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跨越台灣薪資停滯的三座大山 從昔日蔡主席十問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談起 終結薪資倒退 我的一例一休… 讓加班費拿得到
2017/02/26 11:10:09瀏覽268|回應0|推薦0

 

 

社論-跨越台灣薪資停滯的三座大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05000029-260202

近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趨緩,而薪資停滯的現象更讓社會各界憂心忡忡,不含獎金、紅利,近七成勞工平均月薪不到4萬元,尤其是過去幾年起薪太低的「22K現象」更為年輕人詬病。究竟台灣薪資為何停滯?

多數人認為台灣的代工體系,缺乏品牌、通路,且在東南亞、大陸製造業相繼崛起後,陷入低價競爭,致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流失,而僱主在低利潤的困境下,也不易為員工加薪,而形成薪資停滯的現象。

不過,除了代工模式這座難以跨越的大山之外,台灣薪資的停滯還有另外二座大山:專上教育的過度投資,以及服務業的法規束縛,以致規模破碎,缺乏國際競爭力。

專上教育的過度投資,在於台灣每年10-15萬名15-19歲高中職畢業生,本應投入製造業,擔任藍領的專業工人,但政府專上教育的擴充,加上父母的學歷至上思維,使上述10-15萬年輕人轉而唸大學、研究所。因此,每年少掉10-15萬藍領階級,即使企業願意以月薪4-5萬元也聘不到工人。
而上述10-15萬人繼續深造,到了24-29歲取得大學、碩博士學位後,每年多出10-15萬競爭白領、粉領階級工作,致服務業供過於求,薪水無力漲升。

第三座大山在於服務業規模的破碎,多數無力進行跨越國境行銷,藉海外市場的規模經濟來擴大營收、利潤,當然無力為員工加薪。一般言,台灣服務業高薪機會不多,除了公部門(公務員)、壟斷或寡占企業(台電、中油等)、特許(銀行、電信等)、證照(醫師、律師、會計師)、專業(資、通訊服務)及少數具跨境服務(服務海外觀光客的品牌企業、國際化連鎖加盟的零售、餐飲、飯店、航空公司等)之外,其餘服務產業薪水普遍不高。

這也意味著只有少數壟斷、寡占、具證照行業外,專業、跨境服務才有高薪機會。其他服務業在主管部會的規範、管制思考,以及缺乏產業化思維下,規模不易大型化,只能服務國內市場,無力吸引國內外投資,精進商業模式,也缺乏輸出、國際化能力,無法擴大經濟規模,致生產力低,缺乏透過高薪吸引人才的實力。

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台灣的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高度規範,致台灣每年雖有300-400億美元的經常帳順差,但國內資金外移,前往海外買基金、新的金融商品,致金融帳也出現大幅逆差,如能放寬管制,開發更多新金融商品或業務,留住國人資金,甚至吸引海外基金,發展台灣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又何愁沒有高薪的就業機會?

社會大眾只看到中國大陸P2P、電子商務的弊端,但大陸電商的顛覆零售、物流,甚至阿里巴巴因電商獲利而轉投資造就的產業創新、對中小企業競爭力提升(螞蟻金服),我們卻視而不見。

其次,衛福部因擔心圖利財團、排擠國人就醫權利,致長期照護、國際醫療缺乏產業化規則。長照重視在地化,但淪為地方勢力競逐、規模破碎,無力精進商業模式、吸引投資,也很難搭上國外盛行「醫養合一」的列車。國際醫療更在衛道人士反對下,將商機拱手讓予新加坡、泰國、韓國。

最後為了解決全民健保的財務窘境,只能附加保費、採行總量管制,將醫療服務塑造成「低成本行業」,醫事人員的薪資凍漲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者,教育部在課程、師資、學費上的重重管制,也使得教育無力產業化,坐失海外華文教育商機。另外,觀光局的觀光基金如能槓桿民間資源,投入景點建設,規劃定目劇場,創造觀光業的附加價值,才更有能力分散對大陸觀光客的依賴,並扶植嗷嗷待哺的觀光及文創業者。

至於如何跨越上述三座大山,提升民眾薪資?就代工思維的改變而言,政府的補助,租稅獎勵應釋出部分資源鼓勵業者在利基領域上,投入品牌、行銷,假以時日必能逐步改變產業結構,減少代工比率。在專上教育過度投資的調整上,教育部除鼓勵大專院校合併外,甄選有意願學校,以先行先試模式,鬆綁師資、就業、課程的限制,並和國外大學合作,引進外籍人士來台就學,推動台灣成為華文教育中心,或可視為改革的起步。

至於服務業規模太小,行政院應賦予各服務業主管部會一定比率的產業化績效指標(KPI),並改革公務員誘因機制使其勇於任事。同時,加強中高階公務員的輪調制度,提高跨部會協調、產業化思維,此外,以「先行先試」的「試點」地區,鼓勵部會進行創新,並引進投資。

在悶經濟、平庸經濟的沉重壓力下,如果政府依然停留在「舊思維」的桎梏下,只能追求漸進式的改變。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經濟勢必無法跨越上述三座大山,而台灣民眾要脫離低薪苦日子,恐怕還有得等。

(工商時報)

 

 

社論-從昔日蔡主席十問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談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6000047-260202

兩年多前,那時在野的民進黨召開公民經濟會議,黨主席也就是今天的總統蔡英文,致詞時批評馬政府無法回應人民深切的期待,她問馬政府:為什麼台灣經濟悶到不行、何以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為什麼工作愈來愈難找等十個問題,由於這些問題切中施政核心,外界遂以「蔡英文十問」稱之。

前天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我國近期就業與薪資變化,結果我們去年的實質薪資還是倒退十六年,青年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而昔日蔡主席成了今日蔡總統,我們不免也要效法一下蔡主席的十問:何以民進黨執政後的經濟比前更悶?何以實質薪資仍然倒退十六年?何以青年失業率較前更高?

我們就此提出以下三點分析:

第一、我們先來分析經濟悶不悶這件事,去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率1.5%,當年蔡主席十問馬政府的2014年,那年經濟成長還有4.02%,即使2013、2012年也在2%以上,若說那時經濟是悶的,那麼如今豈非更悶?若當時馬政府該被批判,如今蔡政府豈不更該深切反省?

去年總統選舉之所以會出現政黨輪替,就是國人期待蔡政府能解決台灣的困境,新政府執政即將一年了,以當年蔡主席十問馬政府的標準自省,能不戒慎恐懼嗎?

第二、再來看當年蔡主席十問所提及的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這件事,根據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的薪資調查報告,去年國人總薪資成長0.62%,是近三年最低,這個微小的增幅根本追不上物價漲幅,因此出現實質薪資負成長0.77%,蔡主席十問的2014年,國人實質薪資尚有2.36%的成長,兩相比較,今日尤苦於當年。

有人或許會說:「我們薪資有成長就好,何必去管什麼實質薪資。」此言差矣,以1981年為例,國人總薪資大幅成長20.7%,但這一年台灣面臨二次石油危機,通膨率高達16.3%,薪資雖領得多,但由於物價變貴,花掉的也多,

顯然,薪資成長兩成是虛胖,必須以物價平減後的實質薪資才能看出民眾購買力的變化,經物價平減後,1981年實質薪資增幅僅3.8%,這才是民眾的真實感受,實質薪資之重要於此可知。

我們以2011年的物價為基期,平減各年薪資可以得出歷年實質薪資的概況,去年實質總薪資46,422元,還不及2000年46,605元,這意思是如今國人薪資所能買到的東西還不如十六年前,這是台灣過去六十年所未曾有的情況,情況之嚴重,不言可喻。

第三、蔡主席當年十問當中也提到工作愈來愈難找,年輕人低薪的困境,而去年就職演說中提及「年輕人」更有九次之多,足見其重視程度,蔡總統在演說中表示:「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處境,年輕人沒有未來則國家必定沒有未來。」

然而,日前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去年20~24歲、25~29歲的青年失業率不降反升至12.62%、6.76%,換言之,政黨輪替後的青年就業並未改善。

我們提出以上三問,並非故意苛責新政府,只是要提醒蔡主席當年在野時的理想,十問背後的理想與經濟藍圖跑到哪了?內閣不能每遇困境就只會把「五加二產業」搬出來搪塞,我們不相信五加二產業是萬靈丹;

事實上,「五加二產業」至今到底創造多少就業、帶來多少投資、有多少產值、產業關聯效果多大,從未有常規統計發布過,如此模糊的產業概念,如此連統計都付之闕如的產業政策,我們還能寄望它解決經濟沉悶、工作難找、薪資倒退十六年的問題嗎?恐怕很難。

今年全球經濟雖有復甦的曙光但仍有許多風險,尤其隨著在川普強調「美國利益至上」的氣氛下,全球保護主義有捲土重來之勢,這一國際局勢的變化,對台灣影響甚深,台灣近半世紀之所以能崛起並躋身亞洲四小龍,皆得力於自由貿易,

一旦保護主義之風吹起,其對台灣的衝擊將是難以想像的。這恐怕不是「五加二產業」就能解決的,屆時實質薪資倒退二十年都有可能。

我們希望台灣在新政府帶領下,經濟更好,薪資能走出下滑的困境。誠如兩年前蔡主席十問馬政府,在未來三年裡,將有更多人也會拿這十個問題來問新政府,更會要求總統兌現就職演說的承諾。

須知,開大會喊口號是解決不了台灣當前問題的,務實檢討五加二產業政策,並隨時檢討修正才是上策,而檢討修正必須有常規統計才行,否則一切皆屬空談。

因此,當務之急是儘速建立五加二產業的常規統計,若連這點都辦不到,那麼所謂的檢討只是吹牛比賽、作文比賽,新政府的產業政策連成功的機會都不存在,三年後勢必又將再次政黨輪替,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盼蔡總統深思之。

(工商時報)

 

 

實質薪資倒退 全時工作月均領48755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305294?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2017-02-24 13:45聯合晚報 記者張為竣/台北報導

 

經濟/終結薪資倒退 破除三迷思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0946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2-27 02:1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公布薪資調查統計,2016年12月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僅1.53%;加上年終獎金、加班費後的總薪資年增率更只有0.62%,而且因薪資增幅趕不上物價漲幅,去年受僱者實質經常性薪資及實質總薪資分別下降0.05%及0.77%,倒退16年,不及2000年水準。

過去馬政府以拚經濟為施政首務,但執政八年,始終無法擺脫實質薪資倒退的窘況,也是造成民怨激升、輸掉政權的關鍵原因。現在民進黨執政第一年,薪資倒退問題絲毫未見紓緩,如果未來仍無法突破此一困境,極可能成為執政的致命傷。

薪資倒退現象由來已久,國內也有很充分的討論,但要根本解決此一問題,首須打破幾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是指薪資成長停滯是全球普遍現象,非台灣所獨有。但實情是,近年全球化發展確實造成很多國家薪資成長減緩,但台灣問題特別嚴重,尤其以四小龍作比較,過去10多年,台灣勞工薪資水準無論是以絕對值或成長率計算,都落居最末,因而和香港、新加坡、南韓薪資差距愈拉愈大,在部分行業甚至還被中國大陸超越。這也是台灣愈來愈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第二個迷思是將薪資低迷歸咎於企業不肯加薪。2015年國民黨面對大選壓力時,就提出加薪三法要為全民加薪,其所持理由是前一年經濟成長率達3.7%,稅收增加1,400億元,企業應有能力為勞工加薪。

但實情是,台灣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出口,尤其側重在資通訊產業為主力的代工出口模式,這些產業在國內多屬資本密集型態,因而造成GDP中折舊比重大幅升高,吃掉大半成長率,再加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愈來愈高,三角貿易收入大增美化GDP成長數字,但卻無助於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所

以,根本問題在於台灣長期沈溺於不利於勞工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近年出口競爭力節節衰退,這和企業是否加薪,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

第三個迷思是認為制度改變可視為「隱性加薪」,例如馬政府時江宜樺內閣及部分企業界人士就曾提出:2001年法定工時由每周48小時(周休一日)縮減為二周84小時(周休一日半),等同僱主為勞工「變相加薪」12.5%;

另自2005年7月起實施勞退新制,僱主實質提撥退休金從月薪2%增至6%,亦等同加薪4%。如果將這兩項「隱性加薪」考慮在內,實質薪資比過去已顯著提升。

但實情是,工時減少及保障勞工權益是全球趨勢,也是國家進步的象徵,只要配套完善,勞工制度改變不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力及薪資成長。2001年法定工時調整,其後幾年實質工資仍然上漲,就是例證。

自去年520蔡政府就任以來,就強調要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並積極推動5+2創新產業計畫,但問題在於,這些計畫和改變目前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關聯性不高,而且未來可以創造的就業及高薪機會也極為有限,看不出如何可以解決國內低薪問題。

還有,林全內閣對改革高級人才所得課稅過高問題著力甚深,日前楬櫫稅改方向,基本上也是對高所得者較有利,這和改變勞工薪資倒退導致貧富不均惡化的趨勢,似亦背道而馳。

再者,政府為落實勞工周休二日而實施「一例一休」,有不少執政黨官員認為是實踐民進黨價值,提升勞工權益及實質所得,但結果不僅勞資雙方皆怨聲載道,而且刺激物價上漲,反造成勞工實質所得縮水。和過去縮短工時政策比較,問題出在那裡?實值深思。

所以,執政當局應該徹底打破上述迷思,重新檢討施政優先目標和政策有效性,若不能終結薪資倒退問題,拚經濟只會距離人民愈來愈遠,甚至被民意所反噬,為政者豈可有絲毫的輕忽懈怠?

 

 

畫中有話/我的一例一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0812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2-26 02:21聯合報 文/杜建重

公園裡,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在椅上打坐,後方兩位年輕人則躺在草地上看書。

兩者狀似孤單,卻是悠閒自得,寧靜致遠。

政府實施一例一休,希望替勞工爭取更多休假,豈料美意未成真,物價上漲,勞工加班收入未增加…,都讓勞資雙方感受不平;開始議論,一例一休對大部分勞工而言,究是良方,還是毒藥?

勞工每天辛勤工作,或許肩上都背負著沉重家計,但自有一套作息和節奏,與環境共存;政府想透過政治手段,改變勞方與資方彼此共存的生態結構,只怕還沒享受到美食,就先嘗到了苦果。

攝影/杜建重
攝影/杜建重

 

聯合/讓加班費拿得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08236?from=udn-hotnews_ch2

2017-02-26 02:47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例一休造成勞方、資方及物價上漲「三輸」局面。 聯合報資料照片
一例一休造成勞方、資方及物價上漲「三輸」局面。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

一例一休鬧得沸沸揚揚,除了物價齊漲,運輸費率調升,各行各業服務時間都縮水,唯獨勞工領不到政府夸夸其言的高額加班費,可謂名副其實的「三輸」。如果物價已經回不去,林美珠最應思考的是:如何讓勞工拿得到加班費?

目前看,一例一休最大的敗筆,就是民進黨立委提案將加班費提高到二.六六倍的設計。正因這項標準太不合理,所以包括公民營企業乃至小攤商都寧可縮短營業時間,或者另外增補新的人力,也要避免讓既有員工加班,因為支付近三倍的加班費絕不划算。

說來諷刺,這個莫名其妙的白目設計,卻是執政黨引以自豪的「創新發明」,以為這是照顧勞工的萬靈丹。事實上,在舊制中,許多勞工原本靠著超時工作,每月還可領到上萬元的加班費以貼補家用;如今卻因為政府空口白話的高調,使得收入不增反減。正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最初提出這個主意的,是民進黨立委蔡培慧。她當然是一片好意,但這卻不是她的專業;她的專業在農業經濟和社運。如此「天才」的主意,卻立刻獲得一些網民起鬨叫好,民進黨立委更一撲而上視為救命仙丹。因此,便造就了這個坑陷基層苦勞的制度。

蔡政府為了執政顏面,或許不樂見新制一上路就修改;但若真的以勞工為念,就非改不可,不必把錯的事硬拗到底。畢竟,對勞工而言,加班費要「看得到、也吃得到」,才是真的。

 

社論-從昔日蔡主席十問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談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6000047-260202

兩年多前,那時在野的民進黨召開公民經濟會議,黨主席也就是今天的總統蔡英文,致詞時批評馬政府無法回應人民深切的期待,她問馬政府:為什麼台灣經濟悶到不行、何以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為什麼工作愈來愈難找等十個問題,由於這些問題切中施政核心,外界遂以「蔡英文十問」稱之。

前天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我國近期就業與薪資變化,結果我們去年的實質薪資還是倒退十六年,青年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而昔日蔡主席成了今日蔡總統,我們不免也要效法一下蔡主席的十問:何以民進黨執政後的經濟比前更悶?何以實質薪資仍然倒退十六年?何以青年失業率較前更高?

我們就此提出以下三點分析:

第一、我們先來分析經濟悶不悶這件事,去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率1.5%,當年蔡主席十問馬政府的2014年,那年經濟成長還有4.02%,即使2013、2012年也在2%以上,若說那時經濟是悶的,那麼如今豈非更悶?若當時馬政府該被批判,如今蔡政府豈不更該深切反省?

去年總統選舉之所以會出現政黨輪替,就是國人期待蔡政府能解決台灣的困境,新政府執政即將一年了,以當年蔡主席十問馬政府的標準自省,能不戒慎恐懼嗎?

第二、再來看當年蔡主席十問所提及的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這件事,根據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的薪資調查報告,去年國人總薪資成長0.62%,是近三年最低,這個微小的增幅根本追不上物價漲幅,因此出現實質薪資負成長0.77%,蔡主席十問的2014年,國人實質薪資尚有2.36%的成長,兩相比較,今日尤苦於當年。

有人或許會說:「我們薪資有成長就好,何必去管什麼實質薪資。」此言差矣,以1981年為例,國人總薪資大幅成長20.7%,但這一年台灣面臨二次石油危機,通膨率高達16.3%,薪資雖領得多,但由於物價變貴,花掉的也多,

顯然,薪資成長兩成是虛胖,必須以物價平減後的實質薪資才能看出民眾購買力的變化,經物價平減後,1981年實質薪資增幅僅3.8%,這才是民眾的真實感受,實質薪資之重要於此可知。

我們以2011年的物價為基期,平減各年薪資可以得出歷年實質薪資的概況,去年實質總薪資46,422元,

還不及2000年46,605元,這意思是如今國人薪資所能買到的東西還不如十六年前,這是台灣過去六十年所未曾有的情況,情況之嚴重,不言可喻。

第三、蔡主席當年十問當中也提到工作愈來愈難找,年輕人低薪的困境,而去年就職演說中提及「年輕人」更有九次之多,足見其重視程度,蔡總統在演說中表示:「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處境,年輕人沒有未來則國家必定沒有未來。」

然而,日前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去年20~24歲、25~29歲的青年失業率不降反升至12.62%、6.76%,換言之,政黨輪替後的青年就業並未改善。

我們提出以上三問,並非故意苛責新政府,只是要提醒蔡主席當年在野時的理想,十問背後的理想與經濟藍圖跑到哪了?內閣不能每遇困境就只會把「五加二產業」搬出來搪塞,我們不相信五加二產業是萬靈丹;

事實上,「五加二產業」至今到底創造多少就業、帶來多少投資、有多少產值、產業關聯效果多大,從未有常規統計發布過,如此模糊的產業概念,如此連統計都付之闕如的產業政策,我們還能寄望它解決經濟沉悶、工作難找、薪資倒退十六年的問題嗎?恐怕很難。

今年全球經濟雖有復甦的曙光但仍有許多風險,尤其隨著在川普強調「美國利益至上」的氣氛下,全球保護主義有捲土重來之勢,這一國際局勢的變化,對台灣影響甚深,台灣近半世紀之所以能崛起並躋身亞洲四小龍,皆得力於自由貿易,

一旦保護主義之風吹起,其對台灣的衝擊將是難以想像的。這恐怕不是「五加二產業」就能解決的,屆時實質薪資倒退二十年都有可能。

我們希望台灣在新政府帶領下,經濟更好,薪資能走出下滑的困境。誠如兩年前蔡主席十問馬政府,在未來三年裡,將有更多人也會拿這十個問題來問新政府,更會要求總統兌現就職演說的承諾。

須知,開大會喊口號是解決不了台灣當前問題的,務實檢討五加二產業政策,並隨時檢討修正才是上策,而檢討修正必須有常規統計才行,否則一切皆屬空談。

因此,當務之急是儘速建立五加二產業的常規統計,若連這點都辦不到,那麼所謂的檢討只是吹牛比賽、作文比賽,新政府的產業政策連成功的機會都不存在,三年後勢必又將再次政黨輪替,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盼蔡總統深思之。

(工商時報)

 

 

實質薪資倒退 全時工作月均領48755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305294?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2017-02-24 13:45聯合晚報 記者張為竣/台北報導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32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