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香港才子的泰國笑話
2010/04/01 10:53:20瀏覽1046|回應0|推薦3


香港才子的泰國笑話

郭都人


香港雖說是彈丸之地,竟有才子多人。可惜的是,這些才子的水平似乎都不高,顯然與金聖歎(人瑞,大明神宗顯皇帝萬曆三十六年生,大清世祖章皇帝順治十八年卒,1608-1661年)所推崇的才子們,都不可同日而語。

金聖歎列出的六才子書,書名依次為:「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作者依次為:莊子、屈原、司馬遷、杜甫、施耐庵、王實甫。年代從戰國到明初,上下一千七百年。

上述的六名作者,都是世界級的天才。他們的傳世作品,全是中國文學核心文獻。絕難想像,少了六才子書的東亞文化是如何的貧乏,蒼白。

在類比之下,試問,哪個香港才子一旦歸了道山,八卦媒體也許喧嘩幾天之外,還有什麼遺緒可言?

其實,如果硬說某某人是香港(或香江)第幾才子,哪麼。與金聖歎本人相比,肯定慘敗,更談不到與六大才子相提並論了。

金聖歎的絕筆家書說:「鹹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矣」;臨終遺言說:「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都是實事求是的經驗之談,顯然不是香港才子式的信口開河。

因此,才子兩字切不可妄用。至少,要吹捧某某才子之前,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否則,儘管被吹捧者也許色然而喜,雀躍不已,吹捧者卻極可能表態過度,徒令讀者懷疑其居心。

不妨再以所謂香港第一才子的泰國史為例,進一步探討信口開河現象。

必須指出,陶(曹)姓才子的泰國史十分怪異,實際上是獨家原創的泰國神話。

例如:

其一,陶(曹)姓才子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泰王甚至一度衝動,跟隨日本向美國宣戰,但宣戰的電報打到華盛頓的泰國使館,聰明的泰國大使把電報扣下,不予照會美國」云云。

事實上,珍珠港事變發生在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當時,暹羅國王拉瑪八世年僅十六歲。他生於德國海德堡,三歲從美國回國,八歲赴瑞士留學,十歲登基,到十三歲才回國作短暫訪問,然後回到瑞士。整個二戰過程,拉瑪八世在瑞士,談不到什麼「一度衝動」宣戰,電報被扣,等等陶(曹)姓才子的獨家天方夜譚。

須知道,泰國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元月對美宣戰,不以拉瑪八世的意志為轉移。

其二,陶(曹)姓才子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軍事強人宋伽藍開放邊境,迎接日軍『進入』泰國,為回報泰國的善意,日本把緬甸西南和馬來亞北部的一些英屬領土割送泰國,但美國扶掖泰國軍人培里迪打游擊戰」云云。

事實上,泰國並沒有什麼叫做宋伽藍的軍事強人。珍珠港事變前後,泰國的軍事獨裁者叫鑾披汶·頌堪(Phibun Songkhram)。二戰期間,泰國所併吞的緬甸領土,屬於撣邦,位於怒江與瀾滄江之間,在緬甸的東部、東南部,不是西南。所謂「開放邊境,迎接日軍」也不是事實。

至於「美國扶掖泰國軍人培里迪打游擊戰」之說,更是天大的笑話。陶(曹)姓才子的所謂「培里迪」不是什麼軍人,而是二戰前後最有名的暹羅知識分子比里·帕儂榮(Pridi Phanomyong),漢名陳嘉祥(璋茂)。他是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在法國創建了暹羅人民黨,歷任暹羅內政、外交、財政部長。

二戰後,比里·帕儂榮三次出任總理。後因政變失敗,僑居中國避難二十一年,1970年移居巴黎,1983年逝世,終年83歲。比里·帕儂榮是堅定的反日派,二戰期間以攝政身分在首都與親日奸人周旋。所謂「美國扶掖泰國軍人培里迪打遊擊戰」之說,與史實完全不符。

其三,陶(曹)姓才子說:「戰後,宋伽藍以叛國罪下獄,同年泰王...…神秘駕崩,宋伽藍的餘部馬上推翻培里迪政府,培里迪失踪了幾年,一九五四年突然現身中國,成為泰共的一名流亡領袖,率領『自由泰國運動』」云云。

事實上,鑾披汶·頌堪從未「以叛國罪下獄」,而暹羅國王拉瑪八世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九日崩殂,當時比里·帕儂榮是暹羅總理,但是鑾披汶·頌堪發動政變於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九日。因此,陶(曹)姓才子所謂「宋伽藍的餘部馬上推翻培里迪政府」之說,堪稱遲來六十多年的獨家新聞了,才子保密固然到家,卻不堪逼視。

拉瑪八世崩殂之後,比里·帕儂榮辭去總理職務,他在同年大選後周遊列國,分別拜會了蔣介石,杜魯門等人,然後回國。鑾披汶·頌堪發動政變後,派遣裝甲部隊包圍比里·帕儂榮寓所,幸有美,英情報人員奉命護衛,幾經艱辛,最終間關脫險,安抵新加坡。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國共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革命軍損失慘重,蔣介石下野。在此緊急危亡之際,比里·帕儂榮毅然回國,發動政變,企圖推翻鑾披汶·頌堪,結果失敗,移居中國。

陶(曹)姓才子所謂「培里迪失踪了幾年」、「一九五四年突然現身中國」、「成為泰共的一名流亡領袖」、「率領『自由泰國運動』」等等,都是毫無近代歷史常識的無知論客才能作出的胡謅。

其四,陶(曹)姓才子說:「現代的泰國,在戰後才出現,棄舊名暹羅」云云。

事實上,暹羅改稱泰國,始於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六月,二戰尚未爆發。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暹羅恢復傳統國號,直到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七月,才復稱泰國。

總之,香港才子們都應該先研究暹羅歷史,再發表偉論,未為晚也。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比里·帕儂榮(陳嘉祥、璋茂)
圖二:暹羅國王拉瑪八世
圖三:鑾披汶·頌堪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390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