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17 17:25:46瀏覽363|回應0|推薦0 | |
台大輕放楊泮池 中研院院士:不意外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307205?from=udn-relatednews_ch1012 2017-02-25 13:14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台大教授郭明良論文涉假風暴,台大臨時校教評會發出3780字的聲明文,有關台大校長楊泮池部分只有94字,結論是楊擔任共同作者是合宜的,且無違反學術倫理情事。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校教評會委員的人都是台大教師、接受楊泮池聘書的人,不會往上調查,是可預期的,因為有利益衝突。 陳培哲指出,郭明良、張正琪這麼多年來做了論文造假的事,楊泮池當過醫學院院長,外界不曉得他是如何處理。教育部應該調查楊泮池身為台大校長,在處理研究倫理案時,對台灣教育界在世界上的影響,以及是否符合教育界的要求。 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表示,不合規格的調查,自然得到不符合期待的結果。楊泮池身為校長,也曾是醫學院院長,應該要因為督導不周,負起行政責任,昨天的教評會更是臨時安排,提早結案,調查迅速又草率,讓人感到是斷尾求生,損害控制,這樣的清白,也變得失去光彩。 季瑋珠指出,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的類似造假案件,花了兩年調查,完全利益迴避,封鎖實驗室,約談所有人員,調閱所有軟硬體,向前向後大約六年所有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研究計畫,專利,全面調查有無倫理缺失。相較之下,台大沒有一項達到這樣的水準,現在竟又提早結案,更讓人難以折服。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羅德水表示,名列多篇論文共同作者的台大校長楊泮池竟全身而退,台大處理過程違反社會對一所頂尖大學的期待,也顛覆學術界對學術倫理的認知,質疑調查結果棄車保帥。 羅德水說,結果不出各界意料,面對各界要求辭職或停職靜候調查的壓力,三個月來楊泮池完全不為所動,也不接受各界由校外獨立調查單位進行調查的建議,這樣的調查結果沒有公信力,教育部與科技部應確實查核,甚至重組獨立調查小組另行啟動調查。
論文掛名分享 造假不用扛?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0816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台大論文造假案,教評會終於做出決議,以違反學術倫理,解聘兩位教授,遭處分的皆是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但卻以「無法認定須負論文錯誤之直接相關責任」,未處分共同作者,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楊泮池校長。 學術界共同掛名合撰期刊,行之有年。有的是因為人情壓力,有的是為了教學評鑑,有的則是為了職位升等與申請研究計畫。 技職體系與普通大學體系的教師,都要定期接受教學評鑑。研究項目中,有一欄評鑑題目為「學術期刊論文」,通常第一作者至第四作者皆可加分,只是加分比例不同。 以上述例子來說,假設獲國內具審查制度學術期刊論文刊登,一篇可得十五分,其中只有一篇是自己寫的,但卻因四個人的合作,而得到至少卅二分。 此案讓我們看到學術界的醜陋與人性黑暗,如果這是有福同享的觀念;那麼當醜聞爆發,是否也要承擔,才不枉身為肩負教化重任的高知識分子。
台大:楊泮池無理由辭職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6000303-260118 台大校教評會對違反學術倫理事件做出最大規模懲處,決議解聘擔任論文通訊作者的教授郭明良、張正琪,校長楊泮池則全身而退,特別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楊掛名多篇論文共同作者「合宜」,且造假論文中有問題的圖片和數據都出自郭明良實驗室,楊並未違反學術倫理,結論是「找不到楊需為此辭去校長一職的理由」。 台大昨公布長達19頁學術倫理案調查英文報告,以違反學術倫理為由解聘台大教授郭明良、張正琪,至於遭撤稿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台大則可能追回博士學位,而擔任論文共同作者的楊泮池則無懲處。 再者,特別委員會表示,造假論文中錯誤的圖片和實驗數據皆出於郭明良實驗室,因此認定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的責任較大,楊在爭議論文中無相關責任。 最後,特別委員會參照國內外案例,釐清楊是否利用院長或校長職務做不當資源分配、重新任命郭明良為生科院長是否涉及利害關係等,最終委員會以6比0通過「找不到楊需辭職的理由」為結論。 楊泮池昨未針對此結果回應。校內人士透露,這段時間楊飽受攻擊、消瘦不少,現在可說是還他清白。 郭明良則發出親筆簽名聲明稿喊冤:「絕無涉及造假行為或掩蓋他人造假行為」,他會持續提供證據,協助校方釐清真相,比起倉促懲處,這是更負責任的作法。 (中國時報)
學術倫理 看西方如何自律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15784 最近台灣學術界又逢學術倫理風波,有幾個醫學團隊發表的論文,都因為涉及作假而撤回。目前重點似乎是在追查每位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所擔任的責任環節,用以分清責任歸屬。本文希望能提供西方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以供參考。 首先是關於「足以成為作者的條件」,不是每個參與研究的人員都足以擔任論文作者,必須有足夠貢獻。若根據目前有超過五百家學術期刊所共同遵守的ICMJE(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準則而言,論文作者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過程之中有足夠的參與和貢獻,寫作過程充分參與,同意最後的定稿,同意為論文內容負責。如果不能滿足全部條件,則可以被誌謝,或列為貢獻者,但不能是作者。一般來說,越是水準高的期刊,規定越嚴。 根據這些準則,所謂的「榮譽作者」或「禮物作者」,也就是沒作什麼事,只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被拉進來掛名。 其次是關於「成為作者之後所負的責任」,以ICMJE規定,每一位作者都要為論文的全部內容負責。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標準,則是一篇文章必須要有一位作者負最主要的責任,縱然出事的環節未必是此人的專長部分。 再其次是關於「有研究不端行為時,所負的責任為何」,這倒是屬於灰色地帶。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來說,如果資助的計畫發生研究行為不端,依情節輕重,可對當事人處以幾年之內不得申請計畫,或是仍然允許申請,但需工作單位提出監督機制等。至於大學或研究機構則各有內規,從立刻離職到留校察看不等。一般來說,越是水準高的單位,越是職位高的人員,懲處越嚴。 當年麻省理工學院有一位非常傑出的教授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曾獲得一九七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卻在一篇論文上栽了跟頭。原來他曾和一位同系的女助理教授合作過一個項目, 對方乃主事者,他只提供一些技術援助,對方列在論文六位作者的最後,屬於總其成的資深作者、團隊負責人,巴爾的摩列在倒數第二,既非第一作者也非通訊作者,後來論文被檢舉有作假之嫌,此時巴爾的摩已經當上了洛克菲勒大學校長,於調查結果出爐後,自承有疏忽之處(他倒是沒承認作假),黯然辭職。多年後案子重啟調查,推翻了前次結論,還他清白,不過他當年辭職,以當時所瞭解的案情來說,各方略無爭議。 歷史有時也會讓人頓足扼腕,幾年之後,巴爾的摩又當上了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長,卻又在一件類似的事情上再度觸礁,再次辭職。 台灣學術界出了狀況,不論調查者或被調查者都得勞師動眾,所耗損的都是精英人才。政府部門目前努力的方向,除了責成各校徹底調查,就是加強學術倫理課程的規劃,筆者認為建立諮詢機制也非常重要,不可忽視。
台大論文造假風波 中研院士批:已是詐騙 2016-11-18 12:53聯合報 記者鄭語謙╱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10586/2114459 PubPeer網站上掀起台灣論文造假風暴,與高醫大副校長郭明良有關的研究團隊,被檢舉多達11篇論文涉及造假,其中4篇為台大校長楊泮池共同掛名;中研院院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部主任陳培哲痛陳,一系列論文瑕疵已不是疏忽,已涉偽造文書和詐騙,台大身為全國大學表率,絕不能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台灣大學生化所前教授郭明良多篇癌症研究的實驗圖像疑似造假,已辭去教職負責,台北醫學大學也傳出有多篇論文的圖像數據疑似造假有問題。PubPeer昨天又踢爆台大校長楊泮池共有4篇有問題的論文和郭明良共同掛名,其中2006年在「Cancer Cell」期刊發表癌症轉移的論文,楊泮池以第二作者共同掛名,當年研究出透過微晶片篩選平台能夠讓腫瘤完全消失,重大研究突破,還轟轟烈烈舉辦記者會,國際矚目。 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附設醫院臨床醫學研究部主任陳培哲,也是教育部國家講座得主,他指出,郭明良論文的瑕疵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偶然性的「疏忽」,而是一系列的錯誤,而這已經有偽造文書和詐騙的行為。 陳培哲表示,學術機構進行研究案或是學者寫文章,除了可以直接升等獲得聘用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到科技部、或是教育部學術獎等,各項國家型補助經費,都是促成學者造假,騙取計畫補助案很大的「誘因」,他說:「若透過寫假論文,來獲得民眾納稅的補助費,就是詐騙。」 他認為,國內沒有適當的法律制裁,因此即使論文「便宜行事」或是「蓄意」造假,對學者來說,頂多就是部長不當了、校長不當了,了不起停權一、兩年不能申請計畫,就可以回到學校教書。在「誘因」那麼多的環境下,光是要求學者自律,訴求道德倫理,或是再教育,根本不足以遏止歪風,必須有法律上的制裁,才能收到警惕效果。 陳培哲表示,台大是台灣最重要的大學,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只會打擊台灣在國際的學術聲望和地位,傷害很大。台大調查小組一定要秉持公信力,不能只是高高舉起,否則難以服人心。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周成功則透露,「胡亂掛名的文化」在醫學界特別嚴重,在白色巨塔內,上位者沒有任何貢獻,也沒分到工作,學生發表論文就是要替大教授掛名,「這是醫界的潛規則」,底下的人只能敢怒不敢言,「現在都是粉飾太平,卻沒人認真重視」。 周成功也表示,學術界一再發生造假問題,還是和主政者每天問SCI論文數目有多少、每天談大學排名的心態有關,他指出,就像中國醫藥大學的助理教授聘書上就規定一年要產生幾篇的論文,「這是全世界沒有得事情,非常荒唐」。他認為,教育部太看重排名和學術論文引用指標,正是「逼人作假」的推手。
聯合/楊泮池如何調查自己? http://udn.com/news/story/7338/2118782 台大發生論文造假風波,台大校長楊泮池列名其中數篇論文共同作者,學術界為之譁然。楊泮池對此並無愧色,卻聲稱要開設「學術倫理」課程,所有研究生要上過課才能進研究室;還要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釐清責任誰屬。 一位涉及造假事件的校長,竟要成立特調會來調查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其結果能否客觀中立,讓人存疑。再說,面對已發生的學術倫理事件,都抱著和稀泥的態度;然後,卻侈談要開設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尊重學術倫理,這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態度,要如何教導學生? 這次論文造假事件非同小可,已有同一生醫研究團隊的十一篇論文被揪出造假,嚴重損害台灣學術形象。奇怪的是,除了台大校方一路推託,政府官員的態度也都極為曖昧。科技部長楊弘敦竟稱,論文造假「古今中外都有」;言下之意,多此一樁,並無大礙。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則說,此案應回歸專業審定,如果政治力介入,將妨礙學術自由云云。他還說,過去有很多檢舉案,最後都不成案。陳良基出任次長之前,是楊泮池的副校長;他這番發言不免讓人感到護航意味濃厚,顯示教育部將袖手旁觀此事。 這次論文造假,楊泮池雖非元凶,但他屢屢掛名「共同作者」,前後篇數甚多,顯難推卸草率、失職之責。兩年前,蔣偉寧涉及論文審查弊案四天即下台;民進黨這次裝聾作啞,把最高道德標準都拋在腦後了。
楊泮池:論文無造假 若蓄意造假願負責 http://udn.com/news/story/10586/2119004 台大論文風波引發學術界風暴,台大工會昨晚發聲明及連署,要求涉案教授也要負起「政治」責任,台大校長楊泮池今天發表聲明指出,他本人未涉造假,坦然接受調查。 聲明指出,台大已成立特別委員會,獨立進行調查,校教評會也成立特別委員會都是獨立運作,調查結果出爐後將對外公開。 楊泮池在聲明強調,他是共同作者之一,雖有仔細檢查論文,但照片與圖示的真偽確實難以辨識,致生憾事。為釐清爭議,他願接受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如涉及蓄意造假,他本人願承擔相關責任。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今天發表聲明表示,未涉造假,坦然接受台大組成的特別委員會獨立、公正調查。 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研究團隊多篇論文遭學術論壇網站PubPeer質疑違反研究倫理,有4篇波及共同作者楊泮池。台大學生發起連署,要求涉案者負政治責任。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午審議公立大學預算案,楊泮池會前被媒體追問,不願多評論,只說聲明中都有說明。 以下是楊泮池聲明全文:
新聞幕後/論文掛帥 學術「靠行」怪象 http://udn.com/news/story/10586/2115842 台大論文造假風波不斷延燒,不只共同掛名的校長楊泮池被牽連,也燒到北醫大和國衛院,更加凸顯這絕非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學術圈長期論文掛帥,教授成為「論文產生器」,由大牌教授接計畫,再發包給「靠行」的其他師生執行。為求名利雙收,抄襲、造假事件層出不窮。教育部、科技部應嚴懲,絕不能再輕輕放下。 學術圈常說,「publish or perish」,意指教授不出版論文等著作,就會滅亡。在重量不重質、論文掛帥的台灣,更走火入魔,不只初任教職、升等要看論文,大學評鑑、爭取政府各種計畫也要看論文。論文登頂尖期刊,不但能爭取經費、快速升等,更可能獲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甚至十大傑出青年等,形同「黃袍加身」。 醫學界論文掛名現象尤其嚴重,有學者說,這是源自日據時期傳承下來的「師徒制」,即使大牌的教授什麼都沒做,也要幫他掛個名以「尊師重道」。加上許多政府計畫審查「認人不認文」,再出色的研究,若缺乏「神主牌」庇佑,就如同「孤兒」標不到案。「小咖」教授只好加入「大咖」教授團隊,讓大咖共同掛名、分享名利。 「上梁不正,下梁歪」,研究論文造假,主持的教授、共同掛名的大咖,一再推說不知情、不是第一作者,恐難杜悠悠之口。分享多少名利,就要負多少造假的責任。政府要快點「硬起來」,就算查到最後,學術界「橫屍遍野」,這棍子也該重重揮了。
北醫大論文有假 癌症權威 鄭雅文認錯 http://udn.com/news/story/10586/2112046 頂尖大學論文造假風波越滾越大,繼台大教授郭明良論文做假撤銷論文,台北醫學大學也傳出論文造假,癌症研究權威、北醫大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主任鄭雅文,多篇在國際期刊刊登的論文,也被網路學界同行審論平台「PubPeer」踢爆,至少有八篇論文有圖像數據疑似造假。她本人也平台上坦承錯誤,並思考是否撤文。 教育部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表示,會比照對台大的要求,也會行文北醫大,以同樣標準(一個月內提出報告)檢視教師學術倫理。106學年度將立即啟動學術倫理教育計畫辦公室,未來碩博士論文寫作前,學生都要先上過輔導內控課程,例如會要求學校先對研究生上學術倫理課程、或是每一到三年就進行學術線上學習課程。 至於違反學術倫理的教師未來是否仍能否保有教職,李彥儀表示,聘用教師尊重大學自治,但未來可朝修改教師法進行。 鄭雅文在北醫大任教四年,據校內老師指出,因癌症研究一直是北醫大重點,鄭雅文研究能量強大,在學術研究是「明星級要角」。 但14日「PubPeer」連續踢爆鄭雅文從2005年到2016年以來,共有八篇文章出現造假嫌移。鄭雅文則在平台上說自己是通訊作者,圖像錯誤是第一作者所為,該作者(Chueh-Wei Wu)已經承認且離職。為對文章負責,她已經發信給期刊提出更正,並詢問後續要是否持續修正或是撤稿。 北醫大主秘施純明表示,昨天已經知道這件事情,鄭雅文也主動告知,學校已經主動啟動調查,針對疑似涉及論文瑕疵案件,將主動召開學術倫理委員會調查,最快年底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近日鄭雅文仍有到學校上課。至於鄭雅文涉造假的論文第一作者是誰,北醫大以「調查不公開」不願說明。
科學誠信 誰該對造假負責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111262 台大郭明良教授的研究團隊,被國外指控論文違反學術倫理,先前發表的論文也一一被查證中,共同作者包括台大校長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震驚台灣科學界。二○○七年楊泮池所指導的論文抄襲,被《癌症》期刊退稿,台大則認為是「無心之過」而非「惡意抄襲」。到底誰應對論文造假負責呢?應如何避免呢? 科學弊案全球皆然。一九九六年科林斯博士,後來接任「人類基因解碼計劃」主持人,證實其博士研究生海拉涉嫌作弊。海氏和科氏共同發表的五篇科學文獻也被抽回。 一九九六年八月,當《致癌基因》雜誌發現論文的圖中有些奇怪的地方,懷疑作者利用剪貼法企圖矇騙審稿者,查證發現的確有破綻。科氏知道後,和同事劉氏重覆海氏做過的實驗,推測海氏可能因為無法做一對照組的實驗,而捏造結果。 是什麼原因導致科學弊案再三發生? 第一、教授督導不周。一般「指導」教授除每天忙於開會或寫計畫,很少有時間靜下來做實驗,基本實驗技巧一生疏,往往讓學生有做假機會,因此在檢視過程中,自然會發生漏洞。 第二、天資較佳的學生通常自恃過高,對於一些冗長複雜的實驗往往缺乏耐心,且為了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 另一方面,天資較差的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由於缺乏老師在心理及實驗上正確的幫助輔導,而易誤觸法網。 第三、傳統價值觀念改變,導致功利主義盛行,腐蝕了整個科學文化。 自私自利行為層出不窮,不僅發生於研究生,教授和研究員也如此。為爭排名、奪經費,少數更不惜作弊,捏造數據以求論文篇數求升等。面對巨大的學術壓力,倫理道德觀的規範已逐漸消失。 科氏表示對有心計畫的作弊,實在很難防止。有些專家認為,研究員被繁多行政外務纏身而疏於基礎研究,是一項錯誤。有些專家則建議,重要的實驗在認定前應由其他人員再確認,以免重蹈覆轍。 科學弊案帶來的傷害,已逐漸動搖科學家在一般人心目中超然的地位。社會風氣雖然大不如前,而且研究經費短缺,競爭更加激烈,然唯有具科學誠信和操守的科學家,才能真正為世人謀福利。
觀察站/學術倫理失格 傷台灣公信力 http://udn.com/news/story/10586/2109681 2016-11-16 14:09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鄭語謙 台大論文造假風波延燒,身為監督國家學術倫理最高機關的科技部,不但拿不出有效揪弊辦法,同樣來自頂大中山大學、曾擔任校長的科技部長楊弘敦,竟然對論文造假亂像見怪不怪,直言「古今中外、先進國家都會發生」,如果連上位者都認為此情此景為常態,如何導正學術界造假歪風? 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因共同掛名的論文違反學術倫理被迫請辭下台,還被科技部停權一年。而台大身為全國學府龍頭,平均一年就有兩起違反學術倫理案件,這次連校長楊泮池十年前共同掛名的論文也陷入同樣困局,在在證明類似案件不是單一個案。 上午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中,就有立委說,只要是大頭、知名學者,一篇文章掛名七、八個共同作者,「大家心知肚明…」。不少學界重量級學者,樂於「共同掛名」,一來提攜後輩學生,但自己也賺到升等及名譽,魚幫水,水幫魚。 「共同掛名」,就應該負起共同責任,否則研究論文造假事件,不只是學術倫理失格而已,追求事實的科學研究造假,不僅妨礙科學發展,因還拿了國家高額補助,無異浪費欺騙納稅人的錢,也削弱了台灣科研成果公信力。尤其是醫學類的研究論文造假,更可能間接危害病人。 這些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件,每每都是來自國際頂尖的學術期刊,從國外傳回,大大抹煞在台灣絕大多數兢兢業業的科研工作者努力,和大家長期經營所獲得的國際聲譽,打擊更大的是台灣的學術聲譽,身為科技部長,難道還能輕鬆的說,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