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20 18:00:23瀏覽5158|回應15|推薦156 | |
舊地重遊、往日情懷 – 台灣印象留影 (18) 穿梭在淡水的街道上,時而車水馬龍,時而僻靜清幽,看著似熟非熟的街景,讓人有些捉摸不定。一路上微風伴我行,汗水催促我的腳步,腦海中浮現的是磚紅城牆建築,以及白色純淨的迴廊,它們是我記憶中闊別多年的老地方。 (又是一篇很長的圖文,記錄著自己在淡水一天的風情與心情,感謝您的耐心和時間觀看。上圖: 同年 (2015) 拍攝於淡水漁人碼頭) 景 (2). 廣場上停放著退役的蒸汽火車頭。曾經汽笛聲震耳的淡水線火車,1988年7月行駛最後一班列車至今,悄悄已經沉寂了30年。 景 (3). 重建街:沒落褪色的社區嘗試透過重建注入新生命,讓老街再創生機。上圖: 街頭藝廊。左下圖: 重建後的一些商家指引標示。右下圖: 等待重建的舊宅商家。 (距離當時拍攝兩年多過去了,希望老街巷弄皆已蛻變開花結果 ) 景 (4). 百年建築紅樓,2000年整修完成,現在為複合式餐廳結合藝文館模式經營。主圖: 招牌裡的紅樓,夜晚時燈火通明、光影耀眼。中上小圖: 紅色木槿花盛開在紅樓週邊,好比雙紅爭艷。 景 (5). 紅樓:原為船商李胎和的私宅,落成於1899年,象徵著淡水黃金時期的蓬勃繁華;後期文人屋主洪以南,有感紅樓位處山坡上,景觀開闊讓人有達觀之感,進而命名紅樓為「達觀樓」。 景 (6). 一幢刻劃著歲月痕跡的建築,不用言語,就能讓人不設防地走入流逝年華裡。 景 (7). 一樓迴廊用餐區,加入了遠山近水為佐料,佳餚更添美味可口。(透過半圓形拱圈取景) 景 (8). 戶外用餐區,白天可以讓微風吹散三千煩惱,在美景中睜開沈睡的視野;夜晚可以讓星光喚醒疲憊的心靈,看萬家燈火點亮了大地。 景 (9). 滬尾偕醫館:現今馬偕醫院前身,1879年成立,新北市市定古蹟,建築樣式採中西式合併,外觀是閩南風格平房,窗戶卻是西式的圓拱窗,獨樹一幟。 景 (10). 淡水禮拜堂:1932年改建完成,為仿歌德式的紅磚建築,新北市市定古蹟。 景 (11). 落花、花落。(取景掉落在地的雞蛋花) 景 (12). 得忌利士洋行:2013年建物完成修復開放,為淡水過去商務洋行林立的歷史提供了寶貴佐證,目前規劃為藝文活動展覽使用。(當日參觀適逢石雕獅特展期間) 景 (13). 許願卡,一張堆疊一張的小小卡片,貼滿了整個許願牆。那一天,我如願以償 ~ 舊地重遊! 但願卡上的人們也都能心願成真。 景 (14). 得忌利士洋行後棟輸入品倉庫建物,雖然經過修繕補強,但是刻意保留了一些未經整修前的樣貌,讓人得以一窺歷史曾經留下的烙印。 景 (15). 午後的街道,飄逸著一份特有的平靜;褪去了陽光的午後,讓人多了些舒緩,腳步也輕快了許多。 景 (16). 一艘停泊的輕舟,三兩或坐或站的垂釣者,簡單畫面,勾勒出生活中隨處可尋的悠閒自在美景。 景 (17). 紅毛城古蹟園區,國定古蹟,當年主堡正在進行封館整修工程,未得入內參觀。圖為前英國領事官邸遠景 景 (18). 前英國領事官邸,深藏在記憶中的兩層式紅磚洋樓建築。(不同角度側影) 景 (19). 多少夢裡輾轉,磚紅未褪,長廊依舊,重回到這記憶中的場景,卻不復見場景中的人事物。 景 (20). 闊別了許多年的老樹依然屹立,它不會記得我這位已現白髮的過客,我卻未曾忘記故友始終如一的樣貌。 景 (21). 官邸內客廳、餐廳、書房陳設佈置展示。 景 (22). 英國人愛喝茶,茶具自是不可或缺的器皿,雖然不是流傳真品,卻也為展示增添了生動情境。(取景餐桌上擺設的茶具) 景 (23). 鏡頭越過坐在餐椅上的女士身影向窗外延伸,我彷彿看見了過去百餘年來,不同身影的女士曾經坐在那兒,她們凝視著窗外日出夜臨、花開花謝,一點愁緒透著幾許淒美。(取景當日工作人員) 景 (24). 歷史的塵埃灰燼還堆積在廚房的爐灶上,曾經使用它們的人,早已物換星移不知去向。(取景廚房陳設) 景 (25). 情書,刻印著一字一句濃情蜜意的信箋,是愛情世界裡不可或缺的元素,打動多少戀愛中人的心。(取景當年二樓設置的情書區) 景 (26). 抹上歷史色彩的紅磚牆,已顯疲憊不堪的百葉窗,舊的摧殘還在,新的風霜又見,我在遠逝的回憶長廊裡踱步,試圖追尋那未曾遠去的身影。(迴廊不同角落側影) 景 (27). 透過古炮取景前英國領事官邸。 景 (28). 歷史忘了給古炮下達退役解甲令,早已銹蝕的古炮,仍舊炮口朝外堅守著崗位不退。 景 (29). 站在古炮旁的年輕女孩背影,是在為我重現許多年以前的記憶場景,還是在為她自己譜寫許多年以後的回憶片段。 景 (30). 科技的時代,人手一機隨時拍,古蹟從此不再寂寞,更不用擔憂它們的樣貌不會流傳於後世。 景 (31). 眺望遠方關渡大橋,讓心情暫時隨著鏡頭在淡水河上飛翔。 景 (31). 一牆之隔,一個轉角,我從記憶中的磚紅建築繼續找尋白色迴廊的回憶。(取景前英國領事官邸一隅) 景 (32). 真理大學:前身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改制為大學。 景 (33). 當時設置於大禮拜堂門口的碩大藝術品,讓人難以不予注目,可惜是非開放時間,未得入內參觀。 景 (34). 真理大學大禮拜堂:1997年建成,採哥德式建築風格。(雖然落成已逾20年,對於我卻是一棟截然陌生的建築) 景 (35). 大禮拜堂側影。 景 (36). 理學堂大書院 (牛津學堂舊校舍) :建於1882年,是台灣最早的理學堂,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 景 (37). 清幽的環境,吸引了許多人前來攝影、留影、獨處、散步,他們在這裡一起共享悠閒時光。 景 (38). 綠蔭環伺下的理學堂大書院側影。 景 (39). 馬偕故居 (小白宮),是我記憶中白色似雪的建築。 景 (40). 馬偕故居:建於1875年,為西班牙白堊孤廊風格建築,現為「馬偕紀念館」。(迴廊不同角落側影) 景 (41). 白色灰泥外觀的馬偕故居,散發出一塵不染的純淨美感。 景 (42). 凝視記憶中的白色迴廊,讓回憶湧上心頭,怨時間為何不能返轉。 景 (43). 白色的迷戀,幾十年前擄走了我的心,幾十年後仍然不肯鬆手釋放我。 景 (44). 青春不留白,以白牆廊柱做見證,用白色迴廊為地毯,拍下生命中美麗燦爛的笑容。 景 (45). 白與黑的交會、黑與白的凝視。(取景不同角落柱燈) 景 (46). 馬偕故居入門口側影。(透過排列整齊的白色樑柱取景) 景 (47). 校園裡的一處巷弄,這麼多年過去,仍然被時間無情遺忘著,讓人一眼跌入那青春年少,多愁善感的時代。 景 (48). 教士會館:建於1875年,西班牙風格建築,現已規劃為在台宣教士紀念會館,提供餐飲、文化導覽、藝文空間等服務與活動。(不同角落側影) 景 (49). 傍晚寂靜的校園,仿佛只聽見自己的腳步和心跳聲迴盪在耳邊。 景 (50). 真理大學紅樓:建於1906年,為西班牙風格建築。由於曾經作為女宣教士宿舍,所以別稱姑娘樓,現在為大學校長辦公室。 景 (51). 牧師樓:位於姑娘樓西側,建於1909年,為兩層式迴廊建築,因為曾是牧師宿舍與寓所而得名。(取景牧師樓及一樓古蹟庭園咖啡館) 景 (52). 坐在迴廊喝一杯咖啡,看看拱圈外的景致,聽聽耳邊掠過的聲音,心情似乎多了一點香醇與躍動。(取景牧師樓咖啡館二樓一隅) 景 (53). 濃郁的咖啡香氣從咖啡館裡滿溢而出,埋首坐於內的女士,是否會被書香、咖啡香一一迷醉。 景 (54). 走回來時路,輕舟停泊依舊,不見垂釣之人蹤影,只剩晚霞餘暉還在依依不捨。 景 (55). 夜幕低垂,各家餐廳紛紛點亮燈火,照亮屬於它們各自的異國特色。 景 (56). 河岸邊,有獨坐之人;餐廳裡,有三五好友談天說地的人;巷道上,更有成群等待用餐的人,他們每一個人都為夜晚注入了聲光與色彩。 景 (57). 黑夜悄悄趕走了暮光,年輕的夜開始以閃亮的姿態雀躍登場,拍下這最後一張,我帶著記憶中的老淡水、老地方,步行在回家的路上。 ---END---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