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20 10:22:09瀏覽249|回應0|推薦0 | |
聯合/問總統,教育是何物? 2016-08-06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http://udn.com/news/story/7338/1876610 課綱問題屢屢激起社會對立,新政府邀請學生參與課綱審查,更引發外界的憂心。支持學生審課綱者認為,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審查,可以將他們的多元背景提出來,此說以蔡英文總統為代表,教長潘文忠更認為學生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公民教育」。反對者則認為,學生才開始學習,對許多事情尚無認識,如何有能力討論課綱? 上述正反意見,都只是片面觀點,並未提出具有說服力的完整論述。甚至有學生說,學生是教育商品服務的「消費者」,當然有資格以消費者身分對服務的內容表示意見。這種把教育喻為「商品」的說法,更屬似是而非。要辯證此一問題,我們須先釐清課綱、課本及教學的關係。 全球民主國家對於教材的擇定,大都採用三級制。第一級,由中央政府制定課綱,描述各科教材編寫的大原則、涵蓋範圍等;再由出版業者或熱心團體依此編寫教材。第二級,由地方政府擇定若干符合當地民情、特色之教材若干本,供區內學校採擇。例如原住民部落較多之縣市,則可選用相關內容較豐富之教材。第三級,由各校教師在當地政府選定的教科書中,選擇一本或數本作為教材。 由此可知,第一級的課綱審議者,必須要有寬廣的視野,對於各地的文化歧異亦須有所理解。以語文教育為例,課綱必須決定古文與現代文的比例,因此審議者須有相當的語文知識養成之系統概念,才能決定看似「無用」的文言文應占多少比例。以生物教育為例,課綱審議者必須對演化生物學的知識建構、創造論在科學界所遭遇的挑戰均有清楚的理解,才能提供下一代有益的現代生物知識。這些見識,恐非還在接受教育的學生足以具備。 從民主的觀點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若有更多積極的參與,當然是好事。但以台灣的教育為例,主要問題其實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流於消極,或者在教學設計中難以參與。如果能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必能大大提升。而今,政府和教育部門不去正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不足,卻一夕將他們的角色提升為課綱審議者,美其名為「民主多元」,則是本末倒置。 我們當然贊同多元文化觀,也認為政治力不應介入課綱。然而,課綱就只有「史觀」一個面向嗎?教育又難道只有「多元涵括」的一種價值嗎?其他國家在課綱的決定過程中,會有多元意見的聽證過程,學生的意見其實大可在這個階段納入;但試問,有什麼國家弄到「學生審課綱」的地步?台灣如此與眾不同,我們究竟在哪個環節產生了思辨的錯誤呢? 最好的例子,不妨參考美國爭辯「演化論」與「創造論」何者應進入課綱的討論。「演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兩百多年來已形成生命科學知識推理環環相扣的架構。「創造論」所依據的聖經則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典,千千萬萬美國人對之信奉不渝,他們從小到大的教會生活也形成不易動搖的歷史記憶。那麼,根據多元文化理論,美國教科書是不是「演化論」與「創造論」兩案並陳呢? 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絕大多數的課綱採納的是「演化論」,「創造論」的支持者曾多次想要促成「平行論述」,卻未成功。原因就在,多元之外,還有其他更高的價值。課綱是教育的一環,它必須兼具教育理念、人文關懷、多元尊重、科學素養、圓融思辨的訓練等面向,多元尊重只是諸多面向之一。就課綱而言,「多元」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元素。 蔡總統以「多元」和「民主」為由支持學生審課綱,不僅貶低了課綱的意義,也偏離了教育的本質。一些以教育「商品」的消費者自居的學生,動輒以不滿意服務為由拒絕買單,不正是因為這類怪誕邏輯而來?
段心儀》反智元年?7月19日召開的課程審議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原訂要討論出遴選辦法並選出18名學生代表,結果被學生質疑程序有瑕疵、草率,結果議程完全擱置,25日再議,全程居然與立法院開會,委員以程序杯葛的情況如此一致,太陽花運動之後,學生行動政治化傾向愈來愈明顯。新政府執政成功得力於此,但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恐怕後續發展非可預料。 拜「反課綱」活動之賜,素來冷門的「課綱」熱到人人朗朗上口。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從未看過「課綱」的長相,因此無從想像創造它或修改它須具備哪些能力? 以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來說,十二年國教跨國小、國中、高中三領域, 課綱中無論教學目標、核心素養、重點、內容等都分為五階段(國小三、國高中各一),審的時候得一起審。審的重點該是什麼呢?是否該看看國語文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周全嗎?符合總綱的核心素養嗎?國語文的教學重點能否完備?十二年一貫學習能否無縫接軌? 總綱有核心素養的文字說明;「學習內容」的第五階段也有要求。例如高中的必選古文從30篇減為20篇,刪掉了過秦論、漁父、始得西山宴遊記等篇章,保留虯髯客傳、岳陽樓記等篇章,是否符合課綱思維脈絡?何況,保留哪20篇,除了文化內涵的考量外,還要考量朝代、文體的代表性,作者在文學史的地位、文章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現代學生的接受度等,因素非常複雜。 所以,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說,他活到77歲,至今還沒當過課審會委員,雖然他的專長是電機資訊,但因沒教過高職,他自認還不夠專業,不敢審高職相關課綱。更何況連車床都沒看過、一元一次方程式都沒學過的小學生。 我其實不反對學生擔任課審委員,因為有另一種視角,但應該是經歷了完整國中小課程的大學生來擔任總綱委員吧。他們可以一邊審視,一邊對照過往學習的經驗,找出學者教授們的盲點,為學弟妹造福。 例如高中因為科目太多,一學期有19科,國英數基本時數不足,導致學習忙碌而無效率等問題,來冷靜一下徒有理想、不顧現實的學者腦袋。但即使是大學生,都不適合擔任各領域課綱委員,因為學養畢竟不足。當然如果確實有不世出的奇才,具有遠超過年齡的學養與智慧,我們為台灣教育額手稱慶,但遴選機制是否該嚴謹些,不該淪為民粹動員吧? 教育部是培養國家未來人才的機構,每位官員都要念茲在茲,有理念、有擔當!不能讓民國105年變成中華民國的「反智元年」。 (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 聯合/小學生和莊國榮誰荒謬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848818 有小學生報名要審課綱,李家同教授痛批「教育部瘋了」。他說,如果真的選出小學生當課審委員,台灣將變成國際大笑話。 第一,李家同罵錯了,讓學生來審課綱,是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通過的決議,要罵得先罵立法院和民進黨。 第二,李家同可能過慮了,小學生如果真的要來課審課綱,看起來雖很荒謬;但因為預先知其荒謬,也許反而沒那麼危險。 比起小學生審課綱更荒謬的,是指派一個充滿政治偏見的人來主持課綱研修大計,其結果必然更危險。 教育部日前召開學生代表遴選會,台上的主持人和台下的學生吵得一塌糊塗,那位主持人,正是扁朝時滿口荒唐言的教育部前主秘莊國榮。 當年莊國榮以其粗話為武器,掃射藍營政治人物,那些言論無一能反映其法學背景,僅說明一個人為了政治立場能粗鄙到什麼程度。 在扁政府時代,莊國榮之「敢言敢演」,就被喻為技冠民進黨「國會三寶」,和杜正勝、謝志偉合稱「新三寶」。 誰料,事隔八年,教育部長潘文忠竟忙不迭地將這塊寶物重新出土,讓他主持課綱研修大計。 這樣的「慧眼」,到底背後藏著什麼心思,恐怕才是人們更該擔心的事。 從這個角度看,李家同罵「教育部瘋了」,其實也罵得沒錯。 小學生報名參加遴選,至少有膽識,但立刻被莊國榮排除。 而莊國榮不僅不必參加遴選,他還佩著寶劍來主持遴選;如此,課綱還會有活路嗎?
教部瘋了 民進黨反噬自己 2016-07-20 06:39 聯合報 吳威志/雲科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雲縣斗六)小學生審課綱,李家同教授痛批「教育部瘋掉了!」、「這傳出去會是國際上的大笑話!」 去年反課綱高中生夜闖教育部、攻占教育部前廣場,促使立院修法,將學生納入課審委員;儼然中國大陸紅衛兵「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但審課綱畢竟是很專業的事,別說中小學生,連大學生也不見得懂課綱、更別說審查課綱了。 立法院五月三讀修正「高級中等教育法」,課審會審議委員納入學生代表。教育部目前規定中小學生及大專生、研究生都可參加,預計八月課審會就能開始運作,審議十二年國教課綱。 教育部竟然屈從學生,連國家教育百年大計也要國中小學生加入。這種討好學生的民粹作法,非常不適當!如果以此理論,學齡前兒童的公民參與權是否也要加入?屆時,豈不是要讓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級學生都進入決策機構或參與立法!可悲的是,政治的髒手伸到小學裡了,居然還要假借自我推薦,安排職業小學生,達到更改課綱從小洗腦的目的! 民進黨主政下,一味討好選民,才會產生如此荒謬的政策;茲不論小學生、國中生或高中生有無能力審查課綱,但依據民法規定,廿歲才是成年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七歲以上至廿歲以下是限制行為能力,除日常生活與贈與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需要法定代理人同意。 所以,依法這些學生代表開會應該都要家長進入會場,討論與表決都需家長同意;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教育至此地步形成執政黨的政治手段。民進黨肇因反課綱活動,一開始就包藏禍心,現在只是反噬自己而已。
小學生審課綱 民主家家酒 2016-07-20 06:39 聯合報 鍾邦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http://udn.com/news/story/7339/1840163 中小學課綱審議委員會學生代表,二名小學生、四名國中生也報名。筆者認為這六位學生應成為當然委員,才符合所謂「代表性」,否則就違反「自己的課綱自己審」的神邏輯,也會變成「黑箱作業」。 但這些學生資格何在?難道完全不用門檻限制?未成年者需不需要附上家長同意書?參加會議時是否需要師長陪同?發言時若無法理解相關議題,可否由陪同師長代打? 此外,這些熱衷「民主遊戲」的學生委員,他們的課程「專業水準」是否能讓所有使用這個課綱的全國師生信服?能否站上第一線解答課綱公布後社會大眾的質疑與問難?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權能區分」,但是現在的新政府彷彿一夕之間讓「有權的人民無所不能」,需要高度專業把關的課綱審議,竟然淪落到用「扮民主家家酒」的方式來達陣。 無法想像幾個中小學生要跟著一群專家學者談論課綱審訂的詭異畫面,如中小學生有能力審課綱,何以還要被「教導」?有裁判資格的人,為何還要教練來教他打球的基本規則?
審課綱變災難-陳超明:潘朵拉盒子已打開 2016-07-19 23:17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10067/1839777 教育部開放國中小學生參選課審會委員,當過課審委員的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批教育部「搞民粹、和稀泥」,從上到下,都未堅持教育理念,任由政治綁架教育,讓課審會委員淪為「市場叫價」。教育部今天(7月19日)讓123名學生自己遴選課審委員,但完全沒訂出任何標準,就任由學生自己搞,結果吵了一整天,最後難產。 陳超明說,若依學生意見,學生課審委員要兼顧性別、原住民、偏弱勢、宗教等各種族群,「恐怕選出一百個都不夠」。他引用希臘神話的典故,直指民進黨政府修法讓課審會納入學生,就好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災難才剛開始,將來還有得吵。 台中一中校長陳木柱則感嘆,學生納入課審會委員,已立法通過,學校還能怎麼樣?但他仍認為,審課綱應回歸教育專業,如同很多網友說的,若要討好所有學生,是不是幼兒園學生、媽媽抱著嬰兒、甚至懷胎中的孕婦,也都應參與審課綱,因為都攸關這些孩子的未來。 陳木柱說,高中最憂心的,是新課綱恐一延再延。教育部原本預定107學年實施,如今課審會重組,即使只是較有爭議的社會科課綱延後,高中也會產生很大困擾。 陳木柱解釋,現行課綱高中社會領域必修廿四個學分,新課綱只有18個,即未來社會科不需要那麼多老師,若現在增聘太多老師,等新課綱實施後,超額教師很難處理,學校將被迫這兩年只能暫聘代理代課老師,又恐影響教學品質。 桃園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則感嘆,立法院修法讓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政治介入太深,「完全是民粹化的表現」。如今勢在必行,只能當成「業」,大家一起來承擔。 林清波認為,學生要有足夠的能力、知識、生命經驗才能審課綱,中小學生本身是受教對象、還在學習,不適任課審委員。
審課綱無限上綱 高中校長嘆「民粹取代專業」 2016-07-20 03:54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http://udn.com/news/story/10067/1840035 教育部開放中小學生審課綱,高中校長批民粹已取代教育專業,若要無限上綱,何不讓幼園生、甚至嬰兒也來審課綱?校長們更憂心,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恐無法在後年八月如期實施,課程安排、師資聘任都不確定,會拉長過渡期,教職出缺只能先聘代理代課老師,恐影響教學品質。 台中一中校長陳木柱認為,審課綱應該回歸教育專業,若要討好所有學生,是不是幼兒園學生、媽媽抱著嬰兒、甚至是懷胎中的孕婦,也都應參與審課綱,因為都攸關這些孩子的未來。 陳木柱說,高中最憂心的,是新課綱恐一延再延。教育部原本預定一○七學年實施,如今課審會重組,即使只是較有爭議的社會科課綱延後,高中也會產生很大困擾。 陳木柱解釋,現行課綱高中社會領域必修廿四個學分,新課綱只有十八個,即未來社會科不需要那麼多老師,若現在增聘太多老師,等新課綱實施後,超額教師很難處理,學校將被迫未來兩年只能暫聘代理代課老師,又恐影響教學品質。 桃園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則感嘆,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政治介入太深,「完全是民粹化的表現」。如今勢在必行,只能當成「共業」,大家一起來承擔。林清波認為,學生要有足夠的能力、知識、生命經驗才能審課綱,中小學生本身是受教對象、還在學習,不適任課審委員。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國小教師張旭政表示,他贊成高中以上學生當課審委員,但反對國中小學生擔任,除因他們的抽象思考能力還不足,也為了保護小孩,避免在媒體曝光、被社會公評或責難而感受太大壓力,因而身心受創。 教育部國教署科長蔡孟愷回應,新課綱是否延後實施,要等教育部組好課審會,八月開審再來通盤考量。
念生科系CP值低是因為系很爛?統計沒意義?還是誤上賊船? 2016-07-19 15:11:37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1838547 「畢業生收入大調查」這種題材一向很受到媒體的歡迎。畢業的時候,選志願的時候,年底換工作的時候,就要來一下。如果看到自己念過的科系平均收入還OK,自己也屬於OK一族,就會覺得「嘿啊,真的不錯」,然後轉身告訴大家念XX系真的很棒。 但如果自己屬於不OK的那一族,就會開始在Dcard還是表特版,或是各個靠北社團說「千萬不要念XX系」。 有一個科系經常被說CP值很低,然後在收入前10名中也從來沒有排上榜過,那個科系叫「生科系」。 我每次上PTT或Dcard看同學的悲鳴,有人認為老師亂教、就業前景被吹捧得太好、老師研究做得不怎麼樣、課程不太紮實、沒有證照可以考等等等。其實我也沒有不同意,但是我又想問:那請問其他科系就都沒有這些問題嗎? 一、生命科學是甚麼碗糕?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其實是一個相對晚近出現的龐大學門,此學門的核心是生物學(Biology),然而生命科學比較起生物學來說,有較多的跨領域(例如生物數學演算、生物物理)與技術發展(例如生物醫學工程)題材。 而生物學本身也幾乎是19世紀才被確立的一個學門,生物學可以包含的各個子學門,例如動物學、植物學、細胞學、解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生態學、演化學、系統分類學等,其實在早期都是獨立發展卻又互相牽涉的科學學門。 每一個生物分類群都會有一個「學」,例如哺乳動物學(mammalogy)或魚類學(ichthyology),這些學門的核心是生物的分類體系、演化、生態,或加上生理與延伸議題。 然而每一個生物分類群學門也會因為被人類利用而出現相應產業,再發展出應用學門。例如動物學(Zoology)的核心是分類、型態、解剖、演化與生態。但是當動物被圈養與利用時,就會產生動物科學(Animal Science)(昔稱畜產)、水產養殖、野生動物經營管理、與獸醫這些學門。若產業規模夠大,便會步入政策研究,例如漁業科學。 若是換成植物學(Botany)則可以對應森林學、農藝、園藝、農產運銷與推廣。而微生物學,也能對應到生物工程、公共衛生、醫事檢驗、甚至是護理體系。 如果是人類呢?解剖學、藥學(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生理學、醫學幾乎都是為了服務人類而發展出來的學門,不過除了解剖學與生理學外,完全服務人類的臨床醫學技術(也就是醫院內的各科)並不被納入生命科學中,至於醫學研究則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 這也就是說,生命科學包含了以生物學為基礎的所有學門,這些學門又因為對應的生物分類群、產業、研究社群的差異,各自發展出未必被劃入生命科學的其它應用學門。每一個學門之間其實都可能因為研究材料、方法論與技術,或對應的產業與科學議題,或多或少具有重疊的部分。 二、那生命科學系又是甚麼碗糕? 這得先從大學科系的改名風潮說起。 自從清華大學創立了「生命科學系」,而其聯考錄取分數馬上直逼當年第三類組除醫學院科系以外的第一志願——臺大動物系以後,各校就開始紛紛思考成立生命科學系。 成立生命科學系有兩種途徑,第一,是把原來的「生物系」改名叫「生命科學系」。第二,就是把原有的「動物系」和「植物系」合併。 在各式各樣的生命科學系紛紛成立以後,又出現了「生物科技系」。而「生物科技」四個字有時候也會與「海洋資源」、「食品營養」、「農業」或「水產養殖」混搭。 在科系名稱變得比較潮比較長、系所的研究與教學目標變得包羅萬象以後,學生就開始迷惘了。 因為如何把眾多的「生命科學相關科系」(把生物學列入「必修科目」的系,其實都是生物相關科系)和高中生物所習得的知識連結在一起,無論對學生甚至是高中老師來說,都可能是困難的。 原因出於我們的國高中教育,不管是課綱還是課本,其實都不重視各個學術領域從發想、理論成型、技術發展、議題分眾,到連接現今人類生活、產業與地球環境的發展歷史。 如果一個高中生只知道如何解一道「吃一塊肉的消化與蛋白質代謝過程」的考題,卻不知道同樣的議題可以出現在生科、水產養殖、昆蟲、獸醫、動科與醫學系,他當然看不見科系全貌,也很難描繪出一個科系的理想輪廓。 所以生命科學是有定義的。而一個理想的生命科學系的教師成員,也應該具有主要領域的專長。 但是在實際上,台灣的各個生命科學系的樣貌取決於該科系成立的脈絡、該系老師的專長分布、系所的發展方向、和產業的遠近,甚至是系所成員對「生命科學」的認知。萬一因為上述理由,生命科學的內容被扭曲了,那麼為何有些學生總以為「生命科學」同等於「生物科技」或「生物醫學」,甚至在政府的各項施政與統計中,生命科學也經常被窄化為生技與生醫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收入大調查有參考價值嗎? 如果了解了生命科學的內涵,還有各種「要修生物學」的科系之間的關聯以後,你大概就會開始懷疑這類調查與統計的意義了。原因如下:
最後,媒體上那些「薪資排行榜」訊息中不告訴你的是,為什麼有些領域的畢業生薪資相對較高?真的是因為專業門檻高?用人唯才?產業發展正在巔峰?還是因為非常血汗呢?選擇一個科系的決策基礎是因為「你想藉由這個科系的知識技術來解讀甚麼問題?」或只是幻想「畢業後馬上可以賺多少錢」? 當我們在唱衰一個科系的時候,究竟是因為該科系的成立純粹是一種取巧?只是仰賴一個極可能曇花一現的產業?或者是因為自己念錯學校沒有跟對老師?還是根本是自己亂填志願最後再來怪別人害他誤上賊船呢?
龐建國》文化台獨入鏡了龐建國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719006222-262105 嘴巴經常比腦袋快半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回應戴立忍被換角的風波時,說這是另一個周子瑜事件。然而,稍微有點概念的人大概都能意識到,那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兩回事。 周子瑜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是經紀公司的宣傳安排,小女生並無意在其中摻雜政治意涵。黃安舉發台獨的動作,坦白說,是有些散彈亂打,株連無辜。大陸的處置因應則是息事寧人,甚至於打臉黃安,把事情定位在突發性的誤會,不希望事態擴大。 戴立忍的事件可就不同了。事情發生後,先看你戴立忍如何說明表態,講得不甘不脆、不清不楚的結果,就是把你過去的言行紀錄整理好,列出來,放上網,公告周知,擺明了要讓火燒得更旺一些。其中,要說沒有官方的授意,恐怕很難令人信服。換句話說,戴立忍的事件不是一個偶發特例,而是大陸方面開始對「文化台獨」下手的起手勢,具有指標意義。 對於兩岸關係,大陸方面一貫立場是接受「九二共識」,或認同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以及「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過去,對岸並未清楚界定或舉例說明何謂「任何形式的台獨」,戴立忍的事件可以視為一個釋放警訊的案例。 最近,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世界和平論壇」發表演講時,除了重申「一個中國」的原則之外,還批評蔡政府推動文化台獨,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弱化和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這意味著兩岸關係多了一個觀察點,文化台獨的言行將持續被納入放大鏡檢視。 近年來,大陸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依托在「互聯網+」的平台上,運用大IP的概念,影視歌壇欣欣向榮,捧紅了許多明星人物。台灣經濟規模不大,難以醞釀出對岸般的風華光彩,所以,演藝人員紛紛西進,本也無可厚非。何況,的確有不少人冒出了頭,贏得了台灣市場不可能享有的名與利。 不過,要賺人家的錢,總得入境問俗。大陸方面已經明白表示,不容許有人一面搞台獨,另一面還想賺大陸的錢。在「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的放大鏡下,大陸要的是黑白分明、忠奸立判的角色與劇情,戴立忍卻說我演的是正邪難分的《無間道》,當然會被打槍下架。文化台獨已經入鏡了,想要渡海撈金,就得好自為之。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