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蒙古烤肉 的原創也自由 第一段
2023/02/17 19:34:00瀏覽335|回應0|推薦2

.

第一段  就不是1951,更不是螢橋

不小心看見了一個新聞視頻的標題:
“蒙古烤肉是台灣自創”。
這個視頻是一定要看的。
說看,老頭只是想知道她是從什麼觀點,拿了什麼樣的內容來說明的。

在視頻中出現的是一位“女士”,看模樣是四十歲上下,號稱的抬頭是“美食評論家”。短短的內容,看了不能不跺腳,這樣的內容也能成為評論家,那麼她說評的美食,不也就只剩下“各說各話”了!

--------------------------------------
話說還是到了1953年的前後,為了南機場地區的規劃,同時川端橋改名中正橋,隨著護岸的蛇籠佈置,其下河岸的擺渡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茶座和划船。
是從這個時刻開始,汀州路以南直到同安街的範圍,才開始有了大量“外來的人”定居,但是屋形簡陋,佔多數的還是鐵皮加木板格局。
而在河對岸,則是從竹林路直到光復街的整片子,那兒外來人的落地條件,也就是和北岸一樣。

這說的,還是直到1953才有的狀況,那麼1951呢?
至少在“螢橋”這兒,那還算是荒蕪空蕩之地,要說人口,也就是有限的在地人口,所以當時根本就沒有螢橋這個地名。
說荒蕪是一如對岸的頂溪州,但是“頂溪州”?至少在地的人在1951之前沒去落地,因為颱風季的洪流之後,頂溪州除了泥漿連片,哪還能有房子的影子了!
在這種背景條件下,還能說1951的“烤肉”營生?
說的還是在“螢橋”?


要說這個,那就得先提到幾個相關地名:

螢橋
先說這個名稱,這還是1953之後更晚的事情,當時這個地區只有一座小橋,橋的名稱是螢橋,但是沒有螢橋這個“地名”。

馬場町,說的是今天河濱公園的那一片子
川端橋,這是1953那個年頭依舊存在,但是前後無關商業發展的一座“交通橋”,橋面是兩線道,行人和牛車,腳踏車,三輪車加上日本官署的小汽車共用,二側護欄上是古典而美麗的鑄鐵頂燈的一座橋樑。
當然,隨著“兩岸”的“城區和人口發展”,川端橋沒多久也就被毀了,儘管她雖然充滿了漂亮而古意的韻味!這是因為河堤的建立,在抬高的颱風洪流之下,川端橋將淹沒在水底成了“洪流砥柱”而必須拆除。

牯嶺街和廈門街,這是1951 之前還並不存在的名稱,之前從總督府過來的大馬路只到小南門,出了小南門,路兩側就是荒蕪的雜糧田加上離散的民宅。
而牯嶺街和廈門街之間,加上河對岸的光復街,這些街名也是後來才有的名稱。而光復街正對了廈門街的轉向,佐證的就是當年的川端橋,而所引導的連線就是當年川端橋的橋樑位置,往上游再走一點,則是佈置二岸蛇籠前的擺渡渡船頭岸口。

而竹林路到光復街之間,這是1950年之後才開始有著外來人聚集居住的地方,連同對岸的“南機場”,從那個老“飛機場”沿著汀州路往河岸方向直到同安街,這就是外來人開始聚集的二處核心.

那麼1951年?更還哪來的“螢橋”了?


所以“1951年的7月27日之前”,在那種日頭和條件下,說這個日子前在“螢橋”“烤肉”營生,別說笑了,從民生狀況到商業環境,那就是“90后搞不懂文革是什麼”的同一認知境界。


說“蒙古烤肉”,沒有人會拿豬肉當經典,在說北京之前,先考慮一下什麼是“蒙古”唄,想想清楚什麼是回民?什麼是清真?
然後就得回頭來從民國40年說起,請問,台灣當時哪來的那些肉品,還牛肉吶?

而到了川端橋要加寬的時候,連橋架用的所有鋼構,還都是美國做的半成品海運送到台灣來的,因為台灣沒有鐵礦,日本人也沒建設過“重工業”,那麼蒙古烤肉用的招牌三足鼎是哪裡來的?

這片雜文無意去探討相聲先生,只是提出一些“當年”的“實況”做為對“口說”的比照。

 

蒙古烤肉的原創也自由 第二段   “蒙古烤肉餐廳”  這就是元尊

蒙古烤肉的原創也自由 第三段    自由基下的什麼跟什麼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1784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