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更正教的神學思想特色
2011/09/30 22:21:46瀏覽91|回應0|推薦0

        人類歷史的發展,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似乎總離不開「物極必反」的原則。不過,雖然說「日光之下無新事」,卻也都各有其面貌,是不容混淆的。

        十八世紀上半期的「理性主義」,引來了下半期盧梭的「回歸自然」、「浪漫主義」,也帶出康德綜合二說之「實踐理性」。但更正教本質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卻無法在此停頓。加上科學的發展,求真、求證態度的強化,使士來馬赫著重經驗、感覺之神學觀興起、普及,經過謝林,進入黑格爾的正反合思想論中。雖然包珥曾經致力於神學思想的掌握,卻也帶出了神學與信仰--更正教以聖經為絕對準則之裂痕。立敕爾的歷史批評學雖有護教意味,但也顯出了此一時代潮流之不容閃躲。

        隨著英國改教運動而興起的清教運動,雖然可追溯至中世紀的小派,但其往後的延伸,有十七世紀德國施本爾的敬虔主義,十八世紀福音派的奮興、美洲之大醒悟運動等,以致於十九世紀發生在歐洲大陸及美國本土的宗教覺醒等。由此而開展的對外宣教事工,對內社會改革,實是在十九世紀科學、哲學方法對神學思想的挑戰與對抗中,信仰得以維繫並傳遞的主要命脈。十九世紀歐洲大陸及美國更正教的神學思想特色,因而落在康德「實踐」之落實上。但其內涵卻不在理性思維,而是靈性的奮興。

        不過,這樣的神學思想特色隱含的危機,仍然回到以人為本的理性上:當時科學精神所影響的研究方法--即歷史批判法,其所加之於神學研究的結果是:聖經地位的動搖。因而靈性奮興的根本--對耶穌信仰之理性基礎,也因此被打成非理性。於是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後來二十世紀福音派的沒落。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msign&aid=569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