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讀《聊齋志異選讀》~ 〈臙脂〉篇
2016/11/28 20:54:10瀏覽3021|回應0|推薦1

這學期,在空大修一門《聊齋志異選讀》課程,學習過程收獲很豐富。

 

以前,曾讀過《聊齊》,印象中,只歸類為好看的神鬼小說,很巧,剛好看到空大有開這

門課,於是,帶著好奇心,修這門課,試圖用另一種角度去研讀,除了神鬼,還能讀到什

麼?以下,是授課老師出的作業題目,我以「個人」的觀點試著回答作業題目。嘗試剖析

《聊齊》試著去探索,蒲松齡寫這篇小說想表達的意旨,蒲松齡除了異駛氏曰所表達的主

題,身為現代讀者,還能讀到什麼?老師有老師的看法,專家有專家的看法,但是,身為

學生與一般讀者,我又有什麼看法?而我的看法,就只是我的看法,沒有對錯,只有真

誠懇的寫下我的想法。

 

 

問:說明蒲松齡在〈臙脂〉,如何運用人物層遞映襯手法,彰顯出作品的敘事目的。

 

答:

在說明之前,概述〈臙脂〉故事大意。〈臙脂〉是一部公案小說,描寫一位名

為臙脂的未婚少女,個性單純、舉止端莊,多情,對感情持守嚴肅的態度。某

日遇到鄂生,心生愛慕。鄰婦王氏知道臙脂的心事,主動要替她作媒。從這個

特點開始,發展出宿生、毛大好色,毛大欲強行求歡,以致誤殺臙脂的父親,

製造一連串的巧合和誤會,從而牽引出一則離奇的案中之案。案件的審理經過

三位官吏,邑宰、吳岱南與施愚山。

小說的情節和人物有密切關係,王氏和臙脂兩人之間,鄂生與宿生以及毛大三個人;邑宰、吳南岱和施愚山三人之間,都存在對比的關係。人物個性來看,尤其是臙脂、鄂生和王氏,這三個人,影響整個案情的發展。而情節發展,同時也是一層一層的去堆疊人物的性格,去凸顯人物的人格特質。

 小說情節反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鄂生蒙受不白之冤,顯示邑宰的愚庸;第二層次則是鄂生被洗刷冤屈,定罪宿生,表現出吳南岱辦案的公正嚴明;第三層次是殺人者無僥倖,毛大被定罪。整個案件能水落石出,完全仰賴施愚山的明察秋毫。邑宰的昏庸和吳岱南的主觀武斷反襯施愚山的重視證據、慎思明斷。蒲松齡利用這種環環相扣、層層逼進的手法,人物刻畫鮮明而生動,讓眾多巧合和誤會合理化,進而增強故事的戲劇效果;且以清官斷案反襯昏官錯判的情節,對冤獄備出的現象多所諷刺。另外,「…人皆服哲人之折獄明,而不知良工之用心良苦矣。」最重要的是「用心良苦」。我們要知道,官員之所以能清楚的判案,其實,在他們明察秋毫的背後是費盡心思的,因此,斷案公正與否,其實不在於官吏的聰明才智,而在於是否用心,因為「慎重」與「謹慎」才會「用心良苦」。如同吳南岱是聰明有智慧的,知縣也非愚昧,但是,他們判案呈現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他們的態度與用心程度。這段話,不禁讓人感懷,假如世間上每一位官員與行政首長,在做事的時候,都能夠多用一點心思,凡事謹慎以對,就不會冤獄不斷,老百姓也會有幸福與平靜的生活。

〈臙脂〉是《聊齋誌異》裡被後世被改編為戲曲最多的一篇,很受人歡迎。故事裡的人物,描寫得絲絲入扣,運用人物層遞映襯手法,彰顯出作品的敘事目的,情節有其真實性,是《聊齋誌異》少見純寫實色彩的篇章,像是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社會新聞,讓人引發共鳴。

情節寫實性,來自於順治年間,蒲松齡十九歲時參加縣、府、道三級進學考試,以三個第一名考取秀才。最後一關考試,主考官就是施愚山。施愚山當面稱許他,甚至於對蒲松齡說;你這個秀才是沒有問題的,你第一名的。」對蒲松齡當時是銘感五內。獲得當時文壇大宗師的肯定,支撐蒲松齡後來數十年在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精神慰藉,使蒲松齡終身感佩、銜恩難忘。事實上,蒲松齡與施愚山的相遇,只有在這個時刻,之後,施愚山離開山東學史的位置,兩人從此再也沒有碰面。就這樣,蒲松齡得到當面被稱賞的經驗,成了蒲松齡一生永恆不忘的榮耀時刻。

〈臙脂〉的刑事案件,應該是蒲松齡應考時期所發生的刑案,而破案者剛好是施愚山,讓蒲松齡印象深刻,即便過了二十多年,仍然不忘,寫入聊齊。為何寫入,當有其最重要的目的。

清代的司法制度,由下而上,屬於逐級複審制。刑事案時,尤其是死刑案

展開初審,再彙整給府複審,提出擬罪的建議,再往上給省呈報。〈臙脂案〉建立在這種司法環境。邑宰、吳南岱和施愚山,這三位官員分屬不同體系與行政區域,權限不一樣。當時,施愚山是中央派來的學政使,職務領域和司法沒關係。換言之,施愚山可以不予理會。當宿生不服吳南岱知府的擬罪,為了自救,不按照既定程序,轉個彎,向施愚山遞狀抗告。施愚山雖是官員,並沒有司法權責,但是,願意為了士人的人身權益,不嫌麻煩,細心認真的幫忙辯護。首先釐清案情,再轉請省案查史司複審查核,協助調查,終於抽絲剝繭真相大白。可見施愚山對士人是非常愛護的。也因此,蒲松齡對施愚山的崇敬與景仰就格外的濃厚。

對於〈臙脂〉一案的來龍去脈,蒲松齡娓娓道來,寫得如此歷歷在目,筆觸好像很客觀,其實透過人物的層遞映襯的寫法,吳南岱的形象優於初審案件的邑宰,施愚山的表現又高於吳南岱,透過這樣的手法,蒲松齡就水道渠成藉著〈臙脂案〉完成歌誦施愚山的敘事目的。這份濃厚的孺慕之情,讓人感動,體會深刻。

  

參考資料:《聊齊志異選讀》教科書、語音教材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jo4eji3y7&aid=8317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