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大空襲:所謂歷史與責任
2015/09/02 12:38:01瀏覽509|回應0|推薦0

最近的熱門地下新聞之一,就是關於二戰時的台灣定位。文中圖文並茂,舉出歷史事件之一的:台北大空襲,是由中華民國所主導的。

 

戰爭其實一直都是最難釐清是非的話題,尤其是關乎到現在的機構與體制,由於滲透了許多立場與主觀,還有客觀證據的確實性,這些都是難一言以蔽。不過,藉由幾個簡單的正反、反正,我們可以直接探討一個話題:中華民國,是否為台北大空襲的罪魁禍首、以此衍伸為台灣人民之敵?

 

第一個要釐清的,就是這個事件的確實性。由於無論藍綠與國外媒體,均曾報導過此一戰爭紀事,所以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個空襲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同時也可以得知,這個事件並非如文章撰寫者所表述,是被刻意隱瞞的事實,尤其首先有大篇幅文章書寫的是被戲稱黨報的中國時報,於二十多年前即有大篇幅專欄報導,所以這是一個公開的史實,而非被藏匿的真象。

 

第二,此波空襲的發起者是誰?中華民國的國民黨嗎?還是日軍?根據任何可見的歷史記載均表示,這次是由美軍根據戰略所發起的空襲:跳島攻勢。據稱是為了減少(美軍)傷亡而非逐島進佔,而是直接鎖定具戰略性的位置做出打擊與占領的選擇進攻,這是既知的歷史所明確記載的事情。

 

但,無論如何,以特定立場的角度而言,這是國民黨打日軍的時候該負起的血腥責任?當然我們都知道,當時的中華民國屬於"同盟軍",所以同盟軍同側的盟軍美國,在進攻當時屬於日治的台灣的時候,同盟軍側、原本讓渡台灣治權清朝、取而代之的第二代的政權:中華民國的當時政權的國民黨,即應負起台北空襲的血腥責任?抱歉,這麼迂迴曲折的仇恨邏輯,用寫出來的都還覺得過於牽強。

 

客觀認為,以這部分而言,身為當時政權執政者、接手台灣後的國民黨,真正沒做好的事情,就是以客觀戰爭角度正視二戰對台灣造成的事件與損失。讓人民從客觀而非主觀的立場,了解戰爭帶來的損害與傷亡。戰爭的兩側其實是很難有真正是非的,但既有教材卻偏向單純二元論,歷史如同新聞,應客觀描述具體狀況,而讓受者自行理解與判斷。

 

但,以這做為血腥國民政府隻手遮天殘害台灣人民的證據?這就言過其實了。接著我們來討論此次空襲所造成的傷害。

 

戰爭本就血淋淋赤裸裸,沒什麼好掩飾的,但是血腥屠夫與戰爭這兩者?應該是挺明顯的有客觀上的行為差異。

 

根據資訊撰寫網站、台灣維基所寫,"初次"的定時定點對台日本軍事設施的攻擊,是發自中國逐川的聯軍空襲基地,然而其實也與台北空襲無關。而後,美軍發起台北空襲,是以菲律賓做為基地所發起的攻擊,而發起當時,根據台灣維基所描述:

 

"台北大空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治台灣台北市遭受到最大規模的盟軍空襲攻擊行動,發生於1945531日。雖然美軍事先使用空照標明預定轟炸的政府機關、軍事機構等,但仍造成三千餘名台北居民當場死亡,傷者及無家可歸者更達數萬人以上。台北城內許多官民建築設施遭受破壞、全毀,損失慘重。


...
因為美軍空襲情況日益嚴重,日治官方亦依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實行疏散,安排大都市的老人、小孩至郊區或臺灣中南部等地鄉間地區,躲避空襲。

... 這場空襲中,台北市市民死傷慘重。當日死亡人數高達約三千多人,幾乎是在這之前所有美軍對台空襲中死亡人數總和。另外還有數萬人受傷、多棟建築毀損。

由於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長期秉持中國中心主義史觀,在歷史教育中大多強調抗日戰爭,對臺灣史少有著墨,因此台北大空襲未曾在教科書中被提及,刻意被忽略,很多人甚至不清楚當初到底是日本還是美國對台轟炸。"

 

由於維基向來有親綠的疑慮,所以另外採取了相對證詞,於民國82年即專欄撰寫此事件的中國時報之撰文:

 

"...居住在台北市的日本人高級公務人員家庭,一夕之間成為到處尋求避難所的難民,當日因為空襲而遭難的日本人、台灣人約計三千人。

 

投彈點皆非台灣人集居地區,美軍情報之準確引起諸多揣測

 

為何美軍能準確地鎖定日本人市街?又完全未傷及上述區域以外住在大稻埕、萬華一帶的台灣人,如此「準確」的空襲曾引起台北人的種種猜測。

 

...台北大空襲發生的當天,不分台灣人或日本人,許多小學、中學、大學生都被動員到大台北郊外及附近海岸線,準備與登陸的美軍進行最後的「生死戰」..."

 

如此可見,一個事實因不同立場的描述是有多大差異,但這兩者基本上可以均為"基於事實的左右引導"。網傳文章則是完全屬於自我情緒的主觀描述,可以不論。接著就是列出重疊與差異的部分。

 

一、轟炸區域集中確實集中軍政樞紐要區

二、死傷的三千名"台北市民"包含日本人與台灣人

三、地標的差異:是日本要塞還是台灣重要地標?

四、日治政府當時人力配置是疏散還是因禍得福?

五、中華民國有無隱蔽遮掩台北大空襲歷史事實?

 

除了應當無誤一二的部分,三四部分只能留待更多的歷史評判,第五點則是主觀述論居多,從網路PO文可以看出端倪:

 

"...臺北大空襲落彈密集度,臺北近七成五遭到破壞。由於臺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二戰期間空襲臺灣的行動頻仍。"

 

對照台灣維基所述: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採取跳島戰略以減少傷亡加速挺進日本,美軍採取攻佔菲律賓群島和沖繩島、跳過臺灣的方案,不登陸攻佔臺灣,而選擇轟炸空襲臺灣。"

 

可見其主觀性與引導的企圖心,在此可以完全不論。而該空襲的訊息也本已公開,當然有或輕或重,這則稍後而議。

 

但,同樣的歷史事件,既然有了客觀事實,就應該要有客觀結論。中華民國政府,既為台灣此地的現有政府,應當以公平公開與公正的態度,無論功過,具體而客觀的描述台灣的定位與立場,並有著無論是哪方、在台灣這片土地生長而犧牲的人民的紀念碑,即使血統可能是日人,也可能是漢人或原住民,均是二戰的參與、犧牲者,這點不驗自明。

 

而這樣一個歷史事件,更不該做為鬥爭的工具:無論是藍是綠。戰爭是血淋淋而又客觀的事實,沒有對與錯,人民沒有選擇的餘地與立場,更不能象徵你個人的政治理念,我們能做的,就是避免與紀念,而非無限上綱的政治利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2926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