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問4頁 中央回5頁 部分無解
https://udn.com/news/story/10277/233834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3 01:39
聯合報 記者謝梅芬、魏翊庭、修瑞瑩、施鴻基/連線報導
一例一休爭議,高雄市今年也去函勞動部請釋示,勞工局寫了四頁疑問,勞動部以五頁公文回答。高雄市勞工局科長羅永新說,勞動部有的有給答案,有的說要蒐集各方資料再討論。
他說,勞工局問如遇休息日,原本已商請勞工出勤,但勞工臨時生病無法出勤,不知如何給薪或給假?勞動部解釋,須依勞基法請假規定給薪,如是請病假就該給半薪。
羅永新說,特休假的計算,原規定勞資協議即可,新規定改以到職日計算,有數千名或上萬名員工的公司反映要逐一計算困難度相當高,可否再統一訂定準則?對這點勞動部沒有明確回復,只說會蒐集各方意見再做進一步協商。
新北市勞工局也去函中央,有些獲回應,如休息日勞工答應上班卻臨時請假,該怎麼給薪;但特休假可否採曆年制、遞延等問題則無。
台南市勞工局科長許禹錦表示,碰到問題多以電話請示,中央確實有一些還沒有共識的情況,如工作第六天出勤,前兩小時加班費要多付一又三分之一,後六小時是一又三分之二,有資方問如果員工為多賺薪水,上午不肯出來,下午才加班,好領一又三分之二加班費,是否可以排除適用,中央沒給答案。
桃園市勞動局長王安邦說,去年十二月與今年一月兩度函請勞動部,分別詢問保全業的休假時間及一例一休的施行細則是否已訂定,勞動部都有回函,表示尚在研議中,沒有具體的答案,「應該不算被勞動部已讀不回吧!」
一例一休施行細未明確化 縣市無所適從
https://udn.com/news/story/10277/2338342?from=udn_ch2cate6638sub10277_pulldownmenu
2017-03-13 01:39聯合報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一例一休上路後爭議不斷,不僅勞資雙方滿腹疑問,更因施行細則尚未明確化,也讓負責執法的縣市政府直呼「無所適從」,北市府勞動局為此六度函請中央解釋,包括七休一、特休遞延等問題,但都未獲回應。
北市勞動局長賴香伶表示,如果中央不盡快回應,不僅執法有困難,就連教育宣導都是問題,真的很難處理。
一例一休勞資新制去年十二月底上路,三個多月來資方、勞方抱怨頻頻,北市勞動局不斷接到民眾諮詢電話,像休息日出勤是否可以用補休計算?怎麼排班?休息日出勤工資怎麼計算等,都是常見問題。
賴香伶表示,儘管勞基法新修,但因缺乏施行細則,也沒解釋令,法規還是有許多待釐清的地方。北市府之前找企業開會蒐集意見,發現像是技術生是否適用變形工時、未休畢之特休是否得併入下年度特休、七休一是每七日還是任七日、八十四條之一適用的行職業、休息日出勤如何因應等,都是企業常諮詢的問題。
她表示,為釐清法規,北市府光是今年一、二月就六度去函中央,希望尋求解釋,不過始終沒有下文。在法規仍有疑義下,市府針對行業別舉辦輔導說明會,根本無法給明確回應。
她表示,由於每個個案情形不同,認定上也有難處,還是希望中央盡速給予解釋令,好讓地方政府可以順利依法行政。
針對北市府的說法,勞動部昨晚表示「都有回覆北市府的來函」。但是賴香伶表示,回覆內容若是「再研議」、「對外徵詢各界意見」等,這叫回覆嗎?北市府要的是「答案」,不是「知悉」。
賴香伶說,現在就是收到很多企業的詢問,必須要請中央函示,所以才會去函中央請求解釋;北市府若有答案一定會自己回答,若中央一直都是「再研議」,那麼面對法規具體內容不明確的部分,北市府究竟該如何處理?
社論-正視一例一休對中小企業的衝擊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11000028-260202
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正案去年底在紛擾中過關,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實施,並以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評估結果「對企業營業成本只增加0.1%,物價上漲只有0.2%左右」來回應社會的質疑,最後再透過公平會、經濟部的查緝不當漲價,掩蓋政策草草規劃的事實。如果國發會的評估結果詳實,則各行業的批評聲浪不應如此大,包括台積電、大立光,以及曾力挺蔡英文總統的義美總經理高志明都砲轟一例一休的缺乏彈性。一例一休的爭議看來仍在發酵之中,政府宜儘速提出配套作法。
國發會評估一出,各部會噤聲,壓力也悶燒在鍋裡,但是否就此沒事?農曆年後各服務業紛紛宣示漲價,反映原物料、營業成本上漲。不管是否來自一例一休的衝擊,但不容否認的,一例一休提供它們調漲價格的絕佳理由,也就此掀開了物價上漲的潘朵拉盒子。
究竟一例一休的衝擊有多大?一例一休係因應勞基法的修法,基本上的規範以適用「勞基法」的產業為主。當然,目前已實施周休二日的企業衝擊較小(但特休假的未休假天數必須以現金發放仍受影響),影響較大的集中於未實施周休二日的企業,尤其是假日必須營業的服務業,以及排班調整困難的10人以下企業。
一般企業可以減少工時,透過休息因應,但醫院、大眾運輸、郵政等負有公共責任,過度減班會引發民眾反彈。而餐廳、戲院、零售業、百貨業等一旦減少營運天數,會減少營業額、流失客戶,據廠商反映,多數會選擇以加班、多雇用人力來因應。如係採加班方式,據估計,整體服務業經營總成本估計約增加1.5-2%;
如採增聘人力,假設每10人公司多聘1人,以薪資成本增加10%,而薪資占公司總成本25%估計,如此一來,公司的總成本即增加多2.5%(=10%*25%),尚且不包括新進員工的特休假所增加的成本,以及更為可觀的員工特休假未休完必須強制支付的現金。對於一個平均8~10%利潤率的中小型服務業,幾乎吃掉其3~4成左右的利潤,不可謂不大。
政府部門只以整體產業估算,未特別考慮調適困難的服務業,同時只考慮加班費,未考慮增聘人力、特休假未休完的現金發放,也因而低估了對企業成本增加的衝擊。而低估的營業成本增加,以及廠商可能的售價超額轉嫁,也導致物價的上漲幅度明顯被低估。
在特休假未休完獎金的發放上,如以一個200人公司而言,其中一半以上資深員工有30天特休假,如通通保留假期,且員工平均月薪4萬元計算,則不休假獎金就會增加400萬元,尚且不包括資淺員工及不滿一年員工的特休假成本。
就勞工而言,據估計,台灣月薪不到3萬元的勞動人口有300多萬人,除了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外,多數負有家庭養育責任的受雇者,休假並非其優先選項,而是透過加班賺取更多的薪資來補貼家用。不過,一例一休實施後加班彈性降低,加班費提高下,其加班權利也相對受到制約,不易在原單位加班,甚至被迫下班後到其他單位再「變相加班」,添加更多困擾。
至於如何配套來降低衝擊?政府除了加強宣導以利業者調適外,也可考慮爭取分類管理(如製造業、服務業分開管理等),或額外管理(如10人以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與流通服務給予更多彈性)來降低衝擊;其次,強制特休假未休完必須發放獎金,如資深員工多的公司將所費不貲,勞動部應考慮讓企業有強制員工休假的選擇(或至少必須使用休假的1/2、2/3),以避免成本的大幅攀升及後續的價格轉嫁。再進一步言,可以考慮透過投資抵減、五年免稅的租稅獎勵以協助企業加速自動化投資來因應衝擊,如此可同時達成反景氣循環、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及因應一例一休、少子化/老人化的衝擊的三個目標。
在企業方面,危機就是轉機,加速透過自動化因應一例一休及少子化的問題。同時,加強投資研發創新、品牌通路,提高利潤,才能吸收營業成本的上升,並回饋利潤給員工,保持企業與員工的和諧關係。而在員工方面,應以更具創新的思維來協助企業因應升級轉型的陣痛,企業能夠永續經營,勞工也會因而受利。
(工商時報)
|
|
|
無奈…薪資追不上物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33128?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0 02:47聯合報 巫秉瑋/醫療業(嘉義市)
近日新聞報導,進口嬰幼兒奶粉悄悄漲價,漲幅近一成。看完新聞,心中頗多無奈,因為不只嬰幼兒奶粉漲價,連五歲兒子愛喝的鮮奶也漲了五元。
近年來,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物價看漲不看跌,薪資看跌不看漲」,我有兩個小孩,女兒是小學三年級、兒子是幼兒園中班,兒子和女兒讀同一所幼兒園;四年內,月費漲了近二千元、嬰幼兒奶粉與尿布也漲價不少;其他的育兒成本只有漲,沒有跌,總之就是一句話,「看漲不看跌」。
唯一沒有漲價的就是我的薪資,一直原地踏步,未來更可能「看跌不看漲」,因為政府打算十年內將勞保費率從現在的十.五%,調漲至十八%,再加上長照的實施,雇主為了節省成本,對員工的薪資與福利只會愈來愈精打細算。
為了挽救低迷的生育率,政府推出許多獎勵措施,但依台灣目前的現況,我覺得生育率只會每下愈況,因為年輕人自己都顧不好了,哪有餘力去撫養小孩?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昨天發布民調,超過六成民眾認為一例一休推動後,中小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加困難,也有超過五成民眾認為春節過後物價普遍上漲是因一例一休;基金會執行長孫立群點名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質疑他們年後有開過會、有對策嗎?要相關部會出來說清楚。
民調:逾5成民眾認為一例一休導致物價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333104?from=udn_ch2cate6649sub7266_pulldownmenu
2017-03-10 02:10聯合報 記者徐偉真、丘采薇/台北報導
根據民調,百分之六十二點九的民眾認為一例一休推動後,中小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加困難,百分之五十七點七的民眾認為一例一休推動後,台灣勞工的權益沒有更有保障,也有百分之五十五點九的民眾認為,因為一例一休,春節過後物價有普遍上漲的情況。
基金會召集人林祖嘉質疑,根據基金會整理的資料,可以說是食衣住行育樂各領域都漲了,主因當然是一例一休;他說,台灣是自由國家,漲價當然可以,但他擔心會不會有聯合行為,三月初車票同時漲是否就是聯合行為?公平會應要說明。
立委王惠美說,她過年後拜訪中小企業,業者說每個上游廠商報價單都有百分之五至卅的漲幅,擔心國外企業主不能接受,但政府卻說物價下跌,真的是「裝睡的人叫不醒」。
孫立群質疑,面對漲價,穩定物價小組有什麼對策?不要每次都推給公平會,公平會的職掌是查聯合行為,呼籲執政黨積極思考因應對策來降低一例一休衝擊。
民調是委託全國公信力民意調查公司,訪問年滿廿歲、戶籍設在台閩地區的合格選民,調查時間是三月五至六號晚上,成功樣本一○七六個,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最大誤差不超過正負二點九九個百分點。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穩定物價小組都有定期開會並監測物價,在野黨提出的意見行政院也聽到了。
一例一休不敢消費 百貨業績跌5%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333102?from=udn_ch2cate6649sub7266_pulldownmenu
2017-03-10 02:10
聯合報 記者江佩君/台北報導
一例一休上路後,景氣疲軟後遺症陸續爆發。百貨業者指出,攤開一、二月全台百貨業績報表,幾乎一片慘綠,平均下滑百分之五以上。百貨業表示,很難想像旺季過年檔期業績會那麼慘。
一例一休對不少上班族來說,在老闆不願多付加班費寧可讓員工多休假,相當於變相減薪,民眾因憂心「錢」途不明、不敢消費,導致整體市場低迷緊縮。對廠商來說,人事成本增加、獲利能力減少,不少中小規模的品牌、代理商陸續因撐不住而結束營業。
百貨龍頭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說,一例一休對小規模的廠商影響更大,已有不少品牌陸續退出市場。台灣百貨除了可提供休閒娛樂的大型店鋪影響較小外,二三線城市、傳統形態的百貨相對辛苦,其中又以服裝產業最為慘澹。
這幾年因快時尚、網購競爭,加上暖冬效應讓服飾根本賣不動,去年進口代理商像比其集團、滿心企業等品牌陸續撤櫃退出市場,童裝大廠儀大解散公司、老字號本土女裝優佳莉結束品牌。截至今年二月,還有包括紅葉女裝結束營業或國內代理商結束代理。如今又碰上成本增加,讓不少品牌宣布不玩了,第一步透過全台櫃點縮減瘦身,若再不敵市況,最後只能無奈退出收攤。
太平洋SOGO百貨總經理汪郭鼎松說,消費者口袋沒錢,導致整體百貨來客數、客單價雙雙往下掉,中小規模品牌、代理商面臨消費者減少、成本無法降低、一例一休人員增派支出等三方夾擊。百貨求生之道,要更能掌握數據分析精準行銷,還要開發新的消費習慣與節慶需求,刺激消費。
根據日媒報導,最近日本百貨因勞工短缺,決提早半小時至一小時打烊,也讓國內百貨服務業獲得靈感,目前國內百貨閉店前一個小時績效普遍不彰,若此舉能有效節省人力支出,甚至打算開始評估是否仿效日本做法。
社論-解析施政盲點 謹防「解盲」失敗後果
新政府從去年5月上台後,銳意推動改革。姑且不論各種名目的改革方案,是否會被質疑、檢驗假改革之名行清算、鬥爭之實;也先不探討這種有如鹽水蜂炮式的全面開炸模式,是否符合管理學上應別其輕重、循序漸進的運作模式;以及如此的火力全開,是否會因備多力分,最後導致求榮反辱的後果。
所謂數字會說話,單從新政府上台將近10個月的逐次民調來檢視,包括小英總統本人,以及林全內閣的施政滿意度,從剛上台時的高期待值,沒多久就快速下滑,並迅速出現不滿意度超過滿意度的「死亡交叉」現象,陷入迄今也都無法翻轉的困局。
面對這樣的困局,執政當局自然不可能坐視,於是踵隨而至的是,或者頻頻出現「髮夾彎」的亂象,或者是畫更大的餅來移轉焦點、另闢新戰場。然而執政當權者這種種力挽狂瀾的作為,卻往往帶來治絲益棼的反效果。總體以觀,新政府的種種改革方案與作法,即使不否認其正當性和必要性,但實施績效與輿情反應無疑才是最實在的檢驗指標。
面對低迷的施政滿意度,以及各方紛至沓來的負面評價,如果是來自不同政黨的聲音,執政當局也許可以視為只是政黨間惡鬥的餘緒,甚至認為不值一哂。然而日昨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工商協進會公開演講時,針對具高度爭議性的一例一休案,直言「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管太多」。
我們認為,一向心直口快的柯P,針對一例一休案做出這樣的評價,其實恰好點中新執政團隊的施政盲點。而如果英全政府對柯P這突如其來的一擊,把它解讀歸因於這是「台灣未來可能領導人」的政治語言,那我們認為執政當局可真是盲上加盲,亟待「解盲」。
談到為施政績效不彰「解盲」,其實柯P當天演講吐出的象牙還不只這一塊。他除了以一例一休案為例,批評癥結就在於政府管太多,同時也以外科醫師的專業背景,診斷出政府施政的諸多病癥。包括提醒人民繳稅給政府,「要的是服務,不是來管他」;
直指政治上錯了,就要認錯,要勇敢認賠殺出;檢討政府最大的問題就是分工卻不合作;以及分享參訪美國矽谷成功的案例,認為今天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放棄過去成功的模式,進而少了創新的動力。而矽谷的成功則是來自於不怕失敗的文化,因此柯P歸納台灣也應建立不怕失敗的文化,型塑一個勇於創新不怕失敗的環境,而政府則不需要管太多。
檢視柯市長這些觀點論調,諸如批評政府體系只分工卻不合作,以及管得太多服務卻不到位等,其實是存在已久的病灶。我們認為,甚至因為經歷多次的政黨輪替與頻繁的內閣人事異動,反而使跨機關的合作機制與默契難以成效;以及為了保住官位,寧可多管,卻不敢或無能放權,提供人民創新轉型的環境。
另外,再以柯市長自己所說的,政治上錯了就要認錯,要勇敢認賠殺出的論點來看,質疑者可能馬上想到,那柯市長面對大巨蛋案的爭議,又是否願意認錯?又是否做了那些認賠殺出的匡補作為?從而,甚至還可以歸納出柯P之言其實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應驗了「看人挑擔不吃力,及身應驗方知苦」。
我們認為,柯市長的發言容或有不盡周延之處,但如果導引到批評柯P嚴以責人,寬以待己,則不只是模糊焦點,且還會深化台灣自身的盲點。譬如再舉一個現實的例證,國內電信業者針對最近有關4G上網吃到飽的市場行銷作為,公平會煞有介事的接二連三「警告」電信業者,一再祭出「恐有違反聯合行為禁止行為之虞」的發言,讓電信業者不僅噤若寒蟬,更無所適從。這恰恰印證柯市長所言,公平會只會將「聯合行為」無限上綱,不只是管得太多,還會造成產業與政府雙輸的後果。
懲前毖後,我們衷心期盼政府在大力推動各項改革大業時,一定要拋開「我執」,也一定要認清施政方向的盲點,以及施政作為的諸多過與不及的病灶,提供一個有利於民間社會創新發展的環境。否則一意孤行、橫柴入灶,斷送的不只是台灣的生機,「解盲」失敗的後果更將成為朝野全民的「共業」了!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