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京駐港高官的學術造詣
2012/01/27 22:58:38瀏覽198|回應0|推薦5

北京駐港高官的學術造詣

郭都人

據媒體報導,負責宣傳、文化、體育的北京高官日前在報章發表文章,說香港某些機構十多年來的民調活動,是「為特定政團利益服務,企圖影響公眾言行,本質上屬於特定政團的政綱宣傳行為,遠離了學術話題、學術研究範疇」,云云。

他又說,在香港對某些人發表的公共話題質疑,會被當做「干預學術自由」,但若果加以讚揚就不會,他質疑這種「輸打贏要」的態度,到底是學術自由或是思想專制。

這名高官的名字叫做郝鐵川。參考文章: 北京駐港親美高官激烈反美

上述郝姓高官關於民調機構的批判,無疑不是無的放矢。某些民調、公共話題的極力避免「殘餘國籍與遺民地位」、「印裔港人無須學中文」等等問題,也是長期的陋習。

郝姓高官毛病在於,明知這些現像是北京草率制定《香港特區基本法》,以及對其中某些關鍵條文執行不力的結果,他不正視《基本法》的眾多漏洞,卻費勁批判這些漏洞的專業用戶,難免本末倒置之譏。

郝姓高官更大的毛病是,他發表的許多論述,連基本事實都搞不清楚,更談不到什麼學術造詣。他要責備別人「遠離了學術話題、學術研究範疇」,自然引起對他的學術資格的質疑。

說白了,面對中國大陸盛行的信口開河文風,郝姓高官不但不予以批判、改革,反而以身作則,造成推廣、傳播的惡果。參考文章: 北京駐港高官的美國觀  駐港高官的肯尼迪神話

請看郝姓高官對德國文化的謬論:「德國從中世紀一路走來,既沒有經過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洗禮,也沒有經過前期以英國為中心、後期以法國為中心的啟蒙思想運動的沖刷」,云云。

他顯然沒有聽說過康德、歌德,也不知道德國的美術、音樂在十八世紀的盛況,遑論法國伏爾泰應邀移居波茨坦無憂宮,與德國啟蒙運動的關係。

更露餡的是,郝姓高官說,「為了羞辱德國,戰勝國對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巴黎和會的時間、地點進行了精心選擇。地點放在凡爾賽,時間是1919年一月十八日,這正是四十八年前俾斯麥在凡爾賽宮為德意志帝國威廉一世舉行加冕、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的日子」,云云。

問題是,德意志帝國從來沒有辦過皇帝加冕。

威廉一世本身是普魯士國王,早在1861年十月(大清文宗顯皇帝咸豐十一年)就加了冕,地點在哥尼斯堡(Königsberg,即今天的俄國加里寧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當時尚無德意志帝國,而奧地利與普魯士作為德意志世界的兩大強國,還在互相爭為長雄。及至奧地利被普魯士驅逐,德意志帝國才有可能誕生。 1871年一月十八日(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九年年底)俾斯麥在凡爾賽宮所導演的一幕,不是皇帝加冕,而是宣布德意志帝國開國而已。

許多原籍中國大陸的論者對歐洲歷史十分陌生,卻強作通人。 2002年,就有張姓論客謬稱「加里寧格勒是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勢力向西擴張的產物」,然後說彼得大帝「向西擴張」,使得「波羅的海沿岸大部分領土成了俄屬」,最後宣稱:「無論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還是對冷戰時期的北約海軍,加里寧格勒都是一個存在了幾百年的威脅」,云云。

其實,哥尼斯堡是一個存在了幾百年的普魯士城市,到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四月才被蘇聯吞併,次年才改稱加里寧格勒。

哥尼斯堡大學創立於1544年(大明世宗肅皇帝嘉靖二十三年),比彼得大帝登基的1682年(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一年,即台灣海峽兩岸統一的前一年)早了一百三十八年。可見,「加里寧格勒是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勢力向西擴張的產物」之說,何等荒唐。

不料十年之後,中國大陸談論德國歷史、地理的論者的水平似乎不進反退。郝姓高官關於德意志帝國開國的敘述,顯然就是令人不得不正視的徵象。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示意圖
圖二,伏爾泰在波茨坦無憂宮
圖三,德意志帝國開國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606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