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0 23:55:46瀏覽288|回應0|推薦2 | |
香港軍事專家的獨家原創 郭都人 中國文學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許多成語的典故,源遠流長,例如「張冠李戴」,就來自唐朝的「張公吃酒李公醉」故事,諷刺武則天寵信張宗昌、張易之,同時消費李唐王室。 「張冠李戴」往往與「移花接木」、「李代桃僵」、「偷天換日」、「偷梁換柱」等成語相提並論。它們都帶貶義,而且唯有「張冠李戴」才能上溯到公元八世紀,歷史遠超比「偷天換日」與「偷梁換柱」,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張冠李戴」雖帶貶義,卻不涉及道德層次,而其他類似的成語則有譴責的意味。 話說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年代,就發生一宗大案,導致當時中共中央的第三號(或者第四號)人物陶鑄(黃埔四期,林彪的同期袍澤)垮台,名諱從大陸一切媒體消失,本人則「含冤去世」,到重新見報的時候,已經是補行追悼會,距離案發超過十年的時候。 案情其實很簡單,1966年十月,陶鑄下令國慶十七年的新聞照片,必須要有鄧小平的頭像,結果,新華社奉命惟謹,即在領導人照片中,把其中一名的頭像,換上了鄧小平的頭像。後來毛澤東、江青等發現本來不該出現的鄧小平照片赫然見報,震怒之餘,陶鑄於是垮台,被迫害至死。 案情雖簡單,卻顯然不是「張冠李戴」等等成語所能概括,因此歷史家稱之為「陶鑄換頭術事件」,標誌作案人的政治生命的終結,而鄧小平的生涯也可能因此被扼殺。 到如今,鄧小平名列二十世紀幾位最偉大歷史人物,「陶鑄換頭術事件」也成為不帶貶義的名詞,甚至是陶鑄當年具有真知灼見、竭力保衛鄧小平的鐵證。 非常不幸,「陶鑄換頭術」蔓延到原籍中國大陸的媒體工作者。他們也許沒有黃埔四期高才畢業生的軍事素養,卻學了換頭術,在現代科技條件之下的應用,往往得心應手。舉例如下: 首先,找到一段關於土耳其總理關於2009年七月疆獨恐怖分子在烏魯木齊屠殺無辜百姓的評論,語氣越是囂張、傲慢、無理、顛倒是非黑白,越能激起海內外炎黃子孫義憤越好。 其次,找到一段痛斥伊朗總統忘恩負義、倒行逆施,譏笑他處於四面楚歌、內外交困、焦頭爛額的困境,日夜恐懼民眾示威,生怕「顏色革命」卻不在乎毀了「中國救生圈」,的文字。 然後,把第二段(痛斥伊朗總統)文字附加在第一段(土耳其總理出言不遜、為匪張目)之後。後果當然是一個狼頭獅身的怪物。 最後,利用中文文字處理軟件,把怪物內容所有土耳其字樣,換作伊朗,把總理換成總統,把前者的姓名換成後者的姓名。於是,大功告成。可以保證,整個過程比什麼照片換頭術快速、妥當。 上述步驟如果切實執行,結果將是一篇雄文,內容酷似香港軍事專家的獨家原創:《伊朗開罪中國亂了方寸,最怕民主示威變顏色革命》。 當然,標題另議。
圖一,陶鑄(1908-1969)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