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園林、百年風華 – 台灣印象留影 (17-1)
歲月無情催人老,記憶難免會消逝,十幾張舊日拍的照片,輕易勾起了一段被淡忘,卻沒有褪色的往事回憶。2015年十月,在時隔二十八年後,我又重回到舊照片中的園邸,久別再見,園邸少了當年油彩的鮮麗,多了像老酒越陳越醇的韻味,我試著用更成熟的心境去欣賞它未變的古典美,也試著尋找當年曾經駐足佇立的地方。
林本源園邸,一座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園林建築,原名「板橋別墅」,佔地面積約6054坪,分「園」和「邸」兩部份,雛型始建於1847年,過去是林本源家族的私人園邸,現在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1977年林氏家族將園林的部份捐出,經過政府單位整修後,於1986年對外開放參觀,並定為園林類國家二級古蹟。
這篇板橋林家花園,我分成前後二篇,沒有選擇避免冗長將照片濃縮精簡成一篇,我想,就讓自己在淡出休格一段時日前,再隨興恣意二回罷!
景 (2). 街道旁的石牆內是園邸,它圍住了一個家族故事,也框住了一段歷史舊貌。
景 (3). 左圖︰庭園的側門,橫匾上題「板橋別墅」四字。右圖︰人行道上行人來往,我依在牆的一端,用鏡頭找尋牆外過去到現在的變遷,以及牆內早已遠逝的風華歲月。
景 (4). 園邸入口處。翠綠樹林,遮掩了遠方高聳的水泥叢林,留給人們幾許懷念的古樸。
景 (5). 跨過門檻入門來,但見桂花小徑別有洞天,樟樹、桂樹青枝綠葉綿延,小徑滿溢古雅幽靜。(桂與「貴」諧音,含有貴氣臨門之意)
景 (6). 深邃的小徑,引人盈盈緩步走向這座百年深宅大院。
景 (7). 曾經是達官貴人、豪門富商雲集的私人園邸,現在每一位到訪的遊人,都是它敞開喜迎的貴客。
景 (8). 小徑上的二道拱門,一道走入園邸古蹟裡,一道進入一個家族的歷史情節中。
景 (9). 亭望樓,樓見亭,小徑上亭樓相映。(前為榕蔭大池邊隅涼亭,後為觀稼樓建築)
景 (10). 我將聚焦停在院牆欄柱上,讓目光逕自追逐遠處的方亭。(方亭及其廣場,為昔日林家舉辦活動之處)
景 (11). 小徑拱門側影。右邊建築為三落大厝古宅,遊覽時,正值修繕工程進行,暫不對外開放;經過修繕後的嶄新屋頂突出亮眼,雖然感覺上少了些古韻與內斂,不過,為了讓古蹟能夠永續保存傳世,一時的不協調都是值得的。
景 (12). 三落大厝古宅,現為「林氏祭祀公會」,仍屬林家私有產業。古宅建成於1853年,格局嚴謹,建材考究,工藝精緻,是台灣現存清代民宅建築之典範佳作,深具古蹟保存價值。相信待整個修繕工程於2018年底完成時,定能再現古宅璀璨風采。
景 (13). 汲古書屋。為林家藏書之所,三開間建築,屋前有一座四柱「軒亭」,屋頂呈半圓筒卷頂狀,屬罕見的南洋風格建築;中庭置有盆景石椅,除了營造園景外,也是讀書之餘的閒情雅趣。
景 (14). 汲古書屋命名是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來。
景 (15). 汲古書屋格局方正樸素,有期勉林家世代子孫讀聖賢書,行事光明正直之意。
景 (16). 左圖︰書屋為便於出入,前後設有格扇門貫穿;屋後隔著一座屏山與方鑑齋為鄰。右圖︰書屋內一隅剪影。
景 (17). 幾盞高懸的古風掛燈,彷彿點燃了滿屋猶存的書香。(由書屋門廊窗格向內取景)
景 (18). 同樣高懸於書屋內側幽暗廊道上的古風掛燈,昏黃的光色,照出了粉牆未經刻意修飾的斑痕,再加上古雅窗框為襯,散發出讓人無法迴避的古色古香。
景 (19). 由汲古書屋內側狹窄的廊道通往方鑑齋,令人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受。
景 (20). 方鑑齋水院中,嬌柔綻開的睡蓮。
景 (21). 方鑑齋。昔日讀書之處所,前有一方形水院,水面如鏡,為「方鑑」二字命名由來,並有鑑往知來,以古照今之意。池的四周,各有戲亭、看台、遊廊及假山小橋。
景 (22). 位於水院右岸的斜亭、假山、小徑及石橋(隱居橋)造景。
景 (23). 小徑蜿蜒曲折通幽,行走其間,讓人不自禁地追尋故人蹤影。
景 (24). 一邊是高低起伏的山勢,一側是碧水綠葉的池水,造景格局雖小,然而放下心緒走在隱居橋上,又何需一定要苦尋避世的山水仙境。
景 (25). 一扇窗,穿透了時空,讓人彷彿看見百餘年來的人事物,仍在窗的另一端繼續。(透過戲台上的漏窗取景)
景 (26). 駐足,看時間留下來的園林,聽齋院裡曾有的往事。
景 (27). 遊廊,像一條彩帶,這麼多年過去了,仍舊不離不棄,緊緊地繫繞在水院四周。
景 (28). 觀景,歷史的餘味,仍然在空間裡遊盪;古老的餘韻,悄悄在心底處迴響。
景 (29). 葉簾下的每一位遊人,恰似當日戲台上粉墨登場的主角。
景 (30). 纖細的垂枝,撥不開池水上的蓮葉,只能搖曳逗弄微風。
景 (31). 睡蓮,不改婀娜多姿,始終楚楚動人。
景 (32). 睡蓮,靜在目光裡,美在不言中。
景 (33). 竹節漏窗,象徵高尚品格之意。舊時望族富家講究居家建築裝飾,門窗是其中之一。
景 (34). 方鑑齋不同角度剪影。(謝謝圖中那對戀人自始熱情相襯)
景 (35). 戲亭,「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人都有一齣屬於自己的塵世戲碼,當曲終人散,人去台空時,我問自己博得了什麼樣的掌聲謝幕。
景 (36). 睡蓮,含苞待放,等待在水上舞台綻放花彩的一刻。
景 (37). 來青閣。舊時另有繡樓和梳妝樓別稱,為全園林最高、最華麗的二層閣建築,昔日登樓眺望,青山綠野盡收眼底,故名「來青」,是當時林家招待貴客下榻之所,據傳清朝大臣劉銘傳曾在此留宿過。
景 (38). 來青閣整樓採用上好楠木及樺木建成,雕刻細膩,門窗精緻,兩側有庭院,並以雲牆區隔,樓閣前設有「開軒一笑」戲亭一座,提供林家人看戲娛樂及招待貴客觀賞用。
景 (39). 來青閣側影。歇山式飛簷,蓮花吊筒,盡顯古建築工藝之美。
景 (40). 左圖︰盆栽小樹依著古木老牆,彷若在傾聽它們講述過往軼事。右圖︰雲牆上的瓶壺形漏窗,有「平安福氣」之意。
景 (41). 來青閣面開五間,四面中央都設有格扇門窗及步口廊,登樓觀景,近可觀橫虹臥月、香玉簃花圃及「開軒一笑」戲亭的戲曲表演,遠可眺青山綠野,昔時生活閒趣由此可知。
景 (42). 來青閣門廊上掛有「花與思俱新」橫匾一幅,是早年林爾嘉在賞荷後的感性落筆;背面左右兩側登樓樓梯,則分別題有「升高」「履坦」,意指仕途高升,平坦順利。
景 (43). 屋廊下的思古,掛燈下的幽情,留住了時間帶不走、藏不住的韻味。
景 (44). 來青閣廳堂擺設剪影。
景 (45). 來青閣屋簷一角、雲牆一隅。在相機快門按下的一刻,我捕捉到了此景,怎知!此景卻從此擄走了我的心。
景 (46). 繁華落盡,故人遠去,斑剝褪色的粉牆黛瓦依舊,靜靜訴說著世事沈浮。
景 (47). 左圖︰透過樓閣廣場擺置的水缸中花卉取景。(水缸,具有防火作用及聚財之意)右圖︰透過盆栽取景樓閣八卦窗。(八角形的八卦窗,有天地運行,趨吉避邪之意)
景 (48). 橫虹臥月。來青閣旁的一座陸橋,造形優美如一道彩虹,半月形拱洞,門如月、橋如虹,故名「橫虹臥月」。
景 (49). 橫虹臥月將園林分隔為二大區域(內院、外院),讓人無法一眼望穿內院,不僅營造了園林景觀效果,更達到了隱蔽不受干擾的功能。橋身側邊各有橫匾,「煙光晴翠」,描寫白天賞花的情趣;「橫虹臥月」,描繪月光撒瀉橋上之美。
景 (50). 橫虹臥月為二層廊道結構,上層為弧形陸橋步道;下層橋身內是洞窟通道,漫步其中,可以感受置身於深山洞穴的錯覺。
景 (51). 香玉簃。是由迴廊擴建而成的建築,「簃」閣樓旁的小屋,觀賞花卉的地方;舊時每到花季,林家就會廣邀賓客來此共享賞花之趣。
景 (52). 香玉簃,曾經百花齊放,賓客如雲,熱鬧非凡,此刻歸於平淡恬靜。
景 (53). 自香玉簃廣場擺置的水缸中蓮藕取景。
景 (54). 門裡門外,曾經開啟多少繁華,現在掩上多少往事。左圖︰香玉簃通往花圃的門。右圖︰香玉簃的格扇門。
景 (55). 雲牆,圍出了園林層層美感,也圍住了外面世界的繽紛。
景 (56). 一面牆,一閣樓,盡顯前人建築工藝美感,以及園林造景內蘊。
景 (57). 幾枝青竹,幾許清雅,幾分靜謐。
景 (58). 迴廊,曾經什麼人走在這迴廊,又曾經什麼人在這迴廊徘徊迷惘過,答案!我永遠也無法知曉,不過那一天,我曾循著他們的腳步,試著尋找他們的身影。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