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爹的話
2010/05/15 16:29:15瀏覽265|回應0|推薦7

老爹的話

一、健康最重要。沒有健康,即使有愛情、地位、財富,甚或擁有全世界,也是枉然!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充分的休息及足夠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證!

二、家庭也很重要。沒有健全與溫暖的家庭,你的努力與成就都是白費!家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愛】!沒有【愛】的家庭,就像冰宮,沒有【溫暖】;家庭沒有【溫暖】,成員都不可能正常成長! 

三、【相愛】一定要【相知】;【相知】之外,要能【互諒】!【相知】而不能【互諒】,爭吵必無終日!唯有【相知】又能【互諒】,才是真正的【相愛】!

【互諒】最先決的要件,就是【接受現實】,也就是要【接受彼此的長短】世間無完人,各有所長,亦有所短。不能接受別人的短處,自己的短處也難被人接受!互挑短處,爭戰必無休止之日! 

四、一定要孝順父母,敬愛兄姊弟妹,並珍惜友誼;不孝順生養父母及敬愛兄姊弟妹的人,常難獲得別人的敬重與信任!此外,友誼是靠人品與性情培育出來的,一定要珍惜,並不斷去灌溉。

五、做人一定要誠實,不可欺騙自己,更不可欺詐別人;做事一定要認真,事不分大小,務必努力去完成(小馬丁路德金說:「清道夫必須像米開蘭基羅繪畫,貝多芬作曲,或莎士比亞寫詩一樣,把路掃得很乾淨,使上蒼跟世人都稱讚,他是努力負責,最為偉大的清道夫。」)

六、要【熱愛並認真去工作】,但是工作絕不可只為了【錢】!一定要從工作中【尋找樂趣】,並【充實知識與能力】,用以實現濟世的鴻志,並發揮助人的善心!

七、有了【錢】絕不可只圖自己的享受,一定要設法【去報答】生你養你的父母、愛你的兄姊弟妹、妻子與子女、以及曾經幫助你的師長親友,並【去救助】世間其他窮困無助的人。但是,【救助他人】絕不可期待回報!

、一定要常懷【感恩心】,並努力去【回報】,感謝國家給你的【安全】,社會給你的【安寧】、鄰居給你的【安靜】、 親友給你的【安慰】,以及父母給你的【安心】。

九、努力【播種善良】,使人感受陽光的溫暖及世間的美麗。常保助人善心,子孫不幸窮困潦倒,相信一樣會得到他人救助。時時伸出援手,必然處處得救!一座矗立貧民窟的豪宅,非但景觀不調和,甚且有安全之虞;設法協助友鄰改善周邊環境,才是住得安全舒適的唯一方法!同理,努力救助身邊無知窮困的人,才是活得心安快樂的不二之路!

、要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每年至少要讀五十本好書),非義之財一介不取,做到這兩點,雖然不保證生命一定成功,但至少不會失敗。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知識】、【信譽】與【財富】均須有計畫,而且不斷地去充實、培育與累積。【知識是別人奪取不了的】,但是長期建立的【信譽】與【財富】常會因一時貪念或不慎而消失殆盡。

十一、【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火柴會發光發熱,可以助人取火,給人溫暖,但使用偶有不慎,則常燒毀傷害萬物;脾氣有如火柴,一時控管不佳,亦常燒毀長期辛勤建造的城堡,或傷害多年用心培育的親情友誼。

十二、夫妻吵架的藝術:

1、夫妻之間,吵架是很難避免的,應該視為正常現象,不必驚慌(夫妻兩人,不僅性別不同,性格、觀念、習慣等亦互有差異)。

2、吵架是「角度」問題,而不是「是非」問題(事實上,家庭糾紛或夫妻爭執經常都沒有一定的答案。「會吵架」的人會在爭執過程中,努力去體會對方的真意,或比較兩人之間的差距;「不會吵架」的人則常極力反駁對方,證明自己的「無誤」,結果是兩敗俱傷)。

3、夫妻吵架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爭理」的過程中常會「傷情」,贏了理常使對方對你更沒有感情。夫妻之間的爭執用「交情」來處理,遠比用分析、辯論的吵架要有建設性)。

4、千萬不要在第三者面前吵架(向第三者控訴配偶的毛病,對夫妻的感情破壞力極大,必須避免在父母、朋友、同事面前吵架)。

5、千萬不要贏(夫妻吵架,沒有贏者,雙方都是輸家。會吵架的人,都給對方留餘地,讓對方有下臺階;不會吵架的人,則常想把對方趕盡殺絕)。

6、敘述事情的真相,不要加油添醋的形容自己的感覺(「會」吵架的人在吵架過程中,常只陳述事實,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狀況與需要;「不會」吵架的人,則常誇大表達自己的生氣,因此常用最偏激的形容詞來激怒對方)。

7、先認輸的人才是大勇者(避免吵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認對方的意見可能比自己的好。對自己的配偶讓步絕對不是損失,而是收穫。而配偶聽到對方先讓步時,千萬不可說:「早就說你錯了,到現在才承認!」)。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mpan120740&aid=403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