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論-經濟衰退下尤應妥作財政安排
2009/03/12 17:13:36瀏覽317|回應0|推薦0

社論-經濟衰退下尤應妥作財政安排

·          2009-03-12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為因應愛台十二項建設資金需求政府當局有意設置財政投融資基金,引導郵儲、壽險等14資金投入,透露出我國財政已是舉步維艱,若不審慎訂出一套「衰退經濟下的財政安排」,繼經濟危機後,財政危機必將帶來更大的災難。 

     

政府高層經常以我國的公債餘額占GDP比率低於美、歐而以為財政不足為慮。依官方統計,迄去年底各級政府債務4.6兆元,占GDP比率37%,確實低於美、歐的60%以上,然而這真的代表我國財政沒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國「公債法」所定義的公債過於狹窄,國際上一般定義的公債除了我國現行認列的部分外,還包括政府的短債、非營業基金的債務,併計這兩部分,我國政府債務已達5.4兆元。若再依美、澳、紐等國將退休金提撥不足這一塊認列為負債,依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估計,我政府債務占GDP已達81.13%。 

     

預算中心這項估計足以說明台灣的財政並沒有比美、歐來得好,台灣財政寬裕的印象係來自「公債法」對公債定義過於狹隘所致,此一認知上的錯覺必須及早修正,否則將使府院高層沉醉於盲目的樂觀,處財政危境而不自知,臨經濟大難猶不自覺。尤其今天舉債擴大內需已成主流趨勢,財政紀律幾已無人聞問,若主政者沒有一套衰退經濟下的財政安排,只怕經濟危機尚未落幕,財政危機又將再起,其結果將使得金融體系二度受創,而使國家經濟再陷風暴。 

     

我們一直相當憂心的是,政府舉債提振經濟固然有理論上的可行性,但現實上卻未必能如實有效。日前主計處甫公布的各產業別失業率中,營造業失業率自去年6月的4.44%一路攀升至今年1月的8.93%,然而政府執行了半年的583億元「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受惠最大的不正是營造業嗎?何以營造業就業人數半年來仍一路下滑?振興效果何在?如果連直接受惠的營造業都無法產生些微振衰起敝的作用,那麼其他行業如何能雨露均霑、共蒙其利? 

     

再以消費券而言,政府總計編列了857億元,雖然元月份的零售營業額減幅略有縮小,但這極可能是拜農曆春節的提前消費效果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費券流通還不到兩個月,向金融機構兌付的金額已逾500億元,換言之,超過6成的消費券已經回籠,這與原先府院高層期望消費券多流通幾次再回籠,以產生較大的乘數效果,有不小的落差。如此看來,當局所寄望的消費券乘數效果,恐怕也將落空。 

     

我們當然希望政府45,00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能扭轉乾坤,從而愛台十二建設近4兆的建設也能為衰退的台灣經濟帶來生機,創造就業機會,但是這場世紀的經濟衰退會延續多長?至今沒有人看得準。如果這真的是一場類似1930年的大衰退,衰退有4年之久,若沒有好的財政安排,一旦衰退前期政府耗盡銀彈,繼而債務急升,舉債維艱的情況勢將重創民眾信心,而當政府這個衰退時期的唯一救世主也倒下之時,財政危機所引發的恐慌將是難以想像的。 

     

歷史告訴我們,1921年戰敗的德國債務飆升終致經濟破敗物價漲逾億倍、長期以來阿根廷國債積重難返更重創民眾信心屢屢導致金融風暴,這顯示財政為一國經濟的最後防線,也代表人民最後的信心防線。經濟衰退猶可以財政手段紓解,但財政潰堤,那便是萬劫不復了。 

     

2001年網路泡沫幻滅之際,美國聯準會13度降息以房市泡沫醫治科技泡沫,各方以為得救,殊不料房市榮景背後出現更巨大的陰影,去年秋房市泡沫破碎,各國政府又舉空前的國債以醫治房市泡沫,台灣亦然。惟台灣財政負債非少,以有限的國庫欲對抗一個深不見底的泡沫,必須做好長期的財政安排,否則必將重蹈覆轍,釀出更大的災難。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必將消滅國家。」直至今日,這句話仍有其一定的哲理,值得目前急切四處發債的政府,多多冷靜省思。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273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