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影響大陸是可能的
2014/12/15 13:16:37瀏覽2151|回應11|推薦10

2014.05.08 旺報

前不久發生的大規模「反服貿」學運,其實質是「反中」,是「拒絕中國」,但這肯定不是解決辦法。「服貿」如果不簽,臺灣經濟會受創,這是不爭事實,也是反服貿者心知肚明卻嘴上不說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振振有詞地強調,只有不簽「服貿」,臺灣經濟才有希望。

也許,反服貿者覺得,簽了「服貿」,引來「中國入侵」,臺灣等於「立即自殺」,「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寧可選擇臺灣經濟慢慢下滑,也不要「中國入侵」。但是,不簽「服貿」,惡化臺灣的國際經濟環境,這不等於臺灣「慢性自殺」?簽服貿迎中國」,是「快死」,廢服貿拒中國」,是「慢死」,「慢死」不也是死?這該是臺灣的出路嗎?

有沒有比「拒絕中國」更好出路?當然有,那就是一邊與對岸交往(簽「服貿」、「貨貿」……),一邊運用臺灣對大陸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影響中國」,讓對岸變得可親可愛。這是臺灣必須認清的現實﹕面對「中國」,我們無法躲開他,不能消滅他,只能影響改變,繼而接納他。

俗話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御」。「反服貿」的「拒絕中國」,是下策的「消極防御」,只會讓臺灣步上「慢性自殺」,「影響中國」才是「積極進攻」的「最好防御」,給臺灣帶來生機。

有人或會說,「影響中國」過程漫長,對解決臺灣眼下的危機緩不濟急。不,恰恰相反。既然「反服貿」的核心訴求是「反中」,對臺灣不啻是「慢性自殺」,解決方案如果是「影響中國」,就與「反服貿」的「反中」訴求有了交集,還另開一扇免於「反中自殺」的大門。捨此,恐終將無法化解「反服貿」者的心結。而且,長遠來看,「影響中國」是臺灣唯一「活路」,且惟其「過程漫長」,才需立即開始,這是始自大陸「改革開放」臺灣就應做而未做的事,拖延三十多年了!

「影響中國」,做起來容易嗎?一開始恐怕會有困難。

臺灣圍繞著「服貿」分成兩派﹕「反服貿」和「擁服貿」。

「反服貿」者大多懷有「反中」情意結,排斥大陸,對大陸不甚瞭解,也沒有興趣瞭解。要他們「影響中國」,首先就要他們去學習、瞭解對岸,還必須和對方直接打交道,他們會本能抗拒做這些事。

而且,「影響中國」從未成為臺灣社會共識,現在要這麼做,很多人會有「疏離感」,也不知道具體怎麼去做。

「擁服貿」有人「中國情」深厚,有人與「服貿」有利益糾葛,他們或注重與對岸的「關係」,不願做可能惹對岸不快的事,或懷疑臺灣還有否資格「影響中國」。但這些應該都是誤思。臺灣的「經典」雜誌曾報道過臺灣人在對岸做公益,幫助他們恢復「仁義禮智」等的「傳統價值」,甚至協助地方政府成立民間團體;「愛與和平基金會」致力對岸的民主事業,這些都是「影響中國」的好例子。這種努力,不該僅僅是臺灣民間個別人、個別團體的行為,而應該是政府兩岸政策的重要一環 ── 將對岸充分肯定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背後的臺灣人文價值注入對岸的「中國夢」。

「反服貿」危機清楚揭示,臺灣過去忽略的「影響中國」,該登上舞台了。具體怎麼做,如果沒有現成經驗可參考,臺灣可以像大陸「改革開放」那樣,「摸著石頭過河」,摸出一條「影響中國」的路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1966129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15 13:54
版主:『影響大陸是可能的』

二十多年前,李登輝就有「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說法,看看

《立足台灣如何立?胸懷大陸懷什麼?》  作者:高希均
出處:1990年2月號《遠見雜誌》 第044期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3390_1.html

   當時高希均這麼說

『目前政府的態度已經明顯的表示不是「拯救」大陸同胞,而是「恐懼」大陸同胞。所謂「胸懷大陸」實際上是「胸懷恐懼」。因此,寧可讓成萬的外籍勞工來台, 不怕他們來台以後的各種後遺症,而以大陸勞工會是「匪諜」的藉口,不准他們合法人境工作。這種「恐共病」不改,自然也就只能浪漫的在文告中宣稱「胸懷大 陸」了。

    西方人說得對:「由恐懼而產生的政策終必愚蠢」。』

    二十多年後,高希均的評論“所謂「胸懷大陸」實際上是「胸懷恐懼」”仍然成立。

   難道要繼續「胸懷恐懼」下去嗎?這是國政論兄文章的要點。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4-12-15 14:52 回覆:

哇,你好博學,立即就翻出25年前的歷史記錄,厲害!

僅僅「胸懷大陸」是不夠的,我讚成高教授所說的「改善台灣,轉變大陸」。在「轉變大陸」的同時,臺灣一定會「改善」自己,因為這是定律﹕「教人一碗水,己懷一桶水」,任何神智正常的人,在督促別人的同時,一定也會惕厲自己改進。臺灣一定會在「轉變大陸」,或我說的「影響中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這是一種「自我尊嚴」﹕自己不提升,會被對方超越,這是沒什麼臉面的﹕你自以為高明,不斷要別人改進。別人真的改進了,但你自己卻原地踏步,結果被你督促的人超過了你,反過來督促你,甚至嘲笑你,這好玩嗎?

臺灣現在就是這樣自我滿足不長進。

還必須反復提醒強調一點﹕臺灣的嚴重問題是族群問題,這在過去是臺灣內部的「外省」和「本省」之間,現在延伸到兩岸之間了,臺灣人不能再堅持「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就像大陸文革時「黑五類」的子女不能為切割自己父母親,就不但斷絕親子關係,而且聲稱「他們不是我的父母親,從來不是」一樣,這是反人倫的。

臺灣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臺灣也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臺灣人就是中國人,這個「中國」,是超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也是臺灣要向對岸提醒、爭取的。

成語說,「四兩撥千斤」,大陸是「千斤」,大陸的民主化事業是「千斤重擔」,臺灣就是那個「四兩」。

這就是我說的「政治路線」,是臺灣應有的,不局限於藍營,但藍營比較容易採納,因為藍營容易接受「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