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聖嚴法師化為一樹
2009/02/08 00:18:04瀏覽2648|回應1|推薦17

聖嚴法師既般涅槃,為何不逕去夢中佛國逍遙: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而要化為一樹,仍存此裟婆世界 

已經忘了聖嚴法師是在哪一本書中寫「靈魂是不存在的」這樣的字樣,也許是在他的門徒交由聯經出版公司印行的書中。那時,我擔任聯經的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每當新書出版,出版部門就會在我的辦公室裡放一本。有些書我會翻閱,有些不會;談佛學或這些佛教大法師的書,大抵我是不翻閱。我在20歲出頭的一兩年時,暫時讀膩了西方的人文社科知識(當時年少這種知識幾乎讓我精神生病),我就開始讀老莊和佛學。家母每日都會專心一致敲木魚響梵鈴吟誦幾種佛經,自己在家做早課;所以,在我自己買了一套大藏經之前,家裡已有幾部佛經。我第一次翻閱那種佛頁裝的《金剛經》,就覺得那種佛經問題很多;所以,後來就直接去閱讀佛陀的原始教義〈阿含部〉。因為,認識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就不再閱讀其他佛書和佛經;我必須說這不是因為傲慢,而是認為佛陀原來說的只是簡單明瞭,幾條非常明白的,建立在宇宙運行定理上的,任何人都可能賴以無憂懼生活的法則。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就以為,大部分的佛經和佛學書都是畫蛇的添足,且多有畫虎類犬或故弄玄虛、怪力亂神的。如此,除了佛陀,也就不認得任何法師或佛學教師。 

1996年我在聯合文學出版《我是這樣說的悉達多的本事和原始教義》;那年的台北國際書展,聯合文學的攤位和法鼓山的法鼓文化攤位互在斜對面。書展期間有一天,我去看書展,聯合文學的同仁說:

聖嚴法師早上來買你的《我是這樣說的》,還說要你簽名,可惜你沒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這樣一位法師,後來也好奇找資料,看這是怎樣一位法師。 

我也已經忘了這書出版前是否有在報紙副刊或那裡,全部或部分刊載;總之,

聖嚴法師當是在這書出版前就在哪裡看到部份發表,或者只是在書展會場無意見看到封面和書名,給予青睞吧也許,或是更早前我發表《地藏菩薩本願寺》時,法鼓山文化的編輯曾經來訪問,

法師在自己山門的刊物看到訪問稿,而略有印象….總之在那時,通俗佛教界中沒有談〈阿含部〉經典的,相當嚴謹去還原

佛陀本來面貌和原始教法,寫成文學作品的也無。

聖嚴法師當然不需要閱讀我寫的《我是這樣說的》,擁有日本的佛學博士學位,科班出身的

法師當然深識佛陀的原始教義,也才能誠實寫出「靈魂是不存在的」這樣的話語。 

不久後,有一天我開車在北海岸,忽遇大雨,看到法鼓山的路標就開車進山。當時,法鼓山已計畫將總部從北投遷此。或是因為星期日停工由於大雨下得山澗流急或是因為大雨停工總之,我看到樹叢間沒別的人影,雨點滴下葉尖或葉緣,以墨色浸濕樹枝、樹幹,且暈染尚未表面塗裝的建築灰牆雨滴濺在泥地或草地或者沿牆成流,匯聚在溪流中滾下波道在這樣陰鬱低沉的景觀中,想起《雜阿含》中如此的偈句:眾生生滅,像大雨滴泡,一生一滅心有慽慽,就沒再繼續前進。下個星期一,我就給這位

法師寫信,說自己這樣無意間路過興建中的道場經驗和感想,說法鼓山的僧團或是因為太有學問,太拘謹,所以學不來其他僧團的商業手段能大量且快速募得奉獻,建議是否能放下身段無論如何,我建議

法師不好在著作中寫「靈魂是不存在的」這樣的話語,理由是一位宗教家如果這樣誠實宣言,一般信眾不明所以,會產生誤解而疏離;第二理由說,雖然在原始教義的十二識分類中看似沒有靈魂的處所,但,佛陀明講的只是:不談靈魂有無,因為這對現世的生活無益。

法師回了信表示,要將書中的那句話收回。 

那時,我曾經好奇為何這僧團取名法鼓,自己在大藏經堆中找到《大法鼓經》但,沒空看,也就把法鼓山、

法師都忘了,直到又好多年後的幾天前,深夜,打開電視,竟然在電視上看到

法師圓寂的消息。就把《大法鼓經》拿出來翻了一翻,也把

法師的一本《智慧100》看了一看。如此,來寫此文和

法師告別。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要講大法鼓經,宣如來藏法;他的的信徒波斯匿王受佛陀感應,臥起時想去看佛陀,隊伍擊鼓吹貝喧天震地。波斯匿王善養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將士用命,戰場上只要聽到鼓聲即使中箭傷者也會勉力拔出傷箭,奮勇再戰。佛陀希望佛法的傳、承者都有這樣的精神,這是大法鼓經名的由來。 

《大法鼓經》洋洋灑灑四萬多字,也像我說的佛經文繁節褥一般人無能進入堂奧,而即使摘要白話出家人或專學實在常也都是瞎子摸象;這種是非有無辯證之難,因為佛學本無事,捕風捉影難免徒勞。若要說和

聖嚴法師圓寂後之傳法有關,也許簡要探究此經主題即可;此經層疊演繹,要說涅槃。 

報載法鼓山

聖嚴法師告別會場只掛「寂滅為樂」輓聯一幅,遺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遺囑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立塔、不立碑、不豎像,不揀舍利子,並以火化植葬方式,實現生前推廣的禮儀環保。 

聖嚴法師圓寂,法鼓山懸聯「寂滅為樂」;而,《大法鼓經》有「涅槃是第一之樂」之說。經云:….爾時如來。於彼四眾說如是法。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是故離苦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

人有苦樂因有「有」,人無苦樂因無「有」。出家人也然,因出家人仍有出家人之「有」。出家人出家在形式上或修為能得有餘涅槃,出家人圓寂火化成灰,無論如何,俱得無餘涅槃;一般俗眾也是如此。 

聖嚴法師遺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且又遺囑「植葬」;所以,我以為不宜按字面解。 

聖嚴法師在其口述《智慧一百》書中有〈超越兩邊〉一講,此講開頭從法華經‧方便品摘句為偈: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然後,

他說:諸法從本來,的「本」字是說有和無相互變幻的本性:空,空是本身沒有生滅、增減、垢淨等等一切兩邊的問題、人為的分別認知問題。寂滅相,是一切現象的本來相:空相;不需要執著這是有或無。所以

他又認為 

佛陀雖然講涅槃寂滅之法,但也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了,因為一切現象本來就未離涅槃的寂滅相。這個偈子道破了,不動的真實相和一切現象的虛幻相,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本質;也糾正了一般人對大乘佛教「寂滅」和小乘佛教「涅盤」的誤解和偏差認知。所以

聖嚴法師遺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可以看成是自我安慰之說,說「變動的我,終於可回歸本來之處,生死所起的苦樂,也就無所謂了….」,

聖嚴法師另具禪師身分。遺偈究竟何解,宜以公案各自參究,定能領悟更多。 

聖嚴法師遺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卻又遺囑「植葬」化為樹木;《大法鼓經》有「如來已般涅槃。而復說言。常住不滅。」之說…..相關章節之經云:

….如是下劣眾生。及聲聞緣覺。初業菩薩。作是念言。我不堪任聽受。如來已般涅槃。而復說言。常住不滅。於大眾中。聞所未聞。從坐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長夜。於般涅槃。修習空見。聞離隱覆清淨經故。從坐而去。彼十方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祇分。餘一分住。謂彼菩薩摩訶薩信解法身常住不變者。爾乃安住受持一切如來藏經。亦能解說安慰世間解知一隱覆之說。善觀一切了義不了義經。悉能降伏毀禁眾生。尊敬承順清淨有德。於摩訶衍得大淨信。不於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方廣大經。不說餘經。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而不捨空。亦非身見空。空彼一切有為自性…. 

佛陀開始要講《大法鼓經》時,會場來有五百位出家受具足戒、修為高深的大比丘,有百千位慈悲世人而不入涅盤的大菩薩,有天龍八部的各種鬼神、香神,有百千位在家弟子,有四層禪天各種世界的世界主、梵天王,有欲界第一、二天的天帝、天王、其眷屬和從眾,有其他數不盡世界中的弟子和菩薩,有波斯匿王夫婦。但,聽說佛陀要講涅槃之常住不滅,多有聽者或心生困惑自以為功力不足,或心生懷疑而退堂。因此,原來有百千萬億阿僧祇分這樣多的聽眾,只剩下一分。這些不堪聽受,從座離去的人,大抵是懷疑:既然如來已般涅槃(寂滅),就不應該再說什麼常住不滅了。 

這樣,佛陀講《大法鼓經》的會場,只剩下能理解和相信法身常住的大菩薩,留下來聽受這部如來藏經。如來藏經具二空之義:如實空,隨緣無性;如實不空,無性隨緣。諸法常住即是無性隨緣,這是諸大菩薩能夠信解,也能夠如實解說以方便安慰世間一切眾生。諸菩薩雖說如來常住,但不捨畢竟空義,因為如來常住即畢竟空,畢竟空即如來常住。 

或因此,

聖嚴法師化成一樹,存烏何有之鄉,也存慈悲世間續與眾生無性隨緣。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sea&aid=2626945
 引用者清單(1)  
2009/02/08 04:07 【心之翼】 來自四大,回歸四大的上聖下嚴法師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佛教的教義
2009/02/16 16:38

基本上大抵是不承認靈魂的 尤其聖嚴法師之所宗乃禪宗 本來無一物 這或許就是他如斯交代身後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