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愛 --- 從「台灣價值」到「台灣軟實力」
2009/06/06 11:34:05瀏覽1085|回應0|推薦0

「台灣價值」是台灣社會眾所熟悉的概念,它本是台灣彰顯其美好文明,贏取世人尊敬,構成國際競爭力的台灣「軟實力」,其重要性不必強調,需要釐清的是,「台灣價值」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長久以來,「台灣價值」淪為台灣輿論中的一個口號,它的定義和命名經常是隨機、隨意的。政治人物和媒體比較多的說法是,「台灣價值」是「清廉、勤政、誠信、中道、善良……」。

然而,這些所謂的「台灣價值」,一不是台灣首創,二台灣對實踐這些「價值」並無出色成就,三,它們其實是自發、本能、素樸的「基本道德」,達不到「理念」層次的「價值」。即便我們姑且認可它們是「價值」,它們也是可以套用於很多國家、民族之文化的「普世價值」,而非「台灣價值」。 (其原理會在《兩種認同系列》中作進一步分析)

可以說,社會上流傳的所謂「台灣價值」,迄今只停留於此,意境不高、內涵模糊、難以服人,在島內或可填補輿論版面陶醉自己,但到了國際舞台,這種實際上屬於「基本道德」的所謂「台灣價值」,是上不了廳堂,無法弘揚台灣、感動世界的。

如果以﹕「一要台灣首創,二台灣實踐這些『價值』有出色成就,成為台灣特有『品牌』、三有意境高遠的理念」,作為標準來衡量「台灣價值」,台灣有否如此事物,能撐起這樣的「價值高度」,讓國際社會仰視、讚嘆,服膺其為當之不愧的台灣「軟實力」?

有,台灣是有一項價值,而且只有這一項,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能符合上述的「台灣價值」三條標準且足足有餘。其卓越超群的程度,足以讓台灣憑籍由它構成的「台灣軟實力」,睥睨東、西方,傲視全世界。

這項價值的名稱,叫做「大愛」。

一提「大愛」,台灣人就會想到慈濟。不錯,「大愛」發端於慈濟,所以這個詞經常與「慈濟」相連,稱為「慈濟大愛」。盡管台灣還有其他大型佛教團體,以及眾多宗教組織,但其他佛教流派和宗教組織,其名稱都不與「大愛」一詞相連,「大愛」,就是「慈濟大愛」。

作為一個中文詞彙,「慈濟大愛」不但在台灣家喻戶曉,在全世界華人社會也名聲響亮;作為一個英文(或其他語言)詞彙,「 Great Love 」或「 Daai 」,也隨著慈濟人的腳步,傳遍世界各國。「慈濟大愛」已成為慈濟遐邇知名的人文品牌。

「慈濟大愛」有三個層次﹕一.人文理念 --- 思想層次;二.慈善志業模式 --- 實踐層次;三.世界級慈善工程典範和國際影響力 --- 典範層次(參考另文一﹕《思想、實踐、典範 --- 三個層次論「大愛」》,撰寫中)。

如此從系統理念到國際典範與影響力的「慈濟大愛」,產生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吸引越來越多各界人士投入,讓慈濟的志業規模在世界範圍達到「三個最大」﹕華人世界最大的慈善組織、世界佛教界最大的慈善組織、全世界最大的慈善組織。最後一項的「全世界最大」,是一個享譽世界佛教和慈善公益界的機構,日本的 「庭野和平基金會」 ,在 二 00 七年五月 將其第二十四屆的年度 「庭野和平獎」 頒予證嚴法師時,由 其評審委員會主席、 曾連任十四屆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的 史托賽德博士( Dr. Gunnar Stalsett ) 宣佈 的。 史托賽德博士 宣佈的 證嚴法師獲獎理由有五個,其中之一便是「創立全球最大規模的慈善團體」。

(見慈濟網頁﹕ 證嚴上人榮獲「日本庭野和平獎」

http://124.219.23.230/V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40%3A2009-02-16-08-27-56&catid=128%3A2009-05-10-04-55-36&Itemid=455&lang=zh

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中,沒有一個民間機構像慈濟那樣,在組織規模、(大愛)理念的系統與深度、全球實踐的廣度、慈善工程的典範作用等方面達到如此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

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輕輕推一把,將「大愛」從「慈濟大愛」提升成「台灣大愛」,作為「台灣價值」,來擔當「台灣軟實力」的重任?「大愛」發端於慈濟,慈濟發祥於台灣;在慈濟走向國際化之前,所有的慈濟人都是台灣人;即使在國際化後多年的今天,慈濟的主幹仍然是台灣人。慈濟人在全球「撒播大愛」,心裡時刻想著台灣,證嚴法師總是強調兩點﹕第一、慈濟來自台灣;第二、慈濟在世界各地「植福」,最後都「迴向」給台灣。慈濟是台灣人愛心的匯聚,「大愛」是台灣人良善的結晶,將「慈濟大愛」擴展提升成「台灣大愛」,本來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慈濟人也會欣喜來配合。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社會對「大愛」熟視漠然,但在彼岸的中國大陸,卻已經出現了視「大愛」為「台灣大愛」的趨勢。

五月十一日,在四川大地震的周年紀念日前夕,北京的「新華網」發了一篇題為《港澳臺同胞助汶川地震災區紀實:永不停歇的愛心》的報導。在敘述香港、澳門和台灣的賑災義舉時,文內的小標題分別是這樣列出的﹕「 情義香江 溫暖無量」 ── 形容香港、「溫情澳門 愛心無價」 ── 描述澳門,論及台灣時,則是「兩岸同心 大愛無疆」 ── 「大愛」專屬台灣。

在 「兩岸同心 大愛無疆」的小標題下,報導首先羅列的,是「臺灣社會知名人士、企業和民間團體」,接下來提到的,是國臺辦發言人讚揚「廣大臺灣同胞的愛心善舉」,然後,報導才寫到﹕「還有慈濟慈善基金會、佛光會等臺灣民間慈善機構,以及頂新集團、華碩集團等臺灣企業」。在大陸記者的眼裡和筆下,「大愛」並非慈濟專利,它是全台灣社會傾注於四川災區的濃情厚意,「大愛」已超越慈濟,成為台灣社會人文素養的代表與象徵。「兩岸同心大愛無疆」的小標題,離「台灣大愛」的概念,只差一步之遙。

寫到這裡,一個問題自然浮現﹕

反思﹕台灣為什麼對慈濟「文化失明」?

在「大愛」的故鄉台灣,輿論為什麼從未想到提升「慈濟大愛」為「台灣大愛」和「台灣價值」?台灣社會為什麼逆世界趨勢(參考另文二﹕《慈濟『國際待遇』的四個類型》,撰寫中),長期漠視慈濟,甚至「反慈濟」?小小的中華民國台灣,誕生了「三大(華人世界最大、世界佛教界最大、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慈濟,光是這一點,就夠值得台灣的思想文化界下功夫研究「慈濟現象」,從社會意義(台灣本地)、文化意義(中西比較)、文明意義(慈濟人文之普世適用性)的三個角度(參考另文三﹕《社會、文化、文明,三個層次看慈濟人文》,撰寫中),催生出一門像樣的「慈濟學」。但台灣的思想文化界為什麼根本不作如是想、如是為?為什麼「慈濟學」的概念,只有極少數學者偶爾提一下,便石沉大海,再無後續下文?

這樣一個對慈濟的「文化失明」,必須加以探討與反省(參考另文四﹕《台灣社會為何冷待慈濟》,撰寫中)。否則,盡管「大愛」的「台灣軟實力」資格在客觀上是如此地不容質疑,很多人還是會誤解、看低慈濟, 抵觸它、杯葛它、故意無視它。這麼做,損失的不是慈濟,而是「台灣價值」和「台灣軟實力」。 09.05.16 完稿

09.06.06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301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