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億美元富豪…北市22人 全球第10 全民埋單 公務員賠償率低 台灣國賠實錄 我們的錢賠我們的痛
2015/05/29 12:57:30瀏覽295|回應0|推薦0

 

10億美元富豪…北市22人 全球第10

2015-05-29 04:17:07 聯合報 記者江碩涵/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238/931877

 

 

 

 

瑞普萊坊發布2015年財富報告,台灣資產逾3千萬美元(約新台幣9億元)共1570人,年增幅4%,其中22人身家超過10億美元(新台幣306億元)並住在台北市,台北市因此進入全球10億美元富豪人數排行榜,與東京並列全球第10名。

國際房地產顧問機構萊坊連續9年調查全球主要城市富豪財富及不動產投資意向,並發布財富報告。台灣商仲業者瑞普國際去年與萊坊結盟,在財富報告中新增台灣項目,此次調查範圍達全球97個國家、108個城市。

根據調查,台灣資產逾3000萬美元的富豪從2013年1503人,增加至2014年1570人,多了67人、年增幅為4%,世界排名第21名;其中有459人身家超過1億美元(新台幣30億元),並有36人身家逾10億美元。

身家逾10億美元富豪中,22人住在台北市,台北市成為全球最多10億美元富豪城市之一;在亞洲各城市中,香港53人排名第3、北京37人排名第5、新加坡24人排名第9,台北市與東京皆為22人並列第10名,勝過首爾和上海。

雖然台北市富人多,但近期房市表現卻不如其他城市。萊坊調查顯示,全球豪宅房價去年平均上漲2%,美國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澳洲雪梨等城市豪宅都漲1成以上,美國邁阿密、澳洲墨爾本、日本東京、英國倫敦也漲5%至8%,台北市繼2013年漲勢趨緩後,2014年下修1.2%,全球排名為第65名,豪宅被看衰。

瑞普萊坊物業代理部副總蘇銳強表示,台灣豪宅價格受政府政策影響很深,以「帝寶」為例,2013年達到高峰每坪298萬元、今年卻出現每坪250萬元行情,下滑16%,由於房地合一稅、房屋稅影響,預期2015年豪宅市場受到壓抑、交易量也將持續萎縮,預期市場態度保守,資金向外流的趨勢更加明顯。

根據萊坊調查顯示,各國家富豪投資皆趨向全球化,海外物業投資金額逐步增高,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最為明顯,不少人因為移民、子女送到海外等需求大,更助長了國際不動產投資熱潮。

 

 

台灣大富翁1,570人 80%住台北

2015-05-29 04:17:08 經濟日報 記者郭及天/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238/932143

瑞普萊坊昨(28)日發布2015年財富報告,指出台灣共有1,570名資產淨額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其中有36名身價逾10億美元,預估在10年後,富豪人數將有37%成長。另外,台北市為富豪投資首選40個城市中的第15名。

上述調查報告鎖定全球97個國家、108個城市,探討這些國家與城市富豪的人數增長情形及富豪投資行為。

報告資料顯示,台灣超高資產淨值人士共1,570人,而且超過八成、共1,317人住在台北市,其中台北市有22人身家在10億美元以上。

台北市擠入全球10億美元富豪人數前十大城市,排名第十,美國紐約則以114人,名列全球各城市之冠。值得注意的是,10年後中國大陸的10億美元富豪人數,將由目前的184名增加至338名,成為全球富豪增長最多的國家。

2014年平均每天約有15人加入3,000萬美元富豪行列,萊坊董事及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紀言迅表示,全球新興市場及成熟經濟中心將帶動財富成長,而財富流動也推動房地產市場增值,不過各國愈來愈多的市場干預是房產增值的潛在威脅,奢侈型消費及愛好型投資需求將持續增加。預估未來10年台灣資產淨額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人數將增加37%,另外,也有超過七成的台灣富豪對於今年本身的財富增長感到樂觀。

報告也調查富豪各項投資商品在過去五年的價格表現,其中雅加達房地產以149%增值幅度,名列所有商品之冠,其次為古董車,平均增值140%,藝術品增值90%,曼谷房地產也增值75%,葡萄酒增值73%,另外,鑽石增值61%。台北房地產則以38%的增值幅度名列中段班。

此外,富豪眼中今年最值得投資的首選城市,台北在40個城市中名列第15名。

在該項排名中,第一名是近年來房地產銷售最熱絡的英國倫敦,其次是美國紐約與香港。

圖/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房地合一審議 立院要打鐵趁熱

2015-05-26 01:42: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925498

財政部提出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方案,經過行政院微調後,在三天密集的公聽會中獲得大多數人的肯定和支持,終於在行政院院會通過《所得稅法》修正草案,並立即送請立法院審議,期望能在本會期6月16日休會前完成修法,明年元旦實施。

行政院版本比財政部的初版有明顯進步,包括自住的免稅門檻由售價4,000萬元改為免稅額400萬元以及非自住的稅率調高;然而免稅額偏高和維持日出條款顯然還有改進的空間,部分朝野立委甚至對倉促審議表示不滿,但就稅改的里程碑而言,「抓住時間比改進空間更重要」,因此我們建議立院朝野政黨能夠發揮最高效率,務必在剩下的三周時間優先審議通過。

理由之一是,財政部研擬房地合一稅制已經花費了至少十個月,辦了十場公聽會,也早在去年底即向立法院財委會報告初步構想,這期間媒體不斷披露進度,本報社論也多次提出建言,上周的公聽會廣邀朝野黨團立委參與,已兼容並蓄產官學界的意見,可謂「集思廣益,精益求精」,才有行政院的「改進版」,也才有把握送進立法院。

立委們若能掌握社會的脈動,瞭解民意的趨向,對於如此重要的稅制改革應該知之甚詳,也應該有自己清楚的立場和見解。若不然,何不密集舉辦兩三場公聽會,馬上聽見社會各界的聲音?

理由之二是,行政院的改進版比財政部的輕稅版更趨公平合理,但衝擊面仍在「抓大放小」的原則範圍內。根據財政部的衝擊評估,就房屋存量而言,第一年受影響數不到0.1%(8000餘戶),第十年也只有1.07%而已;就房屋的流量(年交易量)而言,第二年僅占1.7%,第十年也不過21%(約10萬戶),可謂絕大多數民眾根本未受影響,也不至於打擊房產業者。而稅收第一年約增加42億,第十年也只增加278億元,對國家財政面小有貢獻,可挹注於住宅政策和長期照護制度。朝野立委不妨對衝擊評估要求財政部詳細說明是否堅實可靠,從而提出更精進的版本,供立法院院會公決,真正為民喉舌。

第三,立委取得一定人數的連署,即可提出相對的版本;但不可否認的是,行政院的改進版已是目前民意的「底線」,因此朝野立委必須在行政院版的基礎上向上修正,也就是免稅門檻更低、稅率更高、日出更早的版本,才有「競爭的賣點」。因為房地合一稅制已經分離課稅,長期又有優惠,自住重置又有退稅,適用稅率又低於其他類別所得,多少有些脫離所得稅的量能課稅精神。因此朝野立委或黨團,如果能將自住者的免稅額400萬元調降,以及將日出條款提早至奢侈稅實施日起(亦即民國100年6月1日),甚至再調高稅率,才是更公平合理的版本,也更符合廣大的民意,更有政治加分效果。

第四,本會期審議通過絕對比下一會期通過更安全。目前民眾高度關切此一稅制改革的進度,基於打鐵趁熱的道理,朝野政黨如果消極不審理,或是刻意阻擾,民眾不可能視而不見或無感不知,反而在明年初的大選中遭到選票制裁。而且本會期若沒能通過,則立委們壓力更大,下一會期時不但要忙著競選拉票,還有諸多重大法案清倉待審,屆時每個立委投票的動向都被選民緊盯,更沒有怪罪行政部門送審太過倉促的藉口。因此,本會期不論是未能通過,或是比行政院版本退步,一切政治後果都需要立法院來承擔,對於現任的立委而言,面對黨內、外的競爭,如何拿捏分寸,無需旁人贅言。

總之,殷切期盼朝野立委諸公能夠儘速提出更精進的版本,和行政院版本一比高下,並在本會期通過,為稅制改革做出福國利民的貢獻。

 

 

 

 

 

 我見我思-日本國宅供過於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8000874-260109

剛到日本時,找房子讓我對日本的印象大打折扣,因為仲介對外國人的歧視溢於言表。有些仲介一看是外國人,就露出不情願的神情,曾在東京的二子玉川園找房子時碰到一個惡劣的仲介,他先不拒絕,還故意帶我去看一戶像鬼屋般的破房子,然後打發我到別家仲介公司去找。

外國人租國宅好處多

後來得知,日本有許多國宅,雖然經營的機構和抽選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申請的門檻低,也不排斥外國人,而國宅有空屋時會在網上公告,資訊透明,於是開始努力研究國宅。為了申請到合適的國宅,曾走遍東京都及近郊看房,而條件好的新國宅人人搶,因此生平頭一次熬整夜排隊就是為了搶租國宅。

1950、60年代,日本政府在都市近郊大舉開發土地,興建國宅。隨著高齡少子化社會的發展,1970、80年代改走重質不重量路線,近來配合都更計畫,位於都心的高級國宅十分搶手,但近年國宅已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日本於1955年設立「日本住宅公團」,開始在郊區興建大批5層樓的鋼筋水泥「公團住宅」,商場、學校、交通、郵局等設施完善的國宅社區,成為中產階級嚮往的家園。房屋格局是以1家4口小家庭為對象,40至60平方公尺的3房1廳住宅為多。

房租則設定在中產階級上班族月薪的4成左右,雖不比民間公寓便宜,但因社區規畫既摩登又完善而大受歡迎,抽籤抽中的機率低。日本政府1965年起鼓勵民眾買房子,公團也開始售屋。

近年來日本人口有回流都市的傾向,東京都心的UR租賃住宅因地點好,蓋得豪華,建材也講究,吸引不少中高收入戶,六本木、世田谷、惠比壽、豐洲等地20、30萬日圓租金的國宅一屋難求。

租國宅的好處是,房租低廉,無需保證人和仲介費,無需每年送房東禮金和更新費等,只要有固定的收入,經審查合格後便可申請,外國人也一樣,不會遭受歧視,也無需找日本保證人。不同等級的國宅,對租戶的薪水要求也不同,通常平均月薪必須是房租的2倍以上,或有房租10倍以上的存款證明。

不過,也正因為這些好處,使得有些公營住宅龍蛇雜處,越來越難管理。有些位於郊區的老國宅吸引不少惡質租戶、外籍貧戶聚集,甚至曾有黑道用人頭登記、租用,當作藏身的據點,使得社區的治安受到威脅。

剩老人和中低收入戶

此外,國宅居民高齡化,造成空屋問題嚴重,有些年久失修且沒有電梯的老國宅已乏人問津,居民們紛紛遷出,留下的幾乎都是老人和中低收入戶,有的成了危樓也沒人管理,問題重重。

 

 

 

經濟/房地合一稅制可再朝民意方向微調

2015-04-18 02:20: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44818-經濟/房地合一稅制可再朝民意方向微調

財政部的房地合一稅改版本已經送達行政院,期望4月底前完成審查,再送請立法院審議。若能順利通過,可望在明年付諸實施。

這次稅改過程,財政部首次公開的版本採取輕稅策略,妥協到不能再妥協的地步,而引發諸多批評,經多方溝通後,決定進行「微調」,把原來對長期持有最高可以減徵80%的優惠取消,改按持有期間長短訂定高低不同的稅率,亦即將短進短出者、持有一與二年之內者,稅率分別調高為35%與30%;超過三年者為17%,又增訂超過十年者降為12%。至於日出條款、自住免稅門檻4,000萬元仍然維持。財政部認為制度建立和送進立法院最重要,實施時點不差一兩年,且與國際相比自住免稅的門檻並不低等考量,才有此版本。

就事論事,財政部微調後的版本能獲得行政院「收件」,顯然是比第一版稍微公平合理。例如短期交易的稅率再調高,以免投資客獲得減稅;原來持有22年即可享有稅基減徵八成的優惠,按17%稅率計算,等於稅率和稅基雙重減徵,有效稅率僅有3.4%,和現行土增稅的有效稅率幾乎沒有差異。微調版將稅基方面不按持有期間長短給予折扣,而在稅率方面按持有長短遞減,至少具有提高有效稅率的效果,算是小小進步。但原來訂定單一稅率,本來就不應有長期稅基折扣之優惠,財政部卻又將持有十年以上者降低稅率至12%,可謂美中不足。

其次,對自用住宅給予免稅仍然以4,000萬的價額為標準,確實違反所得稅制的量能課稅精神,甚至造成售價比免稅門檻高一點點,稅負就暴增的問題,顯然按照售價高低來論獲利(所得)大小絕對是個錯誤。例如,售價3,000萬者,可能獲利為200萬元;而售價為5,000萬元者,獲利可能只有300萬元。照財政部的輕稅版,則前者獲利較高可能不用課稅,後者獲利較少反而適用17%的稅率,非常不公平合理。最合理的作法,就是訂定一定額度的免稅額一體適用,既可減少對多數納稅人的衝擊,又公平合理。

至於日出條款,微調版仍然維持從1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等於對105年之前購買的房地並不適用,確實對於民意欠缺交代。因為過去幾年房價飆漲,部分是房產的持有稅和交易利得稅太低所致,因此,雖然財政部一再強調房地合一稅制改革並非打房,但也不宜過度縱放近年炒房而獲取暴利的投資客,亦即至少日出條款應回溯到奢侈稅實施之日,也就是民國100年6月1日起適用。

因此,建議立法院將來審議時也能提出相對版本,進一步「微調」。首先可將稅率再稍微調高,例如,個人或營利事業的房地合一稅制都能分離課稅,持有二至十年者,稅率調為20%;十年以上者,稅率調為15%,才能縮小與薪資所得租稅待遇上之差異。其次,取消4,000萬元售價的門檻,改以一體適用的免稅額,並考慮將實施日期至少提前至100年6月;凡此作為相信更符合各界的期待。

最後,當各界把焦點放在房地合一實價課徵所得稅制上面時,也應注意「持有稅制」必須同步改革的重要性。房地合一稅制雖然「偏輕」,但至少是中央政府願意代替地方政府扛起部分責任,而真正該負責的地方政府,過去在土增稅和房產持有稅(地價稅、房屋稅)方面的財政努力,可說是極其怠惰,怎可以好整以暇讓中央面對房產合一稅制的壓力,卻對於自己有權調高稅基方面裝聾作啞?建議財政部也應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督促地方政府向台北市看齊,包括調高囤房稅稅率,以及積極調高豪宅的地段率、造價等。如此雙管齊下,中央的房地合一稅制和地方合理調高持有稅,不但可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財政,也有助於房價合理和居住正義的實現。

 

 

 

 

豪宅稅太高 蔡明興住豪宅的朋友受不了

2015-04-08 03:27:23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羅兩莎/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243/822774

台北市房屋持有稅大增,讓許多富人都很有感。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昨天指出,據他了解,台北市房屋稅調高後,有些地段的房屋稅可能會增加十倍,持有人一年要多繳幾百萬元。他覺得,台北市房屋稅「有點調太高了」。

下個月,北市八千萬以上房屋持有人,會發現每年要繳納的房屋稅金額大增,主因北市開始課徵「豪宅稅」,讓豪宅持有成本大幅提高。 本報系資料照片

                               

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 記者陳易辰/攝影

                               

台北市「囤屋族」下月(五月)繳稅時,將發現房屋稅大幅提高。主因台北市前副市長張金鶚任內,推動對北市總價八千萬以上,或單價百萬以上且超過八十坪的高總價房屋課徵「豪宅稅」,並調高持有三房以上的稅率;台北市長柯文哲即預告,今年很多台北市民收到房屋稅稅單時「會很有感」。

財政部賦稅署指出,台北市政府自去年七月起調高「房屋構造單價成本」,並調高非自用房屋稅稅率,讓高價住宅持有者「很有感」。

包括雙北市、高雄及宜蘭等四個縣市,去年七月一日起大幅調高「房屋構造單價成本」,其中以台北市調幅最大、達百分之一百六十;其次是新北市的百分之一百。

財政部官員說,台北市新版房屋稅結合了「豪宅稅」、「囤房稅」及「房屋構造單價成本調高」,致去年七月一日以後交屋的非自用豪宅房屋稅大幅調漲;一年要繳的房屋稅動輒數百萬,幾乎可以買下中南部一棟透天厝。

蔡明興昨天出席公開活動,被媒體問到名下有很多不動產,今年要繳的房屋稅是否也大幅增加?蔡明興表示,此次調高主要是針對特殊地段、例如台北市精華區域的豪宅,「房屋稅就增加非常多,可能增加十倍,但應該不是全面性的」。

蔡明興說,他有一些持有豪宅的朋友「很多人都在大叫,漲太多了」。但這些豪宅主人會不會賣?他說,不一定,每個人考量不一樣。

被問及房地產持有稅率調高是否合理?蔡明興說,此次是有點調得太高了,且很多地段若調高十倍以上,「等於房屋稅一年就要多繳個好幾百萬元」;雖然有人會認為,幾百萬元對很有錢的人來說是九牛一毛?但「可是你每年都要繳啊,對不對?這也是不少錢啊」。

除了房屋稅調高,台北市地價稅今年也大幅提高,富邦人壽在台北市擁有不少土地和地上權投資案,蔡明興說,台北市地價稅今年也會提高很多,富邦持有地上權的成本也會提高,可能會影響獲利。

北市府:多屋族 稅自然高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北市府發言人林鶴明表示,房屋稅並非在柯市長任內調整的,早在郝市府時代就已決定,未來若有需要調整的話,可以再討論。

北市稅捐稽徵處長黃素津表示,若是一○三年七月一日以後才領到使用執照的新成屋且屬豪宅,屋主本身又是持有三戶以上「多屋族」,在三樣條件具備的加乘下,房屋稅自然就會很多倍。

圖/聯合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為房地合一稅制再進一言

2015-03-08 02:45: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日前公布最新版房地合一課稅方案,因為高估政治阻力和經濟衝擊,退守「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幾乎將納稅人減至最少,稅基縮至最小,稅率降至最低,還訂定日出條款,遭到外界批評為「輕如鴻毛」。

財政部將納稅人減至最少,占交易件數的比例,個人部分第一年只有1.51%;營利事業占0.3%;占持有戶數方面,即使長期下也不到1%,遠低於目前的空屋率(至少18%)或投資客交易比率(至少10%),等於已經錯放了大多數的投資客。稅基縮至最小則是指售價在4,000萬元以下者免稅,還有重購退稅,長期持有最高減徵80%之優惠,等於將部分富人排除課稅。

在納稅戶和稅基已經嚴重萎縮的情況下,也就是錯放了多數的投資客和部分富人之後,還將投資客適用的所得分離課徵17%的稅率,雖然看似比現制的稅負增加,但比辛勤的薪資所得者稅負還要輕,反而使所得稅制更不公平。

對投資客輕輕放下,竟仍猶豫不前,還訂定日出條款,又廢除奢侈稅,對今年底以前買進的房子兩年後售出者毫無影響,明年取得而在兩年內賣出的房子,稅負也比奢侈稅輕。投資客要五毛,財政部給一塊,只會助長炒房風潮。

財政部自己也承認合一計算所得「稅負輕」,自然無法導正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稅收也是增加有限,第一年稅收倒貼4億元,十年後也只增加110億。這種稅改方案如何實現照顧青年、弱勢者及老年人以縮減貧富差距的目標?

所幸,財政部表示此一版本是 「底線」,課稅方案不可能再寬鬆,亦即歡迎各界提出更合乎公平正義的版本。因此我們提出清楚、具體、可行的建議如下。

首先,財政部不要太擔心政治阻力,反而更要「借民怨為助力」。房地合一課稅目的雖不在打房,但若對準炒房客課徵合理的稅負,總是有助於稅制公平、稅收增加和居住正義的實現,舒緩民怨。

太在乎阻力的結果是新版的輕輕放下,反而被社會各界解讀為幫投資客設想。反過來說,「先求有再求好」的說法,等於承認現版「不好」,只是徒具形式,有名無實,等著被各界責罵,讓競爭的政黨光批評就爭到選票?

其次,納稅戶已經將自住者排除,對準了少數的投資客,已經符合「抓大放小」的原則,哪需擔心經濟衝擊和政治阻力?而稅基又有長期折扣、重置退稅的優惠,又分離課稅,對投資客而言沒有稅負驟增的問題,則在稅率方面不能輕課17%了事,仍應按獲利金額適用和綜所稅制相同的累進稅率,才對得起其他類別的所得者,尤其是絕大多數的薪資所得者。

第三,以售價4,000萬元作為免稅的門檻,在所得稅制中畢竟少見,因為一種售價中有各種「所得」內涵,怎麼訂定都難以自圓其說,財政部當初考慮訂定3,000萬,又降為2,000萬,顯示決策上沒有多大信心,反而讓自己在公平面陷入「百口莫辯」的困境,還不如訂定「免稅額」,更符公平。

第四,建議財政部千萬不要訂定「日出條款」。

被課稅的對象已經限縮到極少數的投資客,稅基又七折八扣,且以奢侈稅退場為代價,財政部已經太過溫良恭儉讓了,還把衝擊房市此種莫須有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遲疑不敢推出房地合一實價課徵所得稅制。

最後,財政部既然認為當前房產稅制不公平,主要是地方政府在房屋稅、地價稅和土增稅的稅基調整上不夠努力所致,就應利用財政收支劃分法當作紅蘿蔔和棍子,促使地方政府善盡改進房產稅制缺失的責任,提高持有稅的稅基。如此雙管齊下,可減輕財政部房地合一稅制的責任分擔,也可消除所得稅制的閉鎖效果,千萬別中央自己埋頭苦幹,沒有功勞只承擔民怨。

 

 

 

山難國賠… 只能長嘆!

2015-05-29 02:05:56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各大報頭版報導國內首宗山難國賠案例,看完報導,我只能長嘆!

發生山難,家屬拜託、感謝搜救人員都來不及,怎會提國賠訴訟?但家屬不但提國賠獲勝,在打官司的幾年間還賣屋成立基金會,從不爬山的人轉而投入完全不一樣的「面山教育」志業,這份毅力與情操令人動容。

反觀敗訴的消防隊,動員近五十名警義消、山青搜救,努力五十一天,有時還全身濕透、又濕又餓,能說他們怠於執行職務嗎?

國家賠償成立的要件必須是:公務員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故意或過失,或者是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本案法院以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判國賠,也許有其依據,但以救難的規模,說「怠於」執行職務,似乎也難讓人理解。

我倒覺得整起悲劇是搜救者能力不足、判斷錯誤加上運氣不佳所致。這種錯誤與不足,歸因於怠於執行職務,消防隊就敗訴;若歸因於能力不足、運氣不佳,則家屬就敗訴;若更進一步,分析個別消防員若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則除了消防局敗訴外,換成該消防員要賣房子轉賠給賠償機關了。

任何救援行動現場情勢千變萬化,當下的任何決定以「事後諸葛」來檢驗,都會有值得檢討改進之處。消防員不是神仙,也會犯一般人會犯的錯誤,若救援失敗,就說怠於執行職務,可能失之嚴苛。但面對家屬提出洋洋灑灑的證據資料,一條年輕寶貴的生命殞逝,也必然要得到大家的重視。國賠勝訴,也確實引起社會重視。

任何遊樂場所,都有意外保險;登山,這種更具危險性的活動,為何沒有強制納保?若在申請登山許可時,也規定要「先保再上」,或許是除了「面山教育」外,制度面能再改進之處了。

希望,不要有山難。沒有人願意悲劇發生,若還要論斷龐大的搜救隊伍是否有犯錯到要國賠,則必然的反撲是:單獨一人登山難道不也是悲劇的根源?

 

 

全民埋單 公務員賠償率低

2015-05-29 02:43:27 聯合報 記者劉峻谷/專題報導

 

政府機關依國家賠償法賠償受害國民後,得向過失公務員求償,要件是「公務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但公務員被求償個案不多。根據立法院統計,二○○八至二○一○年,政府國賠後向公務員求償比率分別是百分之七點一九、一點六五、零點八三。

向公務員求償比率低,除了要找到公務員「故意」有疏失的證據不容易,且要不要向公務員求償是由賠償的機關決定;立委和學者曾抨擊這是「球員兼裁判」,官官相護導致向公務員求償比率偏低。

轟動一時的空軍士兵江國慶冤死案,國防部先賠江母一億三百萬五千元,再依有故意及重大過失轉向案發時的空軍作戰司令陳肇敏、柯仲慶等人求償,台北地方法院去年判決陳肇敏等六人應賠五千九百五十萬餘元,這是公務員要負賠償責任的罕見案例。

國賠成功率 僅百分之7

此外,民眾聲請國賠獲准的成功率也很低,法務部統計,一九八二年迄去年底,全國共受理四萬零八百四十五件國賠案,五千六百一十八件獲賠,金額四十一億八千多萬元,成功率約百分之十四;中央機關收件一萬零九百件,七百廿一件獲賠,金額十一億八千多萬元,成功率低至百分之七。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認為,國賠獲准率低的原因,包括:被求償機關不會隨便答應、聲請者抱著「試試看」僥倖心態、本來就不屬國賠案件;另外也有提國賠訴訟後,因證據不夠而敗訴。

 

 

國賠統計 揭露國軍黑盒子

2015-05-29 02:43:27 聯合報 記者劉峻谷/台北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8193/932372-國賠統計-揭露國軍黑盒子

近十年中央機關賠付的重大國賠案件,金額最高的是天災肇禍,其次是國防部軍訓事故致士兵或民眾死傷賠償案。軍中事故一向是外界難以窺知的黑盒子,國賠統計揭露軍方過去鮮為人知的一面。

二○○八年九月辛樂克颱風襲台,暴雨沖斷大甲溪后豐大橋,七人駕車墜橋死亡;次日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明隧道被土石流掩埋八死一傷,兩案國賠九二六三萬元。

隔年八月,連接高雄、屏東的雙園大橋橋墩被溪水沖斷,致汽機車瞬間墜橋,六人死亡,國賠三九八二萬元。

國軍士兵操練意外致傷或死亡的重大案件包括,二○○三年十二月,憲兵學校六個士兵因「放煙幕彈不當」被嗆傷,分別獲賠卅五至八百六十萬元。

二○○四年八月,海軍林姓新兵在做水上救生訓練時溺水,在場教官未即時搶救致林變成植物人,法院判賠一三六三萬元。呂姓士兵在軍艦實施鑑測演習時不慎落海溺死,軍方承認演練時未依士兵職掌分配演習任務而造成呂落海,賠償家屬四八六萬元。

二○○九年三月廿七日,陸軍武漢營區兩名士兵因「近戰格鬥」訓練,頭部撞擊地面昏迷、送醫不治,法院判賠兩人家屬各五百卅二萬元、三百萬元。同年十二月,陸軍東引指揮部兩名士兵排除一具故障的迫擊砲時,砲彈發射爆炸,造成兩人各有一隻手截肢,分別獲賠四百零二萬元、二百九十八萬元。

此外,林肯大郡倒塌案由以前的台北縣政府賠償,空軍士兵江國慶冤死案則依刑事補償法辦理賠償,這兩案賠償金額雖高,但並不在法務部統計的中央機關國賠案件內。

 

 

 

 

台灣國賠實錄
我們的錢賠我們的痛

台灣出現山難國賠首例,引發討論爭議;長期以來,國賠紀錄是一份不公開資料,民眾很難取得,花得卻是納稅人的每一分錢。本報公佈調查民國94到103年「中央機關國賠資料」(但不含地方政府,例如山難國賠一案),10年共389件、賠償金額6.86億元,其中交通部和國防部占金額八成以上。透過視覺化呈現,帶你探索數據背後的故事。

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527_udncompensate/udncompensate/

 

歷年國賠案 交通、國防部占大宗

2015-05-29 02:43:25 聯合報 記者劉峻谷/專題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8193/932371-歷年國賠案-交通、國防部占大宗

人民自由或權利若受公務員不法侵害,可依國家賠償法聲請賠償;從國賠件數及金額,可看出人民權益遭侵害程度。法務部統計,近十年中央機關國家賠償案件三八九件,賠償六億八千多萬元,其中交通部和國防部賠償金額占百分之八十四。

二○○八年台中后豐大橋因溪水暴漲沖刷斷裂,造成七人死亡,最後交通部付出三七四八萬元賠償。 本報資料照

                               

交通部賠償一九三件、三億八千多萬元,賠償主因是天災和道路坑洞。天災意外賠償二億四千多萬元,以颱風造成的土石流、斷橋致用路人死傷賠最多;其他是道路管理不佳的坑洞、標誌或是標示不清引起。

國防部十年國賠八十件、一億八千九百萬元,其中軍訓事故造成人員死傷就賠了一億四千多萬元,且大多肇因於人為疏失,例如,打靶時指揮官沒發耳罩就令士兵舉靶致震破士兵耳膜、坦克或軍車移防時指揮不當壓死人。

教育部也因學校安全管理不當、校方對學生未盡妥善保護責任賠償十八件、二千一百多萬元,其中曾文農工五名學生遭老師性侵案、台南啟聰學校一百六十四件性侵及性騷擾案,讓教育部賠了一千三百多萬元。

財政部國賠十九件、一千二百九十多萬元,疏失集中在海關誤扣進口物品銷毀,例如,海關以虛報產地為由查扣冷凍雪蟹、以虛報貨名查扣孟宗竹片,銷毀後才發現誤扣,查扣命令被財政部撤銷,貨物卻難發回,只好國賠。

法務部國賠十八件、一千九百七十五萬元,賠最多的是在看守所及技訓中心兩名受刑人及收容在少年觀護所及誠正中學的兩名少年,分別因為中暑、未獲妥善醫療照顧死亡。

經濟部國賠十七件、金額一千八百多萬元,賠最多的五個案例中,有兩件是被害人在經濟部管理的工業區道路因路不平騎機車摔死、在水利局管的堤防道路發生死亡車禍,另三件是在工業區汙水處理廠修機器時吸入過量有毒氣體致死。

圖/聯合報提供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23708160