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返璞......
2010/05/28 09:50:14瀏覽635|回應1|推薦0

宇宙的起源- 唸佛是修一心不亂《華嚴經》淨空法師主講

宇宙的來源,這都是屬於高等科學、哲學上的問題。宇宙怎麼來的?前面我們讀過不止一遍,「迷唯一念」,這一念沒有理由,這一念沒有始終,可是一唸起來之後,法性就變成阿賴耶識,只要一念才動,就變了。法性是真心,阿賴耶識是妄心,但是這個妄心裡面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是什麼世界?這叫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雖不是純真,跟純真非常接近,因為這個一念要沒有了,物質的現象、精神的現象都沒有了,都不存在了。精神跟物質都是假的,都是一念不覺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這是實報土。

如果這一念都沒有了,那叫常寂光淨土,這裡面是心法、色法都沒有,一片光明,大乘教裡面講「大光明藏」,整個宇宙是一片光明,除光明之外什麼都沒有。那是性德,那就是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所講的五句話前面四句,是大光明藏。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就是真心,本來就清淨,一點染污都沒有。「本不生滅」,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本自具足」,雖然具足,並沒有明顯的,他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但是沒有現出來,這是性能、性德。「本無動搖」,就是他根本就沒有動過,自性本定。末後一句,那就是起心動念了,如果說是有一念不覺,「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是宇宙。宇宙從哪裡來的?就是一念,這一念才起來,宇宙就現前了。是一念頓現,不是有次第的。

我們想了很久,真難懂,最後想出什麼?想出電影的放映機,很像這個樣子。你看電影放映機投射在銀幕上,投射在銀幕上有影像,放映機一開動,幻燈片在裡面轉動,銀幕上就現相,是一念頓現,沒有先後。而且所現的時間非常短暫,這我們在前面給諸位報告過了,太短了。短的那個現象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是三十幾億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好像三十多億分之一,你怎麼能夠覺察出來?我們現在電影放映機放的幻燈片,它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的二十四分之一,我們已經看得眼花撩亂,都以為是真的,現在變成三十多億分之一秒,你怎麼說法?所以《仁王經》上講的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仁王經》上講的我們還能夠想像,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這是佛的方便說。所以現相是什麼?相是假相,不是真相。

《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千萬不要在虛妄相上去用心,去搞分別執著,虧吃大了,無量劫的生死輪迴出不去,根本原因就在此地。 什麼人能出三界?八萬四千法門全都修的禪定,我們唸佛人還是。唸佛的目的在哪裡?《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叫唸佛三昧。用唸佛這個方法去修定,修一心不亂,將來能不能往生?下面那句話,心不顛倒的人往生。這個心顛倒是什麼?他妄念又生起來了,那就不能往生。但是心不顛倒是講臨命終那一剎那,那一剎那他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決定得生。所以唸佛法門就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他心不顛倒。

我們為什麼天天要念?天天念就是防止,怕臨終的時候會起妄念,所以天天念,唸得很熟,平常功夫就做得很好,臨命終時候能夠保持,這就決定得生。 所以一定要曉得,唸佛是為什麼?是為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用持名唸佛這個方法定慧等學,這是唸佛人必須要知道的,你修的是什麼你自己要清楚,修的是禪定。絕對不是說只有禪宗修禪定,其他都不是,那你就全搞錯了。佛法的成就,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總的指導原則,不能錯誤。

由此可知,一心是多重要。一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從哪裡下手?我們常常講,從內心深處把對人的對立,把對事的對立、對萬物的對立這個念頭消掉,和諧、和睦、和平都從這裡做起。這個對立的念頭不能消除,怎麼可能和諧?怎麼可能不衝突?起心動念衝突就現前。所以衝突是發生在自己的內心,從內往外發,會跟人衝突,會跟事衝突,會跟天地萬物發生衝突。你要不細心去觀察你不知道,細心一觀察,清清楚楚,這是錯誤,這不是正確的,自性裡頭沒有衝突,自性具足萬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六卷) 2008/2/13 華嚴講堂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60)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正道」指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和正命,「得正智慧」是其總綱。八正道,正的標準何在?佛法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標準,那就是「自性」。正智慧現前是什麼人?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完全用真心,真心就是正,妄心就是邪。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沒有見性,還是用妄心,但他們的妄心是以正為標準,稱為「正覺」。他們能夠得到正,顯而易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隨順聖教,放棄自己的成見,因此雖然沒見性,知見是正的。

佛陀的經論完全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如果眾生沒有感,佛的境界是清淨寂滅,《仁王經》講「住寂滅忍」,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是一時的,是永恆的。有感始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如來果地上如是,法身大士亦如是。

我們修學能達到天台家講的觀行位,正知正見,功夫就得力。修學一般的法門,有這樣的功夫,不能出三界,要修到相似位才出得了六道輪迴。觀行的果報是人天福報,決定不墮三惡道;修到分證位,才能超越十法界,非常不容易!但是修學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只要有觀行的功夫,就能生凡聖同居土;相似位,生方便有餘土;分證位,生實報莊嚴土,淨土宗的殊勝就在此地。修行若不能捨棄自己的成見、妄想、分別、執著,功夫不得力,怎麼精進都沒用處。

第一「正見」,見是見解,對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是正確的。《教乘法數》云:「明見四諦,無有錯謬故」。四諦,通大小乘、世出世間法。天台智者大師用藏、通、別、圓來解釋四諦,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若講「四諦是小乘法」,就把四諦限於藏教的四諦,這個範圍太小了。實際上三十七道品通一切法,都有藏、通、別、圓的講法。但無論怎麼講法,四諦的「苦」、「集」是講世間因果,「滅」、「道」是講出世間因果。總而言之,世出世間法都是因果的定律,若能明乎此理,見解就正確。因此,「正見」總結就是「深信因果」。

現在世間許多人敢妄作妄為,就是不相信因果。因果不是信則有之,不信則無,因果是真理,不管你信不信,它都有。整個佛法也不離因果,《華嚴經》講「五周因果」,《法華經》講「一乘因果」,因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只是說明世出世間因果而已。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些是有為法?《百法明門論》將一切法分為兩大類: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又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不是真有,佛家講「妙有」、「幻有」、「假有」。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它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事實真相。你果然明白,對於一切有為法再也不執著,不放在心上,就得解脫、自在。六道眾生執著有為法是真的,所以有輪迴現象;四聖法界雖不執著,但有分別;一真法界的菩薩把分別捨了,就超越十法界。

因此,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依照《金剛經》修學,能得極大的幫助。念佛人要是得《金剛經》的般若觀照,念佛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確實可以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那些菩薩們真正得大自在、大解脫。他在事相上與凡夫沒有差別,和光同塵,心地上一塵不染。由此可知,凡夫的麻煩在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

佛法修學自始至終是破分別、執著而已,只要有分別、執著,你沒有覺。覺了之後,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可以受用,不可據有。你想得到它,那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得」在百法中屬於「不相應行法」,純屬抽象概念,沒有事實。一切法都不可得,「佛」也不可得,「佛」是對眾生說的,真正契入境界,無佛無眾生。佛跟眾生都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不是真的。佛用這些假名,目的是幫助我們覺悟。

有許多人學佛不覺悟,就是執著這個假名。所以,《起信論》講「離言說相」,決定不能分別、執著佛的言說;文字是言說的符號,它是工具,不是目的,所以不可執著文字相。「離名字相」,名字相是所有名詞術語,它的意思要懂,不能分別、執著。「離心緣相」,不能想「佛這個話是什麼意思」,一想就落在意識。用這種方法聽經聞法,才能入佛知見。

小根人沒有這個智慧、能力,佛就教他執著善法,捨棄不善,目的在幫助他不墮三惡道,但出不了六道輪迴。中根人,佛幫助他超越六道輪迴,提升到四聖法界;上根人,佛幫助他捨棄分別、執著,提升到一真法界。雖然證的標準不相同,上、中、下三根都是正見。上根的正見與自性完全相應;中下根性隨順聖教,這是正知,他還無法體會到心性,但只要拓開心量,進度就快了。

我們是中下根人,我們的正知正見決定要隨順聖教。《大藏經》是聖教,浩如煙海,我們在海水裡只取一瓢飲就夠了,也就是在所有經論裡選擇一種,依照這一種修行就能證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決定是平等的、圓滿的。譬如我們依《無量壽經》,經上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學習;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不可違背。

第二「正思惟」,正確的思想。本經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所以思惟非常重要。凡夫念頭總是不斷也不住,「不住」是剎那生滅,前念滅,後念就生。什麼樣的思惟才算「正思惟」?佛法有個原則,真心本性沒有思惟、念頭,即大乘經常講的「真心離念」;換言之,只要有念都是妄念。

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妄念?實在講還是妄念,但是這個妄念最接近真實。我們用這個妄念去斷一切妄念,這是善巧方便。到極樂世界之後,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要捨棄。所以,四種念佛中,持名最方便。

我們不要把「正」的水平提得太高,就把八正道落實在十善業道上,常常思惟十善業,就是正思惟。常常想著佛的教訓,就是「晝夜常念善法」,法是十善法,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離十善,我們就變成善人,善人念阿彌陀佛肯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善、思想善、言行都善,哪有不往生之理?

從「善」再升級到「淨」,淨念相繼,品位就高了。善心往生凡聖同居土,淨念往生方便土、實報土。可是要曉得,淨念的根是善念,心要是不善,怎麼會清淨?所以,一定要斷惡修善,怎麼個修法?時時刻刻要反省,最低限度每天晚上要做一次反省。睡覺之前好好的想一想:今天一天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用十善業做標準,我有沒有過失?有過要改。

明末清初,佛門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都用功過格來反省。出家人用功過格,蓮池大師是代表,蓮池大師寫了一本《自知錄》,實際上就是功過格。這一天我做了哪些善事,一條一條記下來;我做了哪些惡事,也一條一條記下來。我的善事多,還是惡事多?我善事的功德大,還是惡事的惡業大?做個比較,此法對於中下根人修行非常有效。

近代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將自己命運改過來,大家印象都很深。命運屬於果報,命運從何而來?從善惡業來。因此,改造命運就是斷惡修善,多做好事。好事的標準:凡是利益別人的、利益社會的,這是好事;凡是利益自己的,對別人、對社會不利的,就是惡事。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有個錯誤觀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佛是決定不許可「為自己」,因為只要有為自己的念頭,就是增長我執,果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我執變現的。所以,念念還為我,是念念在加強我執,就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佛教我們要破我執,就是脫離六道輪迴,超越三界;破法執,就超越十法界。因此,萬萬不能執著,執著是自己吃虧,與別人不相干。這都是屬於思想方面的問題。

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看到這個符號就開智慧。「思」是心上畫了很多格子,就是心裡有了分別;「想」是心裡著了相。「思想」二字,在佛法講是「分別、執著」,這兩樣沒有了,就剩下真心。因此,我們把分別的「思」拿掉,把執著的「相」拿掉,在一切境界裡,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相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稱為「一真法界」。我們說:「這個境界是善,那個境界是惡」、「這個境界好,那個境界壞」,全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思想變出來的。佛常言:「一切法從心想生。」三途六道都是從心想生出來的,是自作自受!

佛法講「解脫」,「解」是對分別、執著說的,把分別、執著解開了;「脫」是從果報上講的,就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佛教導我們隨順佛陀教誨,思惟十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正語、正業、正精進都是行為),我們能保持這個境界,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在末法時期唯一得真實成就的一條道路。

佛法講「正知正見」,正思惟是正知,正確的看法是正見,這是修行的根本。古大德常言:「從根本修」,就是從心地修。實在講,心地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思惟。起心動念隨順經典教誨,就是我們現前的正思惟。

讀經是我們修正思惟最好的方法,特別是對中下根性的人而言。讀了之後要明瞭經的意思,沒有人講解無所謂,古人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沒有妄想、雜念,專心去念經,念久了就得定,心清淨,智慧就開了,經裡的意思慢慢就明白。明瞭之後,我們一定要照做,要堅持依教奉行,這就是「受持」,受持是自利。自己得到利益之後,必須把這個利益與別人共享,就是「為人演說」。「演說」最重要是「演」,演是我自己做到了,表演給別人看,做到之後才「說」。為人演說是自利利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學佛如果見解、思惟不正,就是沒有根,無論怎樣精進用功修持,如《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落在魔道,不是佛道,心不正。這兩條就是六和敬的「見和同解」,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這部經的好處就在此地,只有十條(身三、口四、意三)很容易記,常常想著、念著,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是我們現階段的正思惟。在淨土宗,除了這種修行之外,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決定不空過!

第三「正語」,語是言語,正語的標準還是落實在四種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如果我們能夠受持,依教奉行,我們的語就是正語、善語。語從心生,身語要善,心要善。真心本性裡,絕對沒有絲毫過失,過失尚且沒有,哪裡會有惡念?真心本性是純善無惡。

《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性、真心,本來純善,無絲毫過惡。何以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從本性上看,一切眾生都是性本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現在煩惱現行,連佛菩薩也沒有看在眼裡,這是我們迷失了本性,也就是迷失了本善,變成不善,這就是《三字經》第二句講的「性相近,習相遠。」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都是性本善,現在差別在習相遠。我們從小養成不好的習慣,不但是從小,這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養成不好的習慣,就與本善愈去愈遠,果報變成十法界、六道、三惡道。

因此,十法界、六道、三惡道是從習性上變現出來的,它確實沒有,就跟作夢一樣。由此可知,迷失了本真,迷失了本性,就像在作大夢,這個夢要是醒過來就成佛了,就恢復本善。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喚醒夢中人而已。他的言行都是啟發我們覺悟的,我們何時才能體會,端看各人根性、緣分而定。

一切眾生根性可分為上、中、下三等,這是大分,細分極複雜。上根人接觸到佛法,能夠領悟,依教奉行,把自己的習氣、習慣全部放下,隨順佛菩薩,與佛菩薩過一樣的生活,一生能成功。中根人也能夠接受,但不是完全接受,因為他的習氣、污染不能完全放下,也就是他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所以一生成就做不到。必須要曉得,佛法的修學是不能打折扣的,上根、中根的差別就在此地。下根人就更差了,半信半疑,雖然肯做,大概只做幾分之幾,這是因為他無法放下習氣。我們看到許多下根人,習氣一生都改不掉,這種人一生學佛只能與佛結個緣,阿賴耶識種下佛的種子,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墮三途還是墮三途。

縱然學講經的法師很會講,也沒講錯,但自己做不到,果報還是墮三途。要知道講經救不了自己,講經是福德邊事,不是功德。《六祖壇經》云:「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將福德變成功德,自己就得度了。將福德變成功德,要「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自己契入境界,也就是隨著經文改變自己的觀念,就變成功德。《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最好的榜樣。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善知識為他開示,他真的是隨文入觀、隨語入觀、隨行入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智慧。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層,從初住、二住一直到等覺,一生成就。

也許有人問:「善財運氣不錯,遇到那麼好的善知識,我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這個想法是邪見。如果《華嚴經》擺在你面前,你每讀一卷,境界就向上提升,你絕不輸給善財童子。我念初住章,我就是初住菩薩;念二住章,就是二住菩薩;念到最後就是等覺菩薩,就成佛了。這是隨文能入觀,隨著經文改變自己的觀念,把自己無量劫來的習氣統統改正過來,這是上上根人,這個經沒有白念,遍遍契入如來果地境界。

我們要學會這種修行方法,如不能,降到最低的水平,決定要與四種善的口業相應,「善護口業」。這個功夫有好處,但是你的煩惱習氣斷不盡。對於一切眾生,決定不能有欺騙的心理,當然就不會妄語;決定沒有傷害的心理,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心理。先修心,然後才能真正做到不妄語,無論對什麼人,句句都是實話。

一切眾生第一念就是保護自己,如果說這個話對自己不利,就不敢說真話。但一定要想到:於我不利、於我有傷害,這個傷害到何種程度,當中有善巧方便。如果傷害的幅度不大,還是要說實話;重大的傷害,從自己牽涉到社會、群眾,就可以不說實話,這是「開緣」,不是破戒,不但沒有罪過還有功德。

世尊舉例說,一個受持五戒十善的人,在三岔路口遇到一個獵人正在追殺一隻兔子。這個持戒的人看見兔子跑了,獵人問他:「你看到兔子嗎?」他說:「我看到了。」獵人問:「往哪裡去了?」他說:「從那一邊去了。」他指錯了方向,雖然這是妄語,但這個妄語救了兔子的命,這是善心;也救了獵人,獵人如果殺生將來要受果報,兩邊都救了,這是「開緣」。修學五戒十善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什麼狀況下要用什麼方法,它是活活潑潑的。

講到偷盜戒。永明延壽禪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在稅務司管出納,他常常把國家收稅的錢拿去放生。以後被人發現,他全部說出來,沒有一句妄語。這是要殺頭的,他也不逃避,願意接受刑罰。綁到法場去執行死刑時,皇帝吩咐監斬官,「如果他的態度很從容,沒有驚慌,就把他帶回來見我。如果他很恐懼,殺掉算了。」結果永明延壽大師到法場,態度很從容、很歡喜。監斬官就問:「你為什麼會這樣?」他說:「我一條命救活了千千萬萬的命,值得!」監斬官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他。後來皇帝問他的志願,他願意出家,皇帝成就他出家,並做他的護法。因此,偷盜不是為自己,是為救護一切眾生,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眾生的生命,發的是菩薩心,這屬於開緣。如果偷盜是為了利益自己,這是大罪。所以,仔細觀察佛家的戒條,確實是合情、合理、合法,非常完善。

口業是最容易造的,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要想身體健康,吃東西要小心謹慎;要想一生平安,言語要謹慎,要守著不妄語,對自己有大利益。不兩舌,決不挑撥是非,縱然看到不如法的事情,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就不可隨便妄下斷語。佛菩薩有許多行持,我們凡夫肉眼看起來好像是不如法,其實不然,他們沒有過失,是我們自己有過失。

而挑撥是非造業非常之重,挑撥家庭不和,要負因果責任;挑撥團體尤其是佛教團體,這是「破和合僧」,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因此,僧團縱然有不如法,我們堅決不敢說三道四,為了怕分裂僧團。既使說也只可以私下規過勸善,決不可有一句批評。如果在外面批評僧團,讓信眾對這個僧團喪失信心,就是破壞僧團,罪過無比深重。對於任何一個團體,我們都希望他們和睦相處,大而言之,族群的團結,宗教的團結,國家的團結,決不可分化、破壞,不能挑撥是非、惡意造謠生事。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誘惑眾生。惡口是說話粗魯,容易傷人,且不自知。想說話的時候,孔老夫子:「再思可矣」,多想想該說不該說。正語要從這個地方修起。

第四「正業」,事跟業合稱為「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是「事」,造作的結果就是「業」,這是因果關係。業包括的範圍很大,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動作是「身業」。「正語」是語業,「正見」、「正思惟」屬於「意業」,這是分講,此地為總說,偏重在身體造作。

身、語、意是有連帶關係,決不是單獨的,縱然是說話,還有態度、有表態,所以三業「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決定離不開的。由此可知,所有造作都要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是正業;如果我們一切造作只顧到利益自己、利益家庭、利益我這個小團體,這是邪業。

特別在現今開放的社會,科技發達到相當程度,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事情,我們立刻得知,所以地球愈來愈小了,變成了「地球村」。我們同住在這個村莊,周邊這些人與我們有密切關係,我們要照顧自己,同樣要照顧周邊環境,因此我們的想法、說法、作法要以整個地球為考量,世界才會有安定、和平。單想我的國家好,不想別的國家,這是錯誤觀念。於我國家有利益,於周邊國家沒有利益,就發生衝突,製造社會爭端,一不謹慎就變成國際性戰爭。我們能這樣想就是正思惟,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是邪見、邪思惟。因此,我們所有的造作,都要想到於整個世界一切眾生是有利、還是無利,無利的事情尚且不可做,有害的事情就更不可做。

我們一定要修學純善的心,就是思想善、心地善、言語造作無一不善。所謂「善」,就是於全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有利益,不但於一切人有利益,還要想到於一切動物有利益,於一切植物有利益,乃至於所有水土都有利益,這才是真善、純善。利益一切水土,就決定不會破壞自然環境。現代人沒有這個善心,任意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造成自然生態不平衡,因此產生許多天然災害。天然災害從何而來?是人為的,直接的原因是身業,我們一動手就破壞自然環境。

所以,人生在世決定要選擇正當的行業,這個事業決定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一定要以服務的對象為主,不能以我自己為主。即使我們今天選擇佛教教學,選擇出家這個行業,我們自己修學、教化眾生,還是以眾生為對象,以他們的需要為標準。一定要了解現前社會大眾的需要,要為他們去思考,要令大眾當前得利益,來生得利益,後世得利益,永遠得利益就正確,這是純正。

《楞嚴經》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說法為何有那麼多人相信?邪師是讓你現前得利益,來生他就不管了,來生你還搞六道、墮三途就錯了。佛法特別重視後世的利益,現前得不到利益,來生得利益,這是正確的;現前得利益,來生得不到利益,決定是錯誤。

利益大眾而不著相,即是《般若經》講的「三輪體空」,這種造作比正業又升了一級,稱作「淨業」。所以,正業包括十善業道,完全落實在十善業,這是純正的正業;如果與十善相違背,造的是十惡,是邪業、惡業。

是非、善惡、真妄要有能力辨別,但今日社會是非善惡不分,倫理道德喪失。雖有少數人在大聲疾呼,但是效果不彰,社會大眾充耳不聞,災難怎麼能夠避免?如何救自己?修十善業。念佛如果還造十惡業,不能往生;念佛決定要修十善業道,才能度自己,又幫助別人。別人怎麼做,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我們無權干涉,也無權議論別人,不如把心收回來,好好修自己,這是正確的。別人能接受,我們勸導他;不能接受,自己好好念佛,成就自己。真正發大慈悲心,往生之後倒駕慈航,看眾生什麼時候有意思回頭了再來,不必著急要度別人,先度自己要緊。自己未度能度別人的,佛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60


( 心情隨筆心靈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nermystery&aid=4074090

 回應文章

閑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美妙絕倫的極樂世界~陳義孝居士著
2010/05/28 10:00

以下資料摘錄網站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0.htm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10-05-28 10:01 回覆:

 ●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慳貪是餓鬼的因,瞋恚是地獄的因,愚癡是畜生的因。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自然俱足,根本無貪;全國都是菩薩諸上善人,互相愛護,根本無瞋。一切眾生,恒聞妙法,心開意解,根本無癡。因無貪瞋癡的惡因,故無三惡道。

 ●也沒有婦女。極樂世界是一個絕對清淨平 等的世界,人人六根清淨,無有愛欲情事,而且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故無有婦女。

 ●極樂世界,廣大無邊,就是十方無量世界 的眾生一齊往生到那裡去,也不會有人滿之患。

 ●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陰雨的變 化,永遠是那麼涼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地勢平坦。世間的地有崇山峻嶺,也有萬 丈深淵,那是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黃金為地。實際是七寶為地,黃金為七寶 之首,舉其首已攝其餘矣。七寶者,金、銀、琉璃(青色寶)、玻璃(水晶)、硨磲(青白色寶)、赤珠(赤色寶)、瑪瑙。世間也有七寶,但都是些凡品,若以之與極樂世界的極品相比,簡直天淵之別。

 ●有宮殿樓閣。其宮殿樓閣非常的奇特,能 隨人之意而大、而小,可在地上,也可浮於空中,全由一寶、二寶乃至七寶自然而成,其富麗堂皇更勝過六欲天主之天宮百千萬倍,那是往生之諸上善人的居處,也是大家聚會講經說法的地方。剛剛往生的人,先在蓮胞之中靜修,等到花開時,證得法身,就可進住樓閣了。

 ●有色樹。在樓閣外面的空地上,有一行行 排列得很整齊的色樹。所謂色樹,即由一寶乃至七寶和合而成的色彩繽紛的樹。其樹有的高一百由旬(由旬有大中小三種,大由旬約八十里,中由旬約六十里,小由句約四十里),有的一千由旬。樹的上空還彌覆著由金縷珍珠百千雜寶所結成的羅網,美觀極了!最神奇的是,這些色樹,微風吹來,就如百千種樂器,同時演奏, 令人想起三寶的功德而念佛、念法、念僧(其所念之三寶乃自性三寶,非我們所念之住持三寶)。

 ●樹現佛剎。極樂世界的色樹,還能在樹與 樹之間映現十方佛國莊嚴美好的人、事與物,讓觀賞的人好像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清楚。

 ●有七寶池。有無數由七寶所成的水池,其 面積由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般,而且皆以金沙舖地,不同我們這裡全是砂石污泥。

 ●有八功德水。在無數的七寶池中,還盛滿 了具有八種不可思議妙用的水:一、澄淨,非常澄清潔淨,一點雜質也沒有;二、清冷,即清淨涼冷,永遠保持同樣的溫度;三、甘美,即甘甜味美,非常可口;四、輕軟,即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即滋潤滑澤,有益身心;六、安和,即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即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 可以除飢;八、增益,即喝了這種水,或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善根。除此之外,其水還有三種的特色:一、隨意,即水能隨人之意,或增,或減,或冷,或暖;二、說法,即當池水往復激盪時,能發妙音,宣講妙法;三、進道,即入水浴已,使人道業猛進。

 ●有寶花。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在八功 德水之上,有著無量無數「微妙香潔」的蓮花。微者,七寶所成,此方絕無;妙者,其色無量,又能放光:香者,異香遠聞,四時不散;潔者,出自德水,體至潔淨。其花大小不一,由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這是因為念佛的眾生有勤怠之分,故蓮花便有大小之別。這些蓮花,就是我們將來往生之花胎,誰在此世界信佛念佛, 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即長出蓮花一朵,上標其名,將來往生時,即在此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的一切景物均不生不滅,惟獨蓮花變化無常,如人念佛努力,七寶池中的蓮花就愈念愈大,如改信其他法門,或停止完全不念,此花即隨之而枯萎,可見它沒有一定的形狀,變化而有,唯心所現。

 ●有珍禽。極樂世界尚有百千種奇妙雜色之 鳥。鳥屬畜生,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哪來這許多的鳥呢?原來這些鳥兒都是阿彌陀佛欲使法音不停宣流,而以不思議神力變化出來的。這些化鳥到處發出柔和優雅的聲音,宣講人人心中所欲聽到的佛法,實在微妙極了!阿彌陀佛變諸鳥,蓮宗九祖蕅益大師說:「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 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所謂「無不具」,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不造」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常作天樂。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隨 各人之意願而聽到自己所喜歡的音樂。

 ●天花繽紛。那裡還晝夜不停地從天空飄落 曼陀羅等眾妙天花,又天花一著地,不須灑掃,自動消失,世間那有此等美事?

 ●極樂世界,下從地起,上至虛空,一切萬 物,皆放光明,不但人有光,連七寶、宮殿、樓閣、寶池、色樹、蓮花等等都放光,故極樂世界,不須日月,自然光明。

 ●極樂世界,不但是一個光明的世界,而且 是一個極其芬芳的世界,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是無量寶香和合而成的,所以在在瀰漫香氣,處處散發芬芳。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 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因為那裡的人、事和物,無不盡善盡美的緣故。

 ●又極樂世界,處處皆有花臺,上坐阿彌陀 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諸行人,說微妙法,所以那裡的人,不但隨時都可以見到佛菩薩,還可以隨時聽聞到妙法,這是娑婆眾生所夢寐以求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