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0 12:35:36瀏覽653|回應4|推薦2 | |
說到民進黨的黨文化,一般人會想到民進黨的派系、人頭黨員、「排藍民調」等,這種聯想並未碰觸到問題實質。 就派系而言,它是民進黨的運作方式之一,如果協調得好,未必全然是負面作用。日本的自民黨就是「派系治黨」,幾十年來並未出現像民進黨那樣的致命「內鬥內傷」。派系副作用過大,問題不在派系本身,而在黨文化。人頭黨員和「排藍民調」是問題,但也僅僅是問題表徵,而非根源,若論根源,同樣要追溯到黨文化。 民進黨的黨文化究竟是什麼?那可用八個字來總結﹕不擇手段,道德淪喪。例子是舉不完的﹕「新三寶」的「上杜下謝再連莊」、最近兩次黨內初選(立委與總統)中對「自家人」的殘忍、本次總統大選的負面手段(不實指責馬英九美國綠卡有效、誣陷周美青偷報紙、設計陷害國民黨四名立委的「踢館事件」……)、上次總統大選的「兩顆子彈」、意在挑起族群衝突,非法粗暴的「中華郵政」和「中正紀念堂」改名……,乃至神化「本土」,將其凌駕於清廉之上,以「本土政權不能倒」的口號保護貪腐的總統……,「罄竹難書」。 這種黨文化從何而來?台獨論述是培育它的第一塊土壤。 台獨論述在骨子裡就是一種「扭曲」的論述,隨便舉三個流行的台獨論調來看看就知道。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固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但台灣人怎麼就不是「中國人」?十幾年前,台灣流行過一句響亮的話﹕「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那時,台灣人誰不認自己是「中國人」?十幾年來,血統、文化、語言、國籍……,構成「中國人」的客觀元素一件未變,「台灣人」卻不再是「中國人」,變的是什麼?是「主觀認知」。什麼是「主觀認知」?「主觀認知」就是「硬拗」,就是指鹿為馬﹕那匹動物實際上是不是「鹿」無關緊要,只要我「主觀」上「認知」是馬,牠就是馬,「台灣人」就是這樣被「主觀認知」地「指鹿為馬」成「不是中國人」的。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台獨論述的核心,也是最大的是非扭曲,值得進一步探討揭露。 「清廷拋棄台灣人民」﹕這是台獨人為了強化「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的台獨理論,而對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一史實作出的詮釋。清廷明明是戰敗於日本,不得不忍痛割地,怎麼是「拋棄」?清廷戰敗,其為政腐敗當然咎由自取,但甲午戰爭本身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清廷的角色,首先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台獨人不但不譴責侵略者日本,還讚美唯恐不及,更對清廷落井下石,把「拋棄台灣」的罪名栽贓到其頭上,以挑撥起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惡感,這是何等扭曲的心態,何等混淆是非的歷史觀? 「台灣人四百年來從未自己當家作主」﹕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割日前受清廷、光復後受國民政府管轄,「當家作主」的是朝廷和政府,全中國都是如此,哪來的所謂「xx 人 x 百年來從未當家作主」?同樣是一個省,福建省人能說他們「一千多年來從未當家作主」嗎?地處中原的河南省人、山東省人、 xx 省人……,能說他們「五千多年來從未當家作主」嗎? 台獨論述就是這樣充滿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選擇性強調、選擇性略去、「硬拗」、強辯。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扭曲」式思維方式,難道不正是「道德淪喪」的起始點嗎﹕有了第一個扭曲(比如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直到徹底墮落,變成邪風遍在的黨文化? 這種病入膏肓的黨文化,與台獨論述絲絲相扣,怎麼反省?民進黨敗選至今,反省只談「標」(派系、人頭黨員、「排藍民調」等),不談「本」 --- 黨文化本身,如果是知道問題所在卻不敢談,還表示他們良知未泯,尚能辨察一絲是非。怕只怕時至今日,他們還渾然不覺這種始自台獨論述的黨文化墮落,如此的民進黨,就真的不可救藥,而這樣的可能性一點都不小。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