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般若心經》的譯寫代答學生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006/05/04 00:43:06瀏覽2304|回應1|推薦7

以《般若心經》的譯寫
代答學生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東年

學生問「聽到有人說禪修本義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推敲很久也不得要領.....」…..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學生如此問,讓我想起許多年前在左營(高雄),無意間聽得一隻八哥鳥嚷:ㄙㄜㄅㄨ一ㄎㄨㄥㄎㄨㄥㄅㄨ一ㄙㄜ…..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偈語的出處,以《心經》而言是在「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學生們如此全句推敲,或才可得要領。

六月間,我曾應邀簡要譯寫《心經》…我想,這對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疑問,或能解答幾分。

漢譯一切佛學經典以般若經為最大部,總共七百四十七卷;千餘年來深入民間流行最盛的是,簡稱《心經》或《般若心經》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卷《般若心經》,雖然不收在600卷的《大般若經》內,但因為只有260字,卻能把握佛陀的原始教義,所以影響深遠。無論如何,這卷《般若心經》即是印度兩千年前的的古典法籍,也具有現代性的辯證形式和理論。

唐代,玄奘法師西遊取經,歷經種種險境,曾獲得印度僧人贈予《般若心經》;玄奘法師經常持誦,以為在途中免除了不少苦難。觀音菩薩在印度靈驗特別多,這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既然言簡意賅,當也就是可作祈福禱告之用。當然,在經尾加上咒語,為密教所用,並非我喜愛的。

以下標有*記號的句子,就是《般若心經》的經文,各句之後的註釋就是我自己的譯寫。學生們看懂或不懂,不必在意,佛學是自我實踐的、體驗的,不是什麼「禪修」、也無可「推敲」;人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八哥嚷ㄙㄜㄅㄨ一ㄎㄨㄥㄎㄨㄥㄅㄨ一ㄙㄜ…解經者(如我此時)也然。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音菩薩具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樣的修行;所以,自己能夠辨識宇宙萬事萬物以及人自身,色、受、想、行、識這些物質、肉體、心理與精神的作用都是變動不實的,也用以開導和教化他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音菩薩教導舍利弗(佛陀的上座弟子),就事物生滅的現象來看,因緣結束了所以無,因緣發生了所以有,所以佛陀說一切都是變動的;這樣來看事物的本體,有可能變無,無可能變有。我們的心理和精神運作也是依據這種原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觀音菩薩教導舍利弗,要認識世界先要學分類,這是佛法的原意;「法」就是組成世界的各種「元素」。
就存在本質的分類法,人這「我」,可就身、心二分;可就色、受、想、行、識五分。就我們認識的能力和對象,一切存在的諸基本元素,可分為十二入處;六種內在的根據就是,眼根(視)、耳根(聽)、鼻根(嗅)、舌根(味)、身根(觸)、意根(知或意識);六種外在的根據就是,色處(形與色)、聲處(聲音)、香處、味處(味道)、所觸處(能知之物)、法處(非感覺的對象)。這十二入處,綜合運作的結果,構成世界的全部。若就意識的範圍來分諸基本元素,就是把六種內在的認識根據和六種外在的根據,各對之間加入因緣(作用的可能),形成十八界:眼界、眼識界、色界,耳界、耳識界、聲界,鼻界、鼻識界、香界,舌界、舌識界、味界,身界、身識界、觸界,意界、意識界、法界。這就是組成世界的各種界。
無論怎麼分,這些元素都是獨立存在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些元素,因緣聚匯,造成了各種事物。因、緣促生的諸事物都是無常的,不是常駐不變的(諸法空相)。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生即苦也非苦,只因常變動而苦;正確認識人間的真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和生活的事理(緣起、苦集、苦滅),就是我們需要的智慧和思想。人間和人生各階段的緣起生滅變化,就是輪迴(一而再,再而三的生生滅滅),它有十二種現象和過程:無明(煩惱的根本、生命的動力)、行(善或惡的行動)、識(認識、受胎)、名色(成形)、六入處(六根具足)、觸(接觸、出胎)、受(感覺苦樂)、愛(愛慾、成年)、取(貪得)、有(占有)、生(生生不已)、老死(幻滅)。這些作用也都是因緣聚匯生生滅滅的;這樣,我們就無須感嘆生、老、病、死,也不會為各種貪得、生氣和癡迷所苦。能修練到這種境界,人生就不會有什麼苦惱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苦集滅道),仔細推敲,都不過是如此。修行的人徹悟了這種「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就能夠了無牽掛;這大約就是菩薩的境界了。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和累世的或將來的各尊佛陀,都是以此智慧修成正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種「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就是學佛修行的奧秘;能夠真正免除一切煩惱。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說完了教法,觀音菩薩唸了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修行的人,要到、更到、更更到覺道(菩提薩婆訶)的境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sea&aid=261258

 回應文章

Tim Lai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就是「觀自在」
2006/05/04 11:03

對我而言,每回默念心經,最後都止於起首的「觀自在」三字。

觀而不見,一無所得;返觀自我,雖有應無;雖然應無,寂然仍在。色空空色亦如是乎?

不管禪修不禪修,推敲不推敲,「觀自在」烙在腦門,若有所得,實在是空空如也。


祈願太平 ‧彈劍聽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