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核食肖想橫柴入灶 核食進口換交流協會改名 值得嗎 無厘頭狀態的政府 政績愈宣傳 人民愈無感
2017/01/06 10:43:56瀏覽148|回應0|推薦0

 

 

資深媒體人:卓亞雄》日核食肖想橫柴入灶

核食公聽會 場內衝突 場外火爆
核食公聽會上,民眾衝向主席台丟擲標語、資料,甚至跳上桌杯葛議事進行,現場情況混亂。(黃世麒攝)

引進日本核食公聽會衝突不斷,行政院長林全拍板延後1月的2場,改以網路先與民眾溝通;改弦易轍的操作,不無時間換取政策闖關空間的意味,真能奏效嗎?之前11場公聽會幾乎都以脫序收場,原因出在資訊不透明、先有結論後開公聽會,蔡政府以國人健康「乞憐」日本讓國人氣不過等,若不修正這些源頭,只想摸頭民眾,恐怕不易奏效。

政府提供日核食資訊一直是單向、不充分、不透明,民眾因而理性反對讓日核食進關。公聽會現場的資料發放作業不當,已有官員道歉;網路呈現的政府說帖,至少有衛福部、食藥署100多題Q&A;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也動員相關部會製作了高達122頁的說明,不能說是沒做事。

這些網路資訊雖量大,但問題不少。首先,進去閱覽的技術門檻不易突破,得先知道有這兩個資訊提供,接著熟悉網路使用,還得掌握日輻射食品的幾個關鍵字,才可能拐彎抹角、尋它千百度地登堂入網;對年長者、家庭主婦等與新知及新工具有段距離的族群,等於剝奪他們參與的權利。

這些資訊雖然充分,但不脫「先有立場、後找資料鋪陳」的缺點。例如,過度強調美國食衛署(FDA)針對日本核食品安全與否的99-33號警示法律文件。雖注意到這份文件自福島核災後已做了24次修正,但未提12月27日才做的最新增補,也未說依日本政府決定來做修改,並不都是解除某品項列管,顯然更新速度有時間差。

另個關鍵,台、美飲食文化背景差異甚大。美國民眾不哈日,對日本食品消費很有限,只有東方店賣日本食品,因此FDA只以「警示(alert)」定位這份法律文件;台灣民眾哈日破表,是日本食品第2大出口市場,由日本青森蘋果出口90﹪都銷到台灣可見一斑。因此,FDA的寬鬆警示,並不適合台灣哈日的食品消費行為。

必須繃緊神經的是,福島輻射危害是現在進行式。上個月加拿大溫哥華海域鮭魚確認遭福島輻射海水汙染,之前上溯美國哥倫比亞河母川產卵的鮭魚也檢出福島核種,

原因有跡可尋,福島海域親潮、黑潮匯流後成為北太平洋洋流,一路沿北緯40度往東直抵美加邊界,且福島核汙水近6年偷排入海沒停過,源源輸送輻射物質到太平洋東岸,鮭魚怎可能逃得過輻射汙染。

國發會、食藥署的網路資訊除了該做以上修正外,也得調整現在單向的資訊提供方式。以前述FDA的99-33法律文件為例,美國公民可依《資訊自由法(FOIA)》要求美國食衛署提供;不止是公開資訊,只要基於公眾利益,都可提出申請相關文件;1967年制訂的FOIA,

美國民眾早已嫻熟怎麼去主張這項權利。相較我國,雖然有《政府資訊公開法》,更有老大哥《國家機密保護法》,資訊公開得非常有限;加上只有10年餘運作經驗,民眾對此的權利意識也才起步。

蔡政府要引進日本核食務必要誠意溝通,若仍是橫柴姿態,恐入不了灶。

 

 

 

星期透視/交流協會正名之外交戰略布局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203447

2017-01-01 04:29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自一九七二年斷交以來,日本政府負責處理對台事務的機構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我政府對日機構為「亞東關係協會」。這是為避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印象,各國與我的互設機構在名稱上的特殊歷史現象。

九○年代起,各國開始採取更為彈性的對台政策,例如早期我在美國華盛頓的機構稱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CCNAA),美國人有時還誤會為大學籃球聯盟名稱,到一九九四年,美方終同意更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於是各國跟進,英國更是從「英國貿易促進會」,改為「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到去年再更名為「英國在台辦事處」。

針對台日機構正名,從馬政府時期就開始推動,二○○九年日本同意我在札幌增設辦事處,我方即提出希望互設機構名稱能夠更有辨識度,但是日本對台政策是由外務省主導,特別是中國課,中央官僚作風與思維是謹慎為上,考量日中台微妙三角關係,有時象徵意義遠重於實質內涵,於是代之以推動廿八個雙邊協定與備忘錄來強化台日關係。

安倍政府再次上台後,日本外交政策轉而更為積極與現實主義取向,這與首相官邸逐漸主導對外政策制定有關。例如在二○一三年簽訂的「台日漁業協議」,日方應該是要避免日中釣魚台爭議複雜化,在安倍堅持下簽訂。即使如此,交流協會正名仍被視為太過敏感。

現在,日本政府同意將加交流協會上「台灣」兩字,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雖是遲來的象徵性正名,但也是兩國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代表台日關係更進一步,我們當然表示歡迎,並期待後續實質關係推展。

然而,此時間點實在非常微妙特殊。川普剛與蔡英文通電話,並表示一中政策可以是美中談判籌碼。北京才派遣軍機兩次繞台飛行,聖多美與我斷交轉而與北京建交。還有,安倍前往珍珠港,與歐巴馬共演一場外交秀,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回國後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一直擔心激怒北京而不願正名,日本此時的更名,不得不讓人有政治聯想與猜測。

首先應該是投桃報李和移轉策略。蔡英文政府對於日本政府可謂是全心全意,外交戰略上,日本是蔡政府「遠離中國、連結美日」的重要關鍵,甚至是台北到華盛頓的捷徑。雖然在核食議題上遭遇阻力,不得不暫緩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解禁,但是東京感受到蔡政府的親日努力,於是同意更名增溫關係。

此外,交流協會在上月廿八日宣布名稱將增加台灣二字,隔日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時間上似有微妙關連。二○一三年十二月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後,引起中、韓譴責、我國的強烈關切與美國的失望,這次宣布更名的時間點,或許也有考慮到移轉與沖淡台灣媒體注意的用心。

其次,此時更名可能是表達配合川普對中政策的變化。川普多次表示他就任之後的美中關係會有重大變化,貿易衝突與安全議題會是主軸,一中政策可以作為談判籌碼;安倍從過去支持歐巴馬的重返亞洲,參加TPP與修訂安保法,到目前充分認同川普內閣成員對中國壯大的警惕思緒。於是選在川普就任前,宣布交流協會正名,絕不是外務省官僚能夠決定之事,而是安倍政府的策略性宣示,北京應該十分明瞭其意涵。

二○一六年是驚變的年份,二○一七年將會是巨變的開始。美中關係、世界經濟、東亞安全與兩岸關係,都可能面臨結構性改變的衝擊。大國已開始布局,面對美日相繼以台灣為試餌,北京將可能對台採取強硬措施,在淺嘗糖衣之後變成苦藥,這是我們所不樂見之事。

 

 

邦交斷不了的民間友誼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203449

2017-01-01 04:29聯合報 吳瑞北/台大電機系教授、資策會前執行長(台北市)

蔡總統即將出訪中南美洲,中途會有驚喜還是驚嚇,無從逆料,倒是台灣可要想好送什麼伴手禮。

日前,聖多美普林西比宣布與台灣斷交;幾天前,資策會才在聖國風光開幕第六座數位機會中心,這個始自前執行長、現任經濟部長李世光推動的工作,遺憾畫下休止符。

聖國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台灣防瘧團成功將其瘧疾盛行率從五十%降為一%,成效受WHO肯定;醫療團長期義診,農技團提升玉米、甘薯、大豆、芋頭等雜糧作物產量。資策會協助建置數位機會中心,縮短數位落差。

二○一二年起筆者任職資策會,在外交部委託下與聖國知識創新中心(INIC)合作,更與台灣民間廠商協力建置完成政府專用網路,提升政府辦公效率,紓緩政府財政赤字。由於聖國供電不穩,資策會此套G-Net系統量身訂做引進多種供電解決方案,使通訊中斷問題大獲改善。

斷交後,有聖國國民質問:為什麼要和台灣斷交?外交雖現實,但是人民友誼不會因斷交就沒了,台灣不需口出惡言,聖國人使用G-Net電話及數位機會中心時,以資通訊鼎力相助的台灣,應也會烙印在其人民心中。

台灣過去採行提升友邦人民生活品質之實質援助,可深化與當地人民交流與友誼,而成功模式複製其他邦交國,更可協助我國廠商輸出其整體解決方案。

與日、韓、中國大陸相比,台灣無力也不宜砸錢作金援外交,我國不僅在硬體製造上全球知名,外國對台灣資通訊能力融入政府治理、交通、警政、教育、能源等各領域應用,印象深刻;資策會過去透過非官方之國際合作,加深與當地之情誼,替我國廠商帶來可觀商機。

所以,不論是否還是邦交國,台灣應持續輸出這些軟性生活體驗協助邦交國,也輸出到國際市場。砸下台灣資通訊軟實力,花的錢有限,但接觸到當地基層民眾,收效會長久。

 

 

 

穿衣的學問 外交人員也得補學分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203450

2017-01-01 04:30聯合報 白依/社會趨勢觀察者(高雄市)

光復高中納粹變裝秀爭議,已成街談巷議話題,變裝即依改變服裝,服裝包括衣服髮型及裝飾,可是有學問的。

一、生活功能

服裝必配合生活功能。十多年前,一隸屬聯合國的機構,招考研究少數民族人員,題目是:「為何少數民族『披髮左衽』?藏族婦女為何衣袖超過手指部分又長又寬?」如果你答人家文化落後,不但這次考不上,還恐怕永不錄用,因為對少數民族有歧視偏見者是不准入這行的。參考答案,是少數民族騎馬生活於廣大草原,為防陽光紫外線,就頭髮往前一甩,打到獵物就放入衣袍胸襟內,所以披髮左衽;而藏族生活於嚴寒高地,婦女烹煮食物時,以手下長寬袖套住鍋子,手在袖內保暖中操作,都為發揮生活功能而設計的。

二、控制目的

軍隊、學校、公司有一定制服,便於管理及展現團隊精神。一個民族征服其他民族後,往往強制其易服變裝以便控制。滿清滅明後,即要求漢人剃髮,後來日本學滿清,甲午戰勝後,在朝鮮搞甲午改革,其中就有「斷髮令」。

滿清拿下台灣,台灣人要求「官降民不降」既曾剃髮易服,民仍著明裝,滿清不准,又請求「男降女不降」又不准,最後請求「活降死不降」即死後入殮仍著明朝服飾,滿清眼不見為淨,此一習俗直至國民黨來台仍可見。

三、順服表態

征服者強迫被征服者剃髮易服是控制目的,弱者對強者自動剃髮易服,則是順服、屈服,甚至降服之表態,期盼強者能從寬對待。

施琅攻台,澎湖大捷後,鄭克塽奉表歸降,就是剃髮易服到北京。康熙大悅,盡行赦免從前抗違之罪,免三年賦稅差役,並將鄭成功、鄭經父子靈柩歸葬南安,當然,鄭克塽得留下就近監視啦!

日本併吞琉球後,實施「日本化」日本和服成為主要服飾。這些年來,由於希望美軍基地遷移,凝聚琉球人的團結,雖然九成人還是希望隸屬日本,但希望能恢復固有文化 ,穿著琉球式服飾的知識分子,出席傳統文化活動者愈來愈多,心態耐人尋味。

國際間的民間交流,穿著地主國服飾是友好,但身為代表國家的元首及外交官則需慎重,尤其小國到大國,若以大國服裝晉見大國代表性人員,則會讓人誤解你有表態諂媚、順服之意。

台灣被日本統治五十年,喜歡日本料理服飾也不為過,但蔡英文上台後,日人對台灣「遠中近日」有很深期待,外交人員更需注意。聽說有外交人員以日式服飾出席公開場合,引日人暇思,以為台灣會順服日本。難怪漁業協議,日方氣勢傲慢,我方無法接受。外交人員對服裝意義的不了解產生的後果,比高中生要嚴重的多,更應加強教育,把握分寸

 

 

社論》核食進口換交流協會改名 值得嗎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揭牌
日本駐台代表沼田幹夫(右3)、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左3)等人3日出席「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揭牌儀式。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06年1月3日

在強大民意壓力下,蔡英文總統終於對日本核食進口問題鬆口,行政院也決定暫緩舉行相關公聽會。就在同一時刻,日本交流協會舉行揭牌儀式,正式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日本駐台外交窗口改名,對積極推動正名、追求台灣認同最大化的民進黨政府而言,自然是一件喜事,綠營民代及媒體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過,民眾必須警惕,交流協會更名與開放日本核食進口之間,是否有對價關係?是否值得?

長期以來,台日關係其實非常不對等,從台日斷交後,我駐日外交人員經常抱怨日本外務省的「恐中症」。日本交流協會及我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均為民間機構,但我國政府讓其駐台人員擁有「準外交官」待遇,但我駐日代表處館不但沒有外交車牌,人員也無法享有外交豁免權。

早在陳水扁政府時代,就對日本提出相互窗口更名的要求,卻遭日本峻拒,南韓早在1993年便將其駐台機構改稱「駐台北韓國代表部」,英國也在2015年改稱「英國在台辦事處」,其他主要國家駐台機構也都陸續更改為更具識別功能的名稱,日本正名的腳步遠遠落後他國,日本對台灣其實一直口惠多於實際。現在是什麼原因,讓日本政府願意改弦易轍?

研判日本對台態度改變的原因,不能從台灣角度出發,而要從中日關係的改變著眼。換句話說,中國崛起對日本形成經濟與戰略壓力,自民黨保守派安倍晉三執政後,與中國大陸地緣戰略衝突更為惡化,動心起念拉攏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共同對抗大陸,因而大幅調整台日關係。民進黨政府也希望調整兩岸關係,有拉攏日本對抗中國的動機,你情我願,台日關係開始升溫。民進黨政府先放棄對日本沖之鳥礁爭議的反對立場,繼而不惜犧牲食品安全與維護國民健康,同意開放日本核食進口,卻引起民眾反彈。

蔡總統面對爭議,要求行政院與民眾持續溝通,並表白開放沒有既定時間表,也沒特別急迫感,她希望社會能在理性空間進行討論。察其言,蔡總統並無放棄開放進口之意。正如同更早時,行政院長林全宣稱,「沒有健全的查核管理機制,就沒有開放問題」,隨後行政院官員就澄清,「院長沒說不開放」,顯然府院只是緩兵之計,開放勢在必行。

人盡皆知,「反核」是民進黨神主牌,花數百億興建的核四廠剛完工就被封存,應算是民進黨在野時的最大成就吧!如果在意識型態上這般強烈反核,那麼民進黨也就應該比誰都強烈反對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吧!可是執政後的民進黨,卻表現得比誰都急著想讓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又是公聽會,又是懶人包,還威脅台日經貿會後退云云,總歸一句話,核食開放定了。

當年激烈反核,今天急切開放核食進口;當年激情反美牛,口口聲聲說要捍衛民眾食安權益,如今為了讓日核食盡快進口,食安顧慮好像就不值一提了!更不必說,民進黨的不少成員在當年國民黨一度倡議要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時,還是反抗抵制的急先鋒呢!這種高低反差極大的雙重標準,僅是用「髮夾彎」形容還是客氣了!如果要問,對民進黨而言,有什麼是比「反核神主牌」、比「民眾食安權益」更重要的,應該就是台日「戰略合作」了。

明乎此,就可以了解,民進黨政府指控國民黨抵制公聽會,其實是轉移焦點。行政院官員在公聽會面對民間團體逼問時,說出不少真話,政府才不得不承認開放核食是為了增進台日經貿關係。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坦言:「政府的確面臨兩難,需要大家幫忙。」衛福部的資料說得更清楚,日本從民國100年我國管制日本食品以來,每年都在台日經貿會議上表達關切。

民進黨政府間接承認開放核災食品是來自日本的壓力,顯示民進黨向日本及美國戰略利益靠攏,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了,今天對日開放核災食品,下一波對美開放含瘦肉精的豬肉進口,應該也排上時程了。

說白了,從沖之鳥礁變成沖之鳥島,從「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更名,為了要更靠緊日本,蔡政府開放日核食全面進口已勢在必行!從英川通話、川普拿台灣當籌碼向中國大陸喊價開始,開放美豬、美牛進口也只是溝通與開放時機的問題了,那麼民眾食安呢?別傻了,「親美日、疏遠中國」最重要。

但,民眾要付出什麼代價、台灣要承擔什麼風險,民進黨願意誠實告訴民眾嗎?

 

石之瑜》無厘頭狀態的政府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104005547-262105

當文字、符號、記憶、規則都只有當下的意義,以前的全不算數,以後的都重新來,這樣手段所建立的國家認同,也只能持續瞬間。

總統府為了增添春聯的本土感,而對「自冉」此一非詞彙的誤植,反映的不只是台灣文學問題,而是台灣的整體文化問題。總統府恣意編弄詩人賴和的文字,即使受到檢討卻表現得滿不在乎,其心態就像中學生恣意編弄納粹符號一樣,是想藉著編弄過程中的乍現一下,滿足對主體性的渴望。

如此為了當下的目的與快感,就無所顧忌,是台灣政治文化反制、反智與反治的體現。

在台灣,幾乎每一個決策,從幾百億的生技投資要給誰,到幾百萬勞工放假怎麼放,再到幾百篇造假論文及作者們怎麼處置,其間的決策規則,幾乎都必須由零開始協商。也就是,從來沒有哪一條規則,是真正被當成規則的。

在一個規則形成到適用的過程中,永遠會出現(自以為的)「有力人士」,根據當時的狀況、相關人物的關係、政治的信念、利益交換的機會、派系的均衡折衝,開始替規則訂新的但書,而且在每一個環節都攪弄不疲。

所以,台灣的公共治理體制中,聰明人不會拘泥於慣例,也不相信慣例,更記不得慣例。愈是政壇老手,愈是知道事情不到最後走完,永遠還有機會。這就構成了一個絕對「反制度」的文化習性。

為了改變規則或虛構規則,最容易的手段就是透過人格謀殺、政治正確、造謠等方式煽動輿情,因此就構成了「反智」的文化習性。

所以,公共政治的內容淪為臨時的分贓、鬥爭、動員而已,面對選民充其量成為一種儀式,本質上只能是一種「反治理」。

反制、反智與反治使得沒有哪一件事,可以事先預期其發展,上焉者抱著抽籤的心態等結局,下焉者無孔不入地找管道影響結果。既然不能預期,就不能進行長遠的規畫或投資,即使規畫,聰明人都會知道規畫可以改變。整個治理體制陷入一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焦慮之中。每一件事都得回到起跑線,都不能落後,都必須錙銖必較。

但是,到底為了什麼長遠的目標而爭搶,付之闕如。一窩蜂的爭取,一窩蜂的政治正確,都是曇花一現。

總統府可能沒有想到,自己隨隨便便地歡樂剪貼人家說是賴和的一個詞彙,跟中學生隨隨便便地歡樂展示納粹的符號說是表達反專制,在認識論上是一致的。擁護黨中央的官員、學者把中學生對納粹的無所謂,歸咎於國民黨遺毒,他們絕不會把總統府操弄看似本土的符號這種無厘頭,也歸咎給蔣介石。因為在台灣,每一件事都是另一次鬥爭,都需要換規則。

如此不斷摧毀規則可能性的政治文化,最後就是累積千萬條且不斷新增、相互矛盾的規則,惡徒無所不能,善者無所能。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時快評》政績愈宣傳 人民愈無感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104004536-262103

日前行政院對外說明蔡英文、林全執政7個多月以來的政績,重點包括對太陽花學運撤告、廢止高中微調課綱、不當黨產委員會正式掛牌運作、通過《勞基法》修正案、推動長照10年計畫等;共分成法政、社會、建設、經濟4大面向,192個項目。

為了擴大對民眾的溝通,民進黨新增了2位7年級生發言人,並公布「2016我們一起完成的事」,彙整民眾關心的經濟與勞動權益政策各20項,在民進黨的官方臉書上,以問答方式與網友互動,目的是「讓更多民眾了解政府施政的決心。」

面對英全每下愈況的民調,民進黨政府自認其實做的不錯,只是民眾不清楚政府的作為,因此必須加強溝通,而方法是增加發言人,多多宣傳。但是人民對英全的施政觀感不佳,只是因為政府宣傳不夠嗎?還是蔡政府跟人民的實際感受相距太遠?

例如行政院整理了192項重大法案及政策,頗為洋洋自得。但是扣除假日,上任以來實際上班僅161天,換言之,蔡政府一天就有超過一個政績,成績如此豐碩,恐怕鬼才相信!

其中,「成立經貿談判辦公室」根本就是原來的新南向辦公主任黃志芳落跑後的應急單位,當時負責的政務委員鄧振中回應台灣新南向的優勢時說:「台灣人非常誠懇、熱情」,如此輕率的回應,讓外界傻眼。結果,在行政院的政績一覽表裡,經貿談判和新南向,竟然就占了2項。其他灌水的、空有名稱的,不一而足。

而在「2016我們一起完成的事」裡指出,蔡英文已將競選期間提振產業的政策,逐一落實,也大幅照顧了勞工的權益……。如此自我感覺良好,民進黨簡直是跟台灣社會活在不同的平行宇宙,民眾能不反感嗎?

然而,如果連「自自冉冉」也可能成為教育部認可的新成語,那麼,蔡政府自認有192項政績,又有什麼好驚奇的呢!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8771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