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11/30 10:22:56瀏覽2568|回應0|推薦2 | ||||||||||||||||
一、前言: 修習《兒童及少年福利》的歷程,體會兒童及少年屬於社會較弱勢的一群,但他們卻是家庭與社會發展的未來前景,他們的福利與資源應受到重視。
在兒童及少年權益之推動,保護之執行,以及少年福利之提升,則有待兒童及少年相關法規之制定,以作為政府主管機關在推動兒童及外少年福利政策,所依循的指標與及準繩。 教科書第三章「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與福利行政」篇章,提到我國「兒童福利法」歷經草案到立法與修法,為因應兒童及少年新興的議題與需求,不斷的修正。雖如此,修法後的品質,值得大家的重視,才能符合法規制定原則、確實適用得以解決問題,真正為兒童及少年發聲,維護兒童及少年權益。 所以,我們得知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如何透過法律制訂,以落實兒童及少年權益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 對此,教科書第60頁有很好的說明:「兒童及少年問題與權益,在法律上的保護,除憲法的基本保障及從社會福利層面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為規範外,還有許多的兒童少年議題規範在其他相關法規,因此,在了解兒少福利及處理兒少問題時,除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外,尚需對其他相關法規有一概括的了解。」 《兒童及少年福利》有針對兒少人身安全、衛生、教育、就業、媒體、刑事司法、身分權益相關的法規做介紹,探討兒童及少年福利行政體系、兒童及少年福利專業制度及福利機構之相關管理辦理。 透過參訪社福機構,可以讓學生透過實務面連結與對應理論基礎,提供更充實的學習歷程。 5月16日早上,老師帶領大家參訪「約納家園」。 首先,我們在機構的簡報室聽工作人員介紹「約納家園」的歷史與工作內容。瞭解到「約納家園」服務對象從0~18歲,相較於其他社福機構的服務對象受限某個年齡層範圍,「約納家園」服務的年齡層範圍很廣,那是一個人發展的黃金階段,機構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與無法預料的難題,可想而知,這是多麼不容易的困難任務! 學生瞭解到,為何老師在眾多的社福機構,特地選擇「約納家園」做參訪對象的理由。雖然地點偏遠,交通上較不方便,但是,「約納家園」確實是值得讓關心「兒少福利法」的人訪視與投注關心的機構。 本次作業,學生參考機構發的文宣與網站資訊,試著從認識「約納家園」、機構主要工作內容與服務內容等面向,去瞭解機構是如何為未婚懷孕之弱勢婦女、單親家庭之兒童暨少年,歷經近70年之久的時間,始終如一以溫暖、尊重、接納的態度,透過多元化的專業服務,提供服務對象安全、穩定的照顧及處遇。 學生帶著「感佩」的心,撰寫這份報告。 二、認識「約納家園」 從1949年高方濟神父創辦「台灣天主教福利會」進口並發配美援救濟物資起,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社會有了極大的變化,因應本地社會的需要,工作逐漸轉向,分擔更多社會使命,逐漸轉向為社會福利及服務。陸續成立「未婚媽媽中途之家」(民60)、「育嬰中心」(民72)、正式獨立並成立全國性基金會(民73年)、「兒童及少年中途之家」(民77),逐漸轉向為社會福利及服務。直到2004年成立於深坑現址的「約納家園」落成啟用,基金會有了自己的固定園地,整合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園,更有利於整體工作的全面發展。 為何名為「約納」?
「約」乃是與孩子們約定在家園的生活規範,「納」指的是工作者全心接納孩子們的全部,沒有好壞之分。機構努力持守「約定」與「接納」服務宗旨,致力為有需要的婦女及兒童提供庇護與協助,以溫暖、尊重、接納的態度,透過多元化的專業服務,幫助他們在眼前的困境中尋找到未來的光明,開啟人生的另一扇窗。 二、機構主要工作內容 (一)、提供懷孕弱勢婦女及單親、失依或身心障礙兒童暨少年安置。 (二)、提供兒童暨少年之國內外收養、扶助或訓練。 (三)、提供婦女、青少年及身心障礙者就學、就醫或就業關懷輔導。 說明:機構強調,收容安置的孩子絕大多數並非孤兒,他們多半是父母親無力無法面對人生難關和解決自身問題時,託付福利會尋找安排一處最適合他們孩子能夠穩定生長的環境。 三、「約定與接納」裝備在生命中的每個階段 (一)、家庭服務 方針:稟持「兒童最佳福利在家庭」的核心價值觀,持續提供出養家庭相關服務。 1、「未婚媽媽之家」: 在當年是台灣最早開始這項工作的教會團體,提供未婚孕婦一個安身處,讓她們在安定的環境中生產。 未婚媽媽除了待產、生產及坐月子期間的膳宿照顧,還安排了專業社工及生活輔導員幫助她們,所做的安排包括: (1)、定期產檢:產前及產後的檢查,教導有關懷孕的生理衛生知識。 (2)、心理輔導:協助未婚媽媽面對未婚懷孕的挫折感,為後來出養孩子做心理建設,或為留養育兒做相關的準備。 (3)、家庭重建:協助未婚懷孕者與家人之間的溝通,重新建立關係。 (4)、生涯規劃:協助她們在產後重新開始就業或就學。 「未婚媽媽之家」的默默守護,讓未婚的母親在有所照顧中生產,使原本沒有確定身 分的孩子找到領養父母,能在正常家庭生活中成長,讓原本沒有婚姻家庭保障的未婚母親能重整自己的生活,從人生旅途中再出發。 2、「育嬰中心」: 育嬰中心與未婚媽媽的照顧工作緊密相連的另一個重心工作,最初照顧的都是來自「未婚媽媽之家」的孩子。隨著台灣社會風氣的開放腳步,越來越多的嬰兒無法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因此「育嬰中心」的嬰兒,除了未婚媽媽無法養育的子女,還有醫院、社政單位轉介而來的個案,有健康狀況良好的,也有早產兒、發展遲緩兒或身心障礙的孩子。除了給予嬰兒安置期間的廿四小時生活照顧外,對體重過輕的早產兒需做適當的治療,要為身心障礙兒安排適當的復健。不論健康與否,都能獲得同樣的悉心照顧。 3、「幼兒中途之家」: 就是為給七個月以上到學齡前的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成長環境。由於發展遲緩兒或年齡較大之幼兒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尋找適合收養家庭的困難度因而增高,當評估發展的結果一直都找不到合適的收養家庭,為了讓孩子繼續接受早期療育及相關特殊教育,以免孩子的成長因現實之限而有任何阻礙,便安排轉介到其他的寄養家庭或教養機構,希望透過更多努力能給孩子第二個機會。 4、「兒少中途之家」: 接受法院保護管束個案,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安置之兒童少年、社政單位兒保個案等安置輔導的兒童及少年。這裡不同於學校,沒有記過的罰則或以退學做為警惕,而是需要在包容中給予教導。 (二)、收養服務 自61年開始提供收養服務,同時服務國內外收養家庭。主要是為孩子的需求,找一個永遠的家。 方針: 1、為孩子找收養家庭,而非為收養家庭找小孩。 2、由原生家庭選擇收養家庭。 3、半開放式收養;透過機構使收養與出養雙方保持聯繫。 4、為特殊需求孩子(身心障礙者)服務。 5、永續服務。 接受申請收養的案件,包括美國、法國、德國、瑞士及義大利等。1989年荷蘭司法部設立了基金會(Meiling Foundation),辦理跨國收養,對象包括台灣、大陸、南韓及印度等亞洲國家、東歐及南美等國,是荷蘭司法部核准唯一在台灣辦理收養服務的機構,除了幫助福利會健康的孩子外,也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尋找在荷蘭的收養家庭。透過Meiling 基金會引薦的收養人在正式收養前,須先參加由荷蘭主管機關安排的收養課程,再進行家庭狀況調查;社工員所完成的家庭調查報告,經司法部審核通過後發給收養許可。Meiling 基金會每年定期舉行收養家庭聚會,讓收養家庭彼此交流,分享經驗。此外,為了協助被收養的孩子認識自己的原生文化,讓孩子在成年後返鄉尋根,並在定期聚會 中讓來自同一個國家的收養孩子彼此認識,學習自己的原生文化。 另外,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保健衛生部國際兒童領養秘書處(SAI)和民間非營利收養機構Enfants d'Orient Adoption et Parrainage du Quebec(EQ),多年來與在台灣的天主教福利會共同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原則程序的要求和上述機構一樣,只要提出收養申請,不論國籍,一定得取得由該國政府主管機關社工員調查之家庭訪視評估報告,並願依據福利會收養的原則辦理。除了國際收養,約納家園的孩子也有在國內找到收養家庭。國內收養多半是由社政單位、其他福利機構、醫院或領養人獲知天主教福利會的訊息,而提出收養申請。 (三)、安置服務 提供家庭失功能之兒童少年及未婚懷孕之弱勢婦女學、就業、就醫等全人安置服務,並接受各縣市社政或福利單位、醫院、法院轉介個案以及自行求助者。 服務對象、年齡區分、服務內容:
教科書提到,兒童及少年福利的眾種觀點,從「保護童權」「滿足需求」兩大主軸出發,闡述兒童少年在人權及童權上享有的基本權益。 從上述說明,可以瞭解「約納家園」機構的服務主要是三大面向,分別是家庭服務、收養服務、安置服務。服務對象分嬰兒組、幼嬰組、幼兒組、兒少組、婦嬰組。依不同需求所提供的服務。足以明顯看出,機構所做的努力與核心目標,有把握住兒童本位、家庭親職、社會工作等「兒少福利」的重要觀點。 四、未婚媽媽的背後 值得一提的是,「約納家園」照顧對象涵概0~18歲以及未婚媽媽與未出世的胎兒。 學生不禁思考,每一個生命的形成,是多麼的不容易,能因為孩子的到來,賦予母親這個角色,這是上天給予的恩賜。所以,一個嬰孩的誕生應該被祝福被期待的。然而,因為命運的不同,這個生命的發展也就充滿不確定,甚至是充滿危難與艱辛。一個單純的孩子,未得到應有的關愛與照顧,長大後,變成了社會上的問題份子。有時除了自己不幸,也牽累無辜的人湧進不幸的漩渦,有如蝴蝶效應的巨大影響。在整個社會大環境而言,社會上有很多問題,紛擾的源頭,來自未婚媽媽所帶來的「人為」單親家庭,因無力承擔子女教養,子女若未能在具備家庭功能的環境發展,其子女可能衍生社會倫理秩序上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結構問題。 「未婚媽媽之家」向無所適從的未婚懷孕少女及年輕婦女們伸出援手,讓她們有個溫暖安身的地方,藉著提供必要的心理、生理及生活上的協 助與支持,穩定她們飽受創傷的身心,平安渡過生命劇變的歷程。換句話說,除了讓未婚媽媽有個安心待產的地方,機構也提供衛教課程、心理輔導、家庭重建、生涯規劃等,是一項全面性的貼心照顧服務。 對照兒童權公約四大原則,其中第三點:「兒童擁有生存及發展權利」,並有權接觸其所需的資源。 「未婚媽媽之家」安頓未婚懷孕的母親及她們的孩子,其實也是安定社會的一股無形力量。 當孩子生下來,以孩子的最佳利益做考量,會優先尊重媽媽是否親養,再協助尋求家族資源。社工解釋,中心對未婚媽媽的孩子安排,一切採取不主動、不勉強。據瞭解,大多數的未婚媽媽們都會主動和社工人員談到她們的切身問題,比如說小孩出生後的妥善安排問題。中心完全尊重她們的意願行事。若個人或家庭因素無能力養育,主動要求中心為小孩找領養家庭,中心也會立刻著手去做。透過各國政府和可靠的社會福利機構,得到一些登記的領養家庭,經由互往的資料上,了解了領養家庭的背景狀況,將資料拿給未婚媽媽看,讓她們自己挑選。一旦決定了,工作人員就會按手續過程的需要,做進一步的接洽與聯絡,直到雙方簽了字,孩子出生了,領養父母就按照約定來抱小孩。 站在維護兒童少年權利的原則,這些服務,符合「兒童權利公約基本精神」之一:強調家庭在兒童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家庭是一個社會中的基本單位,也是兒童最初成長、發展及接受社會化的場域,對於兒童未來的發展具有莫大的影響,故家庭功能正常及家長角色執行和兒童的成長有緊密的相關。 參訪當天,剛好有一對外國夫婦正在和小孩做漸近式的接觸。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坐在地板玩玩具,似乎不知道他的命運有重大的改變,再過不久,即將飛到另一個遙遠的國度,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或許,這一輩子再也不可能與親生母親見面了,不知怎麼的,內心湧上一股淡淡的憂傷。 社工說明機構在做收養服務的宗旨,尊重生命價值為首要。二、原生家庭為優先收養對象。三、手足共同被同一家庭收養。四、國內收養優於國際收養。五、國際收養優於機構長期安置。六、依信念,提供一致收養態度。 在幼兒中心,隔著玻璃窗,看到保育員正在陪伴幾個小小孩坐在教室,正結伴或獨自玩耍。我發覺,有好幾個唐寶寶,其中有一個較不怕生,主動對正在「圍觀」的我們微笑,模樣惹人疼惜。對照那個即將被收養的孩子,坐在教室的孩子像是被「篩」選剩餘的,正等候有愛心的父母來收養的機會。 社工在參訪後交流時候提到,特殊兒多是被外國人士領養,在國外領養家庭或父母來說,領養孩子是有做善事的觀念。因此有的即便身體相當不好或有肢障的問題,他們依然會領養,定期會寄照片來,主要是告訴孩子的親生母親和我們曾為該案費心過的人:孩子很好、孩子安然無恙。聞者不禁敬佩那些遠道而來充滿愛心的外國領養家庭。同時也不禁感慨,在台灣被父母放棄的特殊兒,只因「特殊」也決定了自己無法在出生地成長的命運。 有的媽媽處於經濟弱勢或諸多因素,為了「愛」孩子,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較良好的成長環境,不得不尋求機構協助出養自己的孩子。在機構看記錄片,一個心酸的媽媽和一個哭得聲嘶力竭的孩子,媽媽不斷的安慰孩子,直說這麼做是不得以,是為他好的決定,不是不要他……。讓人看得眼眶泛紅。 心想,要如何預防這種人間悲劇?「預防勝於治療」是讓憾事減少的良策。 據瞭解,未婚生子的情況越來越多,到底是哪個環節發生問題?父母、家庭、社會、教育單位,乃至國家都應該負起這個責任。 「未婚媽媽」除了有些個案是被強暴而懷孕,更多的是少女對性懵懂無知好奇心趨使而鑄成。為何少女不知保護自己,就因為好奇心就做出跨越身體界限的事?少男少女的家長與教育單位是否也失能? 「未婚媽媽」所帶來的問題,攸關整個社會問題,就算社會福利制度再如何完善,畢竟能做的人力有限,擁有的物力有限,效能遠不及在家庭就做把關。學生認為,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的性教育,是父母、教育單位的重要責任。現代食安問題充斥,街頭林立西式美食,很受孩子喜愛,然而,在供不應求的食物來源,無法避免生長激素的問題,若家長未把關,孩子第二性徵提早出現。所以,性教育得從孩子幼稚園就得循序漸進扎根的功課。 五、第二個家 約納家園除了家庭服務、收養服務,另外就是安置服務。 Kadushin定義機構安置為:「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兒童及少年,24小時住在一起,生活起居由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成人照顧,並透過專業的社會工作者與輔導人員,進行身心發展、學習及生活輔導的一種替代性福利服務。」 現代社會的離婚率高,犯罪年齡層又不斷下降,所以法院和家暴中心送來的孩子越來越多,此外也有的家庭因小孩多,為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將孩子送到約納家園。 有同學問,被送來安置的兒少來自不同的家庭,安置目的也因多元的少年問題類型充滿挑戰,不免好奇,在機構的輔導老師是如何應付的。 一位穿著黑色T恤胸前有sorry字樣的社工老師,她服務的對象是7~18歲的兒少,爽朗的笑著分享她的經驗。 兒童進入機構後,首先協助兒童適應機構內的生活。 有些孩子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良好的教養,是非對錯分不清,在機構,協助兒童面對生活上所面臨的衝突,如何化解情緒壓力,直接在兒童的世界中,漸近式的讓孩子改善問題行為。 社工老師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被信任,被瞭解,如此孩子也才敢信任輔導老師,許多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 「面對正在成長的孩子,要有同理心,多關懷、多傾聽,管教時,跟他說理,有事情溝通時,少當面指責,就像朋友間的交談,不是高壓式的。其實,機構裡的孩子,有問題的孩子占少數,只要關係建立好,若發生較難解決的行為問題,往往良好的關係是足以支撐衝突事件。」社工老師樂觀的回應著。 每個小孩,都希望能擁有美滿的家庭,能和自己的父母與手足一起快樂的成長。然而,並非如此。內心不禁為這些在安置中心收容的孩子感到不捨。 為何孩童會被安置? 教科書第186頁提到,家中有未滿十八歲之兒童及少年,當家中有以下狀況,而本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統和足夠的資源來處理危機,就是所謂的「高風險家庭」。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一個「家庭黃金三角圖」代表高風險家庭的三類家庭風險因素:經濟、健康、家庭/婚姻關係。 兒童少年保護措施分為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及三級預防;初級預防主要是針對一般家庭來促進家庭的和諧,增進家庭的功能;次級預防主要是針對高危險群提供支持及教育的服務;三及預防則是針對已發生問題的家庭,以減輕兒童或青少年受虐待之後遺症,恢復家庭功能;各項措施落實需要各類專業人員之達成共識,建立團隊工作。同時政府各部門及民間的共同參與,例如在學校推動親職教育,在醫院脱動各項衛生教育,疑似虐待個案時,各類專業人原之通報,訪視、安置、輔導等,如此才能達成網絡功能。(教科書第386頁) 對此,我們體認兒少保護服務的提供需由全體社會參與,特別在專業人員的部分,除了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亦應在服務上有所關聯之處,彼此協調整合以建構完善的兒少保護服務輸送體系。 當孩子處在高風險家庭,需要靠「兒少保護的服務網絡」提供協助。「約納家園」的輔導員與社工老師對安置的院童,除了耐心與愛心,提供專業又溫暖的服務態度,為孩子維護「黃金三角」,創造平安、健康成長的機會。 六、「約納家園」愛的守護 參訪「約納家園」,可以瞭解機構對0~18歲的兒童少年提供完整的服務。也因為有未婚媽媽與收養的服務,讓不幸的孩子也能有機會在充滿關懷與愛的家庭中成長。 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需要我們更加關心、呵護他們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愛、關懷與了解,是國際兒童權利宣言的主旨,也是每一個社會的共識。 天主教福利會秉持著「唯有耶穌的愛才能讓生命更茁壯」的信念,以「發揚愛、尊重、關懷及專業提供全人服務」為核心價值,致力為有需要的婦女及兒童提供庇護與協助,幫助他們在眼前的困境中尋找到未來的光明,開啟人生的另一扇窗。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會不斷產生新的社會狀況與需求,「約納家園」以需求為導向,一直努力的因應,提供各種服務,為兒童及少年與未婚媽媽默默守護近70年。 讓人感佩的是,機構強調,天主教福利會各機構收容安置的孩子絕大多數並非孤兒,他們多半是父母親無力無法面對人生難關和解決自身問題時,託付福利會尋找安排一處最適合他們孩子能夠穩定生長的環境。機構始終扮演著避風港的角色,庇護失去家庭的幼兒、兒童、青少年及婦女。 「約納家園」用愛守護,有效結合社會大眾的關懷和愛心、熱心志工以及專業工作人員的力量,為保障「兒童少年最佳利益」使命努力,讓許多身心靈曾遭受創傷者的兒童及少年與未婚媽媽,尋回自信與自尊,在人生跑道上重新出發。 七、我們能做什麼 修習《兒童及少年福利》與參訪「約納家園」,學生更深刻瞭解兒童及少年保護服務是一種持續性的工作,目的在防止兒少遭受任何型式的不當對待以維護兒童生長的權利。 兒少保護服務工作有三個要點:(1)預防為先,化被動為主動。(2)熟悉法令,建立反暴力共識。(3)科際整合,勤於保護網絡之連繫。 我們可以當一個有敏銳度的觀察者,若發現周遭疑似有需要保護的兒童,或可能發現瀕臨高風險的家庭,不要當冷漠的第三者,直接撥打113專線通報,得以「啟動」兒少保護網絡的機制。讓需要幫助的家庭與孩子能有效的接受適合的服務,避免憾事發生。 前不久,在新聞媒體看到一則新聞。有一位穿著髒污衣服的學童,在垃圾桶翻找食物吃,被熱心的民眾發現做通報,社會局就安排社工關心孩童,為孩童找到可以幫助的家族資源,提供照顧。 我們都可以當熱心的民眾,為兒童少年保護盡一點把關的心力。若是有多餘的物資與金錢,亦可以做定期或不定期的捐助。共同為保障兒童少年最佳利益的公益使命努力。 保護兒童少年,就是保障我們的未來。 參考資料:約納家園的文宣、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網站、《兒童及少年福利》空大教科書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