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5名博士生考郵局筆試就遭淘汰 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培養創造力 從改變考試開始 博班通膨 雙博士學位有用嗎
2016/10/05 13:35:44瀏覽246|回應0|推薦0

 

 

高學歷不見得吃香! 15名博士生考郵局筆試就遭淘汰

2016-10-15 11:45聯合晚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9/2025405

中華郵政今起招考兩天,考生資格限定高中畢業,但35000名總考生中共2500名博碩士,高達總考生6.9%,最後僅250名碩士考生進入二試,15名報名的博士生筆試都沒過,全部慘遭淘汰,中華郵政公司人力資源處處長邱京華表示,這表示高學歷不見得吃香。

邱京華表示,中華郵政老員工平均年齡55歲,近年退休潮浮現,每年退超過1000人。為補足人力,今年招考正式錄取1377人,備取494人,進入二試的考生名額限定為正取的兩倍2800人,錄取率4%。

郵局招考職階包括內勤營運職、外勤郵務士及郵務窗口等,起薪從30000至43000,今年外勤首度取消考英文,改考交通規則。邱京華表示,碩博士報名職階並未依薪水分布有差距,分布均勻。至於為何博士生全被刷掉,中華郵政指博士生可能同時考各種考試,也可能因各有專業,離郵政要考的科目較遠。

今年郵局考試報名超過55歲6人,超過50歲40人左右,30歲以下5成,邱京華表示跟往年比例差不多。在性別比例方面,考進二試、須考體能測驗的女生153人。邱京華表示,體適能是考扛30公斤重物在一分鐘內來回跑5公尺12趟,很多人考滿分,男女都有,不少碩士也都表現良好。

26歲的魏姓考生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他說覺得在郵局工作很穩定,因此來報考,為了要通過體適能測驗還特地練習一番,但仍只能跑到9趟。不過他看有些考生因為拚命跑12趟,還不慎跌倒,覺得能安安穩穩跑9趟也不錯。34歲的許小姐本來就在郵局作外包工作,這次特地來考正式人員。她表示在郵局工作氣氛很愉快,對這次考上也很有信心。

郵局招考10月24日放榜。

圖/中華郵政提供
圖/中華郵政提供

 

王文華/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2016-10-02 02:57 聯合報 王文華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996857

朋友跟我感嘆,他去大學演講,台下學生睡成一團。

我拍拍他的肩:「別難過,我也被『睡』過。」

甚至我自己聽別人演講,聽著一成不變的語調,看著密密麻麻的投影片,有時也忍不住打哈欠。

縱使不睡,當觀眾開始滑手機,演講也失去了意義。

看到觀眾睡覺或滑手機,我先怪自己。我現在講得很無聊,要立刻應變,把場子贏回來。於是我跳過一段、加快節奏、穿插笑話、引導討論、帶個遊戲…

在這個時代上台,面臨特殊的挑戰。智慧型手機讓人能隨時聊天和看影音,任何人都很難在密閉空間,單純靠說話吸引大家注意。

感嘆沒用,有用的是改變自己。手機上的影音可讓人手指滑動、眼球移動,但要讓人心產生悸動,還是得靠現場那個活生生的人。

但那個人不能只靠投影片,而必須剖心挖肺、渾身解數,把眼神、表情、音調、語氣、呼吸、動作、道具、內涵…發揮到極致。

小巨蛋演唱會有人睡嗎?只要台上的內容精彩,實體的經驗不會完全被手機取代。

當然,有時候台上講得再怎麼精彩,台下還是睡。

我主持很多年輕人的活動。常看到主辦單位砸下重金,大老遠請來世界級的講者,講者唱作俱佳,我自己都學到很多,但甚至坐在前五排的同學,還是睡。

這不是因為代溝。縱使講者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樣有人睡。

原因可能是學校規定他來,他本來就不想聽。

也可能是他的眼界、格局、想像、興趣,完全跟講者脫節。雖然是講中文,但他聽起來是外語。

這也不必感嘆。我跟朋友說:「專心看著清醒的同學!」

因為不管睡的人有多少,醒的人永遠更多。他們聽講時睜大眼睛,鉅細靡遺地做筆記。結束後拉著講者,問很多人都問過的問題:「我該不該念研究所?」「該不該出國留學?」「該不該去大陸工作?」「該不該創業?」

我們這些講者,應該像第一次被問一樣,耐心回答。雖然這些問題都是個人選擇,我們的回答不應該是他們的答案,但至少可以藉由聆聽、反問、舉出案例,引導他們想得更深。

「那還在睡的人呢?」

他們像是轟趴主人的鄰居,隱約聽到隔壁的動靜。我們能做的,是讓醒著的人場面熱一點、收穫多一些。如果讚嘆的音量夠大,參與者事後在臉書上分享的照片夠精彩,睡的人看到,下次就會想一探究竟。手機搶走了聽眾,那我們就用手機,把聽眾再贏回來。

每個人,都睡過。每個時代,都有睡著的人。我們的手機廿四小時開,卻奇妙地讓我們進入半夢半醒的狀態。

在這樣的狀態,不想睡的人要先檢討自己。我們眼睛睜開,不代表一定醒著。時代在變,我們若怨而不變,也是在沉睡。

如果年輕人還願意聽我們說,那上台時別唱催眠曲。把內容和形式變得有趣一點,我們繼續,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方祖涵/沒有虎爸虎媽的亞裔孩子

2016-10-01 01:51 聯合報 方祖涵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995220

在維吉尼亞州念高中的女兒,在學校遇到這樣的事情:物理老師是位五十多歲的白人,學期開始幾個星期,每周作業的成績逐漸公布,她的分數卻不如自己的預期。老師在課堂上說他沒有時間改全部的作業,所以只截取一部分來評分,女兒在課後去找老師討論,她認為,如果老師看完整份功課,對學生來說才算公平。

老師說會提高她的分數,不過被女兒拒絕了。她詢問老師評分的標準,還有作業怎麼改善才會讓成績進步,老師沒有回答,只說:「喔?妳是那種滿分的學生?」「我知道妳的父母逼著你拿滿分。」

老師的說法,讓女兒很受傷。她的家長沒有強迫她念書,而且其實剛好相反。從小到大她沒有一門科目拿過B,我們卻一直告訴她不要太在意分數,甚至已經準備好獎品,要在第一次沒有滿分的時候當禮物,希望讓她放輕鬆。

只不過,女兒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除了功課之外,她在學校樂旗隊當隊長,對課外活動也是同樣的態度。高中女生對自己生活已經很有主見,我們沒有什麼辦法影響她的想法,只能默默在她累的時候覺得心疼。

老師對她的態度,顯然來自種族偏見:亞洲家長都是虎爸虎媽,孩子都是受害者。他或許還因此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正在替社會拯救受到「亞裔偏差心態」荼毒的學生。

後來我們跟老師碰面,他還是絲毫不掩飾同樣的偏見態度,女兒因此決定申請轉班,也獲得學校的同意。老師的偏見抹煞了孩子的心血,讓她在課堂裡覺得不安全,只好藉轉換環境來改善。

很令人生氣的事情,可是在憤怒之餘,我還是告訴傷心的女兒,偏見與歧視是無所不在的,不要讓自己太難過。亞洲學生只會念書,只在乎成績的刻板印象,讓高中時期就已經是全加州最好球員之一的林書豪拿不到籃球名校獎學金,幾年後又讓這位大學時期常春藤聯盟最佳球員差點進不了NBA,甚至在進了NBA以後,還數度被不認識的球場管理員擋在門外;

美國電視與電影裡,迄今沒有幾位亞裔演員演過不屬於亞裔的角色,在螢幕上的亞洲臉孔,大多都只因為角色設定是「亞洲人」而出現;大聯盟球場上的亞裔選手,同樣很難忽視來自於教練,甚至是裁判的差別待遇。

我們身邊也存在許多對其他族裔的歧視,像是台灣外籍配偶的子女在學校,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對待;像是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飛機上的倫敦指南,建議遊客避開「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跟黑人聚集」的區域。種族的刻板偏見,傷害我們家小女生的感覺只是小事,它更實質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安全—像現在全美各地層出不窮的,非裔被警方槍擊的事件。

「繼續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吧」,我跟女兒說。我們不能馬上停止別人對我們的歧視傷害,不能隻手改變所有既存的偏見,卻沒有人能夠讓我們放棄對未來世界的期待。而唯有堅持這樣的相信,事情才會一直變好。(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周行一/培養創造力 從改變考試開始

2016-10-04 03:36 聯合報 周行一

http://udn.com/news/story/7340/2000628

我們都希望小孩出人頭地,想盡辦法讓子女進入好學校,因此如何能保證小孩有一個公平的入學機會,一向是決定我國教育政策的最關鍵因素。在十二年國教的改革過程中,很多不同意見的脈絡反映的是父母的共通心思:「如何能讓我的小孩有一個最好的機會進入好高中?」

其實父母要的是小孩得到好教育,但當我們把「好學校」當成是「好教育」的同義字時,父母的決策突然間輕鬆許多了。了解一個學校的教育良窳豈是簡單的工作?

但是看排名選學校卻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事,就像在網站上以幾顆星決定看哪場電影一樣簡單,父母只要把心思放在讓小孩能夠進入哪所學校即可,根本不必為教育品質傷腦筋,最重要的是拿到看電影的門票,電影內容已經是其次了。

當「公平」是最重要的選材機制時,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台灣沿用至今的「考試」,造成每所大學的學生都非常相似,他們都是「會考試」的學生,或者更貼切地說,他們都是會練習與背誦的學生。為了「確保」公平,考試的範圍與形式也要非常確定,父母才能很容易地幫助子女準備考試,既不會有心理壓力,也感覺能力所及。

大學的選才機制決定高中生的學習方式,當考試範圍固定時,背誦與練習就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而現代世界最需要的創造力是無法這樣培養的。

我有一個朋友是小留學生,在美國創業後到台灣來聘高品質的工程師做研發工作,他發現台灣畢業生與美國工程師一樣聰明,但只會聽命做事,創造力不足,缺整合能力,而這些是高價值的人才最該具備的能力。

中小學是培養創造力最重要的時候,大學當然應當嚴格訓練學生的創造力,但是沒有辦法完全彌補高中教育的欠缺。大學選才方式的改善是最有效改變高中教育的方法,由於考試仍是重要招生依據,

台灣起碼可以先師法美國SAT考試的精神,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基本上,沒有固定的教科書考試範圍,學生要培養常識、深度理解閱讀內容,並且有能力以文字分析、整合並推論。數學並不困難,重視的是基本能力,台灣數學還不錯的學生,只要看得懂英文,要考滿分並不困難。

台灣學生如果無法以重複背誦固定的教科書內容準備考試,就會強迫高中老師以新的方式教學,強調學生廣為深度閱讀、了解不同學科間的連結,

例如學歷史就不能以背誦為主,要了解歷史事件的成因與啟發,與地理及文學之間的關係,由於要培養整合與推論的能力,做專題研究寫報告就會是學習的重要活動,這才是學生學習創造力,思考問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開始。

家長對於沒有明確範圍的考試一開始一定會覺得無所適從而有排斥感,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希望下一代有能力解決現代的問題,對世界有所貢獻,而且當世界各國都在調整教育內涵,希望學生有創造力時,如果我們不改變,台灣年輕人仍會被這世界所淘汰。歐美的考試方法其實也是公平的,只是測驗的目的是學生的能力,而非背誦與練習的成果。(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博班通膨 雙博士學位有用嗎

2016-10-05 01:47 聯合報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2003064

清大將在明年推出雙博士學位,其他大學並不認同。台大認為,雙學位制就像博士班的「通貨膨脹」,博士追求知識創新,不在多張文憑;交大則指出,要同時在不同領域有專門發展,困難度高,大學要刺激招生,應從轉型和精進專業著手。

沒錯,博士論文追求的是知識的創新,然而在台灣,所謂知識的創新,真的沒有幾人在做,多半在「炒冷飯」而已,也就是追逐國際的熱門題目,如何培養諾爾獎級的人才?大多數只是在騙國科會的錢,如前幾年某教育部長被學生掛名投國際知名期刊,結果被發現論文都是在「炒冷飯」,評審也都是自己人。也有國立大學教授利用國科會的錢買私人用品,可說斯文掃地!

其實學歷不等於能力,態度才能決定高度。如果成功的定義是造福社會人群之餘,也可以讓自己功成名就並擁有持續收入,真的不需要專業,而是如「富爸爸」一書所說的,要建立系統,讓系統幫你賺錢,而建立系統之關鍵在自己做人處世的態度,只有良好的做人處事態度,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而建立系統。

有了系統,就能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成就自己,擁有持續收入。遺憾的是,我們的大學都是在教專業知識,與社會脫節,以致許多年輕人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低薪。

筆者記得有位事業做得很成功的年輕人說:「我絕不讓企業按照我的學歷與背景秤斤論兩,如博士學歷起薪五萬元、碩士四萬元、學士三萬元,我值多少由我自己決定。」由於他有眼光,看懂機會,沒幾年已經功成名就,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成就自己,擁有持續收入。如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臉書創辦人祖克伯與中國的馬雲等人,不都是如此嗎?它們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其學歷,而在於他們懂得建立系統,讓系統幫他們賺錢。

遺憾的是,我們大學教育都只重視前者而輕視後者,只告訴畢業後如何去找「好」工作而非靠團隊合作創業,甚至許多人不斷去補習以參加國考,只求「捧鐵飯碗,吃大鍋飯」,可說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許多學校鼓勵學生考證照,有人大學尚未畢業,已經擁有幾十張證照,然而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者依然一大堆。

可見大學應改正培養學生畢業後找工作的思維,而是培養他們創業的本領才對,而這本領就是做人處事的態度與過人的眼光。修雙博士學位只是讓自己所提的「水桶」變大而已,如何擁有持續收入?想擁有擁有持續收入,必須設法建立「水管」。

總之,大學不應該只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因為靠專業通常只能賺到暫時性收入,應該更重視學習態度與做人態度,廣結人脈,建立系統,這樣才能擁有持續收入,若只是修雙博士學位,有用嗎?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7673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