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學霸的風雲榜 總統,還記得您對教育的許諾?同領域系列造假 共同作者有重責 楊泮池不應是民粹霸凌犧牲品
2017/03/06 12:03:27瀏覽331|回應0|推薦0

 

方祖涵/沒有學霸的風雲榜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38067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4-03 01:06聯合報 方祖涵

踏進這間北維吉尼亞州的高中,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牆上的校友風雲榜。學校有五十多年歷史,牆上一幅幅刻著名人事蹟的展示牌也看得出歲月痕跡。這些人與這些事,是全校兩千多名師生,每天走進校門的第一印象。

北維州學區名校甚多,像這所學校曾在新聞週刊全美高中排名裡,高居前一百名。歷史名校的風雲榜,想像起來,應該是才人輩出吧?

牆上大約有五十個展示牌,上面有校友的名字、照片、年分與事蹟,像是「吉姆.麥克納馬拉,一九八三年畢業。

足球校隊戰績九勝一敗/分區聯盟籃球得分與籃板王/舊金山巨人職棒隊第五輪選秀。」

「麥克.華勒斯,一九六九年畢業,校史最多勝投投手(廿八勝),高中防禦率○.九七,一九六九年費城人隊選秀,大聯盟出賽一百一十七場,十一勝三敗。」

其他還有傑伊.富蘭克林,一九七一年畢業,教士隊選秀;迪克.朵絲特,棒足雙棲明星,一九六六年畢業,三年職棒經歷。

在風雲榜上的人物,上述幾位是比較有成績的,不過其實攤開來看好像也沒什麼太厲害的地方:除了十一勝的華勒斯以外,全能的麥克納馬拉在大聯盟只待不到一年,八十一個打數兩成出頭的打擊率;富蘭克林十八天的教士隊生涯,留下零勝一敗的紀錄;朵絲特的三年「職棒經歷」只是小聯盟,最高只升到高階一A。儘管如此,後來的發展,不能抹煞他們在高中留下的紀錄;風雲榜上的事蹟是個人的精彩回憶,也是學校光榮歷史。

更耐人尋味的部分,是一所名校的風雲榜上,居然沒有大學入學測驗滿分的學生、沒有知名的政客,而盡是過去的運動員,還有幾位音樂家。

事實上,這所學校另外幾個醒目的展示區,可以看到歷年校隊留下的獎杯,還有田徑跟游泳的校史紀錄,像男生百米賽跑是九一年的十一秒零四,女生撐桿跳是一四年的十呎等等。

這不是單一學校的景象,如果去維基百科搜尋美國高中資料,在制式欄位「傑出校友」部分,看到的多半都是運動員、音樂家,或是演員。女兒念的另一所高中在維基百科有廿二位傑出校友,只有一位是歐巴馬內閣閣員,其他都是在傳統亞洲教育裡不值一提的運動員或演藝人士,包括打過七次NBA明星賽的葛蘭特.希爾。

雖然台灣已經逐漸向五育均衡的目標邁進,要打破士農工商的傳統順序還有一段長路;太早開始的體育、音樂專門班及專科學校的存在,也影響學生多元化發展的機會。美國教育太過崇拜運動明星的文化自然有其他負面的影響,不過,倘若台灣真正想要發展體育,甚或是智育以外的任何知識與技能,一切還是得從學校開始做起,讓音樂、藝術、運動與學業處在平等的地位。

不然,也只能在每次奧運、亞運、世界盃、經典賽之後,重播同樣的檢討橋段了。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李家同:沒補習 有幾人能應付會考?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4501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6 04:40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聯合報資料照片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聯合報資料照片
分享

快考會考了,我幫一些國三應屆畢業生複習,將歷屆會考題目一一地和他們一起做。說實話,有很多題目實在是夠難的,為什麼我說難?第一、有些題目長達四行之多,而且敘述相當複雜,我看了實在是很害怕,因為必須仔細地看題目,然後還要想是怎麼回事。第二、就數學而言,有些題目也是不容易的。很多題目敘述不僅太長,而且需要許多生活經驗,這對偏鄉的孩子來說相當吃虧。

有好幾題我花了卅分鐘才做出來,事後開車回家時,才想出方法來做那個題目,可是學生在考試時哪有這麼多時間思考?必須看到題目立刻就知道如何著手,我真慶幸不必考現在的會考。

我看了所有國中部訂數學教科書和習作,得了一個結論,如果一個學生只會做這些教科書和習作裡面的題目,會考時最多只能答對六題左右,因此他一定拿C。所謂C,教育部的解釋是待加強,意思是不及格,難怪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數學拿C的。

教育界一直搞不清楚為什麼坊間補習班越來越多,因為如果不上補習班,那就要請一位家教,只有少數的聰明學生可以完全自習學會應付會考的題目。以數學來講,會考數學題有廿幾題,考試時間八十分鐘,每一題要在四分鐘內解決

如果上補習班,會教很多這種題目,一個學生不很聰明,不會自習,但是做了很多這類題目,也就看到題目立刻知道該如何著手。所以都會區的學生考得好,也不是說這些學生對數學有多聰明,而是因為補習班的幫助。

可是很多偏鄉地區根本沒有補習班,家長也沒有錢送小孩補習,更無法請家教。這些孩子只好靠做書本和習作上的習題,雖然已經很用功了,但是會考仍使他們非常沮喪。

我又去看了一次民國四十三年考高中的題目,那些題目短得多,而且是純數學題目,題目意思一目了然。當然也有一些難題,可是至少不會讓學生看不懂題意。我要強調,數學題目一長,學生絕對害怕。我自己就有這個問題,看到那些長的題目,心情就會很不好。國中的孩子要能應付這種題目,不上補習班是有問題的。

我希望教育部正視這個問題,我真的要替偏鄉的孩子叫屈,教育部如果真的關心偏鄉教育,就不妨去看看那些偏鄉國中百分之多少的學生會考數學拿C,然後再到台北市大安區的國中看多少學生拿A。當然更應該做的是,看看拿A的學生有沒有上補習班、請家教或者有家長可以教。如果會考永遠都是這樣下去,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會受到永久性的心靈創傷?

也不妨做一個實驗,全國禁止補習班和家教,然後看看全國學生中有多少人可以應付會考,當然這是做不到的事。

 

 

 

 

聯合筆記/冷熱之間 失溫的台灣高教

2017-03-07 03:06聯合報 許俊偉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25219?from=udn-relatednews_ch2

教育界近期有兩大爭議話題,包括大學考招新制和大學對陸生簽了「承諾書」,都在校園引起極大波瀾與討論。教育部處理態度「一冷一熱」,但該冷的不冷,當熱的不熱,凸顯國內失溫的高教作為。

大學招聯會常委會二月底決議考招新制草案,新型學測改採從國、英、數、社會、自然五科中,自由採計最多四科,申請入學除了上述「五選四」成績,還有「學生學習歷程」及「校系自辦甄試」的「綜合學習表現」。

考招時程則維持高三寒假考新型學測,五月再辦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讓高三課程完整學習;七月考加深加廣的「分科測驗」,八月分發入學。

早在招聯會去年底公布初步草案時,就引發高度論戰,不只大學端、高中端看法如同兩條無法交集的平行線,大學間、高中間彼此對考招新制的期待也分歧,甚至還引發兩百多位高中校長、主任及大學教授連署「大學,請讓我們好好教孩子」,反對招聯會方案。

這回常委會草案出爐後,又引發一群高中老師發起「招聯會,請以台灣教育為重!」連署,呼籲教育部與各大學退回招聯會考草案。

攸關國內未來重要教育和升學方向的大學考招新制一路吵鬧、爭議數個月,但教育部一路「冷處理」,對外不外乎是高中學習完整、適性多元選修、大學選才多元等原則性說法。

清查大學對陸生簽下的承諾書倒是「熱勁十足」,教育部動作明快地要求全國各大學今午前須回傳,不僅引發大專校院五大協進會發出共同聲明澄清非「一中承諾書」,甚至有校長直指教育部先認定「不合法」再清查,已造成寒蟬效應。

還惹來有大學教授發起串連,由學生組成的「大學法改革陣線」也發動連署,呼籲各校正視「承諾書」衝擊學術自由的嚴重性。

儘管大學考招草案後續提報招聯會大會討論後,要再報教育部,但考招選才攸關高教未來發展,也關係下一代是否能有更健全的高中學習、多元適性發展,比陸生來台短期交流或研習該不該觸及一中,絕對更具優先性與重要性。

但教育部在考招新制上不想做壞人、誰也不得罪,放著大學端、高中端一路論戰,不僅看不到教育當局對引領考招新制的具體細部藍圖,也未見與其深度對話;面對兩岸敏感議題則「政治正確」地主動火速清查大學。

一冷一熱間,大學冷暖自知。但失溫的台灣高教,還能期待誰來引領教育新方向?

 

 

葉丙成/總統,還記得您對教育的許諾?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32285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3-06 03:08聯合報 葉丙成

隨著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演進,牛津大學一項研究指出,現有工作中有四十九%的工作會在廿年內消失。加上石油等天然資源耗竭、氣候變遷等問題,未來世界將充滿劇變。因此OECD許多國家都積極進行教改,連極端升學導向的日本也不例外。

各國都希望培養出更多知道自己要什麼、且具運用知識能力的年輕人,以面對劇變的未來。

台灣也積極改變,政府籌辦多年的一○七教育改革,明年即將上路。改革的核心「一○七課綱」很進步,較諸OECD其他國家也不遑多讓。

高中必修科朝非考科規畫,增加選修課程,希望讓孩子能探索出興趣、方向,決定方向後在高三作加深加廣學習。知道自己要什麼,進了大學才會有動力,這對台灣很重要,因為任何一個無動力年輕人,對少子化的台灣都是極大損失。

在此同時,很多有理想的高中老師也在改變,他們不希望只為升大學存在。許多學校為一○七動起來,開始設計新課程並進行前導試驗,證明對學生有很好的成效。這波前所未見的教師自主改變力量,非常驚人,也因此這次改革是台灣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

新政府上台前,許多老師擔憂一○七改革是否延續。二○一五年末,總統您曾對教育政策宣示:對學生而言,教育應該是一段快樂學習的過程,應讓學生透過學習去探索自己的志趣和潛能。

您也提到教育必須跟得上時代,貼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價值;以往的教育模式,偏重考試、記憶和標準答案,這些舊觀念不應該繼續框架新一代的學習方式和內容。總統的願景與一○七課綱「適性揚才」相符,因此基層老師們安心了,您上任後大家繼續全力為孩子們拚!

教育改革配套一定要完整,其中最重要的配套,就是教育部的大學考招改革。如果「考招改革」與「課程改革」無一致性,教改將成為大災難。令人憂心的是,由於大學端對一○七課綱教學時數等細節不了解,無視全台二五二名高中校長、主任的連署,招聯會日前訂出與一○七課綱扞格的考招方案:高中十學科,科科都考;高三下便啟動推甄申請,嚴重破壞高中三年完整學習。

總統,您所許諾的教育願景:「應讓學生透過學習去探索自己的志趣和潛能」、「偏重考試、記憶和標準答案,不應該繼續拿來框架新一代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在與之扞格的招聯會方案下,完全不可能實現。

大學考招不配合課程改革,如此拼裝式的教改上路,全台學子將會因此升學考試壓力更重;台灣跟OECD其他國家相比,孩子運用知識的能力跟素養將更不如人,嚴重傷害台灣未來競爭力。

教育制度不該是民調數字計算,也不該是各方角力政治妥協的結果。當一○七課程改革已投入如此多人力物力、準備多年即將上路,大學考招卻沒做好與一○七課綱配合的變革;如果政府不負責任的作拼裝式教改,受害的將是未來數百萬孩子。

總統,您曾許諾台灣家長與孩子們的教育願景,此刻是否仍在心中呢? (作者為台大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請別再說:他們不是辦教育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28525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2-15 00:34聯合報 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在上周,史無前例全台二五二位高中校長、教務主任連署,針對大學端(招聯會)所草擬的考招新方案對高中教育的傷害,提出沉痛呼籲。二五二位高中校長、主任聯名提出一個真正能維護學生完整學習的理想方案。高中端所提的方案,是在觀察現行二階段大學考招在過去十餘載對高中教育所造成的傷害後,凝聚而成的共識版本。

根據隔日民調,這樣的呼籲得到全台超過六成民意的支持。然而報載,元智大學吳志揚校長在受訪時表示:

「連署的高中端根本不是在『辦教育』,只是害怕學生考上了會讓上課秩序混亂,沒有辦法『管秩序』。」

看到吳校長如此的發言,我內心感到十分難過且內疚。我可以理解吳校長為何如此發言,因為四年前的我,對高中教育也是同樣地陌生。當時身處大學的我,認為高中就是讓學生升上大學就好。考上大學後,高中任務已了,學生何必再留學校?

直到這四年我在全台走透透跟中小學老師演講、分享,跟各地基層老師頻繁交流。我才發現四年前的我,對高中教育的看法,是多麼的大學本位主義!我看到許多高中老師、主任基於對教育的熱忱,已不甘於高中淪為「以升大學為目的」的類補習班機構。老師們想給學生真正的教育、教會學生真正有用的東西!

這樣的想望,在過去似乎是癡想,不可能實現。但在教育部決定推動一○七課程改革後,這樣的想望開始有了實現的契機。教育部所制定的高中新課綱,將在高一著重基礎,高二著重探索;進而在學生找到興趣方向後,在高三加深加廣。一○七課程著重的是素養、是孩子運用知識的能力,而非考試。這是OECD各國教育都在努力改革的方向,連極端升學導向的日本也都在努力改革。這樣的課綱設計,讓有理想的高中老師相信,台灣的教育是有可能脫胎換骨的!於是,這幾年全台許多老師開始集結起來,每個周末利用自己假日南北奔波,努力幫助各校老師設計出符合一○七課綱精神的各種探究式課程。

但這樣的努力,需要新的一○七大學考招方案配合,才能成功。如果大學端還是不了解課綱精神,繼續把高中視為「以升大學為目的」的機構,那大學端主導規劃的考招方案,將嚴重傷害對一○七高中教育脫胎換骨的契機。台灣的高中也將繼續沉淪於僵化的升學導向,葬送台灣年輕人的未來競爭力。這樣的後果是如此的令人擔憂,全台高中校長、主任也因此才會集體聯名沉痛呼籲。

四年前的我,對高中是如此地陌生而無視。四年後的我,看到高中老師們想改變台灣教育的理想與投入的心力,充滿感佩。衷心期盼大學端的夥伴們,能對一○七的新課程規劃有更多認識,幫助高中端的夥伴們;大家一起攜手改變台灣的教育。讓更多高中生在升大學前找到自己方向,而非成為許多大學課堂裡的無動力行屍走肉!

以後,可否別再對這群為台灣教育全心全力奉獻的老師們說:「你們不是在辦教育!」

大學端、高中端,我們一起努力!

作者為台大電機系教授)

 

劉源俊》新課綱 美固美,急不得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15005598-262105

現行的大學入學方式既複雜,也嚴重影響正常高中教學,又利富害貧,著實應當改!但最近各方人士為「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爭論不已,莫衷一是。

民國81年5月教育部成立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專案」經3年研討,提出《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秉持「漸進、包容、兼顧」的原則,設計「學科能力測驗」及「改良式聯招」與「推薦甄選」兩主要入學管道,廣受各界支持。惜該方案因有違某些在位者的執意,致遭擱置甚至扭曲;後來入學方式更愈改愈亂。

當年的方法是先列出良好大學入學方式的評判規準,然後據以設計方案。一開始是提出14項規準,經調查發現最為重視的是:「能引導高中正常教學」、「公平公正及公開」、「能正確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就」、「能顧及學生的特殊才能和性向」、「能鼓勵學生向學的動機」這5項。此外,「各大學擁有招生自主權」也被納入重要考量。其他規準還包括:入學方式要明白易懂、省時省力省錢、避免性別及城鄉文化背景的歧視等。

時經20多年,高教環境、高中課程與人們心理已有很大的變化。當年「僧多粥少」,現在則是「粥多僧少」;當年高中課程缺乏彈性,「107課綱」則賦予許多彈性;當年普遍對「申請制」有疑慮,現在則在教育當局硬推下,經申請入學的名額已大幅增加。現在來設計新方案,想來「規準」應有所改變。然而,新的規準是哪些?其優先順序如何?研究者應先排列出來以利抉擇。

良好的大學入學方案,在考慮「學生適性適所、大學公正選才」之外,當注意「十不」──不複雜、不影響高中正常教學、不讓大學窮於應付、不勞民傷財、不利富害貧、不一試定終身、不引誘造假、不降低學生程度、不讓普通學子陪「菁英」受煎熬、不間接鼓勵高中生出國留學,這樣才會有利於我們的教育。

其中必須特別注意「不誘假」。現今入學方式到處都是假──以選擇題為主的測驗測出的能力是假,不良設計性向測驗所量出的性向是假,測驗後依「落點分析」所填的志願序當然也是假。就怕將來許多人過度美化的「學習歷程檔案」在全面推行後也全都是假。是否將來學生一進高中就要面臨處處造假的人生?

觀察目前各方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各有缺點。例如,若全面推行學習歷程檔案,會鼓勵造假;若將考試、申請時程密集放在6月,必會加重學生焦慮,也勢將影響大學正常作業時序。

110年的「招考案」據知是為配合高中「107課綱」推行,需在今年上半年定案。但據了解,目前「107課綱」的進度嚴重落後,不可能如期推行;既如此,何必要急於定案?

過去20多年,種種教育改革都失敗收場或收不了場,究其原因都是「想得美,推得急」!欲速則不達,還望各方多集思廣益。

(作者為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同領域系列造假 共同作者有重責

2017-03-07 03:06聯合報 阮麗蓉/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2527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張俊彥院士六日於民意論壇評論台大論文造假案,提出四點看法,筆者針對這四點回應。

第一、張院士將台大造假案與日本小保方晴子幹細胞造假事件並論,筆者認為有失偏頗。小保方的論文是偶發事件,台大郭明良教授一案,是橫跨十幾年的系列論文造假案。小保方的實驗需要被重複,才知是否造假。郭明良的眾多論文,幾乎都是同一篇論文中,相同圖片重複使用代表不同蛋白質。不需要被重複實驗,即可被判定造假。

第二、張院士結論共同作者不應以不實的臆測加以牽連,並再強調是「獨立事件」。筆者認為,這一點亦不適用於台大案。如第一點所述,台大一案,幾位核心共同作者包括台大校長,掛名多篇造假論文多年。台大案共同作者,不應視為獨立事件。更值得關注的是,台大案並非跨領域研究,不是物理跨生物,或神經研究跨癌症研究,而是同領域之癌症研究。共同作者的責任,不應以跨領域角度評估。

第三、張院士提到:國人常有「見不得人家好」的習慣,希望不要這樣。筆者認為,目前無任何證據,說明這一點與台大造假案的社會評論相關。

第四、張院士說明「台大事件的審查委會都是台大以外的,大家大可釋疑。」筆者認為,台大或現於教育部及科技部的調查委員會,都應公布調查委員依何原則迴避利益衝突。或為取得公信,更可考慮公布調查委員名單,供大眾審視。社會大眾無法僅憑張院士的「保證」而釋疑。

以上幾點,希望能更釐清事件真相,並希望主事者更嚴肅積極處理這一件重創台灣高等教育及國際聲譽的系列論文造假案。

 

 

論文一再造假 台灣如何「真創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22794?from=udn-hotnews_ch2

2017-03-06 03:22聯合報 張俊彥/中研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新竹市)

台灣要「真創新」有很多問題:

第一、「誠信」。第二、升等和獎勵有問題:很多的「假創新」就通過了,「真創新」很少。

我想從台大論文捏造事件有關共同作者的爭論講起;而我想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的STAP「萬能幹細胞事件」為例,闡述如下:

第一、晴子已經被調查清楚後撤消其在「自然」(Nature)的論文,而「理研」已將她撤職並被早稻田大學撤消其博士學位。

第二、主要查明其共同作者有無參與作假、包括第二名作者若山照彥以及哈佛大學教授C.A.Vacanti等。結果都清楚了。晴子聰明、美麗、又好個性,所以大師都願意指導她。她有很多很好的論文著作。學術是「獨立自主的」,但有老師樂意指導她。都是「獨立事件」。日本人曾希望她成為日本的第一位女諾貝爾獎呢。

結論是:共同作者不應以不實的臆測加以牽連。再強調:是「獨立事件」!

第三、國人常有「見不得人家好」的習慣。希望不要這樣啦。

第四、台大事件的審查委會都是台大以外的,大家大可釋疑。

否則我擔心台灣的學術界會因此因為喪失「公正」、「獨立性」、「合作機制」而走下坡!當然「獨立創新」的也是有的。

第五、不以「營利」或「權位」為目的,公平的「價值」自然來臨。

國家的「創新力」來自「誠信」和「創新的教育」,也就是「主動學習」(Self taught/active learning),這是「科學的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 二○一四年四月份期刊如此說的。作者是史坦福大學的諾貝爾獎教授Carl Wieman。

學術的「價值」可以「創新力」和「影響力」來評估,而產業的「價值」也可以「價值」來評估的:如漢微科因創新而以一千億賣掉。我以「主動學習」產生「真創新」,所以推動幾個千億以上「價值」的企業。

反而「技轉」千萬如果沒有創造了「價值」是沒有用的!台灣的半導體和醫療產業可以創造世界頂尖地位(「浩鼎」的案子也可以以上觀點視之,將另文報告),是因為早期建立了「堅強的基礎」和後期的「創造價值」並且「提升價值」的(Value Leverage vs. Cost plus)產業模式!都來自「創新力」,而「主動學習」的創新教育不是過去的「教改」才達成的!

如果我們的「創新教育」成功了,台灣的創新力和國力將比以色列強三倍!因為台灣的人口是以色列的三倍呢!

 

論文掛名分享 造假不用扛?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0816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2-26 01:54聯合報 林玫玲/中華醫事科大助理教授(台南市)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涉及違反學術倫理案,掛名論文共同作者的校長楊泮池,並未被懲處。...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涉及違反學術倫理案,掛名論文共同作者的校長楊泮池,並未被懲處。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大論文造假案,教評會終於做出決議,以違反學術倫理,解聘兩位教授,遭處分的皆是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但卻以「無法認定須負論文錯誤之直接相關責任」,未處分共同作者,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楊泮池校長。

學術界共同掛名合撰期刊,行之有年。有的是因為人情壓力,有的是為了教學評鑑,有的則是為了職位升等與申請研究計畫。

技職體系與普通大學體系的教師,都要定期接受教學評鑑。研究項目中,有一欄評鑑題目為「學術期刊論文」,通常第一作者至第四作者皆可加分,只是加分比例不同。

以上述例子來說,假設獲國內具審查制度學術期刊論文刊登,一篇可得十五分,其中只有一篇是自己寫的,但卻因四個人的合作,而得到至少卅二分。

此案讓我們看到學術界的醜陋與人性黑暗,如果這是有福同享的觀念;那麼當醜聞爆發,是否也要承擔,才不枉身為肩負教化重任的高知識分子。

 

台大:楊泮池無理由辭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6000303-260118

台大校教評會對違反學術倫理事件做出最大規模懲處,決議解聘擔任論文通訊作者的教授郭明良、張正琪,校長楊泮池則全身而退,特別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楊掛名多篇論文共同作者「合宜」,且造假論文中有問題的圖片和數據都出自郭明良實驗室,楊並未違反學術倫理,結論是「找不到楊需為此辭去校長一職的理由」。

台大昨公布長達19頁學術倫理案調查英文報告,以違反學術倫理為由解聘台大教授郭明良、張正琪,至於遭撤稿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台大則可能追回博士學位,而擔任論文共同作者的楊泮池則無懲處。

台大特別委員會認為,楊在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中,除提供細胞株完成實驗之外,也提供許多臨床上的建議和研究方法,因此有足夠的論文貢獻度,並非只是不當掛名,認定楊掛名共同作者「合宜」。

再者,特別委員會表示,造假論文中錯誤的圖片和實驗數據皆出於郭明良實驗室,因此認定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的責任較大,楊在爭議論文中無相關責任。

最後,特別委員會參照國內外案例,釐清楊是否利用院長或校長職務做不當資源分配、重新任命郭明良為生科院長是否涉及利害關係等,最終委員會以6比0通過「找不到楊需辭職的理由」為結論。

楊泮池昨未針對此結果回應。校內人士透露,這段時間楊飽受攻擊、消瘦不少,現在可說是還他清白。

郭明良則發出親筆簽名聲明稿喊冤:「絕無涉及造假行為或掩蓋他人造假行為」,他會持續提供證據,協助校方釐清真相,比起倉促懲處,這是更負責任的作法。

(中國時報)

 

楊泮池說的下台理由...還是讓中研院士很失望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350026?from=udn_ch1012cate6873_pulldownmenu

2017-03-18 11:48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台大論文案一事持續延燒,台大校長楊泮池今天上午在校務會議上宣布6月任期滿後不續任。對此,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對於楊泮池的決定表示敬意。陳培哲表示,楊校長終於做到把台大的聲譽放在個人之前,挽救台大往下沉淪的漩渦,符合學術界和社會的期待,是明智之舉。

然而,仍有一些學者無法接受,認為楊泮池不夠有誠意。中研院研究員阮麗蓉表示,楊校長不續任的理由是為台大和諧,並不是承認為行政與科學疏失負起責任。「這是什麼下台理由?造假科學證據擺在全世界科學家面前,楊校長仍不認錯,很令人失望!」

另外,發起學界「匡正學術倫理風氣」連署的五位起草人則表示,感謝楊校長決定6月不續任,但建議楊校長即日起請假,離開行政職務,以利後續調查工作,「台灣學術界不能再虛耗3個月。」

 

 

楊泮池不續任 陳芳明:非請辭是遁逃 為學界留恥辱

https://udn.com/news/story/10943/2349989?from=udn_ch2cate6638sub10943_pulldownmenu

2017-03-18 11:34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針對楊泮池稍早發出的不續任聲明,作家陳芳明表示,這不是請辭是遁逃。為台灣學界留下...
針對楊泮池稍早發出的不續任聲明,作家陳芳明表示,這不是請辭是遁逃。為台灣學界留下無可抹滅的恥辱。圖擷自陳芳明臉書
分享

台大校長楊泮池上午在校務會議上宣布6月任期滿後不續任,據了解,後續還要走程序,須經6月的校務會議代表投票同意。

對此,作家陳芳明在臉書上表示,「這不是請辭,而是遁逃。為台灣學界留下無可抹滅的恥辱。」任期屆滿就下台,不能叫請辭。對於論文造假案,完全不置一詞,才是嚴重的問題。

陳芳明指出,身為台大校長未能對論文造假案有一個說法,這是非常失職的事。在團隊中,所有的成員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否則個別研究就好,為什麼必須掛那麼多名字?難道只是為了領錢而已嗎?研究獲得成果時,不就是每個人的共同成果嗎?出現瑕疵時,不就是共同瑕疵嗎?

陳芳明表示,為什麼事情發生後,校長就立即切割,宣稱「我的部分沒有問題」。一篇論文發表,是整個團隊的問題。每年從國家申請數十億的經費,校長也領取龐大金額,難道沒有共同責任嗎?「小蝦米被犧牲了,大鯨魚無事揚長而去」,徹底違背了學術倫理,也傷害了台灣的國際聲譽。

陳芳明指出,楊泮池是他所見過最沒有擔當的校長,犧牲一位女性教授之後,就宣稱請辭。「這不是請辭,而是遁逃。為台灣學界留下無可抹滅的恥辱。」

 

中時社論》楊泮池不應是民粹霸凌犧牲品

楊泮池說明不續任台大校長
台大校長楊泮池(右)18日上午在校務會議宣布今年6月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校長職位。圖為楊泮池接受媒體訪問說明。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106年3月18日

台大校長楊泮池突然宣布6月任滿將請辭下一屆校長,儘管去年5月28日校務會議已經通過續任案,但他仍懇切請求,別再讓他續任。據報導,楊泮池發言時數度哽咽落淚,最後並向全體校務代表一鞠躬。喧嚷數月的所謂論文造假風波,主戰場應該可以落幕了。歷經這場風波,所有人都是輸家,包括楊泮池、台大及整個台灣社會!

續任案早已通過,論文造假案倫理調查已經結束,也還給了他清白,但楊泮池仍選擇辭職。顯然他是在保護自己的尊嚴,是不捨台大再受傷害,是為維護學術界和諧,所以主動求去。他選擇不再戀棧,是不願見到外界不顧事實的隨意指控,把好惡等同於是非,對台大及學術圈造成傷害。楊校長的不平之鳴,點出台灣當前的危機:沒人認真對待事實真相,只以民粹式道德的無限上綱,摧毀專業權威!

楊泮池究竟有沒有違反學術倫理,是一個單純的事實認定問題。學界本就有一套專業標準作業程序,用來處理這類爭議。

例如被列為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一旦出現學術倫理爭議時該擔負怎樣的責任,怎樣處理才真正符合應有的比例原則,學界早就有嚴格的採認標準與考核程序,容不得不明就裡的網路酸民與媒體名嘴們信口開河、妄加置喙,但很遺憾,這一切都還是發生了!

從事件爆發第一刻,楊泮池就陷入漫無邊際的網路圍剿與媒體審判,這中間「事實的認定」是最被忽略的一環,從網路到媒體,聳動甚至噬血式的指控凌駕一切,還有人操作成運動,讓「楊泮池下台」標語遍布網路與街頭,媒體名嘴每天加工渲染,加上學界職業運動者串連起哄,楊泮池的形象就被妖魔化了,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其實也不必再談什麼是非了!

楊泮池幾乎一開始就被定有罪,就被指責違反學術倫理,在網路與媒體上大發議論的人,大部分不清楚、不關心事實真相,不閱讀論文、不了解論文審查流程與規範、更不問學術倫理規範,就直接發動攻擊,媒體名嘴沒在學界待過一天,也以內行自居,妄加評論,好像只有他們才懂什麼叫做「學術倫理」,動不動就嚷嚷叫人「下台」,硬把學術事件炮製成政治事件!

試想,培養一個大學校長多困難?楊泮池從學術專業領域出發,一路奮發向上,終於擔任學術行政主管,最終被選為台大校長,要耗費多少歲月?台大是台灣最高學府,肩負作育英才及學術研究重責大任,楊校長宣布不續任,代表台大至少將面臨14個月「去領導」的空窗期,將造成台大及國家多少難以估計的損失?

但此刻台灣,只要膽夠大、臉皮夠厚,成為媒體名嘴並不困難;只要文字刻薄、血腥,成為網路酸民更容易,但要成就一位學有專精的學者,可是要花數十年功夫!想想楊泮池個人要做多少努力,才能打造成一個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一點一滴累積成果,才能被國際學界肯定,一步步建立聲望,也才有具備成為校長的條件。

如今在網路與媒體的集體霸凌,這一切都歸了零,楊泮池就算未身敗名裂,留在網路的莫名指控,還會如影隨形伴著他,跟著賠進去的還有台大的形象與聲望!

這就是台灣社會的集體氛圍,負面能量四處流竄,人們不再尊重事實,卻擅用網路與媒體平台,濫用民粹式指控凌駕專業,藉此摧毀所有代表正向理念的事物,

更可怕的是,指控者揮舞著捍衛學術倫理的大旗,一副世上只有他代表真理的嘴臉,卻毀掉一個學者的清譽,毀掉一所大學的聲望,並擴大社會相互毀滅的負面能量,摧毀正向能量。

以民粹傳播手段搞鬥爭,正在社會各個角落不斷複製,馬前總統揭發關說卻被認定洩密;多所大學被指控簽署「一中承諾書」等,網路與媒體氾濫著情緒性指控與汙名化操作,卻少見理性的討論,更不見追尋真相的努力。

培養一位大學校長多麼困難,摧毀一位大學校長多麼容易,我們為楊校長抱屈、為台灣社會憂心!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458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