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廖院長 少了點超然 多了點盤算 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台灣學校之可悲 外籍教授:教師評鑑是假民主 作弊的受害者
2016/06/20 16:45:34瀏覽286|回應0|推薦0

 

 

 

冷眼集/廖院長 少了點超然 多了點盤算

2016-06-21 14:55 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嚴文廷

http://udn.com/news/story/9804/1776134

中研院新院長廖俊智今天正式交接走馬上任,但其實早在上周四,他就悄悄回國,由於他是沒參加過院士會議的新科院士,當然沒有院士證章,中研院上周五低調閉門為他一人先舉辦新科院士授章,由代理院長王汎森頒院士證章給準新院長,避免7月院士會議上,出現自己頒院士證章給自己的尷尬。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全國最高學術機關首長,回國後的第一場公開行程,竟是昨天到立法院拜會各黨團,雖然柔軟身段讓人印象深刻,但作法和過去強調中研院超然學術地位好像有點不同。

廖俊智是否因為院長遴選爭議受全國關注,讓他多了一點政治盤算,希望爭取民意機關支持,讓接任後的每一步都踩的穩,內心的盤算只有他自己知道。

中研院過去從未有過新科院士當院長的前例,為了化解這個尷尬,中研院趕在廖俊智回國第二天,就先辦個人授章,光這一步就充分顯現,過去這段時間的爭議和紛擾,並沒有讓中研院學習到透過更開放程序弭平外界質疑。

中研院過去宛如與世隔絕的象牙塔,除了前院長李遠哲樂於出席政治場合,政界的各種紛爭似乎都和絕大多數中研院人員無關。這次前院長翁啟惠捲入浩鼎爭議,加上院長遴選過程出現各種打壓特定候選人的耳語黑函,讓中研院聲望陷入谷底。

或許中研院入世一點是好事,但千萬別把聰明用在不對的地方,除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外,公開透明雖然比較笨拙,卻遠比政治盤算要來得高明。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嚴震生

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 圖/ingimage

分享

大學教授在傳統認知中,有專業的知識權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政府及產業諮詢的對象,為人民與弱勢權益的守護;享有清譽,但又無需安貧,獲得尊重,還可滿足樂道。回顧個人過去三十年在太平洋兩岸教書及研究的經驗,真的有如聖經詩篇所言,上帝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在祂的路上都滴下脂油。我多次與學生分享,認為自己是台灣最快樂的教授之一。

然而,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及親眼目睹後輩正在走的崎嶇路,讓我感受到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而不再是一種委身(commitment)或志業(vocation),與理想中的呼召(calling)有相當的距離。個人認為下列幾項理由,就足夠讓年輕人對它不再充滿幻想。

第一、它是投資報酬率極差的一項行業,單單是到國外取得學位(國內大學並不信任自己研究所畢業的博士)的時間及花費,和擔任大學教職能夠獲得的薪資不成比例。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及謀職技能,在大學職缺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會因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遭社會淘汰。

第二、以目前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就業市場來看,許多剛獲得博士學位在未找到正職之前,有可能得先擔任博士後研究一、兩年,若能留在專業領域並且有優異研究表現,可能還有機會成為助理教授。然而目前能爭取到博士後研究都不容易,我有幾位優秀的學生已轉到學術行政或是民間企業工作,不再對大學教職抱有幻想。

第三、即使有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如果未能有幸到學生來源無虞的國立大學任職,而是進入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不僅要擔心工作是否有保障,還要配合學校協助招生,或負責行政工作,無法完全投入教學及研究。在時間遭到排擠、缺乏具體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第四、即使進入國立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各校都有六年升等條款,如果未能在期限內升任副教授,將會遭到解聘的命運。這六年可能剛好是你三、四十歲的時間,可能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或許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不但蠟燭兩頭燒,偏偏還要為保住教職拚命做研究,女性助理教授的挑戰更為嚴峻。

第五、好不容易升等成功後,並不能如國外一般獲得終身教職,因為台灣的大學教授每五年還得接受一次評量,若後續沒有研究表現,同樣也會面臨解職。個人就曾在校教評會參與過相關事件的討論,親眼目睹到即使你投入許多精力在教書和照顧學生上,學校要求的還是可以量化的期刊論文。

在讀博士學位期間,第一道面臨的門檻就是資格考試,接著是論文大綱的審核,再來則是論文的完成及答辯。成功取得學位後,若想要尋覓大學教職,真正的門檻才會接踵而來,一關接著一關,直到你即將退休才得到喘息。然而,你錯過孩子的童年,也因未能陪伴父母感到懊惱,你或許因為工作過度而搞壞了身體,也可能因為無法經常分擔家務而有一位受夠的配偶懶得與你說話,到頭來你將會成為一位孤獨的老人,這樣的工作或志業值得你投入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台灣學生「上課不提問 × 凡事沒關係」 韋佳德:不認真,就輸了

2016-06-13 14:40

http://udn.com/news/story/8830/1750589

「不認真,就輸了」,本名Riccardo Moratto’來自義大利的韋佳德,在訪問過程中,時常說出這句話。外國人中文講得溜不稀奇,出口成章、成語信手拈來,就少見了。但能這樣還不夠厲害,他還能在臺灣的大學教書,也因為教書的緣故,非常關心臺灣的教育問題。這點,令人欽佩。

韋佳德從小熱愛學習語文,精通英、法、德、中四種語文。 攝影/陳弘岱

分享

冠軍中的冠軍

他的中文是二○○四年在羅馬讀語言及國際交流系的時候學的,他利用系上的中文課程,來增加中文能力和了解中國文化。二○○六年,他去挪威的貝爾根留學,並與社會語言學家KAROL JANICKI教授一起做研究。那時為了進行與中國社區的中國人交流的研究,讓他的中文有了大幅進步。

他的語文能力,從小就可以看出端倪。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連續兩年,還是國中生的他,拿下故鄉皮翁比諾Leon BattistaAlberti語言學校舉辦的英法德語區,三區語言競賽冠軍。義大利有二十一個大區,每一區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托斯卡尼是很大的一區,Leon BattistaAlberti語言學校辦的比賽在托斯卡尼又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能連續兩年拿下冠軍,對韋佳德來說是非常大的肯定。

但他的冠軍跟一般的冠軍不一樣,他的冠軍其實叫做「絕對的冠軍」。什麼意思呢?「通常比賽當然會有個冠軍嘛,但這個冠軍只是比較之下成績最好,不代表他考試完全沒有任何錯誤。我那時一個錯都沒有,全部寫對、全部正確。所以主辦單位決定另外設一個獎給我,因為我英語、法語、德語三個語言完全沒錯,是『絕對的冠軍』!」韋佳德說,這個比賽對他來說當然意義非凡,給了他很大的肯定,不過,他自謙並不是語言天才,重點在於興趣。

有興趣也要下功夫

臺灣的教育,似乎不在乎學生的興趣,只在乎成績好不好,因此到處有補習班。義大利沒有補習班,下課就是下課,不會再去其他地方補習。他們覺得一直上課,會影響其他能力的培養,但如果你想多學一點,可以請家教。韋佳德就是覺得學校教的不夠,跟父母反映後,父母也很支持他,所以請家教到家裡來,這是讓他語文能力能如此優秀的原因之一。「家教在義大利很流行,一般同學是因為課業不好而請家教,但我是覺得學校在語文方面教的不夠,所以才請老師來教。」除了義大利文,義大利人從小學英文,但是到了大學,英文程度還是很粗淺。第二語文是法文,德文也有人在學,因為托斯卡尼有很多來自德國與奧地利的遊客,奧地利的母語也是德文,為了觀光,有些人會學德文。但一般義大利人的外文能力普通,就算會講,口音也很重。高中畢業那年,韋佳德以義、英、法、德四種語言做畢業論文的答辯,由此可知,請家教對他來說很有幫助,他自己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在皮翁比諾科學高中就讀期間,利用暑假到處遊學,去過的地方包括北歐挪威、英國牛津、蘇格蘭愛丁堡、愛爾蘭都柏林、美國洛杉磯、加拿大多倫多等地。韋佳德說,「義大利學生有個習慣,會利用夏天放暑假的時候出國,不然很無聊也很浪 費時間。他們會選一個國家,例如今年是英國,明年去美國,每次都去兩三個星期,在那邊上課或打工。」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利用時間到國外,不管是學習也好、認識其他文化也好,都是增長見識的最好方法。

「我第一次去英國時待了兩星期,大概花了五千歐元,合臺幣約二十萬,含機票、住宿、學費等等。」韋佳德感恩的說,很感謝爸媽的支持,但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還是會想辦法出國,因為不走出去,始終是井底之蛙,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而且老師也都鼓勵他們這麼做,因為至少外文能力會進步更快!韋佳德鼓勵學生多出國,增長見識。

提到他最喜歡、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他說是北歐。因為北歐的社會福利真的很好,而且教育方面有很多措施,都值得學習。例如他們教育小孩的方式非常開放,不是強迫性的教育法,他們想方設法去了解孩子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然後慢慢培養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走上屬於他們自己的路。這種方式,跟臺灣就有很大不同。

把「不可能」拿掉

韋佳德靠出國遊學增長很多見識,可是臺灣學生不太可能像他們這樣出國遊學,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增長眼界、開拓國際觀?韋佳德說:「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不可能』三個字從你的字典裡拿掉。」

他舉了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暑假快到了,很多學生喜歡去墾丁玩,從臺北去墾丁住兩三天,坐高鐵來回,花費也差不多可以買機票出國。出國後,藉著打工可以學當地文化,就可以讓自己增長見識、打開眼界。」他提醒,只要轉個念,就會發現有各種可能。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是沒有機會出國,而是沒有為自己創造機會。

問他如何看待在大學授課所接觸的臺灣學生?他似乎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他待過上海,現在也常常臺灣、大陸兩邊跑,問他兩地學生有什麼不同?他覺得學習態度明顯不同。「大陸的學生比較積極,想法正面,有求學精神,上課的時候很尊重老師,不會睡覺、不會吃東西、不會聊天、不會滑手機,就是專注的上課。」他覺得這跟大陸人的生活背景有關,如果不認真努力,很容易在競爭中被淘汰。

但是臺灣好多「小確幸」,反而讓人愈來愈懶。這種氛圍也影響了臺灣學生求學的態度,「現在的學生經常講『沒關係啦』、『隨便』、『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啦』我聽了覺得難過。只要這樣想,就輸了。」他曾經跟著電視節目出外景到鄉下去,發現鄉下小學生上課很認真,有問題就問,這種態度跟外國大學生一模一樣,但臺灣的高中生、大學生不問問題,什麼事都隨便,他很意外為何長大了,反而不把學習當一回事。

要認真、要努力,看似老生常談,但由一個外國人用標準中文講出來,似乎更有力量。或許正是這份認真,他為自己開創了各種可能。

 

 

 

 

曾斥學生目中無人…外籍教授宣布離開台灣教育圈

http://udn.com/news/story/6885/1775487

2016-06-21 09:12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外籍講師韋佳德。圖片截自韋佳德 Skanda 臉書專頁

分享

在台灣教書兼職演藝工作的義大利人韋佳德(Skanda)日前在臉書宣布,將告別台灣的教育圈,令不少人感到不捨。在大學兼課的韋佳德曾批大學生很幼稚,而且不懂尊重與倫理,他表示這次的宣言或許可當成台灣教育的警鐘,是時候檢討教育政策了。

來台7年的韋佳德是師大翻譯所的博士,在台科大、北藝大、輔大等多所大專院校兼職教課,有時也會上談話性節目,因而打開知名度。他17日在臉書PO文跟台灣教育圈說「再見」,他表示當天是最後一場期末考,也是他在台灣教育圈的最後一天,雖然捨不得,但凡事都有定期,謝謝最親愛的學生給予的包容與厚愛。他前天在臉書表示他不是不教書,應該是「暫離」,他的離別宣言或許可以當成台灣教育的警鐘,「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方向跟方法真的對了嗎?是時候該檢驗我們的教育政策了。」

今年4月韋佳德曾在臉書分享學生惹毛他的經驗,一群大學生直闖他正在上課的教室,並且表現出目中無人的態度,讓他怒斥現在大學生很幼稚,不懂基本尊重,毫無教育素養,令人忍無可忍,甚至讓他直言「想離開台灣的教育圈」。他前天飛往杜拜度假,在臉書表示他的心和心中之人都在台灣,台灣是他的家,所以不會離開,而且在台灣還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我還需要台灣,台灣應該也需要我(吧?)」

 

 

 

台灣學校之可悲 外籍教授:教師評鑑是假民主

2015-10-12 12:52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6887/1243584

圖片截自韋佳德 Skanda 臉書專頁

分享

台灣大學生行為未隨年齡成長,眾多媽寶現象屢被各界所熱門討論。來自義大利並取得台灣師大博士學位的外籍教授韋佳德(本名 Skanda),在個人臉書上提及他近年來在台灣6間不同大專院校任教,看到許多同學喜歡翹課,上課時也態度欠佳,睡覺、吃飯、滑手機等行為屢見不鮮,甚至不寫功課、不參加期末考,直批這群台灣大學生「荒誕、自私」。

韋佳德也提及,台灣大專院校內的教師評量,每個學生都可以替老師打分數,表面是上校園民主,但那些從不來上課或不專心聽講的同學,卻一樣擁有評量老師的權利,怒斥這種民主「不過是一種給學生的幻覺」。

他形容台灣的大學已經變成商業機構,學生就是企業的客戶,既然客戶至上,就可以對提供教學服務的老師提出評量。韋佳德認為台灣高等教育的悲哀之處,正來自這種表面化的民主和僵硬的官僚制度,這樣下去,最後只會讓「教育」二字離本旨愈來愈遠。

許多網友對韋佳德的看法大表贊同,深切感受到台灣學生不願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不少老師跳出表示學校不該變成服務業,「評鑑已成為踐踏教育專業的大絕招」。但也有網友舉自身例子,有些必修課真的很無聊沒有學習的意義,或是老師本身上課也不用心,不記得出過什麼作業,「考卷內容錯誤百出」,認為學校的確有不適任老師,還是應該藉由評鑑制度過濾篩選。

 

 

 

-方祖涵/作弊的受害者

2016-06-17 04:13 聯合報 方祖涵(運動文學作家)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767675

二○一三年六月,辛辛那提紅人隊在選秀後段,六百多順位撿到右投手連恩.頌森(Layne Somsen)。頌森剛從南達科他大學念完四年,儘管曾經拿到大學聯盟最佳投手獎,已經算是超齡的新秀。紅人隊的規畫是讓他快速在農場系統晉升,如果撐得下去就留著,不能用的話很快就丟掉。反正是六百多順位的選秀權,不用花太多簽約金,就像買張彩券而已。

或許是年紀的關係,憑著比隊友豐富的經驗,頌森在小聯盟各層級成績都很好。不過,因為起步比別人晚,小聯盟待三年多雖然不算長,轉眼也已經廿七歲,如果今年不能升上去,就只能眼看夢想離自己越來越遠。

四月底,頌森接到期待已久的通知,紅人隊終於把他升上大聯盟。頌森來自偏僻荒涼的南達科他州,這當然是轟動故鄉的新聞。他先打電話給妻子,再跟爸媽說了好消息,他們從南達科他飛到紐約跟頌森會合。不過,結果跟大都會隊的系列戰,頌森沒有機會登板,系列戰結束後,他即刻被下放到小聯盟。

「沒有辦法用言語描述,實現了從小就有的夢想,辛苦的付出終於有了代價。」對於能夠上大聯盟,頌森還是很高興。「你沒有辦法假設自己會上去,因為可能性實在太小,很多人在小聯盟有很好的成績,可是永遠沒有機會。」他說。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紅人隊又把頌森放進大聯盟名單,不過他沒有再讓家人飛到球場。除了旅途辛苦,我想,金錢更是很大的因素。憑天數計算的球員底薪看起來不差,可是如果花在家人機票跟住宿上,一下子就會用完。

這回,頌森上場了。五月十四日對費城人中繼一局沒有失分,再過兩天對上印地安人再度登板。兩場比賽雖然都是在球隊落後的時候上場,原先的比數都非常接近,可以看出球隊對他壓力測試的安排。結果,第一次試煉成功,第二關卻遇上亂流,在落後兩分的情況,頌森先被印地安人捕手鞏恩擊出三分全壘打,再被外野手卅九歲老將博德擊出一支全壘打以後,教練團終於看不下去,把他換下場。

比賽後一個星期,紅人隊決定把這位沒什麼用處的投手丟掉,將他移出球隊四十人名單。

再過沒幾天,印地安人外野手博德因為先前藥檢被查出使用禁藥,加上已經是累犯,被罰禁賽一年。

去年球季後退休的名投哈倫無奈地在推特上寫:「可以把他打出的全壘打還我嗎?」博德對哈倫的生涯打擊率高達四成。老虎隊的強投韋蘭德去年受傷,表現差強人意,今年想要重振雄風,開季防禦率卻非常糟糕。他在第四場先發遇上印地安人,好不容易丟六局只失一分,在第七局被博德敲出全壘打,也因此輸球。而老新人頌森的大聯盟夢想,或許因為那支全壘打就結束,不過生涯總共賺進十二億台幣的博德,顯然不在乎。聯盟對他的禁賽處分,也不能讓歷史倒轉。

作弊不是無害的伎倆,總有人直接,或是間接受到傷害;而不能遏止作弊的社會,當然也是難辭其咎的幫兇。(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6257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