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耶穌會
2011/09/27 09:04:31瀏覽90|回應0|推薦0

        伊格那丟和他的同伴們,在1534815日那天,立誓願以他們對上帝和教會的愛,去服務教會和人群。他們是屬耶穌的隊伍,以絕對服從與所受的嚴格屬靈軍訓,去即打教會的不信者和異端。這一個隊伍,在1540927日(也就是471年前的今天)正式獲得教皇保羅三世的承認。伊格那丟是第一任「統帥」。這就是「耶穌會」創立的開始。

        這一個新的隊伍最大的特色,在於堅持大公教會之體制無誤。也就是說:「耶穌會」本著修道主義的精神,順服在羅馬教皇之下。他們選擇了修道主義注重屬靈操練這一面,而放棄了修道主義中有與世界對立的另一面。不道德、有罪的世界,反成了他們的工作場所。而後者的觀點──放棄與世界對立的立場,是羅馬大公教會體制完成的神學依據,即奧古斯丁「上帝之城」──教會的實現。

        改教運動的引發者馬丁路德,亦認為人生日常生活,確實是服事上帝的最佳場所,但服事的力量無須透過教會的體制而得。在這觀點下,一方面打破了「救恩」從教會而來的看法,另一方面卻瓦解了以信仰為根基、辛苦營建的教會體制。它的危險在於:基督教起初與世界對立的思想轉化了,但轉化成功的根據地──上帝之城,即教會體制卻被否定了,於是轉化應有的能量,也因此渙散無法集中──因個人力量之故,因而軟化了轉化之目的──拯救世界。

        因此,從這角度來理解「耶穌會」對當時羅馬大公教會的意義,的確是非常重大的。第一:她肯定羅馬大公教會的教會體制,這實際是當初馬丁路德也支持的觀點;第二:她補其靈命,這是從教會體制之根源著手,因為教會體制建立的根本乃是信仰,而信仰若失去靈命、沒有實踐,實等同於沒有。因此,說伊格那丟所創立的「耶穌會」,是羅馬大公教會面對改教運動的教會實踐和靈命強心劑,在當時確屬實情。

        但是,若從教會體制本身已經物化和世俗化的角度來看,使教會體制屬靈化,便是為她注入了生命,使其成為一活的有機體,於是上帝的絕對性在人間,就轉化為教會的絕對性,而此正是改正教所亟欲打倒的神學觀,因為它混淆了人與神之間的位置。那一個時代,無異披露了此一實質。「耶穌會」的成立,卻恰恰在這一實質上覆加了信仰的本質,而助其療傷復生。因此我認為,若從更深的層面來看「耶穌會」的功績,其功是促使宗教力量集中之根據地繼續存在,其過甚大,乃在於沒有確實掌握羅馬大公教會的本質,卻死心蹋地的持守,而絕對化了羅馬大公教會教皇的權柄。

附註:199862日在新加坡三一神學院上郭澤錦博士的基督教會史之作業。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msign&aid=567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