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1 05:53:22瀏覽1063|回應1|推薦0 | |
第十九章 恕人之量 彼得曾到基督面前來提出一個問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猶太的教師們將饒恕人的次數限於三次。彼得照他對基督教訓所有的認識,想把限度放寬到七次,這個數目是表明完全的意思。 但基督教訓我們饒恕人不可厭煩。祂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於是祂說明了饒恕實在是以什麼為根據,以及懷著不饒恕人的精神所有的危險。 在比喻中,祂論到一個王如何對待那些處理他國家行政的臣僕。其中有些官吏經手過巨額的公款。在王檢查他們如何處理這些款子時,有一個被帶到王面前的人,他的帳上顯明虧空他主人一筆鉅款達一千萬銀子之多。他既無法償還,王便根據當時的習尚,下令將他和他所有的都變賣了來清償這筆債。那驚惶的臣僕就俯伏在他腳前懇求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釋放了他,並且免了他的債。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 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裏,等他還了所欠的債。眾同伴看見他所作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為要充分描述這事,比喻中就提出了一些細節,但與其中屬靈的意義並不吻合,故此不可因這些細節而轉移注意力。我們的思想應當多注意其中所彰顯的一些主要真理。 王所賜的寬恕,代表上帝對一切罪惡的赦免。那動慈心免了僕人之債的王,乃是代表基督。人因違犯了律法已被定罪。人無法自救,因此基督到世間來,以人性掩蓋了祂的神性,並捨了祂的生命,以義的代替了不義的。祂為我們的罪獻上了自己,並將祂的寶血所換來的赦免,白白地賜給眾人。“因祂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詩130:7) 這就是當向我們的罪胞施予慈憐的原由。“上帝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基督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太10:8) 在比喻中,欠債的人既請求延期,並應許說:“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王就收回成命,並豁免了他一切的債。他隨後很快就有機會,效法那饒恕他的主的榜樣。 他既出去了,就遇見一個同作僕人的,這人欠他一筆很小的數目。他所免了的債是一千萬銀子;而這個債戶只欠他十兩銀子。可是這個大蒙憐恤的人,卻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他的同伴。他的債戶向他所請求的,與他向王所請求的是一樣的話,可是結果卻完全兩樣。 那才蒙赦免的人,並沒有同情和憐恤人的心。他並沒有用那向他所施的恩典去對待他的同伴。他不留意那寬容的請求。存記在這個忘恩負義之僕人心意中的,就是那人所欠他的一點銀子。他向那人索取他所認為該還的全部債款,並向那人施用了一種處罰,就是那因恩待他而不忍加在他身上的。 今日表現這種精神的人真不少啊!那債戶向債主請求憐恤時,他對自己債務的寵大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他沒有體會到自己的微弱無助,他還妄想要解救自己呢!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照樣,也有很多人希望藉自己的好行為贏得上帝的眷愛。他們根本不認識自己的無助,他們不領受上帝的恩典為一種白白得來的賜與,卻想在自以為義的生活中建立自己。他們自己的心並不因罪而傷痛自卑,對待別人卻嚴酷而毫無寬恕之心。雖然他們得罪上帝的地方,比起弟兄得罪他們的地方,猶如一萬兩銀子之與一百枚小錢相比━━就是一百萬與一之比,但他們竟敢不饒恕別人的過錯。 比喻中的主人把不憐恤人的債戶叫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了。”凡不肯饒恕人的,就是放棄了他自己得蒙赦免的希望。 可是比喻的教訓不應加以誤用。上帝所賜與我們的赦免,並不減少我們順從祂的義務。照樣,我們對同胞寬恕的精神,並不減少合法債務的權利。 基督在教訓門徒的禱告文中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這並不是說為了求自己的罪得蒙赦免,我們不可向那欠我們債的人討債。如果他們真的不能償還,即使是因為他們不善於理財,也不可將他們下在監裏,壓迫,甚或苦待他們;但這比喻並不教我們鼓勵人貪懶。 聖經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3:10)主並不希望勞碌工作的人去養活別的閑懶分子。有許多人竟浪費時間不肯努力,因而招致貧乏缺少,如果那些放任這類過失的人不加以改正,他們對於此等人的接濟,就等於將財富放進有漏洞的錢囊裏。然而也有一種出於不得已的貧窮,我們應對這等不幸的人表示溫情和慈悲。我們應當看待別人,如同我們自己也落在這同樣境遇中,希望得到別人的看待一樣。 聖靈藉使徒保羅吩咐我們說:“所以在基督裏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1-5) 然而罪惡卻是不可輕看的。主曾吩咐我們不可縱容弟兄犯罪。祂說:“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路17:3)必須稱罪為罪,而且必須坦白地向犯罪的人指明出來。 保羅受聖靈的感動囑咐提摩太,說:“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他又寫信給提多說:“因為不許多人不服約束,說虛空話,欺哄人,……所以你要嚴嚴的責備他們,使他們在真道上純全無疵。”(多1:10-13) 基督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 我們的主教訓我們,在基督徒之間的糾紛,應當在教會裏面解決,這些糾紛不應該向那些不敬畏上帝的人剖露。如果一個基督徒被弟兄得罪了,他不應將這事在法庭上申訴於不信主的人面前。他應當遵從基督的教訓去作。他不應為自己企圖復仇,乃當設法挽救他的弟兄。上帝必要保護凡敬愛他的人的利益;因此我們可以憑著信心,將自己的案件交託給那憑公義施行審判的主。 犯錯的人會一再犯錯,事後又承認錯誤,以致受害的人感覺厭煩,而認為饒恕的次數已經夠多了。但救主明白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犯錯誤的人:“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路17:3)不要看他不值得你的信任而和他疏遠。“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 如果你的弟兄犯了錯誤,就要饒恕他們。當他們向你認錯的時候,你不可以說:我認為他們還不夠謙虛。我想他們並沒有悔悟之意。你有什麼權利論斷他們呢?難道你能測透人心嗎?經上記著:“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路17:3、4)而且不止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正如上帝常常饒恕你一樣。 我們一切所有的,都是從上帝白白賜與的恩典而得來的。約中的恩典命定了我們作兒女的身分。在救主裏面的恩典成就了我們的救贖,我們的重生,以及我們的超升,使我們與基督同作後嗣。因此也當向別人表顯這一恩典。 不要使行錯的人灰心。不可容許法利賽人的苛酷孱人,以致傷害了你的弟兄。不可在心思意念中生出苦毒的蔑視來。不可在言語上表露絲毫輕視的意味。 如果你說一句出於私心的話,或抱一種冷淡的態度,或表示懷疑不信,可能會造成一個人的滅亡。他正需要一位懷有“長兄”惻隱之心的弟兄,來感化他的血肉之心。要使他感覺到有同情的手緊緊地握住他,並聽到溫柔的低語說:我們來禱告吧!上帝必使你們雙方都獲得豐盛的經驗。 祈禱能使我們互相團結,並與上帝聯合。祈禱能使耶穌來到我們的身旁,給予昏迷困惑的人以新生的力量,去戰勝世界、肉體和魔鬼。祈禱能擊退撒但的進攻。 當一個人轉臉不看人的缺點而仰望耶穌時,他的品格上就必發生一種神聖的變化。基督的靈要在人心中運行,使人的心按照祂的形像而改變。所以你要努力高舉耶穌,要讓心靈的眼睛轉向那“除去世人罪孽的”“上帝的羔羊。”(約1:29)當你進行這種工作時,要記得:“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20) “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5)沒有什麼能使不饒恕人的精神辯明為正當的。不憐恤人的人,就顯明自己與上帝赦罪之恩無分。在上帝的寬恕之下,犯罪之人的心,要被吸引去就近那無限慈愛的寬大心懷。上帝慈悲的恩潮要流入罪人的心中,並要從他那裏再轉流給別人。 凡與基督之恩典有份的人,必能表現基督曾在他自己生活上所顯示的柔和與憐憫。然而“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8:9)他既與上帝疏遠,只配永遠與祂隔離了。 這人固然也曾一度得蒙饒恕;但是他那不憐恤人的精神,顯明他正在棄絕上帝赦罪之愛。他使自己與上帝隔離,又回到那原來未蒙饒恕之前的境況中了。他已經否定了自己的悔改,所以他仍要擔負自己的罪,猶如他未曾悔改一樣。 這比喻的主要教訓,就是上帝的慈愛和人的冷酷的對照,以及祂赦罪的憐愛應作為我們饒恕人的量度的事實。“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我們得蒙饒恕並非因為我們饒恕了人,乃是照著我們恕人之量而定。一切的赦免固然是基於我們所不配得的上帝的愛,然而我們對待人的態度,卻顯明我們是否已將那愛擁為己有。因此基督說:“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太7:2) --取自《天路在線》懷愛倫《基督比喻實訊》19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