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電影賞析心得
2016/11/29 10:03:17瀏覽13385|回應0|推薦2

電影內容簡述: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細膩的角色互動,感人的溫馨情節,有歡笑、有淚水、有衝突、有和解是一部溫馨取向的劇情式電影。

一個30歲卻只有七歲智商的父親,他要如何爭取七歲女兒的監護權?……。

「七歲」是一個故事的起點,山姆的年齡已30歲,他的心智只有七歲。露西的年齡七歲,她的心智超過七歲。同樣的「七歲」,有不同的意義,山姆與露西的父女情,也因「七歲」,開始走往不同的人生方向。

山姆當父親的第一天,他老婆就離開了他,而弱智的山姆只好負擔起養育他女兒露西的重責大任,他除了每天都到咖啡店打工,也要學習如何照顧剛出生的嬰兒。

當露西開始上幼稚園之後,她的生命也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發現」她的爸爸和別人的爸爸「不一樣」……

學校的老師與社工人員發現了山姆和露西的問題,他們認為弱智的山姆沒有能力教養露西,於是山姆被迫展開爭取露西監護權的行動。對智能不足的山姆,這條訴求法律之路困難重重……。

在爭取監護權的歷程,雖然有美麗專業的律師、一群情義相挺的好朋友、鄰居等,他們被山姆那份最真摯單純的父愛感動,無不用盡各種方式協助山姆,然而,橫亙在前面的卻是許多不為人知的重重難題……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是一部好電影,在小細節中,包括劇情理念及佳句、創意巧思、演員對角色詮釋的個性及心路歷程等,給人無限的感動。而這些小細節,可延伸許多議題做討論。

學生就電影內容,以「從兒童福利的觀點,看到了什麼?」做主軸,連結「兒少福利」相關議題,從理論基礎做起始,再對應劇中不同的角色與導演、編劇提供的元素做觀察,提出幾個面向表達看法。

 

一、理論基礎

學生以教科書第二章「兒童及少年福利的理論基礎」,聚焦為本心得報告的主架構,探討《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劇中女童露西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在兒童及少年福利的眾種觀點,從「保護童權」「滿足需求」兩大主軸做出發,闡述露西在人權及童權上應享有的基本權益。

 

首先,學生認為需要先了解「兒童及少年福利的基本原則」、「兒少福利的觀點」、「滿足兒童少年需求」、「兒少福利的兩種意識型態」等的核心概念價值,依據教科書內容,分述如下:

 

【兒童及少年福利的基本原則】:

(一)兒少最佳利益考量

指極大化有利於兒童少年健康成長的各種條件,和極小化可能為兒童少年造成傷害的所有效果。在一個慣以成人觀點行事的社會中,兒少福利社會工作者常需要在各種相關事件中,應優先考量兒少的意願、兒少與收養人或出養人之間的感情連絡,以及收養家庭的教養能力和氣氛等因素,而非以收養父母的需求或個人優勢條件為主。

(二)視兒少與家庭為一個整體的服務系統

在兒少福利的基本主張中,非常強調家庭生活對兒童少年的重要性,孩子的最基本需求即是擁有一個功能正常的家庭。進一步地,是以永續家庭生活為標的,所以有永續性規劃工作原則,訂出在處理兒少案件時,應遵循親生家庭優先,家庭收養優於寄養家庭,家庭寄養優於機構安置等順序。

 

(三)預防性工作優先

初級預防-預防第一次發生傷害及不幸的事件;次級預防-預防再次發生傷害或不幸;三級預防-預防傷害或不幸的影響擴大。

 

(四)整合性的服務網絡

兒少福利是以保障兒少人權,滿足兒少成長需求為宗旨,其範疇跨越眾多不同的專業及行政領域,因此必需要以協調整合的原則,來連絡各種相關資源及單位。

 

【兒少福利的觀點】:

(一)兒童本位觀點:

聯合國在1915年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研究學者馮燕(1997)為兒童少年福利定義:凡是以兒童少年身心健全發展與正常生活為目的的各種努力、事業及制度等均稱之為兒童少年福利。該定義強調以兒少為本位,為使兒少良好發展及成長,我們應滿足其需求,使其在滋養的環境中順利地健全發展。

 

(二)家庭親職觀點:

美國兒童福利聯盟將兒童福利定義為:當父母無法落實養育之職責,或其住所無法提供孩童所需的資源及保護措施時,提供相關的資源及服務給兒童和青少年。該定義著重於家庭功能角色的發揮,欲透過資源的連結與提供,使家庭可行使其原有的功能,以促使兒童安然在家庭中成長。

 

(三)社會工作觀點:

廣義:兒少福利包括所有直接及間接促進而少福祉的各項措施,小至家中對待兒少的態度與照顧,大至可涵括一切能影響兒少福祉政策立法及方案活動,由醫療服務、義務教育、環境衛生對兒少立法等皆無所不包。屬於「發展取向」。

狹義:以「問題取向」為主,針對遭遇不幸或處於劣勢及弱勢環境中的兒少,提供其所需的服務,以解決其當下所面臨的問題。

 

【滿足兒童少年需求】:

(一)   福祉需求:

  一個人在身心上均感到快樂、健康及滿足,同時有能力去扮演其社會角色及發揮其社會功能。具體層面包括家庭生活、經濟福祉、生理健康、學業成就、社會行為及態度、情緒福祉等六個面向。

 

(二)   永續性需求:

  兒少身為家庭成員之一,其家庭的永續性需求實包括親密性需求和生活中的一致性需求。在「親密性」的需求方面,是指兒少需要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更重要的,是家庭中的照顧者能和兒少發展出緊密的依附關係,使得兒少從中獲得安全感。「一致性」的需求,指的是兒少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都能獲得一定水準及持續的照顧及關懷、以達成其人格的建立。

 

(三)   發展性需求:

  包括生理需求、情感和社會需求、智識需求。

 

【兒少福利的兩種意識型態】

 

(一)拯救者:

  兒童權利運動史上的兩種典範,係指「需求」與「權利」,而拯救者干預觀點即重在強調兒童需求的滿足。認為兒童是依賴的、無能的,需要成人的保護,主張父母應提供兒童成長所需,自然成為兒童的保護者,亦可為其代作決定。

 

(二)解放者:

  解放者的干預觀點,則是著重在兒童權的倡導,認為應將兒童與成人平等看待,所以和成人一樣可以自我管理,參與關於他們福祉的決定,使他們的聲音被聽見、被回應。

 

二、從「角色理論」探究劇中角色在「兒少福利」的觀點

  《兒童及少年福利》(p.46)提到「角色理論的定義」:角色理論的中心概念是角色……,人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規範了人的社會行為,類似於腳本規定了演員的行為;地位係指人處於一個團體或社會結構中所界定的位置,而角色則是對此一位置的佔據者,被社會要求和允許表現的行為及態度。

兒少福利服務的焦點在家庭關係上,故家庭中的「配偶關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便成為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其中尤以「親子關係」為要。

「親子關係」的組成元素包括「父親」、「母親」、「子女」及「三者間的互動」,在社會的規範及期許下,身為一個父親,應扮演負責家庭生計、保護妻兒、成為子女行為表率及一家之柱的角色……。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電影裡的父親,只有七歲智商,母親又在生下女兒時離開了他,若以露西的立場,她除了缺乏母愛,單親教養她的卻是一個智能不足的父親,一個不符合社會對「父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與期待;對露西而言,生活在這種家庭功能欠缺的環境,是否能健康快樂地發展與成長,不論以「兒少福利的觀點」或「維護兒童少年權利」「滿足兒童少年需求」兒童及少年福利的基本概念論點,是充滿衝突與困境的。

在一個重視社會福利的美國,社福局的角度來看,山姆是個沒有控制能力的智障,是不可能擔當「父親」這個任重道遠的角色。                                                            

然而,「父親」應該是要怎麼做?身為多重身心障礙的特殊父親,就沒能力擔當父親責任嗎?山姆的智力只有七歲,他是如何經營「親子關係」?露西身為女兒,她又要如何看待她和別人「不一樣」的父親?

電影中,故事主軸是一個智能不足的父親,要如何爭取七歲女兒的監護權?電影中,我們看到山姆是一個會給女兒滿滿的愛的好父親,他在一般社會「正常」人的眼光,是如何努力以世俗「不正常」的外表,去努力發揮做到一般正常「好父親」卻很難達到的「父愛」境界。山姆對女兒的愛,讓我們重新思考「父親」這個角色,什麼樣的父親才是「『好』父親」?要以「社會觀」對父親角色的普世價值還是以真正領會到父愛的露西?還是以「自己」就是父親的山姆本人? 一件事情總是一體兩面,在不同面向,仍有許多觀點可以探究,沒有「絕對性」的答案。

山姆雖無法像一般社會觀點正常的父親,以權威、慓悍的身影保護女兒,但山姆用自己的方法,給予女兒滿滿的愛。相對的,女兒露西對山姆也是十分依賴。即便她能感受到山姆的與眾不同,卻沒因此厭惡與鄙夷。

在山姆與露西的立場,山姆很用心努力的做露西的好父親,露西的立場,除了爸爸有點「不一樣」,但是在故事劇情以露西的觀點,山姆是一位用滿滿的父愛滋養她的好爸爸。

這一對「不符合」社會要求和允許表現的父女,身邊的「大人」們為了「保障」露西順利地成長與發展,要為露西爭取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各盡自己的角色定位。然而,立場不同,抱持的觀點也非常不同,到底什麼環境對露西才是「好」環境,怎樣的安排,對露西才是「保護童權」與「滿足需求」兼顧?電影的內容鋪陳,值得關注兒少福利工作者與機構深思。

人是群居的動物,除了在基本的家庭,在生活中,會與外界社會有許多連結的機會;也就連結許多不同的角色。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若以「兒福」觀點,為了露西有良好發展及成長,為其縱軸,使其在滋養的環境中順利地健全發展,劇中除了父親山姆,還有鄰居、朋友、律師、老師、社工到律師、法官等,這些不同的角色,則是緊密相關的橫軸關係人。  這些關係人,不論用心協助山姆爭取監護權或幫忙教養露西,他們每個人都是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我們也可瞭解,露西的出生與成長,是一個「人與環境」關係的連結,透過劇情,可以看到,環境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的影響。在兒童與少年階段,家庭與同儕扮演著重要角色,包含家庭中家庭成員的互動,家庭、學校與社團間的資訊傳達,個人的同儕關係。不只是單一直線的互動,而是在大環境系統中個人與環境網絡間複雜而緊密交錯的互動關係。

學生就電影裡的幾個主要角色以「兒少福利」為方向,分別表達對角色的看法。

在電影裡,我們看到山姆用盡全部的愛對待露西,為做一位好父親的角色而努力。山姆的朋友,與他一樣,均是身心障礙者,思維模式是很不同的,對事情的看法,也很「另類」。他們會用他們熟悉的歌曲、電影內容去回應社會上、法官所拋出的複雜議題。他們的「特殊」,在一般的社會眼光,或許讓人鄙夷,然而,他們對友誼的純粹,無所求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精神,是讓人動容的。印象最深的是,在山姆因籌不出錢替露西買鞋子時,他們這幾個好友毫不吝嗇的出錢支援。山姆為了露西的監護權,需要面對法院給予超乎能力範圍的挑戰,這群特殊的朋友,總是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陪伴。山姆與友人們的交往,純粹而直接。他們不設限一般人的價值觀,而是以單純為了對方好,就直接予以幫助。山姆的友人在盡「好朋友」的角色,他們也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到山姆生命中最在乎的露西。

在「兒少福利觀點」看這部電影,一個專業又精明幹練女律師角色麗塔哈里森是不能忽略的。我們看到女律師努力維護社會對「律師」這個角色應有的「專業」形象,然而,在劇情的進展,看似風光滿面的麗塔,其實有輕微的躁鬱傾向,她沒甚麼耐心,也很容易對人大呼小叫。除了心理因素外,麗塔的婚姻、親子關係也不甚健全。

學生身為閱聽者,所看到的「事實」與社會賦予律師的風光專業外表的評價是衝

突的。原來,麗塔也只是個有缺陷的平凡人。只不過山姆顯現於外,麗塔則是隱藏於內。正因為感同身受,麗塔在山姆與露西的身上,看見自己所得不到的親情。一個衝突與矛盾點在麗塔身上表露。麗塔與兒子威利明明近在咫尺,但母子倆的距離卻有如天涯海角遙遠,對照山姆和露西般,受限法律而無法隨時相見,但山姆與露西的父女情感卻濃得化不開,兩對親子關係所表達的衝突性情感,讓人印象深刻。

以高社經地位又聰慧的麗塔,當然會感受到山姆父女所表露的父女真情,那一份真情,是麗塔內心嚮往感動的。那份感動,也促使她竭盡心力幫助山姆。麗塔從旁驗證露西是很愛父親的。麗塔以她的律師專業認為,為露西爭取最大的福利就是-「留在愛她的父親身邊」。

  學生從麗塔這個角色,看到一個精明幹練的律師藉由一個智能不足的山姆,兩個人的地位與能力是天高地遠,然而,也因為彼此的生命碰撞,麗塔得以「成長」,改善僵化已久的親職關係。

  劇情故事刻意安排智能不足的山姆與聰明絕頂的麗塔兩個角色,讓學生思考,他們的相同處與不同處。他們都是小孩的家長,都是愛孩子的家長,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他們因角色與地位的不同,愛孩子的方法也就不盡相同。社經地會高的家長為了成就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用物質滿足;物質貧乏的家長卻用時間與愛陪伴孩子。同樣的家長角色、相同的孩子角色,呈現出來的親職功能,卻是南轅北轍。

  劇情內容刻意安排矛盾與衝突點,讓學生體悟到另一個層次的意義,生命階段有不同的任務,需擔當不同的責任與義務,是需要不斷的「學習」。表面上,雖然麗塔是在幫山姆父女,但是,也因為與山姆相處的過程中,她藉由山姆的眼睛直視自己的缺陷,從一開始的唯利是圖,到竭盡所能幫助山姆,只因為她希望山姆能和她一樣,找回失落的親情。麗塔雖然在盡律師這個角色的定位,但是,當麗塔願意放下利益為山姆服務,在服務的歷程漸漸卸下社會賦予律師這個角色的「堅強」,看到自己的柔軟,只是想和自己心愛的兒子好好相處,做一個兒子心目中能擁抱、能談心的好媽媽。麗塔這個女強人律師的角色,也因為介入和平常「不一樣」的案件,麗塔的律師角色,雖然外表依然是精明幹練的女律師,但是,她的人生意義已大不相同。

 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是法官。法官這個角色,在社會上是賦予高道德標準的期待,然而,執法者,如何兼顧「情、理、法」做出最好的判決,尤其是對一個兒童。法官是執法者,在現實考量上,依據的是冰冷的「法條」,注重外觀的事物,忽略心的考量。

在劇情中,山姆出庭時,對法官、律師的提問答非所問,就連許多規則、道理,都無法遵守與理解。山姆提供的證人亦是身心障礙者,提出的舉證與觀點,亦是不符合法律做證詞的基礎。法官畢竟不是露西,他無法像露西一樣的了解山姆,也無法體會露西對山姆的依賴。

在一般的社會觀點,習以為常的認為,山姆是沒有能力提供露西未來的成長需求。所以,為了露西,社工人員發現山姆的智能異於常人,用專業為露西做最好的安排,透過政府規定的執行程序,最終要由法官做出對露西最適當的判決。

 拉回「兒少福利觀點」,從露西的家庭與外界連結,鄰居安妮、身心障礙的特殊

朋友們、社工、律師、法官等,劇中不論是哪個角色,都是要對露西選擇最「好」,專業術語也就是「兒少最佳利益考量」的方式。

那麼,什麼是「兒少最佳利益考量」?角色立場不同,各執觀點不同,外加公權力的介入,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社工發現山姆是智力不足的父親,認定沒有教養露西的能力,以社工的立場是先以「兒少福利」三個觀點之一的﹝社會工作觀點﹞出發。社工只用外顯所看到的,只能以狹義的社會觀點進行這個問題做取向,再提供相關所需的服務,最終應是尋求能給予良好的生活環境的寄養家庭為廣義的發展取向。過程中,充滿爭議,因為山姆真的是一位愛女兒的父親,女兒也離不開他,要用什麼角度去判斷山姆沒有擔當父親的能力?然而,當站在社會觀點,就理論「兒童及少年福利的基本原則」、「兒少福利的觀點」、「滿足兒童少年需求」的核心價值與精神來看山姆與露西的未來發展,似乎有許多難以言盡的問題。最後,為了有效執行對露西的「最佳安排」,只能藉由法院強制作判決。

山姆的故事,也讓學生思考「兒少福利的觀點」其中的﹝家庭親職觀點﹞,當父母無法落實養育職責,或其住所無法提供孩童所需的資源及保護措施時,提供相關的資源及服務給兒童和青少年。律師的事業忙碌,忽視兒子威利的成長所需要的陪伴需求,對威利而言,他所生活的家庭環境功能也是失衡的。弔詭的是,社會工作者常以看得到的表象在處理事情。山姆的智能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馬上認定露西需要協助,努力幫她尋求順利成長的資源與環境。而律師母親因事業忙碌,與先生感情不睦,容易情緒不穩,對兒子威利疏於陪伴照顧,若以同樣是兒童的本位觀點來看,只因為律師母親的職業光環,威利的問題是不被看見的。若是兼顧兒童本位、家庭親職、社會工作這三個觀點的核心價值,電影劇情亦闡述律師母子的親職問題沒被社工關注,嚴格說來,威利的生活發展,也是值得兒少福利關注的「問題」。

「問題」取向,是從哪一個角度看到問題,而又是以誰的立場尋求問題解決策略,是狹義單就問題取向還是廣義的發展取向,都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在現代社會是多元複雜的。

親子與親職間什麼才是問題,又問題是什麼?

就如劇中的威利因母親忙於事業,他在家庭得不到親情滋養,換句話說,因為父母親的地位與角色,是符合社會價值的期待,就是「正常」的,但是,表象正常的背後是潛藏被壓抑的親子問題。

相較山姆與露西父女被社工認定的問題,律師與兒子的親子關係也是「問題」,然而,不同的是,律師與威利的問題是要靠父母的「自覺能力」去查覺,並願意放下身段主動尋求學習親職關係改善途徑。律師母親在忙於事業工作,提供孩子物質不缺的生活環境。事實上,孩子的成長,不是只有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需求,是需要父母花更多時間去關心去瞭解。

另外,鄰居安妮的角色,也是值得探討的。安妮是一位熱心助人且對育兒有專業技巧的角色。學生察覺安妮在劇中雖然只出現幾個片段,但是,她總在關鍵時刻出現,令人印象深刻,不亞於律師麗塔。

山姆對育兒技巧完全不懂,遇到問題不知所措有求於安妮的時候,安妮會在山姆最需要幫助的時刻,用山姆能理解的「語意」,給予山姆許多幫助。例如,山姆不理解如何掌握餐與餐之間要幾個小時「準時」餵養露西,安妮就告訴山姆熟悉的電視劇,每日依序播放的時刻即是餵露西喝奶的時刻。

山姆爭取女兒撫養權歷經打官司,需有證人出庭,然而,山姆的特殊朋友們雖然熱心當證人,但是,常常答非所問,無法達到證詞功效。鄰居安妮對山姆養育露西的過程非常熟悉,她的證詞,對山姆非常的重要。當律師請她出庭幫忙山姆時,她拒絕了。學生當下產生疑惑,安妮不是很熱心嗎?她為何不能幫山姆?

隨著劇情發展,安妮最後決定出庭,她是戴著墨鏡,透露些許的不安,讓人感覺安妮不想直接面對人群。這種掩飾性的裝扮,讓學生好奇。

法官開始詢問安妮,剛開始對答如流,直到法官詢問到,露西和智能不足的父親生活,對於露西的未來,難道不「擔心」嗎?

學生聽到安妮的回答,觸動心弦。

安妮表示,她是擔心的,擔心的是露西若不能和山姆生活,少了父愛的露西,是要窮極一生填補心中的缺口。

安妮的證詞內容,不是法官期待想聽的「擔心理由」,法官直接冷酷撕開安妮內心深處最不想讓人碰觸的生命傷痛。即便安妮戴著墨鏡,但是,在法官面前個人資料是被攤開的。原來,安妮其實是知名的親職專家,但是,她和自己的父親關係是充滿缺憾,「專家」的證詞,在瞬間變成值得懷疑,安妮最後是悲傷哭著離開法院。

這段劇情,讓學生不免思索,社會上所謂的「專業」如律師麗塔,所謂的「專家」如安妮,對照毫無專業更談不上專家的山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專家?這個衝突矛盾點,留給觀影人延伸不同議題的思考。

站在「兒少福利觀點」,若聚焦在兒少福利的基本原則,安妮為露西爭取的是,山姆給露西的父愛是有利於兒童少年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背後的支持點是安妮自身的生命經驗,她不希望露西步入她的後塵,「窮極一生」要「填補」心中的缺口是多麼的辛苦。這段劇情,安妮在悲傷下黯然離開法院,雖然表面上,安妮是傷心的,但是,學生會認為,安妮從不願意當證人到戴墨鏡出庭,對安妮而言,也是一個重新面對傷痛的機會,亦是一個自我超越的立基點。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劇情所要表達的,是要藉由各種不同的角色視野表達各種不同向度的意見,論述山姆和露西是否有幸福可言,進而思考,一個心智障礙的父親,是否有資格、有能力去扶養一個七歲的少女。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劇中每個角色看起來都是在為山姆與露西爭取應有的權益。然而,一旦成為社會關注的兒少福利事件,且已進入司法程序,必需在時效上做解決。

劇情中,山姆為爭取露西的監護權,對露西與山姆而言,這場官司無疑訴說出他們真正的想法。為了和父親待再一起,露西不惜欺騙社工人員,誘拐山姆和她一起逃跑。儘管這個行為天真幼稚,卻也看出露西對山姆的依賴性為何。之後在密閉的房間裡,面對大人們的質問,她由謊言漸漸轉為真實。「我只需要愛」,短短的一句話象徵著露西只想與山姆再一起的決心。

這段劇情,若以「兒少福利的兩種意識型態」中拯救者與解放者來看,露西是解放者,她的「心聲」,是否有被重視?然而,在一般的社會的觀點與習性,多以「拯救者」做為政策取向,認為兒童是弱者,直接將成人視為兒童權益的代理人。

在電影故事裡,露西嬌弱的身影,她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去面對,她的命運全被大人操控,她的發聲,她要山姆的愛,她只要和爸爸在一起,她的「需求」有誰會注意,又有哪個大人會在乎?

在兒少福利的理論上,以同意兩派立基觀點之正當性為前提,認為不盡然要完全採用某一方,而是重視兒童本身之價值,主張兒少應享有福利權的保障。Wringe,1985)。

研究學者馮燕(1997)提出,兒少福利權並非以個人的身分地位而獲得,也不以外在環境的危機事情或意外事故作為福利權給予的前提,而是立基於兒少身為一社會成員主體賦予其應享之權利。

學生認為,在現今兒少福利領域中,要採用拯救者或解放者的取向,要如何做到兒少福利的最主要核心價值,重視兒童本身之價值與享有福利權的保障,再再考驗「兒少福利」領域相關的大人。

  最後的判決是,以檢方律師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山姆根本沒有能力去扶養露西。除了經濟因素,山姆的情緒控制能力,以及思考理解能力都是一個問題。劇中內容看到山姆連法庭上每天都要讀的基本事項都無法遵守,更遑論去照顧「別人」。

 雖然山姆與露西的父女情感表露無遺,然而,若以「滿足兒童少年需求」立論的福祉、永續、發展需求來看,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不能僅僅是愛,還必須包括現實的衡量。畢竟「愛」是一種抽象、沒有實體與具體輪廓論定山姆可以給露西未來的保障。在現實的衡量下,如何在愛與現實的天秤間取得平衡,考驗著劇中的關鍵角色所做的決定。

在故事的最後,山姆並沒有奪回露西的監護權。結局雖然非觀眾的期待,但學生看到山姆在行使爭取露西監護權的歷程,所遇見的人事物拋來的課題,都需因應與調適;山姆也在「學習」認識自己。在法院,山姆神情不安的面對法官咄咄逼人的訐問,毫無掩飾被公開放大鏡檢視缺點,山姆雖然痛苦,但他也漸漸發現「事實」。他雖然愛露西,但是,若是真正愛露西,應該給她更完整的愛,那就是母愛。直到寄養家庭的出現,在幾次與寄養家庭的蘭蒂互動,山姆感受到蘭蒂是真心的對待露西,那份母愛,是山姆無法給予露西的部分,是可以由寄養家庭來遞補。內心也暗下決定,讓露西住寄養家庭,山姆不必與露西分開,露西也能在最好的環境下成長茁壯。

在劇中的結尾,露西是快樂的,山姆與蘭蒂是笑開懷的,最後一幕,麗塔擁著威利歡笑的看足球比賽,溫馨的模樣,學生認為,關心露西的大人們所做的決定,以及最終的法院判決,應該是符合以「兒童及少年福利的基本原則」、「兒少福利的觀點」、「滿足兒童少年需求」的理論目標。

額外一提,對於蘭蒂這個角色,學生不禁思考,劇情的演進,在法律行使上,山姆是不太可能奪回監護權,假如蘭蒂的角色是強硬的,反對山姆在判決前與露西見面,對露西多次違反規定半夜偷偷跑去找山姆的行徑,給予嚴厲的苛責,甚至處罰,那麼,對露西的日後發展是否又會衍生許多其他問題,值得思考。

 

 

三、值得探索的劇情元素

 

學生本學期也有修《婚姻與家人關係》,在「家庭理論在家人關係中的應用」章節,其中提到一個「符號」的觀點,符號就是信號或記號,本身無意義,是透過互動產生的意義,人們透過對這些信號或記號意義的認同進行溝通。包括語言、文字、聲音、服裝、手勢、肢體動作、表情、顏色、形狀、質料、交通工具及各種生活中符號等都是。(取材《婚姻與家人關係》第43頁)

在電影裡,學生看到幾個印象深刻的符號與劇情片段做分享。

 

「汽球與紙飛機」:

汽球和紙飛機,兩個是不同的物品,但是,都有一個共通性,可以在空中展現身影。

當劇情演到露西即將被社工帶離山姆的身邊,有一個鏡頭是一個紅色汽球飄到空中,讓學生想到,那個紅汽球像似露西能抓到的「愛」,汽球有如山姆的弱智與經濟能力不佳,擔任父親這個角色,能提供的力量是很薄弱的,汽球會漸漸消風變小,露西能抓住的只有一根細細的線,象徵那條線,也可能因為外力或不可預知的因素無法抓住,讓汽球會飄走。

當露西被安排住到寄養家庭,礙於規定,山姆不能直接與露西見面,在某一天,露西放學途中,剛好一個紅色的紙飛機在眼前用最美的身影滑落在草地上,露西撿起來,露出開心的笑容,鏡頭拉到附近的一棵大樹上,往下丟擲紅色紙飛機,那是山姆對露西傳遞愛的方式,鏡頭中,露西並沒有轉頭刻意找山姆,而是撿起紙飛機後,心領神會,然後踏著輕鬆愉快的步伐離開。

紅代表熱情、血緣、愛、快樂等許多意涵,在電影裡,學生看到紅汽球飛走了,

但紅色紙飛機的從空而降,有如失落的愛,轉化為另一種樣貌,露西雙手撿起紙飛機,象徵她與父親的關係,換一種方式延續。

電影結局,露西在寄養家庭幸福快樂的發展,符合「兒少福利」為兒童謀求福利的觀點。

 

「繪本之力」:

學生很喜歡繪本,有圖、有字,創造出豐富的內容陳述,很迷人。除了美麗的圖與文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圖與文的美味關係。它們有時相偎相依,有時互別苗頭,不僅展現了各自的特質,還能融為一體、相互提升。

學生就電影劇情內容與繪本有關的做觀點分享。

山姆雖然弱智,但是,他努力的去當一位好父親。「睡前讀故事」給孩子聽,在美國家庭,是一種父母親關愛子女的普遍方式。山姆很認真去做。

學生對山姆挑的兩本書,產生許多想法,不禁佩服導演與編劇的巧思。為何挑選這兩本繪本,其實是有特別意義的。

從電影名稱開始探索,《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是「I am Sam」。山姆喜歡為露西朗讀的書《火腿加綠蛋》;故事主角的名字也叫「Sam」。電影故事的山姆與繪本故事的山姆,在另一個時空「相會」。學生認為,這是導演刻意安排的「巧合」。

《火腿加綠蛋》的內容故事簡單有趣,描述Sam想請他的朋友嘗試綠色的火腿和蛋,但是他的朋友並不想吃,Sam只好窮追猛打,直到他的朋友試吃為止。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斯博士,是美國一位非常受兒童歡迎的作者。

蘇斯博士自1937年出版第一本書到現在一共創作了48本圖畫書,銷售量達2億冊,有20種語言的譯本,在美國歷年兒童暢銷排行榜上,總是包辦前6名,世界最重要的兒童文學大獎,從來沒有缺過蘇斯博士的名字,包括美國圖畫書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普立茲特殊貢獻獎…,還有兩座奧斯卡金像獎。

蘇斯博士相信,學語文即是學習生活方式,其中有規矩,也有創造。於是他用200個左右的單字,有趣而古靈精怪的圖畫,創造出許多極富創意及想像力的故事。英文在他手裡,該長則長、該短則短,變化無窮,有繞口令,有動物聲音的模擬,有數字、字母的遊戲,還有腦筋急轉彎等。從此閱讀與學習變成了遊戲,英語再也不是枯燥的功課。

《火腿加綠蛋》這本書可以說是蘇斯博士,用極少字彙編成繪本的代表作,只用了50個字彙,而且其中只有一個是多音節,句子大多有押韻,並且沒有艱深難懂的文法,所以這本書讀起來格外輕鬆,非常適合只懂少數單字,剛好適合只有七歲智商的山姆。書中句型以WouldCould的問與答為主,在故事中不斷重複,讀完整本後,小朋友會對這種句子十分熟悉,也同樣適合七歲的露西閱讀。

電影安排山姆為露西睡前讀《火腿加綠蛋》這本書,是具備多重意義的。山姆想做到符合美國家庭盡職的父母角色,滿足兒童少年心智發展的需求:而他只有七歲的智商,文字懂得有限,所以選一本字「最少」的書。雖然書本內容簡短,除了無盡的想像力,也充滿騷動和活力,有如一個七歲孩童開始接觸書本,父母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就要讓孩子閱讀有趣又兼顧語言學習的作品。蘇斯博士的系列作品皆有這種特性。最重要的是,《火腿加綠蛋》的故事主角也叫山姆,想藉由故事中的另一個山姆向露西表達身為一個做父親想讓露西學習更多,讓露西能更聰明,一個父親對子女最簡單的期待。

另外一本《星月》繪本,也很值得探討。山姆為露西朗讀這本故事時,導演刻意安排一段書中的內容讓觀眾瞭解,發人深省,也讓人感動。學生認為,《星月》繪本的部份內容貫穿電影故事的核心內容。

《星月》的故事內容是,一隻小蝙蝠還不會飛的時候,有一天被貓頭鷹追趕,和媽媽分開了,他掉進一個鳥巢裡,必須開始學習如何做一隻鳥,因此發生許多有趣而又不可思議的事…… 。

但是鳥媽媽沒有因為星月是果蝠而不是鳥而排斥星月,仍然照顧牠、餵養牠。

在我們的生活中,偶爾也會出現和我們「不太一樣」的人,「不一樣」有很多種情況,種族不同、身分不同,還有身心障礙的人,我們該如何和這些人好好地相處呢? 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

 電影內容中出現的故事內容:

「為什麼,我們如此的不同,感受卻如此相近呢?」

「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一樣,看起來卻如此相似呢?」

「我想,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是朋友,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

果蝠和小鳥都會飛,某一層面他們是相同的,就如山姆和露西,兩個看起來也如一般的父女,沒有什麼不同,另外,山姆對女兒的父愛,和一般愛子女的父母也沒什麼不同,不同的是,因為山姆的智能不足,在一般人的眼光,山姆是不同的。

電影裡的露西,我們看得出來,她受到山姆的影響,比其他同齡的孩子來的早熟許多。認知到父親與他人的不同,有時露西反而會擔當保護者的角色。

電影裡有一段對白可以看得出來:

「露西:爸,上帝是故意讓你這樣的嗎?還是不小心的?」

「山姆:什麼意思?」

「露西:你不一樣。」

「山姆:那你是什麼意思?」

「露西:你和別人的爸爸不一樣。」

「露西:沒關係啦,爸爸!!別道歉,我很幸運。別人的爸爸都不陪他們去公園。」

當然,這種「不一樣」的適應是有困難度的,就如電影劇情裡安排的,山姆不會讀「difference」這個字,要露西讀給他聽,露西會讀,但她為了顧及山姆的自尊也裝作不會讀,最後,山姆希望露西會讀,且讀給他聽。這段劇情,讓我很感動。Difference的意思是「不一樣」,導演刻意安排這個字,是有特別用意。露西和山姆都知道他們這對父女和別人不一樣,但他們都很努力適應與學習。只要有包容與愛,許多「不一樣」的生命難題會找到解決的方法。《星月》故事裡的鳥媽媽,雖然知道果蝠和親生的鳥寶寶不一樣,並未因此排擠,如此,也給鳥寶寶最好的示範,當鳥寶寶長大了,牠們知道星月和他們不一樣,但他們仍可以當好朋友。

《星月》繪本的故事內容,剛好可以對應《他不笨,他是我爸爸》電影,「為什麼,我們如此的不同,感受卻如此相近呢?」「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一樣,看起來卻如此相似呢?」「無論如何,我們都是『父女』,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

不管如何,星月還是得回到果蝠媽媽身邊,才能快樂健康的成長。就如露西,關心她的大人,在「兒少福利」的觀點考量,為了讓露西幸福快樂的成長,需要幫她安排一個適合她成長的環境。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的故事結尾呼應《星月》繪本最後的畫面,兩個不一樣的故事,結局一樣是溫馨的。

果蝠倒掛在樹枝上,牠的翅膀抱著三隻一起長大的小鳥好友,三隻小鳥是站在樹枝上的,鳥的顏色和果蝠相近,整體畫面,牠們沒有不同,仔細觀察,才看得出來牠們的頭是朝不同方向的。

露西在寄養家庭生活,雖然露西的發展和一般正常家庭「不一樣」,但是,因為因為「兒少福利」的介入,山姆取得共同監護權,露西不缺乏山姆的父愛,在「不一樣」的地方,也能平安健康快樂的成長,這也不就是符合訂定「兒童及少年福利」的觀點,著重家庭功能角色的發揮,透過資源的連結提供,使家庭可行使其原有的功能,以促使兒童安然在家庭中成長。

 

「對比的背後」: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影片為何動人,幾個對比的元素值得深度思索。聰明與愚笨;母與子;父與女;正常與特殊;打工低收入與律師高所得;誠實與謊言;小孩與大人;純真善良與複雜自私等。

學生體悟到,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而且大家都不時在移動之中。從道的觀點來看,無所謂貴賤,貴賤是反覆無端的。

另外,「對比」的元素,讓學生領會,每個問題都有很多面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看,觀點之不同通常是因為角度和面向不同的關係。

 

四、結語: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劇本傑出、導演功力、演員的演技絲絲入扣,劇情運用許多巧思與創意,看似平凡卻力道十足,耐人尋味、深得我心,是一部值得深度賞析的好影片。學生想到曾聽過一句話:「讀好書就像和最優秀的人對話;看電影則是和全世界的人對談交流。」

本次報告,學生在《他不笨,他是我爸爸》的電影,「從兒童福利的觀點,看到了什麼?」在觀影當下,將學生帶入現場實景,學習從觀影活動對電影語言進行解讀,除了體驗電影藝術的豐富與多元,隨著劇情內容,透過觀察,角色同理、聯想應用,增加理論基礎的說服力。學生經歷一場教育理論的「情境學習」。

                                             The End~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jo4eji3y7&aid=834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