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12 09:36:48瀏覽358|回應0|推薦0 | |
經濟/拯救投資環境 別讓更多鴻海出走 2017-08-13 03:16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39391?from=udn-relatednews_ch2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中)美東時間廿六日共同宣布,鴻海富士康四年內將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一百億美元,打造液晶顯示面板廠。 美聯社豐田、馬自達赴美設廠據傳已吸引高達11個州爭取。 美聯社分享 在鴻海郭台銘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之後,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與馬自達也宣布,雙方已同意合資在美國建造16億美元的組裝廠,並合力開發新技術。至於落腳地點尚未決定,預計將再度引發美國各州競相爭取的熱潮。 川普一再指責日本車廠在墨西哥組裝再回銷美國,已經嚴重影響到美國就業機會,揚言要課徵高額的懲罰性關稅;另一方面也在準備推動個人及企業的減稅方案。在民不與官鬥的情況下,日本車廠紛紛表態,準備縮小在其他國家投資而擴大在美國投資,顯示美國川普政府雖然許多政策尚未到位,但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已經奏效,使全球資金開始向美國移轉。 台灣當然沒有辦法比照美國,以領導人強勢手段,再搭配聯邦政府減稅及地方州政府誘人的優惠措施來吸引外資。以這一次鴻海決定赴美投資為例,引起國內很多爭議;甚至也有以不愛台灣來認定鴻海海外投資的行為。但是我們必須了解美國威州所提出的條件,台灣幾乎沒有一項可以符合。如果投資優惠條件樣樣不如人,如何要求鴻海不去美國投資? 所以台灣必須努力由其他方面去彌補,但是台灣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網絡貧乏,無法利用關稅的優惠。對外籍人士工作限制,遠遠超過其他鄰國。嚴苛冗長的環評程序,更使得許多潛在的重大投資案打退堂鼓。特別是台灣現在基礎設施品質惡化,不但土地難以取得,工業區價格更是高漲,企業一地難求;以及供電吃緊使缺電風險大增。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即使有再完整的供應鏈,富有彈性的生產模式,優質的企業家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等諸多優點,也無法吸引企業的目光,更難在吸引投資的全球競賽中脫穎而出。 台灣必須優先處理的就是供電問題。以前台灣企業時常抱怨赴開發中國家投資,會碰到當地電力供應不足或是不穩定,甚至會面臨限電或輪流供電,必須自備發電機的情況。如果這個情境未來發生在平均GDP已將近2.5萬美元的台灣,豈不是最大的諷刺? 事實上台灣的電力供應問題老早就已經浮現。去年世界競爭力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中,台灣雖然在總體排名上升1名成為第14名,政府還沾沾自喜大肆宣傳。但是其中一項台灣大幅退步的指標,就是電力供應品質大幅退步7名成為第35名。這當然和決定廢核電後有缺電隱憂直接相關;但是一年過去了,廢核意志不減,電廠相繼出包,供電情勢更為嚴峻。而且除了公務機關中午不開冷氣,杯水車薪的應急措施,完全看不到政府有什麼其他的妙方。政府必須提出完整的能源政策,特別是明確告訴國人取代核能發電的詳細替代方案及具體時程表;而非只是仍停留在泛泛的規劃階段,並且要大家共體時艱的做法。 另外台灣在行政法規的繁瑣程度,退步10名成為第30名;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大幅退步30名成為第87名,已經落在後段班,更是台灣鼓勵企業根留台灣,吸引外資的絆腳石。 所以除了供電問題急待解決外,所有其他問題也必須大幅改善,才會增加台灣吸引外資的籌碼,才能留住企業。台灣市場規模有限,不可能將企業全部鎖在台灣;而是企業在海外布局同時,也能增加在國內的投資,強化台灣運籌的功能。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這是一句講了幾十年的話。但是在此波供電吃緊危機中,突顯台灣投資環境已經急轉直下;又面臨美國大力招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情形。台灣若再不振作,不但外資不會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鴻海出走。即使派再多的招商團赴海外,也是徒勞無功。台灣更會在全球這波資金移轉及產業重新分工下,和世界漸行漸遠。
聯合/年金改革喊「正義」 分離課稅勤「圖利」?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3598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8-11 03:26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日昨稱,前瞻特別預算通過後,政府將推動「稅改方案」,包括降低綜所稅率、提高營所稅率等方向,希望立院下會期通過。前瞻計畫由於過於粗糙浮誇,飽受社會各界批評;而延宕多時未能出爐的稅改方案,在研擬過程則飽受「圖利富人」之譏。若果真如此,蔡政府一再標榜的「正義」口號恐將毀於一旦。 蔡英文執政十五個月,不斷以「正義」為名推出改革政策;其中有些獲得進展,有些則虛有其表,備受批評。以民眾最「有感」的公教年金改革為例,原不合理的十八趴、偏高的所得替代率、過低的退休起始門檻都作出改革,儘管手段過嫌激烈,但在「不能讓子孫承擔這一代的虧損」的跨世代正義大纛之下,再加上「勞工遠不如軍公教」的跨職業正義呼籲,一般民眾對年金改革較少異議,使這場大戲順利殺青。 然而,以勞資皆不滿意的「一例一休」為例,執政黨明明應該再修法卻遲遲不動,扼殺了企業和勞工的彈性,則是蔡政府的大敗筆。 在此期間,蔡英文也多次會晤了財金名嘴與股市達人。這些有錢人向蔡總統提出了「內資、外資股利所得稅率不同」的主張,認為這樣的稅率差會造成「假外資」式的資金外流。如此「司馬昭之心」的假關切,竟獲蔡英文認同,公開說出「內外資不同稅是我心中之痛」的話。 於是,行政部門立刻承命研議「股利分離課稅」這種完全悖離公平正義的修法。蔡政府這廂對軍公教強烈要求公平,那廂卻對頂尖富豪的減稅輕易棄守正義,形成刺眼的對比。 所謂用「假外資」買股票,就是將國內資金匯至國外的紙上外資公司,透過這些外資購買台股,獲利後再將資金匯回。外資的股利所得依廿%稅率分離課稅,但內資股利所得卻要併入家庭綜合所得累進計稅。由於不少富人的累進稅率達四十五%,因此有「內外資不同稅率」之說。 然而,事實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據統計,台灣最有錢的千分之一家庭,其所得有八成以上來自股利,且越富有者其股利所得的比重越高。亦即,所謂「內外資股利稅率不同」,其實只發生在最有錢的千分之一巨富家庭;台灣另九十九%家庭幾不受影響。 簡言之,絕大多數民眾根本沒有能力玩「假外資」的遊戲,在遊說分離課稅的就只是大富豪。蔡英文與大富豪居然如此的「心連心」,才會這麼容易「痛其所痛」。 其次,九十九%的人民都想知道:這次稅改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要用股利分離課稅來平抑假外資問題,在不調整外資稅率的前提下,則最後的結論必然就是要幫富豪降低股利所得稅。只要內資的平均稅率仍然高過假外資,則大富豪就必然繼續以外資套利。所以,蔡政府以股利分離課稅包裝的所謂稅改,說穿了,就是一個「為巨富減稅」的方案。 再者,即使要解決內外資不同稅率的問題,依正常邏輯,也不應得到「股利分離課稅」的結論。外資的廿%股利稅率偏低,不能往上調嗎?內資的四十五%股利最高邊際稅率偏高,不能調降到原本的四十%嗎? 大富豪去遊說蔡英文,要求為內資股利所得降稅,正顯示其內外資轉來轉去交易成本甚高,因此才要政府幫他們降低套利成本。然則,一個整天把公平正義掛在嘴上的政府,為何要以明顯圖利少數富豪的方式去迎合他們? 看到這個荒謬至極的稅改案,民眾不知作何感想?公教年金在「正義」的大帽子底下被大砍三至四成,不論退休抑或現職公教人員皆完全束手無策,既不能假移民,也無法去跟蔡英文咬耳朵,觸動她「心中的痛」。但人數不過千把人的超級巨富,若竟能輕易說動一個動搖國本的稅改出籠;那麼,蔡英文的正義大旗還搖得下去嗎?
聯合筆記/「濟富」稅改,急什麼?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62434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8-05 01:53聯合報 賴昭穎 南韓政府為推動創造就業與擴大社會福利,宣布對富豪與大企業加稅的「劫富」稅改方案;我們的財政部為了檢討個人股利所得稅制,正在研擬被形容為「濟富」的稅改方案,預計在立法院新會期提出。各國國情不同,稅改是否要學南韓有待商榷,但值得思考的是,這套稅改方案是台灣目前需要的嗎? 南韓總統文在寅上任一個多月後,六月中在發表首次國會演說時,宣示要創造更多就業、遏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今提出調高高所得者、大企業與股東資本利得稅稅率,顯示文在寅政府對所得重分配問題的重視。 至於蔡政府準備推出的第一個稅改方案,主要是要解決內、外資課稅不一致引發的「假外資」後遺症;但解決這個問題時,卻也衍生值得關注的面向。 首先,政府有無減稅條件。目前稅改方案是以調降個人綜所稅最高稅率、取消兩稅合一與調高營所稅稅率為主軸,搭配調高薪資扣除額等配套,預期整體稅收不會增加還可能減少。 問題是,台灣租稅負擔率偏低,去年儘管微升到百分之十三,仍低於南韓的百分之十八點五(前年)。此外,稅收是政府歲入主要來源,在入不敷出下,初估明年度總預算還差短近千億元,只能舉債支應。 其次是有無幫富人減稅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財政部統計發現,所得愈高族群、股利所得比重愈高。外資股利所得稅率是百分之廿,但加上營所稅後實際稅率為百分之卅三點六;國人整體股利有效稅率是百分之十四點八,其實低於外資;產生相對剝奪感的是適用百分之四十五稅率的富人,也是這次稅改的受惠族群。 問題是,降稅付出的成本能否大於效益沒有絕對的,何況當年馬政府為吸引資金回流,也搞過「濟富」稅改,把遺贈稅從百分之五十大降為百分之十,結果資金從事生產建設的少,炒房的卻很多,種下年輕人愈來愈買不起房子的後果。 蔡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提到,「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我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政府這一年多來做了多少改善財政的事我們不清楚,倒是看到為了「前瞻」建設要舉債八八○○億元;我們相信租稅並非改善所得分配唯一或最後工具,但更相信減富人稅只會把所得差距拉更大。 而且,如果這次稅改改希望讓國內企業深耕台灣,鴻海、台塑等指標企業近來爭相赴美投資,看起來格外諷刺。沒有好的投資環境、「五缺」問題無解、行政效率不彰,減稅也無法達到政策目的。
社論-我國景氣復甦何以一再「半途而廢」?2017年08月12日 04:11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2000060-260202 去年此時,國內景氣亮出久違的綠燈,停滯的經濟終於有了復甦的希望,國發會主委陳添枝隨後更表示:「台灣在這一波景氣復甦裡,有機會看到景氣紅燈。」紅燈意味著經濟將由復甦邁向繁榮,蕭條的冬天將過,景氣的春天將來。 國發會之於景氣預測,猶如氣象局之於天氣預報,歷來主管景氣的官員皆有「經濟氣象官」之稱,過去六年未曾亮出一顆紅燈實為3、40年未有之怪象,連經濟氣象官們也覺得不可思議。眾所周知,景氣循環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本該次第而來,然而過去六年每逢景氣春燕甫到,未待春暖花開,秋風、冬雪已紛然而來,借用陳主委的話:「過去六年的景氣循環,是一個後勁不足,半途而廢的復甦。」 自去年陳主委「紅燈有望論」之後,大家都在問:「何時亮紅燈?」看著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一路升至今年元月的29分,離黃紅燈32分僅一步之遙,大家信心愈發增強了,以為再不久即將打破景氣消沉的魔咒,不料,4月又倒退至黃藍燈。 景氣由冷至熱依序是藍燈、黃藍燈、綠燈、黃紅燈、紅燈,如今沒盼到紅燈,卻來了三個月的黃藍燈,景氣領先指標更連跌七個月,看樣子,這極可能沿續六年來的走勢,又是一次「後勁不足,半途而廢的復甦。」 我們要釐清一件事,那就是近期景氣趨緩究竟是因全球大環境變壞,還是我們的內需不行?若是因全球景氣走疲,我們跟著趨緩,那就無需太過憂慮,反之,全球景氣暢旺,獨有我們不行,那問題就大了。遺憾的是,看來全球經濟並沒變壞,甚至愈來愈好,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由年初2.8%上修至3.0%,國際貨幣基金(IMF)也由3.4%上修至3.5%,OECD同樣由3.3%調升至3.5%。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全球景氣正好轉中,台灣經濟趨緩是自身的問題,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GDP也證實我們經濟疲弱全是內在因素,這一結構若不改善,遑論亮不出紅燈,恐怕連綠燈都保不住。綜合來說,台灣如今至少有三個抑制成長的問題必須加以正視: 第一、海外消費逐年擴大:今年第2季我們出口、民間消費略優於預測,民間消費雖然不錯,但其中海外消費逐年快速擴大,以2011~2016年這一期間,我們出國旅行的支出就由2,328億元倍增至4,528億元,這筆海外消費急速成長雖拉抬了民間消費,但由於這筆支出在海外而非台灣,難以發揮產業關聯效果,無助經濟成長。 依主計總處概估,上半年我們民間消費成長近2%,但零售業營收卻出現衰退,海外消費的擴大無助於經濟成長,於此可知。然而,海外消費與國內消費彼長我消,孰令致之?平心而論,終究是自己觀光政策有問題,旅遊品質不如人,怨不得他人。 第二、民間投資動能不足:在去年同期衰退的基礎上,今年第2季資本形成的年增率依然只有0.08%,民間投資動能之低,不言可喻,去年新政府上來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回投資動能,因此推出國家級投資公司、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及五加二產業這「三駕馬車」,然而影響投資的因素除了水、電、人才、土地之外,還有政治環境,政府效率,實非三駕馬車力所能及。 再者,我們的民間投資有極大比例來自半導體產業,今日還有些微成長,那是託半導體產業的福,排除半導體產業,我們的投資動能就更不堪聞問了。這些年即使國際景氣復甦,我國民間投資依舊難有起色,這絕對有政治因素,不是訂個延攬外國人才專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三駕馬車就能解決的。 第三、觀光收入大幅萎縮:今年第2季來台觀光人數雖僅減少1%,但觀光收入卻較去年大減,這使得服務輸出下滑,以致第2季商品與服務輸出的成長率不如預期,何以觀光人數減得不多,觀光收入卻減得這麼多?這也是因為觀光客的結構出現改變,其一是陸客大減,其二是自由行比率升至七成,而我們若不因應這個變化有所調整,還是拿著經營團客的大環境來因應自由行,任憑全球景氣再好,觀光客再多,景氣的春天依舊到不了台灣。 我們六年多來景氣復甦之所以一再「半途而廢」,無關國際景氣,全是自己的問題。海外消費的飛快成長,是自己不爭氣;發展多年的觀光產業沒吸引力,是自己不長進;而談了十多年的投資環境依然故我,是府院沒決心;至於朝野爭鬥如同寇讎,兩岸政策舉棋不定,以致內耗自傷,更是讓台灣景氣陷入深淵的罪魁禍首,這些政治的、兩岸的、經濟的結構若不改變,我們將永難脫離「半途而廢」的命運。請蔡總統想想:當景氣復甦屢屢半途而廢,執政者的政治前途又豈有不半途而廢之理? (工商時報)
盼不到觀光客 旅遊業失望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2000341-260118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2000341-260118
台北世大運將在下周末開幕,部分旅遊業者一度期盼能透過這次盛會彌補陸客不來的缺口,但事實上,外國旅客對「世大運旅遊」幾乎沒有興趣,讓業者希望落空。旅遊業者直言,專程來台看世大運比賽的人少可以理解,但連日本團都沒聽到同業推出相關行程,著實令人失望。 主辦體育賽事是推銷國家軟、硬實力的最佳舞台,各國無不極力爭取,透過鏡頭將國家形象放送至全世界,而旅美投手王建民、陳偉殷當紅時,國內旅遊業者也曾推出赴美旅遊順便看比賽的遊程,但這次台北世大運,似乎感受不到這股體育魅力。 旅遊業者表示,去年陸客來台較前年減少67萬人次,今年只會更慘,部分業者一度把希望寄託在台北世大運上,好把台灣行銷到國際,讓各國旅客補上陸客缺口,但現在看來效果極差。以台灣第二大遊客來源國日本為例,2016年來台人次達189萬,今年6月還創下歷年同月新高,但卻沒有旅行社推出世大運套裝遊程。 台北市旅行公會副理事長柯牧洲解釋,旅行社做的絕大多是純觀光,體育經濟的市場太小,除非有相關協會協助,否則難以發掘這些客源,況且一項產品的包裝,少則2個月、長則半年,像世大運這種一次性的賽事,效益實在太低。 柯牧洲說,目前只聽說日本1團12人專程來台灣旅遊、看世大運。東南亞地區也有客人表達意願,但旅行社只幫忙買機票、住宿與比賽門票,並沒有包裝其他旅遊行程。 根據北市府統計,世大運海外門票只售出2693張,佔已售出總票數的1%,主要靠本地觀眾支撐,想要帶動住宿、餐飲、觀光消費,效果顯然有限。即使柯文哲出訪東南亞行銷世大運,售票數字仍少得可憐,北市府多年來的世大運行銷費,猶如投入大海。 (中國時報) 看北市自己玩 中央冷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2000344-260118 台北世大運開幕在即,即使自己是主辦地,大多民眾仍然無感,只知道有接下來有一連串體育賽事要舉行,一些冷門的項目,甚至有無明星選手,主辦單位都缺乏包裝,只靠市長柯文哲獨自上節目跑宣傳,突顯想靠短期個人魅力催票,連自己人的熱情都無法燃起,遑論要行銷台灣、吸引國際遊客。 不管是奧運或世界盃足球賽,如此大型盛會均擁有悠久歷史、頂尖好手雲集,又象徵著全世界的和平與友誼,一個國家光是爭取到主辦權,就等於爭取到數以萬計的遊客以及難以估算的經濟效益。政府應該認清,世大運並不是奧運的等級,想藉機行銷台灣,做的努力還不夠。 國人常接觸的幾項球類運動,比賽時間足、過程有張力,自然吸引較多人買單,而觀眾少的冷門項目,才是主辦單位該下功夫之處,不是讓人感覺它們「被放棄了」。例如可以在廣告上介紹賽事規則,而非讓一場近在眼前的比賽,市民卻不知道在比什麼,自己人都沒有熱情,又如何讓外人買單? 塑造焦點選手也是可行方案,來自全球7000多名選手中,絕對有外界矚目的明日之星可以做話題,但相信多數國人現在只認得出許淑淨、戴姿穎兩號人物,少了包裝的比賽,票自然賣不好。 台灣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大型的國際賽事,有機會增加國際能見度,但一場辦得高規格的世大運,似乎不關其他縣市的事,中央也默不出聲,未把國家利益擺前頭,獨留台北市撐場。而北市府送柯P四處上節目、跑行程,只想靠市長個人魅力賣票,忽略耕耘體育經濟,失去爭取辦世大運的美意。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