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9 17:14:34瀏覽3298|回應20|推薦427 | |
帶著孩子逛書店,小愛倫在陳列櫃前繞來繞去,最後取了一本超人貼紙書遞給我。「你要選比較好的書,這個不好!」我很直覺地皺眉反應。 「我又不知道甚麼是好書!?」兒子帶著困惑眼神,不滿地望著我。 而我,頓時也有點茫然,是因為孩子已不再是幼稚園小朋友,所以不應該再玩貼紙書了?我和兒子不是曾在一本昆蟲貼紙書裡興奮地發現,長得很像蜻蜓的豆娘,其實是另一種昆蟲!孩子也透過超人故事而深深相信,幫助他人是一件很好、很酷的事。
放眼書店琳瑯滿目的書籍,年幼的孩童無從選擇,而身為成人的我們,又真的知道甚麼是好書了嗎? 依據名人專家的說法、暢銷排行、親友師長推薦?還是依據自己的喜好、經驗? 一本成人眼中的好書?也該會是一本孩子眼中的好書嗎?
最近,孩子從學校帶回一本老師指定閱讀的繪本書「我好愛好愛我自己」。翻開書頁,我不禁對書上「你不需要再包裝自己了」、「生命是一趟旅行」、「在迷失時,唯有心裡的那個光可以帶你回家……心是你心靈的家」這些字句感到詫異。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選讀這本書是否適齡恰當?我以為孩子拿錯書了,孩子卻說全班每一個人都有一模一樣的書,這叫做「班書」,閱讀完要記錄。
也許這是一本嘗試引導人們應該好好珍愛自己、了解自己與情緒變化,開放心靈以追求快樂的好書。但孩子尚不懂何謂包裝自己,也不能理解迷失與回歸自我內心的抽象含義。他們沒有辦法在沒有走過的那條路上,搬開那路上的絆腳石。 「你有好愛好愛自己嗎?」我看著書名問。 「愛啊!幹嘛不愛呢?」兒子直率回應。 去相信一個七歲男孩懂得愛自己?還是用成人的眼光懷疑孩子恐怕不夠了解「愛自己」的含意。需要成人的智慧指正?
讓七歲的孩子保有七歲所能感受和認識的愛吧! 如果「生命是一趟旅行」就讓孩子自己打包他想像中星際迷航的行李,「在迷失時」相信宇宙海盜打不過超人爸爸,爸爸總會帶他回家。 我們的關愛或許不需要急著一網打盡孩子的人生,當我們焦慮地帶著孩子眺望未來,只不過是陪著孩子一起失落了「現在」! 於是,我決定只和孩子討論封面書名和一頁文字:「我們的心有時候會亮亮的,有時候會暗暗的。」
「你覺得心什麼時候會暗暗或亮亮的?」我問孩子。「老師說,不高興的時候會暗暗的,高興的時候會亮亮的!」 「那睡覺的時候呢?」我又問。「睡覺的時候會……暗暗的。因為關燈了!」孩子得意地大聲回答。 「媽咪的心有時候是綠綠的!」因為看到綠樹、山丘,或者僅僅一片盆栽裡的綠葉、粉蠟筆的綠色線條。 「我是藍藍的!」孩子興致高昂:「媽咪,你猜我看到天空還是海水?」 表面看來不甚恰當的書,讓我們啟動一個美妙的出發,出發航向一個繽紛多彩的心情領域。 也許書的好與壞、適恰與否,總牽涉著我們閱讀的方式,觀看的眼光……甚至,批判質疑、追根究柢的頑固精神。
有一天孩子摸摸自己的頭,突然說:「愛因斯坦的頭很大,比較聰明,所以會知道什麼等於什麼和什麼平方!」兒子回顧我曾說過的一本童書「怪男孩!亞伯特.愛因斯坦」的故事。對我也不甚了解的相對論E = mc2方程式竟留有如此令人失笑的印象。 「他的頭到底有多大呢?他十二歲很會做數學,那十六歲呢?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呢?還有,他是幾歲時知道什麼等於什麼和什麼平方?而且,頭大,真得比較聰明嗎?」小愛倫一股腦丟了一堆問題,我不得不找出愛因斯坦相關傳記來研究。當然,傳記年表裡並沒有記錄他的頭圍到底有多大,但愛因斯坦的大腦死後被切片研究的命運,居然延續至今仍不斷有新報告出現。
我不知道什麼是好書!但知道一本兒童版的愛因斯坦傳記,讓孩子引發好奇與追尋。法國文豪布魯斯特曾說:「閱讀帶給我們的只是刺激,他位於精神生活的門檻,能引我們入內,卻不能構成精神生活的全部。」愛因斯坦也宣稱「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閱讀,或閱讀中的一個段落字句,把我們帶到一個啟發的門檻,接下來,需要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延伸......我們的思考懷疑......我們的創造!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