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06 17:58:46瀏覽208|回應0|推薦0 | |
王曉波》台灣還有講學自由嗎王曉波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808008338-262105 報載,馬英九受聘為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而有部分立委質疑其「傾中」立場,對學生「弊大於利」。身為當年「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受害人,我有幾句話不能不說。 一、姑不論許多藍營指責馬英九「獨台」是否確實,試問做一個教授即使「傾中」立場,又犯了哪一條法?無罪而受指責,這是不是干預學術講學的自由?又根據哪一條法律,賦予立委有干預學術講學自由的權力?倒是蔡英文言,「美國的政策就是我們的政策」,這不但是「親美」,而且喪失中華民國的獨立主權。蘇嘉全更是肉麻當有趣把台日關係比成「夫妻」,什麼「日本哭,台灣就哭」,這不是「親日」是什麼? 二、在北洋軍閥時期,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不但聘請堅持傳統文化的教授,並且聘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學術講學自由蔚為一時。即使在戒嚴時期的台灣,限制學術講學自由,也多限於公立學校。在成舍我主持下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就聘請過出獄的政治犯傅正、馬之嘯、張化民教書,也聘請過獨派的陳少廷、李筱峰,和統派的曾祥鐸、王曉波。除李筱峰,其他3人也都坐過警總的牢。 三、經過全民的奮鬥,1987年終於結束戒嚴,恢復憲政。憲法第7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是民進黨的,無論「親美」、「親日」都可以當總統、當立法院院長;不是民進黨的,就是「傾中」,連教書都不行。試問今天台灣還有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嗎? 四、北洋軍閥時代,還有北大蔡元培;兩蔣戒嚴時代,還有世新成舍我。到了民進黨的「民主」時代,居然連私立學校都沒有講學的自由,不但不如軍閥時代,甚至不如兩蔣時代,這些立法委員還有資格批評兩蔣?難道這就是「轉型正義」嗎?如果這些「部分立委」就是台灣的「主流價值」,試問台灣還有民主人權嗎? (作者為世新大學教授)
兼好幾份工才吃得飽! 博士生勸退學弟妹「別念了」
2016-07-22 14:52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http://udn.com/news/story/6885/1845921-兼好幾份工才吃得飽!-博士生勸退學弟妹「別念了」 大學博士生就業困難,不少博士班學生大嘆,畢業起薪和碩士班差不了多少,但博士班想念畢業隨便「六、七年起跳」,看著同年齡同學已經在賺錢,心理難免著急;有博士指出,一人要兼好幾份工作才能吃得飽,教育部應該挹注經費,減輕博士生負擔。 成大電機系博士班學生黃俊博今年念第七年,終於要畢業。他說,現在都勸退大學或碩士班學弟妹不要念博班,不僅畢業起薪和碩士差不了太多,且想畢業隨便「六、七年起跳」,同系學長姐四、五年就畢業只有一、兩人,有人甚至讀了八、九年才畢業。 黃俊博認為,博士班學生即使到業界工作,應該做長遠技術研發和研究,不是短期技術研發和商品,但台灣的企業都把博士當碩士用,很多主管會說:「博士太貴,請碩士就可以」,只看見短利,但學界人力需求又已經飽和,因此愈來愈少人要念博士。 台大社會所博士班學生林凱衡表示,他讀博班期間同時兼三份研究助理工作,每月工時超過40小時,但只有1萬2000元薪資,工作時間被切得很零散、工時長,又必須兼顧自己的課業研究,想要早點畢業不容易。
博士人數年年減 台大今年5系零錄取 2016-07-22 14:43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http://udn.com/news/story/6885/1845919 越來越多流浪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教育部逐年刪減博士班核定招生名額,105學年度各大學博士班共刪減了838人,科技領域刪減最多,預計106學年度再統刪10%,受教育部政策響影,台大今年包含人類學系戲劇系、社會學系等,有五個系錄取率都掛零,全國大學博士生人數創近年新低。 高教司:需思考為何培養博士生 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國內各大學每年約有4000多名博士畢業生,扣掉原本已有工作、畢業後到校園擔任教職,出國就業或再進修,每年約有三分之一、上千名博士生要找工作。她表示,大學已不能只從自己招生好不好思考,必須思考「為什麼要培養博士生?學生畢業後要如何讓他就業?」 台大105學年度博士生核定人數被教育部大砍150人,台大教務長郭鴻基哀嚎「衝擊太大」,台大105學年度博士班招生,藝術史研究所報考人數掛零,戲劇系、人類學系、社會學系等報考人數也只有2名,錄取率掛零的科系包含人類學系、戲劇、藝術史研究所、社會系、社會工作學系等五系。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表示,雖然105學年度核定名額被大砍100多名,但報名人數反而比去年增加近50人、共1143名。他認為,不同人才訓練需要時間,博士班學生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一直刪減名額,對未來國家發展會有影響,只看就業市場過於功利。 104學年度全國博士生總人數創下95學年度來最低,教育部105學年度統刪各大學15%的博士班招生名額,招生總額從6267名減到5429名,其中因科技領域占博班人數最大宗刪減最多,占總刪減名額7成4,一般大學和技職共減622人;人文、社會領域減招216名,占2成5。
名家觀點-我關心的是高教 中國時報
郭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706000403-260109
7月4日晚上,新任總統蔡英文宴請中央研究院院士。由於中研院諸事不平,自從今年4月以來,我婉拒兩岸三地各種媒體的採訪,似有不盡人情之處。所以晚宴後,應記者詢問,簡短回答「台灣應該關心高教政策」;再度追問之下,講了一個小故事,以為闡述。 有個年紀大的學者演講後,一位年輕人提問:「我很喜歡聽你演講。你年紀這麼大(健康嗎?),明年還可以聽到你的演講嗎?」 我問記者們:「猜猜老先生怎麼回答?」「如果是你,又會怎麼回答?」在大部分記者沉默不語之下,我引用那位當年年近90歲的老朋友Deming的話:「年輕人,你如果好好照顧自己,明年歡迎再聽我的演講。」大家要保健身體,以後才有機會繼續聽故事。 也許果然政教不分、懷疑之心長存社會,也許我在美國太久、西式故事引不起共鳴;以上發人深省、緊跟「高教問題」之後所說的小故事,或被與中研院的紛擾掛勾,甚至聽說有報導「以小故事抒發己志,郭位暗示將捲土重來?」等與高教無關的結論。 其實,自從4月17日聲明退出中研院院長遴選,我已清楚表明對此職務沒有興趣,「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不值談論。 關注台灣的教育問題,與其表面上探討高教的均等認同性(關心老學者的年齡),不妨少找藉口、自我圖強創新(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身體健康、心體健康才是推動教研合一,跟上世界脈搏的上策! 高等教育怎麼辦?政教分離在台灣看來還有努力的空間。(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中國時報)
李家同:陸在法俄設數學中心 我們在做什麼 2016-07-05 01:28 聯合報 李家同/清大榮譽教授(新竹市)最近華為宣布在法國成立數學研究中心,希望利用數學家發展好的演算法,這些演算法都是要使用在華為的通訊設備上。此前華為在俄羅斯也成立了類似的數學中心。選中這兩個國家有其道理,數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費爾茲獎,一共有五十九人得獎,俄羅斯和法國得獎的總人數高達廿人,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傑出數學家是在這兩個國家,也難怪華為要在這裡設立數學中心。 華為當然不會完全只熱中純數學的研究,他們希望得到最好的演算法。我們要知道,要使程式執行的結果非常快,很多人會採用快速電腦,這種快速電腦不僅很貴,通常也會有耗電問題;另一種作法就是採用非常好的演算法,在好的大學,一定會重視厲害的演算法,因為如果不懂這些厲害的演算法,幾乎不能使用電腦。 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喜歡講大數據,我們要替五千個據點裝設通訊網路,而這個網路一定要所有路徑的總和為最小的,假如不懂演算法,是找不到最好的網路的,很多日本汽車裡的布線都使用演算法,使得布線總長度為最小。 華為重視數學和演算法,使我想起過去美國曾設立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在半導體上有非常傑出的貢獻,在演算方面更是全世界領先。美國過去高科技領先全世界,貝爾實驗室扮演了重要角色;貝爾實驗室已被廢棄了,大樓仍然存在,但裡面雜草叢生,令人不勝唏噓。美國現在沒有過去如此的領先,貝爾實驗室被廢棄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可是我擔心的是,華為可能成立像貝爾實驗室這種研究單位,這將是對全世界的一大威脅。 台灣是不是重視演算法?我敢說沒有太多人懂得演算法是怎麼回事,大家只知道大數據、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名詞,演算法是什麼,我相信很多大官也搞不清,可是台灣有相當多教授默默在做演算法研究。演算法學會選擇了五個最難被錄取的演算法學術刊物,去年台灣有十篇論文發表在這五個學術刊物上。美國有七十六篇論文發表在這些刊物上,可是美國總人數大概是我們十倍,中國大陸有廿九篇論文發表,他們人數是我們六十倍,所以我認為演算法教授雖沒得到政府重視,他們的確是在努力工作。 要發展通訊工業或非常高級的軟體產業,好的演算法十分重要,台灣以演算法為畢業論文的研究生不多,可是他們薪水是最高的。值得擔憂的是:工業界似乎仍然不太知道演算法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夠多多注意這種非常基礎但是重要的學問,中國大陸在法國和俄羅斯成立數學中心是值得我們提高警惕的事。
聯合/不當教授第十一個理由 2016-07-06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http://udn.com/news/story/7338/1809393 廿多名大學生日前教育部抗議,要求廢除「學習型助理」,除朝教育部丟雞蛋,高呼「學習臭雞蛋,還給教育部」,政大社會所學生高若想竟在高教司專委王淑娟頭上捏爆雞蛋,蛋汁流滿王女頭髮(圖)。 聯合報資料照片分享本報民意論壇昨日刊出「更多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的理由」,任職政大的作者臚列十大理由。好巧,昨日新聞頭條乃政大學生蛋砸教育部專委事件,輿論譁然,有學者憤而要求政大將自己從校友除名。學界勸人勿當教授,看來可加上第十一條理由了。 青年學生熱血抗爭,民眾縱然看法見仁見智,對年輕人通常多一分包容。但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效應蔓延,有些學生把「革命有理」運用至無限上綱,各種社運無役不與,連和平手段的底線都不放在眼裡,動輒對公務員砸鞋、擲蛋,甚至召人包圍公署……。 這次事件,論目的論手段,能引發多少共鳴?學生身分本已是享受著納稅人付出的一種保護傘,故越來越多擔心失業的學生寧可延畢。校方難謂有義務提供工作,將兼任助理的「勞雇型」納入勞健保,已是對勞權訴求的善意回應。至於「學習型助理」,工作界定既排除勞務,本也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很多學生視為榮譽紀錄,爭取唯恐不及。這次,當抗爭學生理直氣壯高喊「假學習,真勞動」時,他們許多清貧的同學正在就業市場品嘗迫於生計的殘酷滋味,那麼,何者有資格抱怨「真勞動」? 學生自稱滿腔憤怒,就能合理化蛋洗手段嗎?遭蛋洗的教育部專委,沒有她個人的公平正義要維護嗎?把「正義」口號當作侮辱他人行動的護身符,也難怪民眾覺得這種大學生「高攀不起」!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嚴震生http://udn.com/news/story/7340/1773145 大學教授在傳統認知中,有專業的知識權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政府及產業諮詢的對象,為人民與弱勢權益的守護;享有清譽,但又無需安貧,獲得尊重,還可滿足樂道。回顧個人過去三十年在太平洋兩岸教書及研究的經驗,真的有如聖經詩篇所言,上帝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在祂的路上都滴下脂油。我多次與學生分享,認為自己是台灣最快樂的教授之一。 然而,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及親眼目睹後輩正在走的崎嶇路,讓我感受到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而不再是一種委身(commitment)或志業(vocation),與理想中的呼召(calling)有相當的距離。個人認為下列幾項理由,就足夠讓年輕人對它不再充滿幻想。 第一、它是投資報酬率極差的一項行業,單單是到國外取得學位(國內大學並不信任自己研究所畢業的博士)的時間及花費,和擔任大學教職能夠獲得的薪資不成比例。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及謀職技能,在大學職缺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會因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遭社會淘汰。 第二、以目前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就業市場來看,許多剛獲得博士學位在未找到正職之前,有可能得先擔任博士後研究一、兩年,若能留在專業領域並且有優異研究表現,可能還有機會成為助理教授。然而目前能爭取到博士後研究都不容易,我有幾位優秀的學生已轉到學術行政或是民間企業工作,不再對大學教職抱有幻想。 第三、即使有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如果未能有幸到學生來源無虞的國立大學任職,而是進入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不僅要擔心工作是否有保障,還要配合學校協助招生,或負責行政工作,無法完全投入教學及研究。在時間遭到排擠、缺乏具體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第四、即使進入國立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各校都有六年升等條款,如果未能在期限內升任副教授,將會遭到解聘的命運。這六年可能剛好是你三、四十歲的時間,可能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或許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不但蠟燭兩頭燒,偏偏還要為保住教職拚命做研究,女性助理教授的挑戰更為嚴峻。 第五、好不容易升等成功後,並不能如國外一般獲得終身教職,因為台灣的大學教授每五年還得接受一次評量,若後續沒有研究表現,同樣也會面臨解職。個人就曾在校教評會參與過相關事件的討論,親眼目睹到即使你投入許多精力在教書和照顧學生上,學校要求的還是可以量化的期刊論文。 在讀博士學位期間,第一道面臨的門檻就是資格考試,接著是論文大綱的審核,再來則是論文的完成及答辯。成功取得學位後,若想要尋覓大學教職,真正的門檻才會接踵而來,一關接著一關,直到你即將退休才得到喘息。然而,你錯過孩子的童年,也因未能陪伴父母感到懊惱,你或許因為工作過度而搞壞了身體,也可能因為無法經常分擔家務而有一位受夠的配偶懶得與你說話,到頭來你將會成為一位孤獨的老人,這樣的工作或志業值得你投入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嚴震生/更多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的理由 2016-07-05 01:20 聯合報 嚴震生在上一篇名人堂中,我曾提到五項不要成為大學教授的理由,包括投資報酬率低、就業市場萎縮、工作環境不佳、升等及續聘的壓力等。本篇將提出另外的五項理由。 第六、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已大不如前,在發生國科會(科技部)研究計畫報假帳、學術論文抄襲及假學歷等案件後,大學教授的負面形象日益增加,不僅沒有辦法扮演社會的良心,恐怕有時都無法坦然面對自己。 如果所傳之道本身都未能守住,怎有可能維持過去來自於社會的敬重?大部分的教授並沒有犯下類似的案件,為何要承擔這個共業? 第七、「尊師重道」即將成為瀕臨絕種的校園文化,教授不但社會地位大不如前,在學校行政主管人員的認知中,也少了過去所享有的尊重。 我剛回台灣教書時,校長會親送聘書,不僅很客氣地感謝過去的付出,並表示未來一兩年希望能繼續共同努力。在此情況下,即使升等和評量的要求造成不少壓力,你都會甘之如飴,因為你所從事的是一項合作打拚、有使命感的志業。現在則是收到校內郵件轉來的聘書,填完回條後,再用校內郵件寄回。如果學校或董事會將你當成雇工,你的心態和表現就會是雇工,而不是高等教育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這難道是有理想的年輕人想要進入的行業嗎? 第八、在有Line之前,我們老師時代的大學教授就是沒有上下班的在工作,過去可能是從學校返家後,繼續備課或是看學生的論文。之後,拜筆電及網路之賜,我們將研究也帶回家。 因為,在學校的時間,除了上課之外,還得處理公文、申請計畫、協辦研討會、參加各項系所或是院級會議,不時還得為研究生、轉系生及轉學生出題改卷,或是擔任申請及甄試入學的評審委員。這些工作將你的時間切得支離破碎,但又不如教學或研究有累積性,讓你疲於奔命,滿是挫折。 第九、目前的高等教育事實上是獎勵教授為可量化的研究多投入心力,而無須過度重視不太容易量化的教學或是服務。升等靠期刊論文,評量以它做依據,學校特殊的獎勵也以其為首要考量。學校鼓勵的是不關心學生或系務發展、不認真教學或參與行政的教授。 他只需將研究做好,即可取得學術地位和獎賞。久而久之,我們看到的是自私自利的研究者,而不是有熱情或是蒙呼召的教育家,反而受到鼓勵與認同。這樣一個扭曲的環境,難道是我們理想中的大學? 第十、我國大學教授待遇雖然並不理想,但許多從事教職者至少認為退休後的生活應當無虞。 台灣社會普遍認為教授月退俸至少為目前薪資的七、八成,孰不知目前在沒有百分之十八的優惠利率存款情況下,做滿廿五年的退休金將不到五成,未來的年金改革還會讓此數字降得更低。私立大學教授情況更差,有些是一次領一筆,有些是月退,但比勞保還差,不到兩萬元,因此若未能早有規畫,有可能會再投入高等教育二、三十年後,發現竟然還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老。 以上十項理由任何一項都已足夠讓想要進入大學擔任教職者三思,而十項加總起來,絕對足以成為一股強大的遏阻力量。我們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員和學校的行政主管難道還需要提醒嗎?若再不改善環境,台灣的高等教育將難以吸引到真正有心委身、充滿呼召、願意無怨付出的年輕人投入。(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