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31 13:20:30瀏覽199|回應0|推薦0 | |
王彩鸝/私立科大教授 跑得比業務員還勤 2016-09-11 14:48http://udn.com/news/story/7586/1953908 上周私房新聞寫「招生寒冬, 私校拚固樁」,私校招生變成買方市場,老師化身業務員,學生待價而沽。有技職生看到報導說,私立科大教授比業務員還跑得勤,高職畢業前那一個月,幾乎天天同一個教授都會到校光顧,最後只拿到兩張畢業證書回去。 報系資料照分享上周私房新聞寫「招生寒冬, 私校拚固樁」,私校招生變成買方市場,老師化身業務員,學生待價而沽。有技職生看到報導說,私立科大教授比業務員還跑得勤,高職畢業前那一個月,幾乎天天同一個教授都會到校光顧,最後只拿到兩張畢業證書回去。 彰化一所私立高職,畢業生約2000人,一半升學,一半就業。區內四所大學和科大搶食升學的1000名學生,科大日間部要求的統測分數比較高,就有私校祭出招生術,入學掛夜間部,實際是可以到日間部上課,保證半年後學籍可以轉日間部。 私立高職學生因家境、讀書意願等因素,天龍國以外的私立高職,有半數畢業生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早已符合蔡英文總統期盼的,18歲年輕年先就業再升學。一位私校技職生說,高職生打工的待遇滿慘,時薪120元都不到。中部地區某職以傳統產業居多,薪資平均落在22K至30K。 科大找不到學生,竟然有高職一半學生不升學,連可以半工半讀的進修部也不念。一名高職生說,我們雖然不會念書,頭腦倒是清楚,大部分的學生清楚那些學校,念了等於白念,寧可把註冊費省下來,買機車甚至儲蓄。 高職生說,讀大學進修部,畢業後,只是多了一個學歷,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沒有幫助,只是增加學貸和經濟的壓力。如果大學學位有價值,或者大學的課程內容符合就業市場,才有機會吸引高職生就讀。 私立大學到高中職固椿搶學生,往往先拜會高中端的高層,再讓老師來宣導,只要跟高職端打好關係,老師會建議學生去讀。不過,一旦私立科大傳出的負評太多時,高職老師也漸漸不敢幫他們宣傳。
聯合筆記/三月看四年 2016-09-03 04:16 聯合報 林新輝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937090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蔡總統的蜜月期即將結束」。就在一個多月前,經濟學人也以「一連串衰事」形容蔡的處境。 「蜜月期將結束」或者「一連串衰事」,說出蔡總統面臨的政治現實險峻,外有南海議題、兩岸終止官方聯繫;內有經濟衰退、兩黨惡鬥、黨內立委意見分歧、勞工抗爭、轉型正義等問題考驗蔡總統的能力。 蔡總統雖扛下千斤重擔,但從就職演說,嗅到她有心想要改變。她希望外界不要再一百天去評價新政府,然而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在臉書發表「百日看小英,三月看四年」,列出蔡政府的四個缺失:對總體經濟的陳舊觀念、核心價值的搖擺、雞刀用殺牛、整體團隊的平庸,卻是針針見血。 沈說,蔡政府對於經濟的想像仍執迷低薪、低價的維護,如此將被韓國揚長而去。此外,意圖討好勞、資兩方,卻得罪所有人,是政府最大敗筆。 還說,政府就像小孩一樣,一旦性格成形,長大也難以改變,從這三個月就可看出端倪。 對蔡總統言,沈的「三月看四年」評價不是唱衰而是警訊,意味著蔡總統執政一百天後,若沒有大破大立的思維,她的聲望與滿意度步馬英九後塵,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若情勢發展至此,勢將深化兩黨惡鬥,不再有任何作為、合作,國家停止前進,然後一同擺爛,坐等下次總統大選。 除了在野黨虎視眈眈,來自綠營內部壓力更大。兆豐金案重創林全內閣,綠營民代對林全絲毫不假辭色,獨派大老吳澧培砲轟「林全不下台,蔡英文沒有明天」,蔡總統還有多少意志力能維繫「蔡依林」體制,是眼前棘手的課題。 棘手的還有年金改革。在首場年金改革會議,蔡總統表示年金制度是台灣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受到人口和產業結構改變衝擊,年金制度正面臨破產的危機,民進黨是個解決問題的政府,現在就要來解決年金問題。年金改革已急迫到「現在不做,馬上就會後悔。」 蔡英文說,這次年金改革,採取「由下而上、擴大參與」原則,建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的對話平台,讓社會各界都能夠透過代表,闡述意見。希望改革之後的年金制度,能夠穩定而永續,讓年金制度成為社會安全網重要一環,這樣人心才能穩定,社會才能團結。 然而,年金改革方案還沒出爐,軍公教團體就發起九三大遊行,對蔡總統發出怒吼,要求執政團隊不要再利用政客挑起職業別的對立與矛盾,這場遊行其實是對蔡總統的改革投下不信任票。 對國家言,總統滿意度下滑不利改革,這會迫使領導人往討好選票方向靠攏,並在同溫層裡尋找慰藉,進而失去改革的勇氣與決心。祈願沈富雄的「三月看四年」的觀察,敲醒蔡總統及她的團隊及時振作。
【即時短評】蔡英文若真重視技職教育 請先去「黑箱」 2016-08-31 12:02 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9/1930509 105大限對大專校院招生衝擊到底有多大?官方的資訊公開程度,仍有個大黑箱。大學招聯會資訊較公開透明程度,定期主動透過記者會向社會公開說明,但技職教育的招生資訊仍蒙上一層黑布,各校缺額人數、缺額率等資訊,消息來源透露,因為來自政策指示,成為「不能說的祕密」。 據了解,吳思華卸任教長前夕,體認到少子化衝擊下,幾年內約有1、2所私校會倒閉,曾在教育部內主張在高中職生選填志願之前,應公布各大專校院的總註冊率及財務等資訊,提供家長和學生選填志願的參考;而目前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考生填志願若填到「地雷股」,是政府對不起學子,對人才培育也很不利,因為葬送了青年學子的未來,也會毀了台灣的未來競爭力。 不知是否吳思華卸任在即,或是來自更高層的指示,或只是教育部主管司處有「不可承受的壓力」,私校背後各有「靠山」,其中各方政治勢力的壓力,豈是教育部的司長、科長、承辦業務同仁能夠承擔?因此,即使來自教育部長的建議,也因此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技專校院以私校為主力,國立的校數遠不如一般大學,私立技職幫政府照顧廣大的經濟弱勢學生,很多私校又位處地理不利區域,少子化浪頭一打就潰不成軍,這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先天結構問題,絕不是靠教育部編幾期技職再造經費,就能夠扭轉乾坤。 蔡英文政府能夠贏得政權,有部分原因來自青年選票「反黑箱」的期待;蔡英文上台後也宣稱重視技職教育,那麼,就從公平對待技職學生做起,至少先拿掉招生資訊的「黑箱」吧!
李家同:大學只談錢-而忘了傳授文明… 2016-05-09 03:53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http://udn.com/news/story/7339/1681639 最近因為少子化,很多大學注意何去何從的問題。很多人有種想法,如果學生都容易找到工作,這所大學就一定可以生存。這種想法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如果這種想法過於偏激,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這是相當危險的事。 更使我擔心的是,大學有一個神聖的任務,要將人類的文明傳授下去,如果成天希望我們的教育和國家產業有關,誰又會重視最基本的文明?可是一所好的大學絕對是重視人類的文明的。 最近有一位牛津的教授得獎,因為他解決了一個數學上著名的難題,那就是費瑪最後定理。這個成就與產業毫無關係,我也不相信有哪家公司會對這種成就有任何興趣。可是牛津大學仍花了很大力氣將這位教授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來,可見非常傑出的大學並不是成天只管產業的。 我曾見過英國愛丁堡大學校長,這位校長的名片非常大,正面是他的名字及頭銜,可是反面全是愛丁堡大學歷史上的傑出校友,有科學家和文學家,文學家中有好幾位是蘇格蘭名垂千古的詩人,其中有一位我一直記得,那就是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 我們國家會不會對詩人如此尊敬,這是一個問題。如果學術界成天只管如何能使產業捐錢,那極有可能忽略了將人類文明傳授下去的神聖任務。一個國家的人民不能沒有人文素養,歷史上有很多國家武功不錯,最後不能變成強國,乃因這個國家沒有什麼文明。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是非常重視實用的國家,其實美國的大學教授往往有相當不錯的人文素養。就以我的指導教授而言,他的專長是電腦科學,可是他每天早上清晨六點必定收聽密西根大學介紹莎士比亞的廣播,而且這個習慣長達幾十年之久。 我也有好幾次的機會接待美國著名大學的數學教授,有兩次他們來訪的時候,清華大學的外文系正好有畢業公演,當然公演的是英文戲劇,有一場是捕鼠器,這個我知道,因為這是克莉絲蒂寫的。另一場是有關於希臘的故事,我以為作者是希臘人,可是那位教授告訴我作者是瑞士人。我們台灣的教授在專業上面非常用功,但是在人文素養上的興趣其實是比不上外國教授的。 如果大學過分地強調賺錢,一定會忽視人文科學。總有一天,我們恍然大悟,對自己以及全世界的文化茫然不知。我們的國家不可能贏得世界的尊敬,而我們的大學也不可能有任何一所在全世界有一點地位的。希望我們的大學不要忘了自己的神聖任務,那就是將文明傳授下去。
-大學或職校?-楊照:為何德國能在10歲就為孩子分流 2016-08-31 12:36 聯合新聞網 文/楊照(作家)http://udn.com/news/story/9/1930453 對於台灣的家長來說,德國教育最驚人、最不可思議的程序,是小學畢業時的「分流」。德國小學只念四年,四年級念完,畢業前,小學老師會給孩子一個「分流」的評估,建議孩子進入以追求知識為主的學校,還是以學習技能為主的學校。用我們的名稱來說,就是哪些小孩適合繼續升中學,哪些小孩適合去念職業學校。 What a shock ! 小孩才十歲,老師就決定他未來不能念大學了?更可怕的,甚至沒有考試!沒有一個考試的標準,因為沒有達到標準,所以才將小孩「刷下來」去念職業學校,光憑老師的主觀判斷,可以就這樣決定孩子的終身?做老師的,怎麼評斷得下去,他要如何寫下:這孩子不適合升學了;他又如何跟家長交代? 大學和職校不該有高下之分 性向才是重點 所有這些不可思議的感覺,所有這些問題,其實源自於我們自己對教育的看法,正凸顯了德國人在這件事上和我們徹底不同之處。最關鍵,也最簡單的,是德國人真的不覺得念大學比念職業學校了不起。無論從薪資水準上或社會地位上看,念大學和念「職校」都沒有根本的高下差距。同樣念大學的人彼此間的差距,或同樣念「職校」的人彼此間的差距,遠大過於兩種教育間的總體差距。 德國教育,是真正的「二元」教育。他們設計兩條不一樣的路,給兩種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在他們的思考上認定:一個正常的社會,需要相當的抽象知識基礎,也需要實際精巧的技能;還有他們認定:知識和技能有其根本差異,需要有不一樣的教育與養成方式。 真正「二元」,意味著這兩條路,關鍵在「不一樣」,而沒有高下之分。一個德國的老師沒有那樣的道德壓力,覺得建議一個孩子去念「職校」就是貶低他的價值,就是認定他沒有資格去念大學。去餐廳點菜時,侍者建議:「你比較愛吃甜,應該試試我們的巧克力慕斯;他的口味偏酸,不妨點泰式鳳梨炒飯。」你會生氣嗎?你會覺得受挫嗎? 而且老師的建議,真的就是建議,家長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更重要的,在中學階段,有很多管道讓兩個系統中的學生可以改變心意,依照對自己的理解,從一個系統跳到另一個系統。 注意,是一個系統跳到另一個系統,不是讓學生可以從「職校」系統「跳回」「升學系統」。用我們的教育語彙,甚至無法描述、形容德國的教育體制,因為我們的語彙內在就是不平等的,就是抬高中學、大學,貶低職校的。從語言中我們就認定,「中學──大學」才是「正途」,沒有能力走這條路,考不上中學、大學的才去念職校。我們完全無法理解德國這種真正的「二元」教育設計。 別再說什麼「多元」了吧!我們的教育哪有資格講什麼「多元」,徹頭徹尾就是「一元」,而且是愈來愈「一元」,連「二元」都做不到,哪來「多元」?真正「多元」的關鍵,在於平等,「多元」系統中存在的各個成員,彼此之間不一樣,有差異,但沒有高下分別。我們的教育絕對是「反多元」的,因為我們什麼都要算分數、排名次,排名次就是取消差異,把不同的東西用一個粗暴的統一標準包起來,硬是「一元」地去評斷。 「一元」的教育體制裡,怎麼可能有真正的「多元入學」?有人將教育的問題歸咎於「多元入學」,提倡要改回原來只有「一元入學」的聯考。恢復聯考有什麼好處?讓這個社會至少誠實,明明是「一元」的,別裝模作樣搞「多元」,明明最後還是只有會考的成績算數,就別勞師動眾去弄出一堆其他有的沒有的。 但改回聯考無法解決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在意別人不一定在意的問題:「一元」的教育體制可能教出「多元社會」的公民來嗎?沒有「多元」,沒有對於差異的基本認知與尊重,能夠維持自由與民主的社會嗎? 錯不在「多元」,而在「假多元」吧?別說「多元」了,我們有可能從真正、切切實實的「二元」開始做起嗎?能夠建立一套平行存在,有尊嚴、有自我價值的職校教育嗎? (本文出自《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楊照 著,時報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鍾邦友》誰讓好五專變壞科大鍾邦友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901006664-262105 媒體統計,今年四技日間部登記分發缺額率超過5成的高達21校,總缺額1萬287人,約是一般大學缺額2953人的3.5倍。「105年高教大限」兵臨城下,這些所謂的「後段」大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莫不人人自危,但教育部彷彿事不關己,冷眼地看著他們自生自滅。 這些招生不理想的學校,不少是在五專時代曾經風光一時的名校,在民國60~80年代,部分尚且是國中畢業生在公立明星高中後的熱門選項,不乏辦學績優而受各界稱道者。 這些五專在李遠哲主導的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下,紛紛轉型科技大學,卻因為大學評鑑一條鞭式的要求,不得不拋棄原本專精的就業與技術導向,轉變成為與普通大學並無二致、但卻半生不熟的學術與研究類型,高不成低不就的結果,屢屢因為「體質不佳」,遭受教育部嫌惡鄙視,復又被台大校長說該由市場機制淘汰,真是情何以堪。 先前曾經研議將科大降格五專,但相關的師資設備早已今時不同往日,根本再也回不去了,四不像的結果,再因為教改期間強力壓縮高職生源比例,及現在少子化的影響,招生嚴重不足的慘況終於爆發。 如此遭遇就好比一批原本品質頗佳的牛仔褲,毫無章法地被要求修改成西裝褲一樣,再怎麼東剪西裁、釘補縫綴,也是怎麼看都不合穿,現在被改壞了,還被裁縫師嫌惡是它們的布料不好,所以才沒人想穿,但這是牛仔褲的錯嗎? 如果這些科技大學有錯,那就是錯在他們太相信教育部,相信這位自作聰明的裁縫師,真的可以把他們修改成宜人的新款式,否則又怎會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呢? (作者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