煩惱,清淨就生智慧。我們凡夫心不清淨,所以才常生煩惱。

(二)

1 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你覺悟了,無量無邊的煩惱就變成智慧,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體之二面。

2 轉煩惱為智慧,就在迷悟之間。所以你現在煩惱多不要怕,只要你學會轉。學佛就是學轉變,把煩惱轉變成智慧,把凡夫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這叫會轉。

3 智慧從哪裡來的?剛才說了,智慧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

4 外面學東西,可以學到一些常識,學不到智慧;智慧是開了悟才有,你不悟,哪來的智慧?

(三)

1 學佛的同學都想開悟,要怎樣才能開悟?首先要把自己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復到你自性清 淨。

2 心清淨了,心裏面一念不生,像一面鏡子,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見就是智慧。

 3 心不清淨,你怎麼能照見?所以要曉得,內離妄想執著,外不為六塵所染,這是真正的功夫。

 4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開悟?心不清淨。心不清淨要想開悟,不可能的事情,沒有這個道理。

 (四)

1 佛法講究開悟,要怎麼樣才能開悟?那你就決定不能不懂得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2 定就是清淨心。心裏頭有煩惱就不清淨。煩惱是指七情五欲、貪嗔癡慢、是非人我、分別執著,你有這些東西,你的心就不清淨。

 3 清淨心好難!是難,不修不行。淨土法門老實說就是修清淨心而已!你每天念佛,即使得不到長時間的清淨,你要能得到短時間的清淨。

 4 你要記住,念佛的心是清淨心,念佛的時候打妄想,心就不清淨了。心清淨,我們念這個佛號,就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

  

止語的好處     黃忠昌居士      轉載自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1)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2)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瞋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 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3)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4)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5)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6)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7)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8)能夠放下種種恩怨。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9)能夠增長謙卑、 恭敬的心。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10) 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11) 止語其實是在享清福。止語久了的人,會覺得說話是很麻煩、很辛苦的事,請他說話他會感到很不願意,也很不自然。


 .................................................................................................................

              

 精要十念法          淨空法師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 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 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切要,可久可廣。

 二、為「佛化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 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 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 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 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 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 定 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 布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 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 心情隨筆心靈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nermystery&aid=4175953

 回應文章

閑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師生緣
2010/06/29 14:36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10-06-29 14:37 回覆:

淨 宗風範

弘 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師生緣

真淨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生因緣,為中國現 代佛教史的一段佳話,弘公對印祖執弟子之禮,尊崇禮敬無以復加,一生拳拳服膺,對印光大師的身教言教奉行不渝,對淨土法門深信、切願,並力行之,無時不以印光大師的教誨為個人榜樣,也無時不以印光老法師的言行來教化他人,而在淨土修學上有極高的成就。哲人千古,典範永存,弘一大師的尊師重道,足為淨土學人 的楷模,值得後輩再三學習。世風日下,末法時期社會風氣濁惡,眾生根器劣陋,發揚弘一大師的古風,當有振聾發聵之效。

弘一大師早年的淨土因緣

弘一大師自幼即與佛教有緣,父親李筱樓居 士是清代末年家住天津的高級官員,篤信佛法,並經常在鄰里施粥給貧苦人士,人稱「大善人」。李老居士經常誦念佛經,一八八四年往生前,亦禮請出家法師來作佛事,臨終前為其誦念《金剛經》,使李老居士在誦經聲中安詳往生。弘一大師幼時,曾隨從親人讀誦格言,學習《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名賢 集》等教導做人處世之道的書籍,並誦念〈往生咒〉、〈大悲咒〉及〈功過格〉,奠定人格基礎,並與佛教初步結緣。

弘一大師正式出家學佛也與淨土法門因緣深 厚。一九一五年,弘一法師卅六歲時開始萌發出家的念頭。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斷食廿餘日,其間「或晚侍和尚念佛,靜坐一小時」,或「午後侍和尚念佛,靜坐一小時」。一九一七年,弘公受三皈依,取法名及發心食素之際,即請了《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多種與淨土有關的佛經研讀。 其中《普賢行願品》的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被稱為淨土第四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念佛法門心要,被尊為淨土第五經。至於《大乘起信論》,在最後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為「勝方便」,勸令學佛人「專念西方極 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一九一八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生日,弘一大師出家剃度,次日即書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贈予摯友夏丏尊,「願他年同生安養(極樂世界)」。在出家入山前的五月廿二日,又書寫「阿彌陀佛」條幅,贈予好友楊白民。可見他出家前後,就以念佛為主要修行法門了。

弘公對印祖的讚歎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弘一大師何時接觸印光 大師的淨土理念,但應在一九一八年弘一大師出家前後不久。因為印光大師所著的〈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淨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及〈佛教以孝為本論〉等四篇論文,已於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由在普陀法雨寺拜見印光大師的高鶴年居士攜回上海,陸續刊登在上海的《佛學叢報》上,之後在佛教界引起轟 動,印祖也聲名大噪。一九一八年,即弘一大師出家同一年,徐蔚如居士再將印光大師廿二篇論文集結成書,名為《印光法師文鈔》,之後《文鈔》多次增篇出版,大量流通,成為民國初年流通極廣的佛學著作,想必一向在江南地區行化且心向淨土的弘一大師,在出家後不久就已接觸到《印光法師文鈔》。

弘一大師在接觸《印光法師文鈔》後,對印 祖的淨土理念及言行風範至為敬佩,立即成為他最心儀效學的學佛典範。他在一九二一年正月廿一日致王心湛函中說:「普陀(印)光法師為當代第一善知識」,在一九二八年致姚石子信中,弘一大師說,印光法師「為當世第一高僧。品格高潔嚴厲,為余所最服膺者。」

在一九二四年舊二月四日致王心湛書信中又云:「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印光法師。」又說:「法師之本,吾人寧可測度。且約跡論。永嘉周孟由嘗云:『法雨老人(印光大師)稟善導專修之 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明蕅益大師),步武資福(清徹悟禪師),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誠不刊之定論也。」

弘一大師引述溫州著名居士周孟由的話說, 印光大師(法雨老人)稟承淨土宗二祖唐代善導大師專修淨土的宗旨,闡揚蓮宗第六祖宋代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隬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 人依怙。)揀別禪淨勝劣的微言大義,正直不阿如淨宗八祖明代蓮池大師,弘化的善巧方便有如雲谷禪師,遵循淨宗九祖明代蕅益大師(靈峰)的律法戒制,追隨學習十二祖清代徹悟禪師(資福)的教法,弘揚淨土,密護其他各宗。公開倡導並昌盛了佛教,暗地極力挽救社會風氣。無論用折服或攝受的方法來教化大眾,都是慈 悲的用意;不管說話或沉默也都具有教化的功能。兩百年來,就沒有像印祖這樣,能將佛法教化弘揚如此之廣的了。

弘一大師對印祖的讚歎無以復加,認為印光 大師集善導大師以來,永明延壽、蓮池、蕅益、徹悟等淨土宗祖師之大成,在專修淨業、弘護正法、教化人心、端正風氣上,是近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人。

一九二年春,《印光法師文鈔》在上海商務書局出版時,弘一大師就曾應編者之請,為《文鈔》題辭:

是阿伽陀,以療群疚。契理契機,十方宏覆。

普願見聞,歡喜信受。聯華萼於西池,等無量之光壽。

題辭後的敘文寫著:「庚申(一九二年) 暮春,印光老人文鈔鐫板,建東、雲雷,囑致弁詞。余於老人曏未奉承,然嘗服膺高軌,冥契淵致。老人之文,如日月歷天,普燭群品,寧俟鄙倍,量斯匡廓。比復敦促,未可默已。輒綴短思,隨喜歌頌。若夫翔繹之美,當復俟諸耆哲。大慈後學弘一釋演音稽首敬記。」

弘公在題辭中讚歎《文鈔》是契理契機的 「阿伽陀藥」,能夠救療眾生的各種「病症」,希望大家都能歡喜信受,就能往生極樂淨土,得到無量光壽。弘一大師還在敘文中表示,雖未師承印祖,但對印光大師的崇高的德行及深邃的佛理,欽佩不已。

一九二年九月,弘一大師赴衢州蓮華寺閉關修行,為了警策自己永不退惰,他在閉關前,專程去衢州,登門請老儒吳明經先生題書「旭(蕅益)光(印光)室額」,裝裱後置於關房,表達效學蕅益、印光兩 大師矢志不移的弘願。

印祖對弘一大師的通信教 學

不僅稱揚讚歎、勵志效法印光老法師,弘一 大師在初入佛門時,就已私淑印祖,許多學佛上的疑問也都寫信請教印光大師。就目前所見的史料,早在弘一大師出家的第三年,弘公就與印祖有書信交往,而獲得印光大師的指點。兩者通信雖多,但弘一大師的原函已不可見,印祖覆函在林子青所著《弘一大師年譜》所見僅餘四通,其中僅有一通註明時為一九二年七月廿六 日,其餘均未註明時間,但林著認定應為一九二三年。

一九二年七月廿六日,印祖在覆弘公書 中,認為弘公「用心過度」色力受傷,是因為弘一大師藝術家心思太過細膩的風格,以致作事過於認真,身心太過疲累,而受到傷害。印祖說:「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而勸弘公「宜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損無益。」又針對弘一大師對世事的關心,印祖認 為,出家人乃方外之人,應對時事「置之不問,一心念佛」,才能讓自己和他人獲得真實利益。他說:「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實益」。

一九二三年,弘公表示要掩關剋期取證,誓 證念佛三昧,並請印祖作「最後訓言」。印祖在覆函中表示,希望弘公在閉關期間心無二用,不可以妄躁心先求感通,否則可能引起魔擾;而且,果能一心念佛,自會有不可思議的感通,修行將更加精進。印祖說:「關中用功,當以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妄躁心,先求感通。一心之 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影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在另一封信中,印祖以長文對弘一大師想要 刺血寫經之事提出忠告,印祖先讚歎弘公:「勇猛精進,為人所難得」,而且有「重法輕身」的弘願,但印祖了解弘一大師在藝術上的完美主義,會導致「太過認真」,反而會傷害身體,不利於弘法利生。於是印光大師勸弘公,在優先順序上應先專志念佛,等到有所成就,再來刺血寫經。印祖寫道:「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 三味。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

其次,印祖又指陳刺血寫經的種種規矩講究 非易可行。在用墨上,印光大師說:「有專用血寫者,有合金合朱合墨者」等種種不同。在用血的身體部位上,印祖則說只能用舌、指、臂、胸前或心臟以上的身體等少數部位:「古人刺血,或舌或指,或臂或胸前,亦不一定。若身則自心以下,斷不可用,若用則獲罪不淺。」對於刺血寫經發臭的流弊,印光大師更是直言痛 斥:「光近見刺血寫經者,直是造業。以了無恭敬。刺血則一時刺許多。春秋時,過二三日即臭,夏日半天即臭,猶用以寫。又有將血晒乾,每寫時,用水研乾血以寫之者。又所寫潦草,毫不恭敬,直是兒戲。不是用血以表志誠,乃用刺血寫經,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可見僅僅在用血寫經上要達到誠與敬的基本要求都並 不容易。

最後,印光大師又提到寫經的書法問題,也 要落實「誠」與「敬」的精神方有功德,而不致獲輕慢之罪。雖然弘一大師的書法藝術在民國初年已有相當成就,但一般書法在於表達藝術的意境,與佛經書法要求寫經人展現出虔誠敬意與修行境界畢竟不同,因此印祖直言弘一大師當時與他通信的書法體格「斷不可用」。印祖說:「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 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

經過印光大師的一番勸告之後,弘一大師以 後寫給印祖的書信的字體變得工整,而獲得印祖的印可,說可以依照這種字體來寫經。印祖說:「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之後,印祖並再次說明書經嚴肅恭敬的重要。他說:「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于選佛 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于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

最後,印祖再度勸告弘公應以一心念佛為 要,緩圖刺血寫經之舉,因為傷害身體反為弘法修行的障礙,而且博地凡夫也不應效法法身大士的苦行。他說:「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幸得印光法師馳書勸弘公息心念佛,弘一大師 因刺血寫經用功過度而大虧的視力才得以好轉。

也因為印祖的指正,弘一大師書寫經文,態 度更加嚴謹,用筆漸趨沉穩厚重,字體工整正方,點畫厚實穩健。隨著弘一大師的梵行精進,他的書法作品,在美學中漸融入修行體會,字字清正,不落一塵,澹泊寧靜,有如謙謙君子。不論在點畫用筆、結體造型或章法布局上,都處處呈現出一種自制、理智、嚴謹的藝術特點,表現出深邃玄微、不食人間煙火的天籟境界。弘 公對四十七歲時為蔡冠洛所寫的〈華嚴經.十迴向品.初迴向章〉自評云:「含宏敦厚,饒有道氣,比之黃庭。」並自詡為「應是此生最精工之作」。太虛大師也推崇此作品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

弘公親炙印光大師之教誨

對印光大師的心悅誠服,使弘一大師不滿足 於只獲得印祖書信上的指點,他更希望能廁列門牆,獲得大師的親灸教導,使道業更加精進。一九二二年弘一大師首次上書印光法師,祈請慈悲攝受忝列門牆,但印光大師以一向不畜剃度弟子,謙詞不收。一九二三年,弘一大師在上海與幾位居士到新閘太平寺拜見印光大師時,弘公已將印祖敬為師尊,他一到達寺外,即從包袱 取出正式僧服恭敬穿上,並首先跨進寺內,對印光大師屈膝拜伏,在印祖開示完畢,與居士一起離開時,也同樣對印祖恭敬頂禮叩別。同年阿彌陀佛誕辰,弘公又於佛前,在胳膊上用香燒戒記,以示求師誠心,希望能藉三寶的慈力,徵得印光法師的同意,結果印光法師依然遜謝。直到同年年底,弘一大師第三度竭誠哀懇,才得 到印光法師的同意,破例收為弟子,讓弘一大師喜不自勝,成就了兩大師因緣中的最高潮──一九二四年弘一大師的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之行。

印光法師隨後邀請弘公來其身旁小住,於是 弘一大師在一九二四年五月從溫州慶福寺出發,專程前往普陀參拜印祖。在後山法雨寺舉行簡單而又隆重的拜師儀式後,親近共住七天。在這段時間裡,弘一法師自晨至夕皆在印光法師身邊接受熏染,用心觀察印祖的嘉言懿行,並銘記在心,成為他日後學佛人生的準則。

弘一大師效法印祖之盛德

一九四年冬印光大師往生後,弘一大師在次年夏天留下一篇文章,略述印光法師的威德。其實早在參禮普陀山之前,弘一大師便已接受周孟由的勸請:「當來探詢法師(印光法師)生平事蹟,撰述傳文,以 示後世。」表示將在參禮印光法師後,「必期成就此願」。但到普陀皈禮印光大師後,弘一大師卻始終未動筆為印光大師作傳。直到一九四年十二月二日,印祖在 蘇州靈巖山寺圓寂,寺主妙真法師函請弘一撰寫〈印光大師略傳〉,弘公才始意識到:〈印光大師傳〉動筆「甚為不易」。原因是印祖埋名遁世,威德謙光,因此「若稍讚譽,則違遺訓;若太平淡,則不契時機。」以致弘一大師遲遲未能落筆。但為避免輕慢,弘公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於一九四一年夏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會 上為眾開示〈略述印光大師之威德〉。

弘一大師首先介紹印光大師的生平,盛稱印 祖:「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讚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 不求名利恭敬,而於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接著,弘公表示,印光大師「為近代之高 僧,眾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敘述。」加上大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故今僅舉常人「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強調其「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

弘一大師指出印祖的四大盛德為:一、習 勞,印光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等事。一九四年,印祖八十歲,每天仍自已掃地、拭桌、擦油燈、洗衣服。二、惜福,印公於惜福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 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弘公在普陀山住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印祖房內觀察公一切行為。印公每晨僅粥一大碗,無菜。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至午食時,飯一大碗,大眾菜一碗,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嗽口,與晨食無異。公自行如是,而勸人也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 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三、注重因果,印公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公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四﹑專心念佛,印公雖精通種種佛法,而 自行化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公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公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義,此蓋印公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自此弘公操行至苦,持戒至嚴,治學至勤,修道不懈,皆以印祖為榜樣,嚴以律己, 一絲不苟。

印祖的四大盛德,即為弘一大師終生所拳拳 服膺者,並以之自行化他。彌陀淨土法門更成為弘公奉持的行門及往生的歸宿。弘一大師終其一生勸導他人認真學習《印光大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大力推荐的因果著作《安士全書》,深入淨土法門,深信因果,念佛求生淨土,成就了許多人的淨土因緣。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10-06-29 14:45 回覆: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 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