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後真相時代,想想胡適的不苟且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79786
2016-12-20 02:53聯合報 沈珮君
十二月十七日,胡適一百二十五歲生日。這位影響我們政治、哲學、文學、教育的大師,一生倡議民主自由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未料一百年後,不僅台灣最高學府出現論文造假,連民主大國的總統選舉也爆出新聞造假,而且「大膽造假」居然還可成為商業模式。
「不苟且」,胡適常以這三字自勉勉人。他的學生羅爾綱住在胡家五年,幫胡適整理藏書、抄校胡父鐵花先生遺作,耳濡目染,讀書治學「謹慎勤敏」,後來成為考證專家,是太平天國史的權威。胡適認為自己只是讓他知道「科學方法不過就是不苟且的工作習慣」,不苟且就是「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不苟且是需要自覺的監督的。
偶然一點不留意,偶然鬆懈一點,就會出漏洞,就會鬧笑話」。重讀胡適六十多年前的話,看台大論文弊案連環爆,是不是心有戚戚?
胡適是新紅學開山祖師,曾因欣賞一篇研究紅樓夢文章,主動去信討論。當時他是北大校長,那位作者是燕大學生,他們才見一次面,年輕人就跟胡適借閱他的孤本《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抄讀兩月後送還。那學生後來仍不斷請託胡適替他蒐借珍稀書,胡適盡可能「給他一切最大便利」,並指導、審閱、推介他的論文,但毫不居功,遑論掛名。這人日後成為紅學大家,他就是周汝昌。
胡適後來自大陸匆匆來台,捨下全部藏書,隨身只帶了三本,其中之一就是《石頭記》,可見此書在他心中的分量,更可見他作育英才之熱情、慷慨和懇切。
胡適不吝獎掖後進,去世前三天還在打聽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韻笙」是何許人。胡適在《民主潮》雜誌看到他寫的〈論思想或觀念的僵窒和簡化〉,覺得「很用氣力」,但唯恐能欣賞的人不多,所以他去信主編,想要見見作者,表達「誠心佩服」。「韻笙」本名徐傳禮,政大研究所畢業,他知道胡適日記的最後一篇就是在追尋他這個「全文無一句草率」的年輕人嗎?
在那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年代,胡適致力推動自由民主,同時要求「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對自己掛名發行人的雜誌《自由中國》也用一樣的標準。現在我們享受到了言論自由,卻濫用社群媒體發送假訊息,以造謠的方式扭曲、抹黑對手,讓是非越辯越不明,國家更分裂,回首前人爭取自由民主的斑斑血淚史,能不痛心?
當「後真相」成為世界「真相」的一部分,胡適那句「小心求證」不僅是治學方法,也是生活裡必備的能力和習慣,而「不苟且」是治學方法,更是做人道德。分辨真假,是責任,也是權利,更是品味。
按「分享」鍵時,多做點功夫,別全部拱手交給臉書。想想「不苟且」,想想胡適。
大陸人看台灣》再訪胡適之:一個流亡者的隱喻(下)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21005276-262106
如今我也站在適之先生墓前,我這個廿一歲的學生有什麼資格與胡適先生忝列呢?但我還是感動。
這幾年,我讀適之先生的日記,看懷念胡適的文章,總覺在這一岸,知識分子有一種惶惶不安的愧疚感,對文革的極左思潮,對被撕成碎片的胡適主義有難以填補的恥感,這種恥感,只能用重新抬出「胡適」,在對胡適之不斷拔高不斷神化的過程中乞求得到洗涮甚至救贖,要「借胡適來清理骨子裡流淌著的『文革』血液」(任劍濤語)。
一個邊緣的文人
郭沫若主編的批胡的文章輯起來有三百餘萬字,而自八十年代來紀念胡適的文章怕是比這個更多。我讀這些文章,怎麼都與我眼前所見的適之不同,他們不過借助「胡適」這兩個字,去造神、滅神,但神話終有破滅的那一天,到那一天,胡適會重新變回一個人,一個流亡者,一個邊緣的文人。
胡適之早已跟隨《自由中國》進入了歷史的塵埃,陳姐說台灣年輕人來這裡沒有什麼共鳴,除了中學課本裡選了胡適的文章,和講到他的白話文運動和後來出任美國大使,回台灣後積極組黨以外,提不上有什麼感情。我問起台灣的好友,他們關於胡適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國中課本裡的一篇文章,似乎今日的台灣人人都知道「胡適之」,卻也僅僅知道這個名字而已。殊不知今日台灣人引以為自由的中華民國,正是適之先生最早打開的氣象。
薩伊德說:「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流離失所意味著從尋常生涯中解放出來,流亡意味著將永遠成為邊緣人,總是能離開中央集權的權威,走向邊緣——在邊緣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看到的不是慣常的邏輯,而是大膽無畏;代表著改變、前進,而不是固步自封」。
流亡者最後的迴響
胡適固然流亡,流亡美國,流亡台灣,再也無緣安徽績溪老家,但在邊緣的知識分子絕不總是整日遙望鄉關、自怨自艾,胡適之行走在邊緣,胡適主義也同樣走在邊緣。他革除文言開啟白話,臨危受命在美國為抗戰搖旗吶喊,見著那國民黨的政治專制,支持殷海光、雷震辦報出書,要建一個自由中國。
這是他的自由,更有他的寬容:他力排眾議將政治立場截然對立的郭沫若寫進中研院院士名單;五十年代他又說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是自己人;兩岸謾罵漫天時,他泰然處之,還將文章一一拿來研讀,他說:「我成了一個不怕罵的人,有時見人罵我,反使我感覺我還保留了一點招罵的骨氣在自己人格裡,還不算老朽」。
胡適逝世前,也曾因為雷震入獄而慟哭,情不自禁誦出楊萬里「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絕句。這哪裡是故步自封?這是改變、是前進,是流亡者最後的迴響,是最堅定的勝利!
三次探訪先生故居,先生陵墓,每一次都覺感受不同。我每來一次,就像卸下一層包袱,前前後後卸了三次。
第一次我看到的是中研院的一畝三分地,看到的是資料裡、文章裡那些或偉岸,或惡毒的胡適之們;第二次我和陳姐聊天,看到那個日常人倫中的胡適博士,看到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看到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到最後,我看到的胡適之,不過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一個知識分子罷了。
薩伊德說知識分子是孤獨的,他們雖游離,但總是在最能被聽到的地方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對權勢講真話,對民族講希望,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啊!胡適之在流亡,胡適主義也在流亡,但我依然相信,在任何一個有良知的華人知識分子心裡,胡適主義都不會缺席,容忍與自由都不會缺席,這是一個關於胡適之的隱喻,一個流亡者的隱喻。
內無武器請勿疑慮
冷冽天氣裡,我向胡適之先生的陵墓鞠了三躬,抬起頭來,我突然想,如果適之先生見著了今日兩岸對待胡適主義的冷熱,會作何觀呢?大概胡適之依然會像魯迅說的一樣:「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畢竟胡適之還是那個胡適之,永遠都是。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進步,為思想和言論自由,為民族的尊容,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異。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全文完)
(葉駿/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28日表示,蔣家之後、台灣3任總統都是台大畢業,政府內閣團隊也幾乎都是台大人,但卻把台灣治理成這樣,認為台大「教出了這批禍國殃民的總統、院長及部會首長,台大該不該向國人道歉?」
楊志良在《蘋果日報》專欄發表《台大愧對國人》文章指出,在3位台大人總統及眾多院長、部長的「同心協力」之下,台灣從四小龍之首淪為之末,未來恐將落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後頭。
楊志良寫道,這些台大人讓房價高漲、炒房炒股不用繳稅,但薪資卻退回16年前,貶抑勞動價值,一切向財團靠攏,讓年輕世代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沒有前景。
他直言,台大教出這些學生,難道不用道歉嗎?「台大人對台灣的貢獻,與台大畢業人數及國家的投入可成比例?」他說,自己在台大任教多年,「也是罪孽深重,就此深深鞠躬道歉」。
楊志良認為,新任台大校長楊泮池目前從事改革,強調教學、服務和研究並重,這是好的開始,但遠遠不足;大學應追求對台灣社會的貢獻,而非爭取世界排名,若論對國家貢獻,台大恐還不如成大。
對此,楊志良接受《中國時報》訪問表示,大多數國人認為台灣現在很糟,不少高官從台大畢業,這篇文章是想提醒台大應對社會有更多貢獻,雖不能期待所有台大生都有這種想法,
原文網址: 教出禍國殃民總統院長 楊志良:台大愧對國人該道歉?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9/302063.htm#ixzz4TFEIRoxt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學界研究資源 應該重新配置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79782
2016-12-20 02:53聯合報 林健正/交大材料系教授(新竹市)
媒體揭露的學術大咖研究計畫動輒上千萬或者以億元為單位,其中涉及到研究資源是否有效地配置,通常貴重儀器設備採購所費不貲,占掉研究計畫的大部分經費,各大學卻苦於招生不易,博士生人力嚴重短絀,檢討改進之道應該可以從幾個基本面切入思考。
第一、研究計畫若需購置貴重儀器設備,尤其大型的檢測及分析儀器,應優先配置在貴儀中心,列為共用設備,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重覆斥資購置,並可降低擁儀器設備自重,論文掛名之人情壓力,並可大幅度地節省國家的研究經費。
第二、學術研究應視為人的活動,研究成果的產生莫不涉及研究人力的配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知識的交流等等,研究計畫應優先考慮編列足夠的人事費用,聘用計畫的博士後研究或研究助理。相對於貴重儀器設備費用,這類的人事費用更能發揮培育人才的實質效益。
第三、博士生是台成清交等研究型大學的最重要研究人力,博士生面臨可能是漫長的求學生涯,若無固定的財務支持,則其生活費用無以為繼,導致難以招收到優秀的博士生。政府應該實施博士班研究生公費制,或者寬列計畫的人事費,提供所有的博士生部分時間(例如五十%)研究助理職。
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除了基礎研究之外,應同時思考如何善盡社會責任。尤其工程領域更應積極連結產學研,培育人才,學以致用,協助企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提供畢業生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讓學院更容易招收到優秀的學生,形成正向的循環,這是高等學府無可旁貸的社會責任及發展的契機。
在此僅就研究資源及人力的配置提出以上具體建議,包括充實共同儀器設備、提高使用效率,減少重覆投資,寬列計畫人事費,充實博士後研究人力,實施博士生公費制,提供博士生部分時間(例如五十%)研究助理職等,提供科技教育部門分配研究資源之參考。
學界龍頭出包 自清何需等指示
2016-12-19 00:21聯合報 林志忠/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新竹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77740
最近由於台大教授的論文造假案,牽涉了十年以上的十多篇論文,其中四篇更有台大現任校長作為共同作者,因此廣受注目與批評。
有些批判將台灣的學術界詆譭得體無完膚,這些報導除了在社會民眾之間,造成對高等教育很深的負面印象之外,也對大多數全心力灌注於教學和研究的老師,產生極大的心理挫折感。
在台灣高教面臨艱鉅挑戰的今日,這是很不幸的社會和學界的「兩敗俱傷」。單就這一點而言,台大的行政主管和全體教授,實在欠台灣社會一個公道,無論道歉多少次都不為多!
這次論文造假事件所以延燒一個多月,而且還沒有止息的跡象,確實反映了台灣學界的一些病徵與沉痾。主要的原因是,一旦發生醜事時,如不能進行公開並且明快的調查,媒體的報導和民眾的臆測,就很容易倍加負面,其結果就是全台灣的學界都受害。
關於學術倫理以及研究行為不端的案件,公開且明快的處理至為關鍵。以二○一四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理研」,相當於日本的國家科學院)的小保方晴子的STA細胞造假論文事件為例,理研在論文發表三周之後就組成調查委員會,而且調查委員名單公開。一個半月之後,理研就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進度報告。
二個月之後,就公布完整報告。而且報告有日文版和英文版,都發布在理研官方網站—日文版報告是對日本學界和社會負責,英文版報告則是對國際學界負責。隨後,理研理事長(二○○一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所有理事,全被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撤換。這應是等於一級主管全部撤換。
另外一個國際著名的違反學術倫理案件,是發生在二○○二年的美國貝爾實驗室的Schon論文造假案。卅多歲的年輕科學家Schon被視為是「明日之星」,有機會奪取諾貝爾獎,但不久就被發現他的神奇耀眼研究成果都是捏造出來的。貝爾實驗室於是很快組成「外部」調查委員會,調查委員名單公開。五個月之後,調查報告完成,貝爾實驗室將它公布在網路上。
之後,小保方晴子和Schon也被他們各自就讀的日本早稻田大學和德國Konstanz大學撤銷博士學位。
至於國內例子,二○一三年交大有兩位學者在英國《自然.奈米科技》期刊發表論文,隨即被國外學者嚴重質疑造假。經過先後兩個國內獨立委員會調查屬實,兩位當事人於二○一五年春季被學校解聘。
身為台灣的學界龍頭,台大應該要足以做為其他大學效法的榜樣,而不是消極地、被動地等待和請示教育部和科技部官/職員,如何處置?尤其在教育部和科技部遲疑不前,或手足無措之時,台大更應該主動展現自身的識見、氣概與高度。反之,台大就會讓眾多辛辛苦苦從事教學研究、深耕本土的各大學教授的處境更加艱難!
楊校長,地位愈高 責任愈大
2016-12-16 03:17聯合報 陳義華/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
台大論文造假案,聯合報載,許多學者呼籲台大校長楊泮池辭職負責或停職接受調查,教育部長潘文忠則持保留態度。凡是涉及研究行為不端,就得有人負起責任,但該負哪些責任,在哪個調查階段就該負責呢?
在學術倫理的實務中,該負的責任應該包括兩種。第一種是「善後責任」,比如論文撤回或修正,研究基金會決定不受理其研究計畫,從此被禁止進入實驗室,遭到解職,甚至被控告、賠償、服刑等。
第二種是「規範責任」,也就是在破壞了一個價值之後,再將其修補重建的責任。這一項較難為之,有些人也不會注意,可是從端正研究倫理的角度來看,可能更重要。
在西方實務案例中,以巴爾的摩案最接近台大案,可以參考。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曾獲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一九八六年他和一位同系助理教授合作一篇論文,巴爾的摩只列在六位作者中的倒數第二,不算重角。論文發表在著名的《細胞》期刊之後,被檢舉有造假之嫌,儘管此時他已當上了著名的洛克菲勒大學校長,仍然勇於面對,坦承當年有疏忽(不是造假)之處,自願撤回論文,辭去校長一職。五年之後,案子重啟調查,推翻了結論,還了作者清白。
巴爾的摩當年辭職,負的即是「規範責任」,以那時的案情來看,他自認因為研究過程中失察,事後又對檢舉掉以輕心,不足以擔任領導群倫的校長一職,許多人對他的決定也表贊同。
後來,他在麻省理工的實驗室收了一位哈佛大學博士當博士後研究員,幾年後,巴爾的摩又當上了赫赫有名的加州理工學院校長,很不幸,歷史竟然重演。二○○五年這位研究員已升副教授,遭到檢舉有造假之嫌,由於事涉和巴爾的摩合作過的幾篇論文,巴爾的摩先請辭校長一職,再靜候調查,展現的仍然是「規範責任」。調查結果證實了指控,這位研究員除了被麻省理工解聘,還遭檢察官起訴,最後不但罰錢,更被戴上電子腳鐐,居家禁足,學術生涯全毀,直接承受「善後責任」。
當今學術界專業分工極細,以巴爾的摩在學界的老練,還不免看走眼,但是西方學術倫理畢竟有其規範,雖諾貝爾獎得主、知名大學校長也不能自外,而且一般認為地位越高,責任越大。
最近台灣的造假風波中,大學校長和副校長涉入,輿論紛紛,但是對論文其餘共同作者該負那些責任,何時該負,政府和大學的說詞老是有些纏夾不清,游移其詞,或自設規範,自訂標準,和西方學術倫理界傳統大相逕庭,這個經典案例,或許有值得參考之處。
論文造假案/台大怎處理 大家都在看
2016-12-15 02:35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授(台北市)
就在此刻,全國各大學中有不少助理教授或副教授們,因為學術不端,包括:論文一稿多投、內容抄襲、圖片造假、數據捏造等事件,受到大學、科技部與教育部等懲罰、停權,甚至解聘而丟掉工作。這套學術制度的維護,要靠學術社群高度的自我規範與自重。身為台灣指標大學的台大與台大校長,自應有更高的道德標準,才能成為全國表率,才不愧全體納稅人之所託。
前部長蔣偉寧在論文案發後幾天內快速辭職下台,以示負責。可是台大楊校長不但多次可以在重要期刊上掛名,名利雙收,案發之後不但將責任往他人身上推卸,更發出今後台大研究生必須上「學術倫理課」才能進研究室的規定。若按這個標準,那麼楊泮池與所有的台大教授誰來給他們上研究倫理課程?
科技部在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中提到,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包括「研究上的不當行為…,即造假、變造、抄襲、研究成果重複發表或未適當引註、以違法或不當手段影響論文審查、不當作者列名等。」另外,台灣大學教師倫理守則第三章有關學術倫理(研究態度與責任)也指出:
一、教師應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從事研究工作(敬業原則);
二、教師應秉持嚴謹的態度處理研究資料與結果(嚴謹原則);
三、教師應秉持誠信的態度發表著作(誠信原則);
四、教師應秉持公正態度參與或接受學術審查(公正原則)。
可見這是一套上下皆須遵守的原則,沒有人可以例外,那怕是台大校長!
換言之,沒有誠信,談何科學及學術研究?相對於先進國家,台灣懲罰學術不端刑罰太輕,在名利重賞之下,許多人敢鋌而走險,尤其最近發生在論文量產大戶,如生物醫學等領域。
當務之急是否可以仿效美國衛生與福利部所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ORI),針對科學研究的政策方針、規章制度與學術研究的專業慣例等,建立科學研究職業道德教育,和樹立學術風氣的重要指南。
遇有學術不端,不但可以向其舉報,只要查出不端行為,就可祭出處罰,包括:不能再接受政府補資助、不得在政府相關部門任職、繳回研究經費,甚至遭到大學與研究機構撤職等處分。
作為頂尖大學與台灣學術龍頭的台灣大學,絕不容許於論文造假事件有所姑息,維護學術環境不受「學術政治」與「關說文化」所左右。台大人針對此挑戰,究竟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全台學術圈都在看!
台大論文造假風暴 掛名12年收718萬
2016-12-15 02:43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江慧珺、洪欣慈、張錦弘、劉時均/台北
http://udn.com/news/story/10586/2170139
嚴孟祿掛名 郭明良拿錢?
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嚴孟祿遭指和台大教授郭明良有不正常金錢往來,郭遭質疑可能收受金錢後,讓其他教授在論文中掛名,時間長達十二年,金額達七百餘萬元。嚴孟祿昨聲明指是「借款」給郭,非請郭寫論文的代工費;郭則未出面回應。
教育部長潘文忠對此強調「勿枉勿縱」,涉及金錢交易絕無模糊空間,會嚴查嚴懲,且不能以其他名義先辭職或退休。教育部政風處將把相關資料送廉政署調查;廉政署說,如涉刑責將立案調查。台大表示,若查有不當對價關係,會依校內規定懲處。
台大生化所教授郭明良先前才被國外知名學術網站PubPeer踢爆,多達十一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四篇台大校長楊泮池與郭明良共同掛名,台大正調查中。
前前後後 共十六張支票
根據讀者提供給聯合報的資料,嚴孟祿交付給郭明良的支票影本,最早一張支票是二○○二年十月十八日的卅六萬元;從該支票開始,直到二○一四年十二月廿九日的廿萬元,前後共十六張支票交付給郭明良,總金額達七一八萬四千元。兩人則從二○○三年起共同發表論文。
期間共同掛名的論文共八篇,研究內容包山包海,包括卵巢癌、中胚層幹細胞、胚胎幹細胞、肺癌、血管增生,還有三篇跟骨幹細胞有關。一名台大醫院不願具名的醫生分析,看到婦產科醫師研究範圍如此廣泛,確實驚訝。
郭先前被撤下的十一篇論文研究也包山包海,郭擔任台大多種科別醫師的指導教授,包括口腔科、外科、耳鼻喉科等。教育部負責審核國家講座的某外聘委員透露,郭明良曾積極申請國家講座,但審核委員不清楚其主要研究領域與專長是什麼,遲未通過。
嚴聲明 財務屬私人借款
嚴孟祿昨聲明指出,與郭明良為高中以來的同窗摯交,雙方財務往來均屬私人借款,因而留下支票影本等借款憑證。他說,郭明良的研究雖以癌症為主,但兩人有共同的研究方法與長期的切磋合作。台大醫院則指會配合校方調查。
針對論文爭議連環爆,潘文忠強調,若調查發現有很多教授違反學術倫理,楊泮池是台大選出來的校長,對大家的期待「應該有很清楚的感受」,是否比照政務官辭職負責,楊泮池心中自有定見。
聯合/教育部是鄉愿抑或掩耳盜鈴
2016-12-16 02:5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2172632
台灣大學稍早才傳出論文造假風波,讓台灣學術名譽蒙羞;該風波首席主角郭明良近日又被爆收取「論文掛名費」,十二年內向台大醫師嚴孟祿收取了七百多萬元,張張支票均有影本存證。從「論文數據造假」到「收費掛名」,儼然活脫脫一本「學術造假大全」,台大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令人扼腕的是,論文造假案曝光已超過一個月,教育部迄今未作任何處理,只是使出拖延戰術一再敷衍,聲稱會調查云云。事實上,外界一望即知,教育部的作法只是在幫台大校長楊泮池護航,唯恐他因此案遭到波及。
更有甚者,教育部還請來美國專家,要為全台大學校長開講「學術倫理」。可笑的是,出事的楊泮池並不參加,只派副校長前往;這不免讓其他大學校長們抓狂,認為主嫌無事,無辜者卻遭「連坐」。
比起教長蔣偉寧因審稿造假案下台,這次教育部對論文造假案處理的鄉愿和曲意護航,已至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充分暴露蔡政府的雙重標準。觀察教長潘文忠的態度,先是呼籲「學者應有更高道德標準」,繼稱「嚴格檢視迴避原則」,最近才說要「啟動政風調查」。可見,一個月來,教育部對此案根本放任不管;否則,進度在哪裡?
郭明良團隊這一系列舞弊問題,可分成三個層次來看。
第一,未參與實質研究,卻以大老之姿參與共同掛名沾光,這是貪戀虛名,也是缺乏學術誠信的表現。
第二,捏造數字為研究成果灌水,這涉及了詐欺及蓄意誤導,嚴重損害科學求真求實的精神。
第三,若是利用論文共同掛名為誘惑,來交換金錢或其他物質的利益,那就更等而下之,根本是利欲薰心、作踐學術。
觀察郭明良的行徑,已荒唐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不僅把論文發表當成「一門好生意」,簡直濃縮了「學術界廿年怪現象」之大成。
檢視郭明良過往的紀錄,他在二○○九年到二○一六年,共獲得國科會一.五億元的補助款。若從一九九三年起算,他主持的一六○件計畫,獲得國科會(今科技部)的補助款計超過五億元。二○○九到二○一二年期間,他本人更擔任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長,主導該學門的研究獎助計畫,可謂備受國家栽培和倚重。誰知,這些光鮮的紀錄背後,卻是一件件臭不可聞的醜事。
對於送給郭明良的七一八萬元「掛名費」,台大醫師嚴孟祿辯稱那是「借款」,還說郭明良因「家境欠佳」一直租屋而居,及至後來因購屋向他借錢。
事實上,以郭明良多年來獲得國科會五億多元的補助,開的是進口名車,帳戶存款始終多達數百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卻需要每年向嚴孟祿借貸數十萬元嗎?嚴孟祿還說,其中三張支票是幫助郭明良搬家之用;試問,如此不打草稿的說詞,其誰能信?
郭明良「造假賣文」事件,其實集中反映了當今台灣學術界的精神狀態。由於升等審查制度的不合理及形式化,因此產生了一個「地下交易平台」:有辦法的人出賣名字免費換取研究成果,沒辦法的人則出錢購買論文掛名權,為的都是灌水充論文發表數量。至於沒辦法又沒錢的人,只能在第一線充當研究苦勞,如果研究結果又遲遲出不來,就只好假造數據,滿足大老或學閥們要求的成果。
教育部遲不處理郭明良案,原因不難理解,恐是為了避免處理郭明良而殃及楊泮池;這不僅鄉愿,還是曲意護航的掩耳盜鈴行徑。
至於台大,更是和稀泥,造假事件爆發後,台大校方即稱郭明良已辭去教職作為推託;但直至今日,校方的說法卻是「已收到郭教授的辭呈」,正在告知其離職的權利義務。台大當局還可以更官僚些,假裝沒看到自己的排名快跌出全球兩百大了;但問題是:所有愛惜校譽的台大歷屆師生,能受忍受這樣的醜事嗎?
106學年 這些大學減招最多
http://udn.com/news/story/6885/2193494
2016-12-27 07:35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鄭語謙/台北報導
56系所消失 有的才設就停招
教育部技職司統計,下學年技專校院有一四三個所系科申請停招,其中多數為部分學制停招,但也有五十六個所系科走入歷史,其中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有十七個科系停招、最多,這學年甫設立的「茶葉技術應用系」下學年就停招。
選系比選校重要 選資深科系「倒的機率較小」
「沒人敢選太新的科系、或『聲名狼籍』的學校。」家有高三生的顏媽媽說,新設科系愈來愈多、系所名稱愈來愈花俏,家長、學生無所適從,只好建議孩子選擇較有歷史、基礎較長遠的科系,「倒的機率較小」。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發言人吳福濱說,學生數已大幅減少,但大學還是這麼多,學校不願意退場「是根本問題」,大學數量不應該過多,「就算降至一百所,每個學生都還是有學校可以念。」
升學輔導專家、補教老師劉駿豪表示,少子化海嘯現在「只是開始」,未來除了「知名的老學校」,「其他學校都很危險」,建議學生選系一定要注意學校體質,以及是否積極招生,積極招生代表學校願將資源用於輔助科系轉型、學習需求。
劉駿豪說,先選學校不代表該科系不會被「停招」,選校不選系要翻轉,未來除了選系比選校重要,也應從高中時就提早探索興趣。
大專招生名額 工科減半、商科像家教班
http://udn.com/news/story/6928/2192347
2016-12-26 13:48聯合晚報 記者洪欣慈、鄭語謙/台北報導
教育部近日核定大專校院106學年度招生名額,各校雖度過105年虎年海嘯衝擊,但106學年度仍未見「回溫」,部分科系只剩10多人,大學像上「家教班」。大學則盼先度過明年寒冬,接下來應該就會回穩,希望藉少子化提升教學品質。
106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總數相較105學年度大減6468名,有七成四、68所技專校院招生名額數量都減少,其中以遠東科技大學大減529名最多,減幅則以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最劇烈,達3成3。
高教部分,106學年度學士班核定名額共11萬53人,比去年11萬1932人,減少了近2000人,其中中華少了498名被減最多,首府大學則減幅最大達3成3。真理台南校區甚至只剩一個科系,只招收21名學生。
高苑科技大學機械系與自動化系系主任張旭銘表示,念工科的學生近年來愈來愈少,以前一個班近60人,現在幾乎減半,僅剩30、40人。商科系所可能更慘,因商科可被取代性大,有些系只有10幾個學生,像上家教班,有時不得已只能併班上課。
張旭銘說,教育部技職司和國教署過去沒有重視技職人力分配,導致人都往餐飲類科流動,機械等類群學生人數愈來愈少,無法因應業界需求,加上學校位於南部,招生更不利,但工廠又都集中於南部,「教育部要重視技職現在的失衡問題。」
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元仁指出,少子化已是事實,未來學生人數只會愈來愈少,各校都需要調整,學校目前仍有7000多個學生,算是技專校院中規模較大者,但未來勢必也將走向「小而美」,加強產學研發,這是不可避免的路。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代理校長吳文濱表示,教部主要依註冊率核定名額,學校月底前會再向教育部提出校務改善計畫書,希望爭取更多核定名額。中華大學主秘謝玲芬表示,明年是「虎尾、兔頭」,明年應該是最低了,學校是順應少子化趨勢,主動「寄存名額」,度過明年招生寒冬低點後,學校就會把名額「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