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5 13:05:45瀏覽2893|回應9|推薦20 | |
臺灣看透透 10-3(舊文新貼) 10.04.28 環球華報 說南方朔一味鼓吹的「拼政績」是挖給馬英九的「陷阱」,理由有三。 首先,固守「意識形態」和講究「政績」,這是藍綠兩種根本對立的思維方式,由此導致雙方差異甚巨的行為方式和「凝聚力」。 眾所周知,綠營是「只問陣營,不講是非」,只在乎分「你」、「我」,不在乎辨「對」、「錯」,凡「我們」陣營的,「錯」、「非」的也維護,如以「司法人權」為名「挺扁」;凡「你們」的,「對」、「是」的也抵制,如簽署 ECFA 。 這種思維方式,根子就在「意識形態」。綠營的「意識形態」目標是「臺灣國」,故「臺獨是最高道德」,清廉、政績、是非可有可無,所以他們才會「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兒子再壞也是自己兒子」(指他們的「臺灣之子」 陳水扁)。 藍營正相反,他們只在乎誰「對」誰「錯」,不在乎「你們」、「我們」,凡是「錯」的,自己的人和事也要批評,凡是「對」的,對方陣營也要肯定,這叫做「只講是非,不問陣營」。 綠營「胳膊肘」一定往裡扭,從不反省自己,更絕不肯定對方,其「內部凝聚力」當然異常強固;藍營動不動挑「自己人」毛病,「背叛」自己陣營去讚揚對方,內部怎麼可能「鐵板一塊」?講究「政績」的藍營,在思維方式上已經輸於固守「意識形態」的綠營。 因此,越強調「政績」,藍營就越是拿放大鏡去「監督」馬政府,還往往「報憂不報喜」。結果,馬政府做得好的,「只問陣營」的綠營絕不承認,只有少數客觀的學者肯定幾句;馬政府「政績」稍有閃失,藍綠兩營立即同聲責罵,這種輿論風氣,讓馬政府的「政績形象」比實際成就要難看得多。 馬政府能否加倍努力,杜絕「敗政」,讓「政績」永葆漂亮?不可能,因為這違反「政績」本身的規律,見下文理由二與三。 理由之二,綠營「意識形態」理想的「臺灣國」,是一個「神聖、完美」的意象,能恆持不衰地鼓舞綠營人的高昂鬥志,作用一如所有激勵人心的「愛國主義」;藍營追求的「政績」,卻隨時上浮下跌。「政績」取決於三個因素﹕能力(看馬政府處理「美國牛肉」的公關手腕!)、外在環境(如「金融風暴」、運氣(倒霉的突發「八八水災」)。這三個因素幾乎全不由自己意志掌控,「政績」由此隨時會暴跌,全世界的執政者都一樣。 「政績」一波動,民調立即下滑;「意識形態」卻相反,綠營即便出了大貪、即便外交搞得一塌糊塗,支持者也因著「神聖完美」的「臺灣國」不離不棄。「意識形態」和「政績」本身固有的「凝聚力機制」就天差地遠,「政績」哪裡是「意識形態」對手? 理由之三,「政績」中的很多實際政策,一推行就會得罪即得利益者,引來民意反彈,影響選票。如果有「意識形態」來維持至少 50% 甚至更多「基本盤」,執政者可以不忌憚民意,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馬政府的「惡性循環」卻是﹕因缺乏「意識形態」導致「基本盤」流失,要靠「拼政績」來拉動民調,但政策一露風,即得利益者的「民意」反彈就影響民調,於是政策緊急喊停,結果引來更多批評,美國牛肉、軍公教課稅、健保費漲價……無不如此。反復幾次後,即便廉政、外交、經濟的「三大政績」份量再重,民眾領受的,卻是馬政府「沒有魄力、政策反復」的惡感。 由此可知,「政績」是「一盤散沙」,「意識形態」卻「堅如磐石」,藍綠分別籍此立足,競爭根本不對稱。「政績」不是不要,但馬政府目前最缺的,是「意識形態」以及由此派生的「基本盤」。無此靠山,單純的「拼政績」已變成馬政府「動輒得咎」的尷尬。南方朔捨「意識形態」,鼓吹「無本之木」的「純政績」,這不啻是「陷阱」,馬政府如視此為坦途,危哉! ------------------------------------------ 請增讀此篇﹕ 這就是「拚政績」的效應。再說,藍營的根本問題,哪裡是「個性比較溫和,不適合打負面選戰」的風格問題?藍營根本就是缺乏「意識形態」的「中心思想」,「不知為誰而戰」,潛意識裡就底氣不足、士氣疲軟。 01.08.25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