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11/27 12:56:12瀏覽10305|回應0|推薦2 | |
這學期,我在空大修一門《聊齋志異選讀》課程,學習過程收獲很豐富。以前,曾讀過《聊齊》,印象中,只歸類為好看的神鬼小說,很巧,剛好看到空大有開這門課,於是,帶著好奇心,修這門課,試圖用另一種角度去研讀,除了神鬼,還能讀到什麼?以下,是授課老師出的作業題目,我以「個人」的觀點試著回答作業題目。嘗試剖析《聊齊》試著去探索,蒲松齡寫這篇小說想表達的意旨,蒲松齡除了異駛氏曰所表達的主題,身為現代讀者,還能讀到什麼?老師有老師的看法,專家有專家的看法,但是,身為學生與一般讀者,我又有什麼看法?而我的看法,就只是我的看法,沒有對錯,只有真實誠懇的寫下我的想法。 問:〈葉生〉裡,主角說「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 試解其意。另請說明葉生在小說所呈現的人物形象,以及此人物形象與作品主題的 關聯性。
答: (一)、 「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其中「半生淪落,非戰 之罪」是葉生回應丁承鶴的話,正話反說,將科場失利歸諸命運,亦是〈葉生〉最關 鍵的內容。 葉生的文章詩詞,在家鄉是無人可比,但是時運不佳,每次考試都名落孫山。直到丁承鶴來淮陽做知縣,他很欣賞葉生的文章,對葉生極為器重並給予協助,不料,還是榜上無名。葉生自覺愧對丁承鶴,身心受創而病倒。這段期間,丁承鶴仍不斷如知己般的關心葉生,葉生非常感激。後來,丁承鶴因為與上司不合而離職,要帶葉生去當他兒子的家教,此時,他已病死,但為了報恩,仍幻化為人,跟丁承鶴縣令到北方去教他兒子讀書,順利高中。這樣的結果,讓丁承鶴不禁感嘆葉生的遭遇。葉生回應:「你的兒子是有福氣的人,如今我是藉由他的文章來吐一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之所以半生淪落,並非是自己的才華不夠……。」 (二)、 小說的開頭「淮陽葉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這段文字,讓我連想到古裝劇裡看到的「窮書生」。身著粗布蔴衣,三餐不濟,日夜守著枯燈苦讀,懷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夢想。文章詞賦才華冠絕當時,無奈運氣一直不好,在科舉考試中屢屢落榜。以上,是從小說敘述對葉生勾勒的外在形象。 有了具體的形象外表,隨著故事情節,雖然所寫的文章、詩詞,在當時稱得上是首屈一指,無奈運氣一直不好,沒機會取得功名,以致大家不記得他的名字,可見內心是多麼孤獨和無助。對葉生的人生際遇,這句「失其名字」增添滄桑感。 生命裡有許多可能,會以各種形式出現。 直到有一天,淮陽來了個新知縣丁承鶴(以下稱丁公),葉生的命運才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 這是一個知遇報恩的故事。 葉生的文采受丁承鶴縣令(以下簡稱丁公)激賞,又召他來談話,言語投合,大為高興,丁公就叫葉生到縣衙來住,經常以錢和糧食接濟他的家。 不僅如此,丁公還特別在考官面前誇讚,讓葉生順利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取鄉試的資格。兩個人因此產生很深的感情,顯而易見,丁公是賞識葉生的伯樂。可惜的是,葉生時運不濟,正所謂「文章憎命達」,葉生仍落榜。 〈葉生〉文末「異史氏曰」,作者表達作品寓意,包括: 1、強調知己難得,可讓人離魂夢尋,甚或忘死。 2、批判科舉之失,在考官,而非考制。 依循作者對人物刻畫與情節安排,探索葉生的內心世界,試著說明與作品寓意的關聯性。 隨著故事情節安排,照道理,葉生有了丁公的幫忙,天時、地利、人和三方的結合,葉生應該會順利求取功名。萬萬沒想到,葉生卻還是落榜。 小說之所以迷人,劇情總是會安排轉折。 葉生沮喪地回到家裡,感覺辜負了知心朋友的期望,身體日漸消瘦,神情癡呆,像個木偶。作者用木偶來形容葉生當時的狀況,木偶是具有人的形體,但是沒有靈魂。呼應「魂從知己,竟忘死耶?」;從另外一方面,隱喻葉生的靈魂,已離開身體。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葉生對丁公,已到離魂夢尋,甚或忘死的境界,兩人是彼此相知而情誼深切的知己。 葉生對丁公給予的關照,感激得淚流不止,辭謝丁公後回到家中,從此閉門不出。呼應前面的木偶形體,已生病的葉生,魂魄微弱的潛伏在裡面,有如「閉門」不出。過沒多久,葉生就臥病不起了。 直到丁公因為得罪上司被免職,卸任回鄉之際,寫信請葉生和他一起回鄉。此時的葉生已病得很嚴重,當他收到丁公的信哭泣起來,請送信的人轉告丁公:「我病得很重,實在不能起身,請丁公先回鄉吧!」這段情節,讀起來很感人。 葉生在哭泣時,有兩種意義: 1、丁公對他不離不棄一路相挺,直到他生重病,心仍掛念著他,除了慰問,也提出實質的幫忙,葉生的內心已深刻感受來自丁公知己最真的情誼。 2、葉生是具備良好的品德的書生,對丁公的感激,外在的身軀已衰竭,改以魂迫追隨,用另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樣貌去報恩,將人性的美好做極大化的表現。 葉生的魂魄化為具體身軀,隨丁公回到北方的家鄉,指導他兒子讀書參加鄉試,高中第二名。小說情節刻意安排得到第二名,暗喻最有資格得第一名的是葉生。如此一來,更加證明葉生的文章辭賦,冠絕當時,無人可比。 丁公感嘆葉生的遭遇說:「你只是拿出自己的餘力,傳授給我的兒子,就讓他一舉成名。但是,你在科場卻一再失利,真是無可奈何!」 這段話,除了可以看到丁公理解葉生內心的失落,感嘆葉生的命運多舛,就算曾經有權勢的丁公也無力改變不公平的考試制度。 葉生回應丁公:「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你的兒子是有福澤的人,藉由他的文章揚眉吐氣,使天下人知道我半生淪落,並不是由於我個人能力低下,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況且讀書人能得到一個知己,一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又何必非要博得功名,才算得上是出人頭地呢!」這段文字,說明葉生的生命層次已不盡相同,用超然的立場和丁公對話。雖然葉生懷才不遇,但是,有幸遇到「知己」,擁有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對生命的意義非常深遠,是否金榜題名,就不是那麼重要。 再回頭探究「半生淪落,非戰之最」,對應「文章憎命達」的敘述。「文章憎命達」 語出於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不僅寫出了李白的際遇,還概括了封建社會中有才能、有正義感的文人,總是遭到壓抑、排擠乃至迫害的『命運』……。」兩段話的表面都是寫命運不好,其實是暗諷科舉考試的不公;考官的昏庸,不會分辨賢愚。 〈葉生〉是作者蒲松齡塑造的一位才華洋溢的書生角色,就如作者本人一樣,數次進科舉考場,卻總是無法考中,終其一生都鬱鬱不得志,渴望有真正的知己出現,迫切地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個故事也擴及天下有志之士像葉生那樣淪落一生還有不少,期待也能遇到丁承鶴那樣的人出現,好去與他生死相隨!葉生的故事,是科舉時代不得志的文人才士共同命運,有很強的典型性,也道盡科舉之失,在考官,而非考制。滿腹才學,唯有遇到像丁承鶴這樣的「知己」,才能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義。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