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7 09:18:32瀏覽17940|回應2|推薦46 | |
「牛蒡」的台語可以用日語説成goboo,這個日語的語音竟然跟台語有關,您相信嗎?為了解釋「牛蒡」的含意,必須同時從國語、台語和日語一起來看。 牛蒡,《國語辭典》解釋如下:注音是ㄋㄧㄡˊ ㄅㄤˋ,詞義是植物名。菊科牛蒡屬,二年生草本。葉互生,心臟形,背面有白毛。夏日梢上著生頭狀花,帶淡紫色,管狀。根及嫩葉可食,種子、根可入藥,有降火解毒的功用。 到了台語,牛蒡變成「疼某菜」,《閩南語辭典》的解釋如下: 疼某菜,音讀是thiànn-bóo-tshài。當名詞,釋義是牛蒡;草本植物;根及嫩葉可食,種子、根還可用做藥物,能降火解毒。因有滋陰補陽的功效,丈夫可多買給妻子吃,為妻子補身,且自己食用,也有助於房事,所以稱為「疼某菜」。異用字是「痛某菜」。近義詞是「牛蒡」。 用台語說牛蒡,除了稱呼「疼某菜」,也可用日語說,當成外來詞,日語漢字寫成「牛蒡」,日語假名是ごぼう,日語羅馬拼音是goboo,這個語音,接近台語的「顧某」。 疼,台語的音讀是thiànn,當動詞,釋義是疼愛。某,台語的音讀是bóo,當名詞,釋義是妻子、太太、老婆;近義詞是「妻」、「家後」、「牽手」、「牽的」。日語將「疼」字換成「顧」字,後者的台語的音讀是kòo,當動詞,釋義是照顧、看護。「疼某」是疼愛老婆,「顧某」是照顧老婆,這兩個詞的意義很相近。 根據《維基百科》網站的資料,「牛蒡」是菊科牛蒡屬的植物,又名東洋參、東洋牛鞭菜、白肌人蔘。到谷歌網站作關鍵字檢索,同時輸入"牛蒡" "牛鞭",可得44萬筆,牛蒡又名「牛鞭草」,應該是指它的形狀近似於牛鞭,故牛蒡和牛鞭可以作聯想。牛蒡原產地是中國大陸,國字「蒡」的組字部件是「艹旁」,「旁」字可解釋為歧出的。「蒡」字的注音ㄅㄤˋ,和棒子的棒字同音。 東方人喜歡吃什麼補什麼或以形補形,牛蒡國語的語音和字義雖是含蓄的,但皆暗指「牛鞭菜」,但台語和日語就很直接,台語叫作「疼某菜」,日語叫作ごぼう(羅馬拼音是goboo),後者和台語「顧某」的語音kòo-bóo是相近的。「牛蒡」還有別名叫作吳帽、吳母、吳某等,它們都是日語的音譯,但皆不如寫成音義皆具的「顧某」來得好。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3) 維基網站 [相關閱讀] 牛蒡圖片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