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多!這30校都同名 恐成為轉型正義犧牲品
017-03-03 22:53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新政府執政後,「轉型正義」當道,「阿扁聯誼會」日前要求政府不只要全面拆除蔣中正銅像,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物或學校,也應更名,除了首當其衝的中正紀念堂,連學校也遭殃。
一般民眾可能不曉得,全國各級學校同名最多的,就是「中正」,多達近30校,若全部改名,不只幾十萬名校友跳腳,付出成本更不計其數;且說不定有人從小學到大學都讀「中正」,一旦全改名,恐變成轉型正義的犧牲品。教育部因此也說,是否更名尊重各校決定。
教育部曾統計全國最多同名的學校,在兩千多所國小當中,以中正國小最多,共18校同名,且以民進黨執政縣市最多,其中高雄市、台中市還各有兩所中正國小;其次是各16所的中山國小和成功國小,接著是15所的大同國小、14所的信義國小和新興國小。
國中部分,「中正」還是奪冠,拿下雙料冠軍,全國共7所中正國中,包括北市、新北、基隆市、新竹縣、屏東、澎湖及連江縣,也都各有中正國小;其次是中山國中6所、三民國中和忠孝國中各5所。
至於高中,北、高兩市都各有一所中正高中,高雄市另有一所中正高工;大學則有中正大學和中正理工學院(已併入國防大學)。
台灣同名學校實在很多,教育部在民國100年時,還推動「建國百年百年好合—見證百組同名學校締結姐妹校活動」,把各地中正、中山國中小送做堆成為姐妹校。
位於嘉義民雄的中正大學,面對綠營團體要求改校名,發表聲明表示,校方堅守政治中立、學術自由的立場,對於各方意見,予以尊重。
中正大學副校長柳金章接受媒體採訪時更表示,中正大學位於嘉義縣,當初成立時不一定跟蔣中正有直接關係,如要改名,「難道要改為阿里山大學」?學校改名茲事體大,一旦改名,校友的認同將受衝擊,且畢業證書、學校財產登記等,都要重新處理,是個大工程,「不是說改就能改」。
國內取名中正的各級學校共30所。製表/張錦弘
中時快評》有操弄就無真相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28003005-262103
化部宣布中正紀念堂在228閉館一天,從尊重紀念活動與避免社會對立的角度看,這項權宜之計是可理解與接受的,但大家也清楚這絕非長期之道。無論是社會大眾或國家發展,都無法再容忍228這個歷史悲劇繼續成為撕裂社會、阻礙國家進步的政治魔障。
各種平反228的行動迄今已近20年,其間歷經藍綠輪替執政,社會大眾對228相關議題並不陌生,但可悲的是,至今仍陷溺於族群鬥爭的漩渦,甚至是拆毀蔣中正銅像、中正紀念堂等表象的爭鬥,說穿了,這都是政治利益的操弄!
而這與真正紀念228的悲天憫人、和解共生的精神更可說是已完全背離。說到底,全都是因為歷史的真相不能被完整、公平地呈現,以致意識型態的幽靈才能如此肆虐。以蔣中正的功過來說,將他與發動二戰侵略戰爭的德國納粹相提並論,已是錯謬歷史,必為世界有識史家所譏;
再者,若不承認蔣中正領導抗日勝利與反共防衛台灣,豈有今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現實?而對蔣的功過並陳,褒貶毀譽之間,理應格局與史實並重,豈能引喻失義、甚至斷章取義!
回頭檢視228,在扁時代所做出的「真相」調查報告,猶有未逮且不為藍綠雙方完全接受,那麼建構真正完整公平的大歷史真相,應值得新時代朝野與社會共同努力。不只是釐清228加害者的責任歸屬,228事件在社會結構與事件爆發時的不同因果、過程,乃至當時社會輿情、台共角色、本省暴民攻擊外省民眾、援救外省民眾等情況,都應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地忠實呈現。
「真相、真相,多少善與惡假汝之名以行之!」228當然也必然要還諸歷史真相,不容再斷裂扭曲其中只符合政治訴求的假真相,繼續荼毒一代代人的心智。
旺報短評》自自冉冉去蔣化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27003436-262103
蔡政府以「轉型正義」為名,對中正紀念堂「去蔣化」,但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顯示,5成5民眾「不贊成」蔡政府把與蔣中正有關展示、商品移除;更有高達5成7民眾,認為此舉造成社會對立,認同對轉型正義有幫助的僅2成1。
民調數據說明,台灣社會對於政客刻意操弄意識形態、激化社會對立,已有了更成熟理性面對的能力。蔡政府還想玩當年扁政府那套,恐怕註定將以失敗收場。
歷史殷鑑不遠,當年扁政府執政拿不出成績,就開始走偏鋒,大搞政治意識形態之爭,操弄兩岸關係讓台海險局頻生,連華府都出言批判台灣當局。小英難道要步上阿扁的後塵?
蔡政府執政已有9個月,卻已處處顯現當初扁政府執政挫敗的跡象。內政推動不力,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引發民怨;兩岸冷對抗無解,去中國化、文化台獨大行其道;國際參與處處受阻,節節敗退。國家大事多如牛毛,但蔡政府卻只熱衷於拚政治、拚意識形態。
像是成立黨產會追殺國民黨產,清算鬥爭政敵;綠委提案撤掉國父遺像,進一步去中國化。228事件70周年前夕,蔡政府又拋出「去蔣化」政策。拚政治風風火火,在台灣內鬥內行。綠色執政,鬥爭保證。
只知道搞內鬥的結果,就是連綠營支持者也看不下去。據這次中時民調,即便泛綠支持者,認為去蔣化有助轉型正義者也未過半,比例僅45.9%。而在中立選民部分,認為有助轉型者更只有17.3%。
先把經濟搞起來吧,蔡政府刻不容緩應掃除的是妨害經濟發展的障礙,提升人民福祉,營造幸福和諧社會,何必汲汲營營去搞會撕裂社會、煽動仇恨的「去蔣化」呢!讓時間自自冉冉「去蔣化」吧,何必急急如令。
獨派倡中正大學更名 羅智強:改成「水扁大學」
https://udn.com/news/story/10863/231303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01 10:50聯合報 記者周志豪╱即時報導
民進黨政府再發動去蔣化,也點燃獨派團體遍地烽火跟進,「中正」大學首當其衝,被阿扁聯誼會要求更名。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今天表示,既然如此,那就乾脆把中正大學改名成「水扁大學」好了,專教洗錢、賣官、收賄學。
羅智強還揶揄提醒,總統蔡英文一定下令教育部,把這所「水扁大學」變成「特色重點大學」,給予每年500億的補助。
至於課程,羅智強說,那就三門必修課:海角藏七億之洗錢學、101好好賣之賣官學、龍潭真好賺之收賄學,以及三門必選課:見鏡手抖學、一邊一國學、我就是當選嘸哩嘜咹咋學。羅建議,修完六門就可以畢業,領「阿扁學士」,「課程貴精不貴多」。
羅智強還開玩笑詢問阿扁聯誼會,「我這麼挺阿扁」,可以申請入會嗎?
被要求改名 中正大學:難道要改成阿里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01000297-260106
昨天是228紀念日,但有學校蔣中正銅像被破壞,更有團體要求以「中正」為名的學校必須改名。教育部次長蔡清華表示,學校內要不要有蔣中正銅像,或是「中正」的校名要不要改,由各校自行決定,教育部不會強迫。
輔大校園內的蔣中正銅像昨天被學生破壞,而獨派團體「阿扁聯誼會」更要求政府全面拆除所有蔣中正銅像,並更改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物或機構,包括中正大學、中正紀念堂等。
蔡清華說,以「中正」為名的學校,是不是要將名字改掉,學校可以透過校內民主程序去討論,教育部不會一定要他們怎麼做;至於校園內的蔣公銅像,也由學校自行決定去留。
對於被點名要求改校名,中正大學發表聲明表示,校方堅守政治中立、學術自由的立場,對於各方意見,予以尊重。未來無論更名與否,校方皆不忘228事件於歷史的重要性。
中正大學副校長柳金章表示,多年前學校曾討論要不要將「中正」的校名改掉,但後來不了了之,最近校內沒有人再提起這件事。他說,中正大學位於嘉義縣,當初成立時不一定跟蔣中正有直接關係,如果要改名,「難道要改為阿里山大學」?
柳金章指出,學校改名茲事體大,中正大學已成立28年,校友遍布各行各業,一旦改名,校友的認同將受衝擊,而且畢業證書、學校財產登記等,都要重新處理,這是一個大工程,「不是說改就能改」;除非校內或校友有人提案主張修改校名,才會啟動討論程序,否則現在「中正大學」的名字應該會持續下去。
(中國時報)
鄒族精英出手搭救 外省籍官員免受波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8000289-260114
曾任阿里山鄉長的鄒族菁英高一生,於二二八事件中,保護外省籍台南縣長袁國欽,免於遭難,高一生的兒子高英傑回憶口述,袁國欽率部屬沿關仔嶺、大埔的路線,潛行到他達邦村老家給巴那,留住大約1周後才下山。
高英傑說,從親友、長輩的口述及文獻資料,還有他年幼時目睹的記憶,因福州籍的袁國欽,曾在日本九州大學受教育,且曾當上教育官員,與受日據時期台南師範畢業的父親,在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時初識,2人因能用日語交流,工作背景、經歷相似,一見如故,以後也互有往來。
高英傑說,二二八事件爆發時,風聲鶴唳,袁國欽因省籍身分,恐受波及,率部屬約30人,於3月3日從新營出發,沿關仔嶺、南寮、大埔上山,在石峽內劉火家裡,暫住2天後,繼續上山,時任吳鳳鄉長(現阿里山鄉)的父親高一生,勸一行人全部繳械,再將他們帶至老家達邦村給巴那隱密起來,山區有年輕人放哨,守備任何風吹草動。
高英傑說,袁國欽一行人在山上避風頭,至少一星期,等到緊張的情勢稍緩,將軍械交還他們,讓他們沿山美、里佳、觸口下山,抵達嘉義,再返回新營,全員安全下山。
(中國時報)
二二八與族群互助-女兒嫁外省人 林江邁融合族群
編按:二二八是一個星火燎原的血腥殺戮,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也是一個難以抹滅的烙印,但,族群對立的戰場,流露出的族群互助,情景更令人讚嘆與感動。
二二八事件70周年的今天,林江邁這位典型台灣傳統女性,仍時時被人們提及,但她在事件中角色、以及後續的人生,卻又因為台灣歷史轉折、與政治遞變,而更趨複雜與模糊。真相是,林江邁早就放下二二八,從她將小女兒林明珠嫁給陳誠的外省籍侍衛,即可確知,她雖是引爆點,也是族群融合的黏著劑。
看中女婿正直人品
前文化總會祕書長、也是2006年《尋找二二八沉默母親─林江邁》紀錄片的製作人楊渡表示,林江邁小女兒林明珠時年10歲,是事件發生的親歷者,由林明珠日後與外省籍陳誠隨扈曾德順,自由戀愛最後結婚,林江邁甚至主動促成。
根據楊渡的訪查,1947年林江邁最小的兒子林文山12歲,最小的女兒林明珠才10歲。由於當時重男輕女,林明珠並未上學,而是跟著媽媽在台北的街頭討生活,才目睹了二二八事件的現場。
楊渡說,後來曾有人訪問了林江邁的大兒子林匏螺,他為了保護妹妹林明珠,刻意說當時是自己在現場,以免人們知道她後來嫁給了外省人。
據訪查得知,林明珠和外省籍丈夫曾德順的感情,屬於自由戀愛。二二八事件後,林明珠漸漸長大了,林江邁依舊在日新國小的圍牆邊,做小生意,討生活。日新國小的對面是特警隊宿舍,曾德順是一個山西來的小夥子,當時,他正擔任陳誠的隨扈。
曾德順有時候會下樓去對面的圍牆邊上,向林江邁買香菸,日久就認識了,林江邁老婦人的身影,引起他的同情,便下樓去幫她扛香菸架子。後來,在林江邁的促成下,他漸漸和林明珠熟識,起意要結婚。而林江邁觀察這個外省警官正直善良,值得讓林明珠託付終生,於是向家裡提出來。
當時,家族有許多人抱持反對態度,像林明珠的大哥林匏螺就非常反對。但林江邁的公公林枝,作為龜山地主的族長,在打聽過曾德順的背景後,竟然說:陳誠這個人還不錯,人品正直,陳誠用人的原則一定很嚴格,他身邊的人,也會是正派的人,所以,林明珠可以嫁給曾德順。
親身彌平族群裂痕
由此可見,族群問題往往帶來的是壓迫、和困擾;被認為是一場族群衝突的二二八事件,當事人的掌上明珠,竟親身彌平了族群的裂痕,只是,這對某些政客來說,是不受歡迎的,「他們選擇忽略,避而不見」,楊渡這麼說。
(中國時報)
超越省籍 曾重郎、辛志平結成生死之交
2017年02月28日 01:13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8000290-260114
二二八事件激起難以弭平的省籍情結,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也曾發生過本省和外省人間互助的溫馨故事,新竹中學首屆校友曾重郎、以及竹中傳奇校長辛志平,二人彼此守護的故事,更傳為歷史佳話。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本省籍的曾重郎,擔任台灣學生聯盟新竹支部總負責人,在一次學生聯盟大會上,曾重郎與各校代表,大力抨擊官員腐敗無能、以及對國民黨的失望,台下掌聲如雷,剛被派任到新竹中學的外省籍校長辛志平,當時也是座上賓,很能體恤學生的情緒。
曾重郎回顧,辛志平走上發言台,安慰學生說:「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偉大祖國,需要用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建設。」短短一番話,給了曾重郎很大的震撼和啟發。
同年3月1日,青年學生參加清算貪官汙吏的行動,掃蕩官員住宅區,他和幾名竹中學生,來到辛志平校長宿舍,看到他臉色蒼白,夫人和7歲兒子躲在天棚,學生們擔心大陸籍身分的辛校長安危,決定安排他一家三口,住進學生宿舍,由學生保護。
3月8日時局大變,國民黨展開大舉鎮壓,辛志平明白曾重郎身分敏感,主動安排他到其宿舍躲藏,鎮壓後,曾重郎仍遭通緝,辛志平便協助他扮成商販,在竹中復課當天,搭火車離開新竹,待政局穩定,才又安排他回校就讀。
不料,國民黨駐新竹的憲兵隊,發現曾重郎蹤跡,將曾傳訊扣押,辛志平獲悉後,立即出面,憲兵隊才將人釋放。
曾重郎與辛志平,不僅相差17歲,當年更有本省、外省之別,儘管後來曾重郎遠赴大陸定居,但與辛志平之間,卻仍保有生死之交的共同回憶,並將這段經歷,寫成文章,在海內外發表,引起各界回響。
(中國時報)
記者之眼》我媽是228家屬 嫁外省老兵
|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鋅銅】
|
2009.03.02 02:44 am
|
|
前天是228。我到雲林縣虎尾採訪民進黨辦的228紀念音樂會。先和黨部的鴻文、春常、根尉聊幾句,走到擺放洋桔梗桌前。「阿雪,記得替我留下一朵。」
「李記者,留一把給你也可以。」阿雪笑說。他們知道我也是228受難家屬。
在過去,少數人聽到我是228受難家屬,覺得很不可思議。「哪有可能?228家屬怎麼可能會嫁給外省人?嘜給我騙!」
228那年,我媽家住高雄市。那天,隔壁小朋友跑來。「阿順死了啦!阿順死在那邊橋下了啦!」說話的小朋友滿臉是泥,哭著跳著。
二舅李順德的屍體,被三舅李水德和幾個人在夜裡偷拖了回來。「他只是騎車去賣醬油,犯了什麼錯?」阿嬤跪在地上嚎叫,爬不起來。
228過了8年,我媽要嫁給從大陸跟部隊來台的我老爸。阿嬤全家人,只有大舅反對。直到我3歲(民國51年),大舅偷偷躲在我家附近,拉我到樹下。「你媽媽是不是寶鳳?」我點頭。大舅在我口袋裡塞了200元,叫我拿回家。媽媽追出門,大舅已經離去。大舅的恨解了 ,離228事件已過了15年。
當初拖二舅屍體出來的三舅,對國民黨一直不諒解。他一度很討厭大陸人,但,先是他妹妹(我媽)嫁給了大陸來台老兵;如今他外孫女,又嫁到上海。他也看開了。
前天是228,依往例,我為我受難的舅舅獻上一朵花。在這些年裡,我採訪過許多場的228活動,看了很多,也聽了很多。心裡百感交集。我覺得,悲傷可以留在心中,但不一定要硬擠出眼淚。從228至今,一甲子都過了,儘管過去有仇恨,但時間是用來化解仇恨,而不是累積仇恨。
當一炷香化作一縷輕煙,只要抬頭望望,深呼吸一口,永遠都是藍天。
【2009/03/02 聯合報】
雄中自衛隊 保護外省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8000293-260114
「聽說這裡會保護外省人,拜託保護我的兒子」,時任雄中自衛隊副隊長陳仁悲,回憶起70年前的二二八事件,那位母親驚恐的表情,仍歷歷在目,雖然一生都被白色恐怖陰影籠罩,但他不後悔組織自衛隊,保護無辜民眾的決定。
當時,婦人帶著年約30歲的兒子,到雄中求援,手上提著一大袋鈔票,要送給自衛隊作為酬金,但陳仁悲拒絕了,交給同學燒掉,人則安排到教室裡,接受保護。未追問發生什麼事情?為何有那麼多錢?
這不是陳仁悲搭救的第一個外省人,他說,二二八事件當天,正在舊市府前的光復戲院看電影,同學跑到戲院告知,2人匆忙趕回雄中的途中,就遇到一名外省人遭到攻擊,當下出面阻止。
回校後,基於保護學校及社區,雄中、雄工、雄商、雄女學生,自發成立的自衛隊,在動盪不安的時局裡,成了無辜民眾的避難所。
「雖然很氣外省人,但學校也有外省老師,人很好,自衛隊覺得,社會上,好人壞人都有,打人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到雄中請求保護的外省人、本省人,自衛隊都來者不拒;甚至由雄工學生開車,雄中學生押車,把許多公家機關的外省人,載到學校保護。
自衛隊解散後,政府未追究責任,但陳仁悲與隊長李榮河、同學林芳仁等人,都遭情治單位暗中監控,他四處搬遷、工作,不敢讓妻小知道這段過往,直到解嚴後,才敢說。
難以抹滅的記憶,使得陳仁悲刻意與外省人保持距離,也以此告誡兒女。
但上帝似乎要考驗陳仁悲的信仰,女兒竟然要嫁給在教會認識的外省人教友,面對這個晴天霹靂,夫妻起初堅決反對,後來拗不過,於是藉故路過親家翁家門,2人四目交會,雖不知彼此是誰,卻都禮貌性地微笑致意,令陳仁悲覺得「這家人不錯」而同意了。
記者問,後來當了牧師的外省女婿,好不好?陳仁悲笑說,很好,很孝順,台語、國語交雜著說,溝通也無礙。
(中國時報)
受難者林才壽 用補償金蓋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8000295-260114
91歲林才壽(見圖,吳敏菁攝)是二二八受難者、也是受難者家屬,曾被誤判3次死刑,他沒忘記同樣被關在牢房中的外省人,協助他、告訴他如何申請複審的過程,他獲得開釋後,因而堅守在當時的外省人重鎮─溪湖大德里,擔任總幹事,一生疼惜貧戶,並用二二八補償金,為二二八冤魂蓋廟。
林才壽是溪湖公學校高等科畢業,17歲到日本東京陸軍少年飛行學校,戰後,20歲回台灣在學校擔任老師,二二八事件,基於保護家鄉熱忱,他與一些熱血青年,組織溪湖青年自衛隊,支援台中,向空軍商借武器,被判3次死刑,逃亡期間,弟弟被誤認是他,遭屈打發瘋,也成了他一生難以抹滅的痛。
特別有同情心的林才壽,還不斷夢到二二八的冤魂,歷史悲劇鑿出難以痊癒的心靈傷口,但重情的他,也沒忘記,逃亡後自首,員林分局問口供的外省人,好心提醒他,「不論到哪裡,不能提起謝雪紅」,因而,幸運地,和第一個死神擦身而過。
林才壽被移送牢房,等候法院判決,牢房裡也關了一群受過高等教育外省人,法律知識豐富,利用晚上睡覺時間,傳授他如何申請複審,最後推事也認為,他年輕、經驗少,一味想為國家、社會做事,不知借用武器觸法、沒有叛亂企圖,改以妨害風化開釋。
被關進牢房期間,林才壽幫忙當「雜什」,有個忘了名字的監委,後來復職,透過彰化縣長找他,要報答他在「牢房」的特別照顧,還熱心要安排工作。
彰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曾替林才壽進行口述歷史紀錄,對於林才壽化怨為愛的情操相當感動,林才壽持續奉獻社會,並且婉拒高升,一直在外省人多的溪湖糖廠附近,擔任里幹事,募集樂捐設立專戶助貧苦,在祖厝地,蓋起「台灣二二八英靈之廟」,讓二二八冤魂不再漂泊。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