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總統自築防火牆 讓百姓廝殺?台灣民主未到盡頭,但它需要提升 10萬民眾上街頭 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 誰真正了解同志
2016/12/05 10:06:24瀏覽211|回應0|推薦0

 

直言集/總統自築防火牆 讓百姓廝殺?

2016-12-04 14:28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管婺媛

http://udn.com/news/story/10596/2147087

婚姻平權修法爭議不斷,正反雙方都將矛頭指向蔡英文總統,但蔡總統除了在大方向上對落實人權、平權問題表態外,並沒有進一步更具體的落實方法,因而引發批評。總統的態度模糊,不難理解,畢竟此事關乎人民信仰、價值,在正反雙方如此激動的時刻,總統對專法或修法表態,究竟是解決問題亦或是提火澆油?答案十分明顯。

支持方拿勞基法修法一事跟修民法落實婚姻平權做對比,來檢視蔡總統在不同政策與選前承諾上的態度差異。看在蔡總統眼中,或許覺得相當冤枉,有苦難言,但看在群眾團體眼中,自然會認為總統過去的公開承諾,在遇到反對聲浪大爆發時,又龜縮回去了。

站在總統的高度,蔡總統或許不必對專法或修法這樣的技術層面表態,但既然落實婚姻平權是她支持的價值,且承諾她會做到,當然有責任告知社會她要怎麼做?階段性的目標是什麼?四年內她預計達成哪些事?否則「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這樣一句話,就只是華而不實的口惠空談。

就像年金改革問題同樣也衍生出團體、族群間的對立,蔡總統卻能設立目標,上任後一年內要召開國是會議,要提出改革方案,前後用10多場的委員會議讓各界討論,以總統高度來處理,甘冒被批評的風險,對這個承諾做了規劃,那為何關乎人權的婚姻平權,總統不能?

總統尊重國會自主而不介入,當然是一種說法;但對照過去如勞基法、年金改革等事件來看,這種說法比較像是一道保護自己的防火牆,否則婚姻平權一事也可以拉到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上由總統拍板定調,沒道理只讓黨團去承受壓力,讓團體在街頭互相拉扯傷害,而不是自己承擔,蔡總統請勇敢一點吧。

 

資深媒體人:張景為》小英遍地烽火,然後呢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04003411-262104

蔡英文的民進黨政府執政半年來,整個社會爭議不斷,幾乎可用「政府到處點火、人民遍地烽火」來形容。

如果說,藍綠都不以為然、統獨兩派皆不滿,似乎意味蔡英文走的是中道路線,可偏偏模糊的中間民意恐也是負評居多;以目前引發重大爭議的修《勞基法》一例一休和砍7天假、修《民法》婚姻平權合法化、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等公共政策的攻防,顯然就是不分藍綠含中間、超越黨派的衝突。

光從民調看,蔡總統還維持著4成左右的聲望,似乎還不算慘,但若從走勢看,她在第一任僅半年時間,聲望就跌了3成,這速度可比後來被完全看衰的馬英九更糟,因為馬是到連任後才開始快速跌落。而且蔡總統現在還維持住4成聲望,一大部分是靠民進黨的加持,以及對手國民黨仍然自己不爭氣所致。

從民進黨一向的基本立場與路線來看,蔡總統執政之初,在兩岸(不承認九二共識)、外交(南海政策之太平島議題)等政策層面上,雖然已陸續出現後遺症乃至左支右絀等問題,但倒也不難理解;可在重大公共政策上也不斷出包,甚至頻開戰場,導致遍地烽火的亂象,這就令人不解了。

距今1年半前(2014年6月26日),那時民進黨尚未在縣市長、立委、總統大選中取得大勝,但馬政府滿意度已在低檔徘徊之際,獨派大老辜寬敏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說,他最擔心的是國民黨一旦在2016敗到站不起來,屆時民進黨恐將成為傲慢的獨裁政黨,這對民主發展絕非好事。他又說,馬政府表現雖差,但民進黨還是拿不到過半支持(註:當時),原因就在不願把立場講清楚,讓人民難以信任。

如今看來,這當然是有點穩操勝券者瀟灑展現胸襟的風度,但其實真正的重點還是在後面所謂的「把立場講清楚」;如果辜寬敏後來知道民進黨果然取得了過半大勝,現在他是否還會這麼說呢?

因此,蔡總統如今廣遭不解的烽火戰略與戰術,便產生了以下的推測:

一、蔡總統太自信了,想把所有競選時的政見趁勢一次完成。基本上,民進黨對民意的掌控與社團的經營,的確強於國民黨,但相對地,也因此造成一種不自知的傲慢,以為民意必然站在自己這邊而硬幹無懼。這在與勞運社團決裂後,必將逐漸調整,否則終將危及執政。

二、這是為了推動台獨而轉移注意的必要之痛。但這種所謂「曲線台獨」說也未免太過戲劇化了。

三、蔡總統實際上並沒有外界想像的厲害,目前她已難以控制獨派與黨內派系、立委的各行其是。

這其中最嚴重的毋寧是第三種,將陷台灣政局於難測的變數。現在蔡英文執政不過半年,即已出現許多「後小英」時代的推測,這當然會反過來影響到如今政局的相關鋪排,與政治人物的思維與布局,不可不深察預防。蔡英文基本上應會繼續爭取連任,即使下屆她被黨內替代,在國民黨黨勢不振、團結不力之下,下屆總統恐仍將是民進黨的賴清德;但2018、2020年兩次大選,國民黨將會在縣市長與立委席次上有所斬獲,尤其是首都台北市長大有可為,殆無疑義。

 

 

 

聯合/台灣民主未到盡頭,但它需要提升

2016-12-04 01:43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力圖闖關「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草案,引發勞團反彈,勞工團體前天在立法院外抗...
民進黨力圖闖關「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草案,引發勞團反彈,勞工團體前天在立法院外抗議時,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路過時遭包圍、潑水、扭打,最後在警方的人牆保護下進入立法院避難。 記者許正宏/攝影
分享

在民進黨擬強行表決一例一休修法之日,綠營總召柯建銘遭到勞團的拉扯推擠,場面火爆,導致會議延緩。發生對立委施暴事件,令人遺憾,我們提醒勞團要節制行動,以免抗爭失去正當性。但另一方面,執政者對於勞團絕食抗爭近月不聞不問,最後又指責他們「沒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反應,也未免顯得冷血。

柯建銘因居間協調穿梭而成為勞團洩憤對象,是遭池魚之殃,抗爭者找錯了對象。然而,對於政府的反覆、冷漠、食言,勞工滿腔怒火又能向誰發洩?柯建銘對自己連續成為罷免、圍剿對象大表感慨,嘆道「台灣民主已經走到盡頭」。這話出自柯建銘之口,聽起來令人備覺諷刺:他剛剛登上執政黨團總召寶座在政壇威風八面,這麼快就說民主已到盡頭,不怕暴露民進黨的無能嗎?

廿幾年來,台灣在民主路上浮浮沉沉,無法免於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耗弱症。在藍綠對峙、兩岸關係、經濟停滯等長期因素的糾纏下,加上隨政黨輪替而來的交互報復,在在讓民眾對民主的紛擾、失效感到失望。

停滯的民主,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善意來幫助它提升,才可能拉高格局。然而,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等幾任總統,都重視個人風光更甚於國家利益;也因此,台灣民主也一次又一次錯過提升和進化的機會,乃至逐漸耗弱。

蔡英文上任後,原本有不錯的機會為台灣注入比較健康的政治文化,讓民眾放下歧見,使民主更上層樓。遺憾的是,她卻頻頻猶疑,瞻顧不前,以致錯失良機。進一步看,蔡英文半年多來的施政決策,採取了一種投機而詭辯的策略:

在一方面,因為無法履踐在野時的激進主張,便屢屢以「髮夾彎」回轉閃避承諾;

在另一方面,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則用「異化」的手段加以疏離或醜化,把他們打成「人民公敵」、「非我族類」。在這種「非友即敵」的操作下,不僅社會愈形撕裂,民主自由的前景也就愈形黯淡。

以勞團對柯建銘的粗暴拉扯為例,其間積蓄的憤怒,正是對蔡英文的不滿。除了蔡英文違背選前的承諾,更令勞團扼腕的,是近月的接力絕食,竟換不到蔡總統任何眷顧的眼光。民進黨在野時,蔡英文殷勤造訪每個社運場合,為抗爭者加油打氣;這次的勞工抗爭,宛如被政府拋棄的一群,他們如何按捺得住憤怒?

在柯建銘事件後,總統府發言人嚴詞譴責勞團,說他們「沒有資格代表勞工」。這樣的說法,正是一種冷漠的「異化」手段,把抗爭者和其他勞工切割開來,說他們沒有正當性。試問,在前線抗爭近月的勞團沒資格代表勞工,誰才能代表勞工?再看,政府處理同性婚姻立法的態度也一樣。

在民主社會,不同立場的民眾本應互相尊重,政府則須提供雙方對話的空間,並作出合理的評估,透過適當的民主機制尋求現階段的解決之道。但是,政府卻採取跳躍式的處理手法,讓正反兩方人馬不斷在網路上、在街上競相動員叫罵,讓雙方彼此敵視。這種放任「異化」的手法,台灣民眾如何維持「共同體」的感情?

長期以來在街頭、在國會動用暴力抗爭的民進黨,如今執政了,卻板起臉來譴責勞工暴力抗爭;如此角色、台詞及劇本的變化,留給社會大眾一種奇特的荒謬感。

也難怪,不少人翻出民進黨在野抗爭的言行,要求執政黨官員想想自己昔日的作風。撇開這些不談,僅聽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個人的慨嘆,她在野時堅持的價值,如今只能被迫向「黨紀」屈服。請問,這是勞工變了,還是民進黨變了?

一次拉扯事件,不必上綱到「民主已死」或「廢掉立法院」的悲情,台灣民主需要的只是進化。關鍵是,有權力的人要回應人民的呼喊,上街的群眾要尊敬抗爭者的法治界線。

 

 

觀察站/別在同溫層取暖

http://udn.com/news/story/6656/2145707

上台僅僅半年,蔡總統支持度已跌破五成,許多爭議政策烽火四起,讓新政府焦頭爛額。民進黨為挽救頹勢,陸空大軍齊發,透過說明會和網路宣傳政策,但基層的反應很清楚,蔡政府推動重大政策,事前溝通不足就逕行推動,立場又時而搖擺、時而髮夾彎,才是主要問題。

有綠營幕僚私下抱怨,每當關鍵時刻,就不見蔡英文總統的身影,對於許多重大議題,蔡總統從來沒有出面清楚表態過,有時透過臉書、有時透過發言人,長期被包裝在一堆華麗的文稿之中,不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當蔡總統的距離與民眾愈來愈遠,民眾對政府的信賴度也會逐漸遞減。
而行政院長林全的角色更相形模糊,現在蔡總統每週召集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本週一討論毒品氾濫問題,讓外界驚訝的點有兩個,一是竟然不是討論吵得最凶的婚姻平權、勞基法修法議題,第二是毒品議題豈非行政院層級討論的事務嗎?
當國家領導人沒有指引出要把社會帶往哪裡,民心也失去方向,光靠黨部在各地舉辦政策說明會,說來說去還是自己人在聽,在同溫層中取暖。對於這些爭議政策,政府到底要怎麼做?魄力又在哪裡?民眾顯然沒感受到。

民進黨譴責暴力 遭網友翻出小英臉書舊文打臉

http://udn.com/news/story/1/2145056

民進黨力圖闖關「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草案,引發勞團反彈,今天還追打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民進黨隨即對勞團發表譴責,但網友卻翻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008年11月6日「馬英九逼人民上街頭才是最大暴力」臉書網誌,諷刺「原來都是在說自己啊」。
2008年前總統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於11月6日邀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進行「馬陳會」,當時時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發起「嗆馬圍陳行動」,要馬對選擇的是「台灣還是中國?」表態。
當天晚上,蔡英文還在個人臉書表示,民進黨感謝台灣人民給予我們這個機會為人民服務,今天的圍陳活動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民進黨將帶領人民重新回到街頭」,捍衛我們的人權與守護台灣的主權。
蔡英文還說,參與抗議的民進黨些黨公職人員帶領群眾抗爭,不是一個選舉過程,而「是人民要求他們這樣做的」;蔡還痛斥,鴨霸的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是橫著走,但是來到台灣卻偷偷摸摸地,「到哪都要靠警察保護」。
對馬英九說,當時的晶華酒店的抗議事件是暴力事件,蔡英文強調,「逼人民走上街頭的,這才是真正的『暴力政府』」。
蔡英文也批評,馬英九「把台灣的主權搞丟、經濟搞垮、對中國軟弱、對人民施壓」,才應該負最大的責任,「不配做台灣人的總統」。
蔡英文說,「面對軟弱的馬政府,鴨霸的對岸中國,相信我們未來將時時會與人民在街頭碰面」,「也相信人民未來會用選票制裁這個無能政府」。
蔡英文一番慷慨陳詞,在今天民進黨譴責勞團暴力後,被網友搜尋出來,並貼上PTT消遣,網友也紛上蔡英文臉書「朝聖」。有網友質疑,蔡英文是「跨時空自婊」,是「換位置換腦袋的騙票總統」,還有網友讚許蔡「說的對極了,還我七天假」。
更有網友直言,「看不懂現在是馬英九執政還是蔡英文執政」,這篇真是「奇文共賞」。

北中南串連反修法 10萬民眾上街頭



 
下一代幸福聯盟發起的1203反同婚大遊行,在台北場的凱道救預計有7萬民眾站上街頭訴求「婚姻家庭,全民決定!」。(photo by 幸福盟)
 

1203北中南3場反同婚法案大遊行,統計超過10萬人走上街頭!下一代幸福聯盟(幸福盟)發起的北部場,到下午3點人潮已從凱道蔓延到景福門仁愛圓環,預計有7萬人參與。幸福盟家長代表曾獻瑩3日受訪時表示,「國際上對同婚婚姻制度也多訂定「專法」,可見並非就是歧視,我們要求暫緩《民法》同性婚姻法案,讓全民建立共識。」

北中南遍地開花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曾在11月17日排審朝野各黨提案修正《民法》親屬篇,有關同志取得婚姻權利之法案。但引起民眾不滿,幸福盟緊急號召2萬民眾「圍院救家」,並成功爭取到2場公聽會,隨著公聽會在11月底落幕,法案即將於12月底排審,幸福盟等多個民間團體在3日發起北中南3場反同婚遊行,讓反對聲音遍地開花,訴求「婚姻家庭,全民決定!」
此次台北場的凱道反同婚遊行,打破了評論中對反同婚的「世代對抗」印象,即年輕人都支持同婚、年長者均反對同婚。在遊行中不僅看到年長者、家庭父母帶著小孩參與,更有許多國高中、大學的學生一起站上街頭,高舉「婚姻家庭,全民決定!」的標語,大聲吶喊反對修法。

重大法案全民公投

曾獻瑩3日受訪時表示,此次陳情訴求有三:
1、「婚姻家庭,全民決定」,婚姻的定義是一男一女的結合,台灣若要改變婚姻的定義,必須透過多場公聽會,並由全民公投的方式決定。
2、「子女教育、父母決定」在高中職以下的學校,混淆男女性別的意識形態教材要退出校園。
3、「民意代表、人民決定」,人民有選舉及罷免民意代表的權利,對於忽視民意的代表,人民得行使罷免權。
「我們認同教育部在教材中教導學生不應霸凌或嘲笑特別性質孩子的原意,但應該考量『適齡性』。」曾獻瑩指出,國中小學生都還處在發育的階段,就給予複雜的性別概念,如社會性別、心理性別等,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好,需要以適齡性全面釐清教材,讓意識型態的教材退出校園。

3年前30萬反對

2013年同運團體推動「多元成家」立法運動時,幸福盟也發起「反修多元成家」遊行,向馬政府訴求不滿,幸福盟統計在11月30日共有30萬民眾站上街頭,除了凱道、景福門仁愛圓環站滿人潮外,在信義路、中山南路都有群眾聚集。中山一分局保守估計至少有15萬人參加1130的遊行。

 
同志總理備受愛戴 歐洲同性婚姻並非毫無阻礙
 
2016-12-05 09:10中央社 布魯塞爾4日專電
盧森堡總理貝特爾(右)與同志伴侶、比利時籍建築師戴斯特內(Gauthier De...
盧森堡總理貝特爾(右)與同志伴侶、比利時籍建築師戴斯特內(Gauthier Destenay)於去年5月在盧森堡正式結婚,也獲得兩國民眾的誠摯祝福。 美聯社資料照
分享

台灣為了是否修改民法承認同性婚姻多所爭論,其實這樣的對抗在歐洲也曾發生,但隨著同性婚姻開放,歐洲民眾多能接受,盧森堡同志總理貝特爾去年結婚時還備受祝福。

荷蘭是全球第1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成為全球同性平權的領導國,之後包括比利時、西班牙等歐美國家相繼跟進,目前全球已經有20多個國家承認同性婚姻。美國最高法院去年裁定同性婚姻合法,更被視為是同性平權的一大勝利。

歐洲的同性平權道路也不是平坦無礙,這裡原本就是天主教的發源地,開放同性婚姻自然也遭遇來自天主教支持者的大加撻伐。目前在台灣聽到的反同論點,像是婚姻是以男女結合並生育後代為主要目的,或是同性雙親對小孩成長有害,開放同性婚姻將破壞傳統家庭制度等說法,也都曾經是這些歐洲國家反同者的主要訴求。

在宗教與人權的天平兩端爭辯多年後,荷蘭率先在2001年4月正式確認同性婚姻合法,讓想要廝守終生的同性戀人也能享有法律對異性伴侶的相同保障。

歷經多年抗爭取得該有的權利後,歐洲人已普遍接受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跨性別者,也只是和你我一樣的個人,在職場、社交上也不會因為個人的性別取向而有所差異,甚至在政治領域裡也被普遍接受。

冰島前總理西古達朵提(Johanna Sigurdardottir)2010年與...
冰島前總理西古達朵提(Johanna Sigurdardottir)2010年與作家伴侶結為連理,是全球第1位舉行同性婚姻的國家領袖。 路透資料照
分享

冰島前總理西古達朵提(Johanna Sigurdardottir)2010年與作家伴侶結為連理,是全球第1位舉行同性婚姻的國家領袖。

貝特爾(Xavier Bettel)從不諱言自己的同性傾向,上任後也積極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他和同志伴侶、比利時籍建築師戴斯特內(Gauthier Destenay)於去年5月在盧森堡正式結婚,也獲得兩國民眾的誠摯祝福。

比利時前總理迪賀波(Elio Di Rupo)也是公開出櫃的同性戀者,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則是個性向不明、年近50歲仍沒有女友的「羅漢腳」元首,但對歐洲民眾來說,國家領袖的性傾向為何是他的個人隱私,他們更在乎的是長在脖子上的腦袋清不清楚,能不能帶領國家走向美好未來。

儘管對同性戀態度開放,但歐洲社會仍存在許多反對同性戀的保守主義派,貝特爾去年結婚後,沒幾天就接到一名化名為納粹民眾在他的臉書上留言恐嚇,言詞充滿對同性戀的仇恨,並語帶威脅。

即使是同性婚姻先驅的荷蘭,5月的一項民調也顯示,許多民眾雖然同意同性婚姻是同性戀者的人權,也支持給予法律保障,但32%的受訪者坦言,在街上看到男男戀人擁吻還是會感覺不舒服,希望他們能低調些。

不光如此,店家拒絕為同性戀者服務、同性戀者在校園或職場遭到霸凌、街頭遭逢民眾公開怒嗆等事件,在歐洲依然層出不窮。顯見即使在開放的歐洲,同性戀仍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布拉格同志大遊行。圖/歐新社資料照
布拉格同志大遊行。圖/歐新社資料照


 

王健壯/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
2016-12-04 00:00聯合報 王健壯

從來沒有想到,民權運動史上最響亮的那句口號「隔離但不平等」,竟然會在廿一世紀的台北街頭響起。

「隔離但平等」這句口號,是種族歧視者把歧視合理化的一個幌子。他們在心態上把非我族類的人視為次等族群,手段上卻是以形式的假平等,達到實質上真隔離的目的。亦即,隔離是真,平等是假;隔離是制度,平等卻不存在。

美國從南北戰爭結束,到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案」判決前,這段時期是「隔離但平等」的極盛時期,也是民權的黑暗年代。「布朗案」雖然打破了教育的隔離之牆,但並未終結「隔離但平等」的機制;五○年代中期延續到七○年代中期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對抗的就是「隔離但平等」的殘餘勢力。

民權運動後來雖然粉碎了有關種族歧視的「隔離但平等」機制,「隔離但平等」的鬼魂,卻在性別平權這個議題上,又纏繞了美國社會長達半個多世紀。同性婚姻的平權運動,跟種族平等的民權運動一樣,走的都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坎坷路,也長期受阻於「隔離但平等」的高牆之前。

但性別平權比種族平權運動要幸運一點。在最高法院去年六月判決同性婚姻合憲前,雖然有許多州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也有些州的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卻早已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讓同性婚姻取得不同形式的法律保障。麻薩諸塞州讓同性的婚姻合法化,佛蒙特州讓同性的民事結合合法化,還有更多的州法院,判決走在立法之前,對於同性婚姻的訴訟經常作出認可的判決。

但即使如此,同性婚姻的平權運動仍然被「隔離但平等」的鬼魂纏繞不休,民事結合就是具體例證。反對同性婚姻的人,就像當年種族歧視者一樣,把同性婚姻的人視為非我族類的他者,必欲區分之甚至隔離之,其結果就是不願以「婚姻」之名加諸其身,祇願以「結合」之名賦予他們另一種形式的平等。但事實上,這是次一級的平等,是被賦予的平等,而非應享有的平等。

一九五四年的布朗案,推倒了「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高牆,去年最高法院的判決又推倒了「隔離但平等」的性別高牆。然而,「隔離但平等」陰魂不散,不但有關種族與性別的歧視並未魂飛魄散,一堵新的「隔離但平等」的高牆,在有關移民與宗教這樣的議題上,又已隱然浮現。

台灣也看得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出沒。台灣的性別平權運動比美國要幸運一點,美國的反同勢力自始至終反對同性婚姻,但台灣的反同團體,才短短幾個月就從絕對反對同性婚姻,轉變為相對支持同性婚姻,支持的條件是另立專法規範同性婚姻,而不要在民法中賦予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

但另立專法是不是在建一道「隔離但平等」的高牆?隔離的平等,能讓同性婚姻得到平等的人性尊嚴、平等的公眾認同與平等的國家關懷嗎?美國的種族平權與性別平權運動,千辛萬苦才翻過一堵又一堵的高牆,台灣有必要非走同樣的路嗎?

每一場改變歷史的民權運動發生時,並非每一個人都準備好了應付劇變,但大江東流既然擋不住,拆除「隔離但平等」的高牆,此其時矣,趕走「隔離但平等」的幽魂,也刻不容緩;台灣若能如此,世界民權運動史上必將記上一筆。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我見我思:潘家鑫》誰真正了解同志

反同婚團體凱道陳情 訴求婚姻家庭應全民決定
出席者高舉「多元性別意識活動退出校園」的標語。(姚志平攝)
反同婚團體凱道陳情 訴求婚姻家庭應全民決定
活動結束後,下一代幸福聯盟維安組人員依然手拉著手將手持彩虹旗民眾包圍。(姚志平攝)

號稱最會溝通、轉型正義的蔡政府上台以來,勞工團體、觀光業者,就連原本「惦惦」捧鐵飯碗的軍公教及退休人員都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近日甚至原本「順服如羊」的福音派教會人士也加入包圍、衝撞立法院的行列,反對修《民法》972條,意外促成南北各教派大團結,卻被同志、友同團體貼上「恐同」標籤。

「恐同」其來有自,台大機械系甄選入學「家庭是由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組成」的考題,被教育部性平會開罰3萬元,命題教授要上性平課;成大開辦的「存在,愛戀,也瘋狂」通識課程,也因觸及性平法,被性平會調查。兩個案例都分別被1位學生檢舉就成案,是台版「文字獄」,不如人意的教授也淪為「牛鬼蛇神」。之後引起網路瘋傳,修《民法》後,夫妻、父母、祖父母的稱謂都要取消,違者要受罰。

談到一般民眾對同志的認識與同情,在國外電影頗有佳作,如英美兩部自傳電影,描述二戰破解德軍密碼的英國數學家圖靈的《模仿遊戲》;另一部則是美國同志人權政治家哈維米爾克的《自由大道》。台灣則乏善可陳,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伊莎貝爾喜餅拍的男同志伴侶紀錄片,及麥當勞的老爸接納兒子出櫃的廣告,都是走溫情路線。但當看到台灣同志大遊行,男同志的裸露、性虐(SM)裝扮及性解放訴求,又引起民眾的疑慮,甚至恐懼。

台灣與英美基督教文化背景不同,不像英美同志曾經遭受公權力迫害,若將台灣同志與美國黑人人權類比,就顯得不倫不類。

「恐同」團體雖暫時阻擋民進黨立委修民法,也有立委提案另立專法,但友同、恐同兩大陣營仍舊雞同鴨講,不僅無法達成共識,雙方分別在網路社群媒體上號召支持者,迅速升高對決的態勢,準備擴大先後在這兩個周末舉行的遊行示威規模。社群間的衝突以及民心的不安,追根究柢還是在於蔡英文選前大開選舉支票,在未廣泛徵求民意,先就複雜的同性婚姻議題深入研究前,就要強行兌現。

要討論同性婚姻議題,最基本的問題是台灣同志人數有多少?粗估數據從占人口的1%到4%都有,對他們的了解也只限於有少數願意露出的個案;還有,同志性傾向是先天還是後天的?有的學者說是後天環境影響,也有人提出最新研究,有部分同志是先天的,但似乎仍未有定論;以及同志是從生理或是心理、客觀或主權認定?同志不是只活在同志群體中,要與其他社群共處於台灣社會中,若要立法保障同志權益,必須要有更多的本土研究,才能據以進行周延的規範。

(作者為文化大學廣告系助理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8407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