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者:匿名評鑑是惡性循環 不點名、不機車…大學生了沒 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校護不得幫學生換藥
2017/01/04 09:20:34瀏覽649|回應0|推薦0

 

中時快評》零分震撼彈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120005290-262103

學測這兩天登場,校園麻辣話題不是考題難易,而是世新大學講師郭宗瑋,不滿一名學生評鑑上課內容稍嫌空洞,怒將全班54位學生打零分。郭師逞一時之快,代價是被解聘,學生評鑑老師存廢爭議也再度浮上檯面。

大學生評鑑老師是西方教育模式,我國《大學法》修訂時援引這套制度,本意是促進師生溝通、改進教學品質,各校實施多年漸變質,評鑑調查五花八門,有些學校甚至當做逼退老師的令旗,打混摸魚的學生趁機挾怨報復,亂評一通更是司空見慣。

郭師教學是否認真?學生評語空洞是否真實?只有全班學生心裡有數。擺在眼前的事實,少子化浪潮席捲各大學,私校招生日益艱困,學生成了寶,大學教師不再擁有人師、經師的崇高地位,學生即使常蹺課,只看過老師幾次面,照樣可以不留情地評鑑。

最令教師感嘆的是,有些學生只圖畢業,學不到東西根本不在乎。最近各校期末考,更有學生選修的「營養學分」肆無忌憚缺考,因老師會貼心地補發考卷,依然可以過關。

零分震撼彈引爆教育界熱議,郭師只因一位學生的負評,把全班學生當祭品,行為不可取,為人師也不適格,但世新大學沒有在第一時間溝通調處,坐令師生對立,新聞鬧大才善後,無辜學生權益已受損,更凸顯評鑑制度已幾近浮濫。

評鑑目的是提升教學效能,當學生評鑑分數低落時,老師本應省思教學出了什麼問題,才能教學相長。但評鑑設計如欠缺客觀參酌的機制,有些老師為保飯碗討好學生,因教學嚴謹反而會吃癟,如此荒唐的評鑑制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世新講師被負評給全班0分 學者:匿名評鑑是惡性循環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236923

2017-01-18 09:57聯合報 記者鄭語謙╱即時報導
世新大學兼任講師因為一名學生給負面評價,就給全班零分。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世新大學兼任講師因為一名學生給負面評價,就給全班零分。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分享

因為一名學生給了負評,就給全班0分!世新大學一名兼任講師,世新大學廣電系1名郭姓兼任講師,因為不滿學生在匿名的網路評鑑系統上評價他「教學空洞」,一氣之下把全班150位同學的學期成績統統打為0分。希望此舉,能讓大家「正視」評鑑制度。

對此成大電機系教授李忠憲表示,台灣的評鑑制度沒幾個是良性循環,越兇的老師通常評鑑越差,學生暱名評鑑的意見,若要參考,完全難以想像,而這名老師應該不要逼校方給名字,當作黑色幽默就好。

成大電機系教授李忠憲在臉書發文說,大部分網友都說這名老師「不適任」、「這是文革」,以及認為該名老師「瘋了」。

但他認為,台灣每學期的教師評鑑,其實沒有幾個是良性循環,大部分是惡性循環,當愈兇的老師通常評鑑愈差,教評會升等的時候,也會拿學生打的分數,念出匿名給的意見來參考,完全難以想像!

「如果這個老師不要逼校方給那個名字,或許是一種黑色幽默的Sabotage」。但他也表示,不過高教一大堆問題,也沒有差這個評鑑,相較之下,「這是一個小問題!」

世新大學兼任講師因為一名學生給負面評價,就給全班0分。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世新大學兼任講師因為一名學生給負面評價,就給全班0分。圖/取自該名教師臉

 

94狂!這老師不滿負評全班打零分 世新大學回應了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236916

2017-01-18 09:52聯合報 記者鄭語謙╱即時報導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分享

因為一名學生給了負評,就給全班0分!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分享

世新大學一名兼任講師,世新大學廣電系1名郭姓兼任講師,因為不滿學生在匿名的網路評鑑系統上評價他教學「內容稍嫌空洞」6個字,一氣之下把全班150位同學的學期成績統統打為0分,引發一陣撻伐。該名教師稍晚在臉書發文表示,他是想正視評鑑制度,且已經和全班學生都已經說好了。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分享

世新大學郭姓兼任講師,曾獲得100年度金鐘獎剪輯獎提名。他發文指出,因一名學生在期末問卷上評論其教學「內容稍嫌空洞」,讓他深感受挫,認為教學認真卻遭惡意批評,這樣的結果讓他無法接受,又經詢問校方後,仍一直無法得知是哪一位同學下的評論,因此決定將廣電系大二選修課程「影音剪輯」全班成績都打0分,以示抗議,希望學生能諒解。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表示,若該名學生不願出面道歉,就不上傳成績。圖/取自該名教師臉書
分享

郭姓講師16日在臉書貼出系統截圖後,還氣得大罵「150個學生就你說空洞…有種出來講啊,幹」,強調「下學期的課上完之後,我不會再去世新教了」,除非「學校給我寫空洞的學生名字,要他來跟我道歉,而且我要給他0分」,否則就不上傳成績,拒上下學期的課。

貼文PO出後,有網友力挺,認為郭姓講師很有「Guts」。但也引發許多校友分享、討論,認為截圖中明明也有不少學生稱讚老師細心、有趣,但講師卻只看到那句「內容稍顯空洞」,就要當掉另外的149名同學,未免太過「玻璃心」。

世新大學公共事務長葉一璋表示,系上已經和該名教師協調,希望老師重新打分。若老師不願意,會找其他相關領域的教師協助,改學生的作業重新打分。

葉一璋說,該名教師想挑戰評鑑制度,但過去以來,從來沒有一個老師會得到全班滿分,有的老師認為備課認真、豐富,但仍有學生覺得空洞,在所難免,整體而言,只要大部分的學生滿意,就代表被認可。

葉一璋也表示,評鑑制度一向都是匿名,不必去想是哪個學生做出什麼評價,所有的教學評量學生不可能知道是誰,這種揣測沒有太大根據也沒有意義。

 

 

 

不點名、不機車…大學生了沒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208496

2017-01-04 04:49聯合報 翟敬宜/大學教師(新北市)

大學越來越好進,畢業也不難,學生的積極主動不斷溜滑梯。 本報資料照
大學越來越好進,畢業也不難,學生的積極主動不斷溜滑梯。 本報資料照
分享

新聞報導各大學發展出不少創新點名法。有學者則認為,都上大學了,點名是不尊重學生的作法。

人人都知道國高中要點名,一堂曠課,馬上通知家長。大學老師不點名,多是基於學生已成年,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好。但若認為「點名就是不尊重學生」,恐怕需要討論。

堅持「點名就是不尊重學生」論點的教授們,不妨看看最近大學生的討論平台無比熱烈的選課指南,想必能鬆綁許多。

「不點名」加「不用買課本」加「不考試只報告」加「只考選擇題不考申論題」,再加關鍵查核點—「好過」,老師馬上就能集到多枚點數,獲得營養學分的激推。「人特別好」的老師,學生還會幫忙加註「不要欺負他」「會呼吸就會過」。

還好腦袋清楚的學生還是有的。堅持點名的老師,學生並不見得不推,要看他機不機車。不機車,有認真,能學到東西,學生還是給個「頗推」。意指識貨的人請參考。

因此,老師不點名,未必讓學生感覺到被尊重的幸福感(「慶幸」比較洽當)。相反的,堂堂必點,學生也未必覺得不妥適,除非老師太難搞。

這年頭老師實在難為,簡直到了腹背受敵的地步。鬆也不是,緊也不是。會點名會當人的老師還得多點勇氣。因為學生可以填教學評鑑表達不滿,或在網路上寫負評,媽寶爸寶們甚至會發動家長前來關切。既然如此,老師何必跟自己過不去,乾脆不點名全歐趴,圖個簡單愜意…

但,教學良心不容許。

大學越來越好進,畢業也不難,學生的積極主動不斷溜滑梯。早八太早,打烊班太晚,想遲到就遲到,不想上就蹺課…如何hold住學生的意志,已成為現代師者的另個挑戰。會點名、會當人的老師或許不受歡迎,但很可能也只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惰性與任性,建立為自己負責的態度。

我念大學時,系上老師會點名者幾稀。老師的態度就是,你上大學了,是成人了,我懶得用規則約束你。上不上課我管不著,有本事你自己念,但能不能及格,我說了算(可不像現在還能提出申訴)。

同樣氛圍放到現在大學,相信仍有師生引以為傲。只是必須承認,在很多大學教室裡,這需相當程度的冒險和翻轉。

說到底,大學生得先把自己當成大學生。當你知道不來上課要先跟老師請假,了解曠課可能付出的代價,不把「上這種課簡直浪費時間」當作唯一藉口(何不退選轉系考轉學考?),明白進入職場後蹺班叫曠職沒人會原諒你…相信老師們也很樂意省時省事,從此不再當人肉點名機。

 

周行一/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2017-01-04 03:30聯合報 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http://udn.com/news/story/7340/2208482

在迪士尼動畫《小木偶奇遇記》裡,小蟋蟀吉明尼是小木偶的良心,不斷提醒小木偶要做對的事,否則鼻子就會愈變愈長;明朝理學家王陽明曾對學生說過,良心用來要求自己就是道,互相要求別人就會相罵。

良心是行事判斷的準據,讓我們在做對事情的時候感到歡喜,做錯事情的時候感到難過。良心的形成由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朋友等因素決定,所以每個人的良心不會一樣,當別人的行為低於我們的良心時,我們會產生鄙視的心理,但當高於我們的良心時,我們會有尊敬的感覺。

良心不是行為的必要條件,私心,例如貪婪,會壓制良心,導致不符合良心的行為。我們會為了迎合現實而違背良心,有一種說法:「不能靠良心吃飯」,就是這個意思。為了讓大家有比較高的行為標準,或者避免違背良心,國家或組織就訂了法律與規章等制度,導引大家產生較高的行為標準,但是我們因為私心而相互妥協,所產生的制度並不完善,而且會想法讓制度無法落實。

組織裡的績效考評經常就發生這種問題,好的績效考評應能適當分辨員工的績效,卻有許多公務機關的績效評等是輪流的,這種現象對績效與良心會有負面影響。有時候「憑良心做事」是我們用來抵銷這種負面影響的方法,但這也是一種危險的做法,因為每個人的良心不一樣,而且會為現實低頭。

華人重視教育,說教書是「良心事業」,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了解教師也是人,特別鼓勵教師要秉持良心辦教育,不要為現實低頭;另一方面是要教育者重視自己的良心,有好的良心才會有好的教育。實際上,當教書是良心事業時,學習也變成是良心事業了!大學裡常看到的現象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高,理由是大學生應有自動自發的精神,不需要別人逼就應該會做好,但是實際結果卻是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夠,學習效果不佳,有時候老師也因此認為既然學生不想學,那又何必認真教呢?

多數情況下,這種結果並不違背老師或學生的良心,老師覺得自己已經盡力教了,是學生不想學;學生在一個自動自發的學習環境中也覺得盡力了,在眾多活動(念書、社團活動、家教等)的選擇中,把念書放在後面,因為沒有花許多時間念書就可以過關,甚至拿高分,良心絕對是過得去的。

有一句話:「嚴師出高徒」,這是在良心無法產生好教育品質時的重要矯正機制。當學生被嚴格要求時,相對於其他活動,學習的重要性馬上就提高了,嚴格的意思是: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有足夠的學習活動(例如寫研究報告)必須要完成,而這些學習活動成果與投入的努力程度高度相關,當學生的活動成果品質高時,分數才會高,學生無法努力不夠還能過關,甚或拿高分。

訓練運動選手時,嚴格的教練教出的選手表現較好,雖然優秀選手本來就有高學習動機,教練甚且還要嚴格的教練督促,一般大學生當然更需要被嚴格要求了。所以,嚴格應是教師良心最重要的一部分,當教師嚴格時,學生的學習良心就會提高,學校應該做的是設計適當的制度,讓老師敢於合理的嚴格。您應該有類似的經驗,開同學會時,難免會聊到老師,那些嚴格又教得好的老師永遠是學生最尊敬的。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2017-01-02 02:55聯合報 方祖涵

http://udn.com/news/story/7340/2204822

一九九七年的夏天,我從芝加哥進關,開始留學生活。第一次到美國,雖然沒有輪舟之大、滄海之闊的感慨,心情緊張還是難免。海關官員看到我的留學簽證,帶著微笑問說:「你準備好要當鍋爐工人(Boilermakers)了嗎?」

「啊?我是來念書的。」我納悶地回答。「鍋爐工人,你不知道自己學校的Mascot是什麼嗎?」「莫斯科?」「不是,是M-A-S-C-O-T。」他的表情從開心轉成失望,很快在簽證上蓋了章,氣餒地放棄這段對話。

過了幾個星期我才弄清楚,原來鍋爐工人是我們學校校隊的吉祥物;而且,吉祥物是很重要的東西,連這個都不知道還來念書,海關官員應該覺得非常生氣。

在美國,大部分的學校都有自己的吉祥物。在運動比賽場上,學校之間的對決,吉祥物不是裝可愛的玩偶,而是校隊的精神象徵。印州普度大學的鍋爐工人,是工業社會裡努力打拼的藍領硬頸;鄰近世仇聖母大學的戰鬥愛爾蘭人,或是他們的第二象徵愛爾蘭妖精,都帶著從逆境力爭生存的意味…畢竟那曾是因為大饑荒餓死百萬人的悲哀土地;印州大直接把印州人暱稱Hoosiers拿來代表學校,同名電影「火爆教頭草地兵」被諸多影評認為是最好的籃球作品,劇裡團隊合作與互相關懷的畫面,也跟學校形成微妙的連結。

這幾天我們在西雅圖,順道進當地名校華盛頓大學參觀。在華大,四處都可以見到雄赳赳的哈士奇塑像與標誌,因為它是學校的吉祥物。雖然剛開始只是因為它簡單好畫,後來哈士奇狗充滿好奇心、熱情、博愛、不輕易被駕馭的個性,仍然變成很多人對華大的第一印象。

不只是大學,從小學開始,吉祥物的意義就經運動比賽逐漸在孩子心裡成形,是學校文化的重要一環。念高中的女兒是樂旗隊隊長,也是樂隊的成員。昨天學校社團寄封信給學生跟家長,「年底的大學美式足球季後賽,我們南湖高中海獵鷹校友總共有七位將在中場時段表演,他們分別是在維吉尼亞理工的…」公告還清楚列出電視轉播時刻表,讓有興趣觀賽的人可以按時收看。

說真的,對於這種接近洗腦的圖騰式教育,我倒是沒有什麼反感呢。從小在台灣也念過一般認同的名校,校長老師在朝會上要大家維護校譽,說再多次也難以激發認同的情緒。可是當路州大老虎/佛羅里達大學鱷魚/密西根大學斯巴達人出現的時候,曾經屬於那群人的,在各式比賽一起歡呼或惆悵的共同記憶,血濃於水的歸屬感,才是真正的榮譽心啊。

看著台灣高中活動無意踩到納粹禁忌的國際新聞,心中難免有無數感慨。除了教育本身的問題,倘若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把學校榮譽當作一回事,或許就能避免這場難堪。如果團體當中有些值得珍惜的群體特性,有些值得傳承的共同價值,將它們緊緊守護下去,就會是每個人樂意承擔的責任。當然,不只是學校,從家庭、企業,到國家,也都需要相同的,心甘情願的榮譽感。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即時短評】公務員「超譯」公文 荒唐制度推5年

2017-01-03 23:13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10713/2208326

不少學校在教育部壓力下,實施「校護不幫受傷學生換藥」,追溯源頭,竟是5年前一紙公文,因官員「超譯」之下錯誤解讀而在全國各校推動的制度。此事就連衛福部官員也傻眼,一度反問「公務員的國文程度有問題嗎」?

此事源自於5年前,一名校護在家長提出醫囑單的前提下,協助該校糖尿病童施打胰島素,卻遭校方質疑是密醫行為;後由改制前的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福部)解釋,在有醫囑前提下,校護進行醫療輔助行為,並不違法;如果校護出缺,家長甚至可授權學校老師,代理家長幫孩子打胰島素。

此事再由衛生署發函給教育部,說明給藥與輔助醫療等相關規範,卻被教育部官員解讀為「外傷換藥」也需醫囑。之後教育部行文全國各級學校要求配合辦理。5年下來多少校護忍氣吞聲,一方面擔心「違法」換藥會遭受上級長官責難,另一方面又憂慮若不幫孩子換藥,除有傷口感染之虞,更會被家長責罵不用心。

而在5年後的今天,因基層校護反彈,壓力鍋終於爆炸,爭議浮上檯面。教育部重申,依照衛福部來函辦理,但衛福部卻強調從未發文要求校護不得協助換藥。

實施5年的「禁止校護換藥」制度,原來是公務員錯誤解讀公文,而推行的烏龍政策。令人不禁想問,就連川蔡都能越洋熱線,公務員若看不懂其他部會的來文內容,難道不能打個電話問清楚,再決定是否推行制度嗎?

 

校護:關鍵問題未解決 難道用開水洗傷口?

http://udn.com/news/story/10713/2210272

2017-01-04 20:57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校護認為,換藥問題已存在多年。記者余承翰/攝影
校護認為,換藥問題已存在多年。記者余承翰/攝影
分享

針對校護是否可協助換藥爭議,中華民國校護協進會今天表示,雖然衛福部、教育部皆稱沒發公文,但其實每一所學校在幾年前都收過與用藥相關的公文,還有立委為此爭議召開過協調會,爭議一直都在。讓校護為難的關鍵是被列為指示用藥的優碘及食鹽水,且問題至今依舊沒解決。

衛福部醫事司今天表示,當年公文針對校護協助施打胰島素而進行解釋,並提及「學校護理人員得依醫師診察個案後之醫囑,執行藥品之投與或交付及換藥」,進而衍生爭議;而校護並非不能幫學生換藥,關鍵是在「使用什麼藥」;如果是一般成藥,則校護可以使用,但若為優碘等指示藥,建議須由學生自備提供,校護可協助擦藥、換藥;若是醫師處方藥,則須醫囑才能由校護使用。

「最大爭議點就是優碘和生理食鹽水」,校護協進會理事長蘇映雅指出,早在多年前各校就收過相關公文,前立委徐欣瑩還為此召開過協調會;依法若無醫囑,校護只能使用一般成藥處理學生傷口。然而,被教育部列入健康中心常備藥品的優碘、生理食鹽水,都是必須在藥師指示或是醫師處方下的「指示用藥」,若依照法規,校護根本不能自行使用,「那我們要拿什麼來處理學生傷口」?

蘇映雅說,雖然根據緊急醫療法,校護在學生受傷第一時間,可使用優碘等指示藥,但很多學生是不需看醫生的舊傷卻仍須換藥;或是偏遠學校就醫困難等,需要校護協助處理,就會陷入兩難狀況。多年前收到公文時,曾有校護反映「難道我們要用煮沸過的開水,幫孩子清理傷口嗎」?

「法規是死的,學校現場卻面臨各種狀況」。蘇映雅說,學校保健中心的用藥爭議一直都在,而學校又沒有常駐校醫,使得學生取得醫囑並不容易,造成校護實務上困難。若衛福部、教育部有擔當,就應把學生權益列為優先考量,而不是用法規綁死校護,讓校護無藥可換。

 

 

 

獨家/超扯規定! 校護不得幫學生換藥

2017-01-03 23:04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10713/2208282

在學校跌倒、碰撞而受傷,學生第一時間會請學校護理師護理傷口。但由於醫師法規定,不具醫師資格者不得執行醫療業務,教育部依據6年前衛生署函文,去年中再度要求各校嚴守規定,在沒有醫師處方情況下,護理師不能幫受傷學生換藥,否則依法可罰3年以上、5年以下徒刑,併科150萬元以下罰款,使全國校護大嘆「為難」。

該規定是由教育部函轉改制前的行政院衛生署公文,要求校護需在醫師指示下執行「醫療輔助行為」,其中包括外傷換藥。去年8月在大專校院衛生保健組研習會中有不少校護反彈,但教育部重申此規定,並要求各校落實;不少學校過去雖未遵照,但在教育部壓力下,自今年元月起,開始執行不幫學生換藥的規定。

《聯合報》調查,包括台大、成大、陽明等校已不協助學生換藥,若無醫囑連優碘也不能擦;而包括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在內,原仍考量以學生權益為優先仍幫忙換藥,但今年起兩校都在壓力下開始執行不協助換藥。

初估一所綜合型大學,協助外傷處理、包紮、換藥,每年高達萬件,學校並非隨時都有校醫駐診看病給藥。北市某國立大學楊姓校護表示,該禁令從去年8月起在校護群組中熱烈討論,所有校護此規定相當不滿;許多大學生平常以校為家,若有外傷得請校護協助處理傷口。

另所國立大學李姓校護說,現學生受傷除了第一時間協助清理傷口之外,都得請他們自行去診所看病拿藥,拿了醫師處方才能協助換藥,否則一律只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

根據醫師法,若無醫師執照而執行醫療業務,可罰3年以上、5年以下徒刑,併科30萬至150萬元罰款;另《護理人員法》規定,違反醫療輔助行為範圍,最重可處1年以下停業處分。

主管護理業務的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表示,護理師從事醫療輔助行為,可以進行非侵入性的傷口處理,但處方用藥則需有醫囑。她也坦言,「不能幫學生換藥,那要學校護理師做什麼」。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天澄清,從未有正式公文要求校護不得換藥,「此作法完全是教育部錯誤解讀」,將與教育部溝通。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874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