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被愚弄的中間選民
2010/11/15 11:07:25瀏覽2017|回應1|推薦14

圖:1789826,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議會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簡稱〈人權宣言〉。 

五都選戰進入催票的最後決戰,社區裡常見用腳踏車、機車和小貨車擔當的小蜜蜂宣傳車到處亂闖,候選人的工作人員或樁腳也開始展開第二波攻勢,將海報、帆布或掛或貼進入鄰接大街的巷弄。再過幾天,大街小巷的空中、家家戶戶的電視、廣播都會日夜轟轟作響,大家就會聽到候選人或助選人吹牛、開支票;每屆任期,民眾只有這時候才會貼切的看到後來再也看不到的總統、縣市長、各種民意代表(看到了就表示你正大難臨頭);也只有這時候這些後來根本就不理或不代表你的達官顯要,喊你親愛的父老和兄弟姐妹。

五都選戰進入最後40天的時候,民進黨認為年輕人和中間選民就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頻傳捷報,衝擊民主黨選情,國民黨文傳會表示:台灣經濟復甦力道明顯,有信心五都選舉可得到多數主流民意及理性中間選民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論述把中間選民分出理性和非理性,以及以認同經濟復甦為理性標準)。 

年輕選票,以經濟興衰為標準,事關生存,相對理性和非理性,都是可以理解的。美國的民主黨本質是親近民眾的政黨,本次期中選舉卻遭民眾和年輕選票唾棄,正因如此。

中間選民,出自中間選民理論(中位數選民理論」),相關「賽局理論」。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英國經濟學家Duncan Black的論文〈集體決定的原理〉(On the Rationale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1948)
和美國公共政策學者Anthony Downs的著作《民主政治的經濟理論》(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1957
)大意如此:在單一議題的意識型態光譜上,兩位候選人競爭的單一選區選戰中,選民都會去投票,而且選民的議題偏好是呈現「單峰」型態的前提下;如果選民知道自己的偏好,也知道候選人的政見與立場,那麼立場位於全體選民偏好「中位數」位置的候選人,將會擊敗立場位於全體選民偏好其他位置的候選人。

台灣中間選民,我看,並不是參加這樣單純的賽局;這因為台灣的中間選民並不這樣單純,包含有中產階級的概念。中產階級在革命的年代是小資產階級,在現代社會是一種社會階層。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階層擁有較安定和較高所得,而能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各種專業人士、學者、知識份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中小型企業東主,或中學、小學、幼稚園校長、教師、護士等。他們不像上層社會享有巨大財富無後顧之憂,也不像下層社會時常可能潦倒前途茫茫。他們位居中間,養尊處優騎牆觀望。台灣選舉,在五都這樣的規模,特別是兩黨都提不出甚麼像樣的經濟議題,到了投票前夕的狂熱中,地方政治選舉的議題單純,也會在中間選民的思維中再消失另外的大半。

馬總統當選前給民眾司法改革的期待不僅落空,今年在台中還誇張的顯現警察和黑道掛勾以及在台北的法官收賄、嫖妓問題。上一次總統大選,兩岸來往,對於中間選民而言,除了是政治議題也是經濟議題;馬總統沒能把握當選時兩岸的熱烈氣氛和想像,快速西進,統獨不急不緩回到老路,當然會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各種失望。特別因為在過去兩年,世界的政經濟版圖更顯消長。完全喪失東西冷戰期間作為前鋒要角的台灣,也許統獨政治議題失去準頭,但在經濟因素新增了內容;有些中間選民會憂慮無需共產黨登陸,台灣的價值就會被陸商買光。這樣的憤怒,也許是台灣中間選民中最詭譎難測的。因此,這次中間選民如何抉擇,如何影響勝負,真要選後才能弄清楚。 

又,本文開頭所說的兩黨所說的中間選民,主要是說那些在民調中尚未表態的遊離票(Swing Voter)。這種中間選民,指的是在當次選舉中沒在選前決定投票意向的人。這些人並非某位候選人或政黨的堅定支持者(鐵票),他們最後的立場依賴投票前夕的宣傳、議題和或有的突發事件。因為台灣的民主選舉和民主政治常是兩回事,這樣中間選民的發生和決擇,是無奈的,也就難免非理性。因此,中間選民最終還是會被愚弄,也就愚弄了選舉。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sea&aid=4600601

 回應文章

tz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間選民
2010/11/18 11:16

中間選民

在 兩顆子彈 走路工  選舉人造謠 而 投下的同情票

拿到權利  選上後 分派利益

忘了當初對選民的允諾

到底是誰被愚弄

很可惜

我心痛的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