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香港才子的關公戰秦瓊
2010/04/06 10:30:38瀏覽666|回應0|推薦2

香港才子的關公戰秦瓊

郭都人


香港眾多才子之中,陶(曹)姓評論家是鐵桿親日,親英分子。他長期從事吹捧英國的宣傳,似乎夙夜匪懈,為部分心懷不滿的香港民眾提供精神慰藉。

可是,陶(曹)姓才子犯了至少兩大毛病。其一,經常信口雌黃其二,缺乏求實精神,顯然都是欠缺敬業態度的病徵。

因此,陶(曹)姓才子的不少論述都包含關公戰秦瓊式的時空錯亂,暴露出作者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十分有限,非徒張冠李戴而已。

不妨列舉兩三個關於英國內戰的顯例,以說明問題。

例一,陶(曹)姓才子說:「一六六○年,英國發生議會革命,英王查理一世專權,派兵闖進下議院拘捕異見者」云云。

其實,所謂英國革命有兩個涵義。

其一,即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發生的「光榮革命」,導致國王詹姆士二世被廢黜(1689年),由長女與她的荷蘭表哥兼夫婿襲位,成為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共同統治。英國的君主立憲體制從此確立。

其二,即1642年至1651年(大明思宗烈皇帝崇禎十五年至大清世祖章皇帝順治八年)之間的英格蘭內戰。結果,英格蘭國會的軍隊擊敗國王查爾斯一世的軍隊,判處國王死刑,建立共和體制。

兩者都是歐洲歷史的劃時代事件,直接後果都是英格蘭國會大獲全勝,頑抗英格蘭國會的國王(查爾斯一世與詹姆士二世)都慘敗,都可以說是「議會革命」的勝利。

1660年(順治十七年)發生的事件則剛剛相反:查爾斯一世的長子查爾斯二世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倫敦,實現王朝復辟。在他統治之下,英格蘭國會就是王黨當道。因此,1660年之事,絕對不是什麼「議會革命。」

其實,查爾斯一世早在1649年(順治六年)被英格蘭國會處斬,根本不可能在1660年(或以後)「派兵闖進」國會。何況,查爾斯一世生前從未「派兵闖進」國會。1642年初,是他親自率兵進入國會,不是「派兵闖進」他要收捕的對象是國會的五名領袖,也不是什麼「異見者」而已。

須知道,英格蘭內戰前夕,國會與國王之間已經無可協調,國會組建軍隊,不容國王指揮,導致國王撤離倫敦,另起爐灶,內戰爆發。可見,陶(曹)姓才子所云,是典型的張冠李戴,還加上關公戰秦瓊。

例二,陶(曹)姓才子說:「平民領袖克倫威爾發動兵變,把查理一世抓了起來,審以叛國罪,判處死刑」云云。

其實,查爾斯一世在1645年被擒之際,英國並沒有什麼平民領袖克倫威爾。內戰在1642年爆發之際,克倫威爾是國會軍的八十名上尉之一,既不是平民,也不是領袖。但是,克倫威爾是個無師自通的軍事天才,次年擢升為中校,到擒獲國王時,早已奉國會委任為騎兵中將。

至於,克倫威爾發動兵變擒王之說,更是滑稽的胡謅。

查爾斯一世在1649年被國會定罪處斬,而克倫威爾解散所謂「聖人國會」,就任「護國公」,則事在1653年(順治十年)底。因為他的黨羽動用火槍手部隊才完成解散國會任務,當日之事勉強可以稱為政變,但絕不是兵變。

陶(曹)姓才子未能掌握歷史事件的順序,當然讓關雲長頻頻迎戰秦叔寶了。

例三,陶(曹)姓才子說:「把國王斬首,連操刀的劊子手也怕……手起刀落之後,劊子手……依例……喊……『看這個叛國賊的下場,國王萬歲!』雖然國王叛了國『國王萬歲』可以免喊,但上半句,還是要依法叫出來」云云。

陶(曹)姓才子所企圖描述的是查爾斯一世被斬情況。

可惜,當時英格蘭執行斬決的工具是利斧,不是刀刃。可見,陶(曹)姓才子的英格蘭歷史基本上是憑個人想像力的原創,完全漠視有關時代背景的證據,例如藝術作品。

至於斬決查爾斯一世後,劊子手手提國王頭顱之時,到底說了甚麼話?無論想像力如何充沛,香港任何才子在演義之前,實在必須參閱目擊者的報導,以及可靠歷史家的著作。切忌自作聰明,肆意發揮,以訛傳訛為天下笑。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英格蘭內戰形勢圖:左上:1642年;右上:1643年;左下:1644年;右下:1645年。

圖二:克倫威爾

圖三:英格蘭國王查爾斯一世之死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391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